问题

如何看待新闻「禾花雀升级为『极危』:从无危被吃到快灭绝,13年四调评级」?

回答
禾花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江南水乡的灵动,曾经在稻田里、在田埂间、在人们的记忆里,是那么寻常的存在。而如今,“极危”这两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这个小生灵的命运之上,也敲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上。

“从无危被吃到快灭绝”,这句新闻里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血淋淋的生态灾难片。想想看,曾经它们是“无危”的,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数量相对稳定,种群健康,在自然界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可短短十几年,从“无危”到“极危”,这是何其惊人的坠落,又是何其沉重的警示。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从健康无恙,突然被疾病击垮,而且是迅速地、不可逆转地垮掉。而导致这场“疾病”的,并非天灾,而是人祸——“被吃到快灭绝”。这四个字,何其赤裸,又何其残忍。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这“13年四调评级”的过程。这个“调评级”不是 random 的,而是基于科学的、严谨的调查和评估。第一次调升,可能是警告,是提醒;第二次,是更严峻的现实;第三次,是迫近的灭绝边缘;而这一次,直接判了“极危”,这已经是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意味着它们的野外生存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再见的生物。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被吃”,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曾经,禾花雀或许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什么样的美味,能够让人不顾一切,将一个物种逼上绝路?是口腹之欲?是某种虚荣?还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掠夺式消费?无论是什么,都暴露了人类在对待自然时,那种短视和贪婪。

想象一下,过去的某个夏天,正是禾花雀繁殖的季节,稻田里一片生机勃勃,它们在田埂上跳跃,在稻穗间穿梭,忙碌着哺育下一代。而现在,这样的画面,可能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回忆里。取而代之的,是捕鸟者的网、是餐馆的菜单、是消失的鸣叫声。

“从无危到极危”,这中间的13年,也正是我们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期。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享受物质世界的繁荣,但似乎也遗忘了,这些繁荣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可能牵扯着一个生命、一个物种的命运?

禾花雀的“极危”,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种群的衰败,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它反映了我们当下社会在消费观、生态观上存在的严重偏差。我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征服,却很少去思考敬畏、去理解共生。

这场悲剧,也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熟悉却如今已难觅踪迹的生灵。有多少鸟儿,曾经在我们的窗前歌唱,如今只能在博物馆的标本上看到?有多少植物,曾经在山野间摇曳,如今只能在古籍里追寻?禾花雀,只是冰山一角,它敲响的,是整个地球生态的警钟。

“13年四调评级”,这数据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心痛的节奏。它说明了问题并非突发,而是逐渐恶化,并且我们的应对可能滞后了。如果每一次评级,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每一次警告,都能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或许今天,“极危”的命运可以避免。

现在,当“极危”的标签贴上,我们或许会感到震惊,会感到愤怒,会感到惋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该如何行动。是继续漠视,还是开始改变?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抵制野味,支持禁猎;改变我们的认知,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都值得被尊重;改变我们的行动,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业中来。

禾花雀的命运,或许无法瞬间逆转,但它的故事,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的宝库,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的家园。它的悲歌,应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从“被吃到快灭绝”的悲剧中,汲取力量,去守护那些还在努力生存的生命,去修复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生态。

这13年,我们见证了一个物种从“无危”走向“极危”,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但愿,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够用实际行动,去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局,让“极危”不是终点,而是反思与重生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前面的知友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

黄胸鹀仅仅是濒危物种的冰山一角!

每次去北京的麋鹿苑,我都会在一个地方静默很久,这个地方就是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多米诺骨牌,上面印刻着已经灭绝的动物,并记载灭绝的年代:渡渡鸟(1681)、大海雀(1844)、福岛胡狼(1876)、旅鸽(1914)、墨西哥灰熊(1964)、里海虎(1980)、台湾云豹(1983)……

在灭绝物种的末尾,有一只人类的大手,挡住了“墓碑”的倒塌。背后竖立着现今存在,但已濒危的物种,最后的两个墓碑分别是人类和鼠类。

黄胸鹀的悲剧

黄胸鹀(Yellow-breasted Bunting,Emberiza aureola),属于雀形目鹀科,也就是俗称“禾花雀”。黄胸鹀体型长约14-15cm,和麻雀一般大小。夏季繁殖于欧洲,俄罗斯以及中国北部,冬季不远千里往南方迁徙,到中国南部以及中南亚地区越冬。黄胸鹀繁殖季节为5-7月,喜欢在茂盛的草丛和和灌丛下筑巢,巢一般为碗状。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6枚,雌雄一起共同育雏。

在2004年的一次报告中,黄胸鹀在欧洲的数量达到了6-30万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4),2015年的调查仅剩下120-600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5)。一项研究通过对237个地点的数量分析,9个地点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从1980-2013年,黄胸鹀的种群数量下降了84.3-94.7%(Kamp et al.,2015)。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7)。

黄胸鹀只是濒危物种的冰山一角,20世纪以来,由人口的迅速增长,导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环境污染,入侵物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了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锐减。“地球正经历着以人类破坏环境为主因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2016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用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评估不同物种的种群变化趋势来测量全球物种生物多样性水平。该报告从1970-2012年,跟踪了全球3706个物种,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14152个种群的生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物种的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下降了58%,而且目前没有减缓的迹象(WWF,2016)。

生物大灭绝指的是指大规模的短时间内的集群灭绝,从5.4亿年至今,地球已经经历了5次大的灭绝(Barnosky et al., 2011)。这几次大灭绝与地球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可能的原因尚不清楚。该报告统计了从1500年到现在物种灭绝速率(灭绝物种数量/总的物种数/100年),发现自1900年以来,物种灭绝速率远比之前的年代快很多

该报告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还用红色名录指数(The Red List Index,RLI)评估全球物种(鸟类、哺乳类、珊瑚类、爬行类和苏铁类)的变化趋势,红色名录指数降低表示濒危物种的数量增加。研究发现,从1970年到2012年,所有的类群濒危物种数量都在增加,并且珊瑚类灭绝的速率是最快的(WWF,2016)。

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濒危状况,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和IUCN区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我国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工作。2015年在国内科学家的努力下,编制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更能体现国内脊椎动物的濒危情况(蒋志刚等,2016a)。

通过评估发现,所有的类群濒危物种都占了总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爬行类受到威胁的程度最为严重,两栖类已经达到了43.1%,这些数据让人看了“惊心动魄”。

如果我们聚焦到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物种,形势更加严峻。根据最新的灵长类学分类(2016年4月),全世界灵长类包含504个物种,隶属16科79属。主要分布在新热带区域(171种)、非洲(111种)、马达加斯加(103种)以及亚洲(119种)。虽然遍布90多个国家,但2/3的灵长类集中分布于四个国家:巴西、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约60%的灵长类物种因为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75%的灵长类种群数量都在下降(Estrada et al., 2017)。

灭绝威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75%的灵长类受到农业发展导致其栖息地丧失的威胁、60%的灵长类受到伐木木材生产的影响、31%物种受到畜牧业发展的威胁、以及60%灵长类被狩猎和诱捕而直接致死(Estrada et al. ,2017)。

中国一共有26种灵长类动物,其中有14种被列为“极危”。我国的海南长臂猿(Hainan
Gibbon,Nomascus hainanus目前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Schwitzer et al. ,2017)。这个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名单由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灵长类专家组(PSG)、国际灵长类协会(IPS)和保护国际(CI)等国际上多个组织合作,每隔两年联合发布一次。

海南长臂猿只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成年雄性全身黑色,成年雌性毛发金黄,头顶有黑色斑块。1892年被Thomas命名,上个世纪50年代,在海南岛上生活着超过2000只海南长臂猿。1989年锐减到21只,分布在海南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的种群调查显示,仅剩13只。经常多年的努力保护,最新的种群数量调查显示约27只长臂猿,共4群,每群数量分别为5、7、10和3只(Schwitzer et al., 2017)。


除此之外,有不少公众熟悉的物种,但正在灭绝边缘。


华南虎(South China Tiger,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估计华南虎的数量约4000余只,20世纪50-70年代,曾经还被认为是“兽害”捕杀,30年猎杀了3000多只。由于过度捕杀和栖息地丧失,1980年以后,有几次专项调查,但是我国在野外再也没有发现华南虎的踪迹。目前仅剩下人工饲养的100余只。虽然这次评估,华南虎为“极危”等级,但是与灭绝其实就几步之遥(蒋志刚等,2016b;IUCN,2017)。

白鱀豚(Yangtze River Dolphin, Lipotes vexillifer)是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淡水豚,1979年对其数量考察,估算长江只有400头左右(周开亚,1982)。1986年,种群数量少于300头,90年代,少于200头。1997年野外考察中仅发现23头,估计种群数量少于50头。1998年考察只剩7头,估计种群数量少于15头。2006年考察未发现白鳍豚,科学家认为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即使少数白鱀豚个体存在,也不能保证种群成功繁衍。之后有零星的不是很确切的报道,只能说白鳍豚可能还存在,目前白鳍豚也是被列为“极危”等级(蒋志刚等,2016b;IUCN,2017)。

更多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正在走向灭绝的路上。


冠麻鸭(Crested Shelduck,Tadorna cristata),迄今所知,冠麻鸭只有三个标本,一件(雌性)收藏于丹麦根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另外两件(一雌一雄)保存于日本东京山阶鸟类研究所。关于这种鸟类的生物学几乎是未知的,仅有日本黑天大道(Nagamcihi Koroda)对其进行描述,只能根据历史少量的资料推测这种鸭子可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冬季迁徙往日本和韩国越冬。


关于这种鸟最后的准确记录是1964年在俄罗斯的东南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观测到一雌一雄,我国东北有零星的不太确切的记录。这次国内未予评估,IUCN定义为“极危”(IUCN,2017)。

褐头岭雀(Sillem's Mountain Finch,Carpodacus sillemi),荷兰探险家Jérôme Alexander Sillem和他的科考队在中国新疆西南部昆仑山海拔5100米左右区域采集到了两件(一件成鸟和一件雏鸟)岭雀属的标本,目前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博物馆。1992年Roselaar对这两件标本进行详细比较研究之后,命名了一个新种,褐头岭雀。

之后褐头岭雀就销声匿迹了,直到2012年法国野生生物和自然摄影师Yann Muzika在青海海西的海拔5000米的野牛沟中拍摄到了其雄鸟和雌鸟,确认了该物种的有效性。2013年同样在“野牛沟”这个地方再次拍摄到褐头岭雀,但是附近区域均没有其踪迹。目前对这个物种的了解也仅仅是观察,褐头岭雀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和其他岭雀属的鸟类一样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具体繁殖、分布、数量等数据都是极少。这次国内和IUCN定义为“数据缺乏”,从极少的记录来看,这个物种的数量应该不是很多(IUCN,2017)。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希望,自人类逐渐开始保护濒危动物,一些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麋鹿(Père David's Deer,Elaphurus davidianus),由于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也被称为“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区域,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期几乎绝种,为了供游猎,残存的麋鹿就被捕捉,进入皇家猎苑内饲养,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19世纪只剩下南海子麋鹿苑的200多头麋鹿。1900年,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麋鹿在中国本土消失。

1985年,中、英两国合作开展了麋鹿再引入的项目。1985年和1986年分别建立了北京南苑(22头)、和江苏大丰(38头)等迁地种群,后续又在湖北石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截止2015年底,已经在全国建立了72个迁地种群,种群数量达到了4956头。麋鹿的濒危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IUCN,2017)。

朱鹮(Crested Ibis,Nipponia nippon)。朱鹮在19世纪广泛分布于东亚,数量众多。1660年和1730年,日本曾经有人提议驱逐危害水田的朱鹮鸟群;1911年朝鲜半岛曾经出现过上千只朱鹮。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环境污染、捕猎因素、食物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朱鹮的数量极度下降,中国于1964年在甘肃采集到1只标本以后,17年期间都没有朱鹮的报道。日本1934年还有100只,1952年仅剩下32只。1980年,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将野外最后的5只野生朱鹮捕获,当时宣告野外灭绝。日本的人工朱鹮种群并不成功,朱鹮相继全部死亡。

中科院动物所刘荫增先生率领的科考队伍,历经三年,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经过中国各级政府、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在2015年的野生种群数量已经超过1300只。朱鹮也从经历了从“极危”-“野外灭绝”-“极危”-“濒危”的过程。关于朱鹮的更多故事可以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特别片】朱鹮“小明”求爱记

你不知道的朱鹮的十个冷知识

为啥朱鹮喜欢和白鹭待在一起

这些濒危物种数量的恢复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濒危物种的保护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我们作为公众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的野生物种呢?

1. 了解这些濒危动物。只有了解了动物,我们才会慢慢产生共鸣。珍妮·古道尔曾经说过:“惟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惟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惟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我们的公众号“小叶叔叔的鸟袋”,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科普工作。通过分享动物世界中新奇有趣的研究,与您一起了解多彩的生命。


2.了解这些动物濒危的原因。很多濒危动物数量下降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么多物种数量的下降也意味着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不断变坏,我们也是属于环境中的一部分。在部分地区,我们已经能体会环境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最明显的雾霾。


3. 不吃野生动物,不买卖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其实有很多未知的细菌和病毒,任意捕杀野生动物进行食用其实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很多野生动物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率,拒绝野生动物贸易。


4. 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在了解这些濒危物种的知识动物以及这些动物濒危的原因之后,有足够能力的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参与保护。参与很多公益组织的活动,资金资助等等。国内外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努力,国际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根与芽;国内的很多公益组织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之友、猫盟,云山保护等等。


5. 举报伤害、偷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各地都有林业相关部门,比如林业局,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遇到偷猎,伤害野生动物的事件,可以进行举报。比如: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010-89496118;北京猛禽救助中心010-62205666。


“惟有了解,才会关心;惟有关心,才会行动;惟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2018年,让我们一起携手带给濒危物种生存的希望!


参考文献:

蔡波等. 2016.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探讨中国爬行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原因. 生物多样性,24:578-587.

曹亮等. 2016.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现状及其成因. 生物多样性,24:598-609.

蒋志刚等. 2016a.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生物多样性,24:500-551.

蒋志刚等. 2016b.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 生物多样性,24:552-567.

张雁云等. 2016. 中国鸟类红色名录评估. 生物多样性,24:568-577.

江建平等 2016. 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评估. 生物多样性,24:588-597.

Barnosky et al. 2011. Has the Earth’s sixth mass extinction already arrived? Nature, 471:51-57.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 Emberiza aureo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Birds in Europe: population estimates, trend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5. European Red List of Birds.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Estrada et al. 2017. Impending extinction crisis of the world’s primates: Why primates matter. Science advances, 3(1): e1600946.

Schwitzer et al. 2017. Primates in peril: the world's 25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 2016–2018.

WWF, 2016.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6. Risk and Resilience in a New Era.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International, Gland, Switzerland.

user avatar

中国的动物保护就是一坨翔:

1.保护动物名录是上次更新是在30年前。而iucn的评级是每年更新的。

2.这段时间,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已经泛滥成灾,有的保护名录外的已经快要灭绝了。

3.按照目前的法律,捕捉大量濒临灭绝禾花雀只面临罚款,因为它们只是三有动物,但是打死泛滥成灾的野鸡可能会坐牢,因为它们是一级保护动物。

4.另外有的动物,比如北极狐,比如黄金蟒,它们在中国没有野外种群,它们人工繁殖成本远低于捕捉,饲养它们对野外种群没有任何坏处,但是养了可能会坐牢,当然也可能什么事都没有。

5.我不是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对于江豚这种和经济发展有着严重冲突的动物,我对它们未来悲惨的命运表示遗憾和理解。但是很多动物并不是死于与人类利益的冲突,而是死于纯粹的行政问题。

回到禾花雀,解决这个问题不难,禾花雀可以人工养殖,不是什么无法养殖的动物,只要提高保护等级,很快就能越吃越多。

想要让保护等级合理其实非常容易,因为这不是法律,而是一份政府文件。只需要:

1.花半天,把iucn保护名录翻译成中文。然后按等级填入一级二级三级三有保护动物。

2.花一天,把影响较大的动物,包括社会影响和利益关系,调回原位,比如大熊猫保持一级。这样的动物并不多。

3.花半天,把养殖种群远大于自然种群的从一二三级里剔除放进三有。

4.林业局报给国务院。


这个难度和立法无法相提并论,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三十年,都没人做这件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禾花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江南水乡的灵动,曾经在稻田里、在田埂间、在人们的记忆里,是那么寻常的存在。而如今,“极危”这两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这个小生灵的命运之上,也敲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上。“从无危被吃到快灭绝”,这句新闻里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血淋淋的生态灾难片。想想看,曾经它们是“无危”.............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这则新闻“女子心情不好做客朋友家跳楼,朋友被判赔 8 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要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新闻中提到: 主体人物: 一位心情不好的女子(受害者)、她的朋友(房主).............
  • 回答
    “中国妈妈被弃美国机场”这则新闻,从其传播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核查、涉及的各方动机、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思考。事件梗概(基于新闻报道,可能存在不同细节版本):大致来说,这类新闻报道的核心情节通常是:一位.............
  • 回答
    “四川海关截获400只活体蚂蚁入境”这则新闻虽然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生物安全、海关监管、检疫法规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下是对此事的详细看法:一、 什么是活体蚂蚁?为何会被截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闻中的“活体蚂蚁”具体是指什么。这可能包括: 作.............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深圳地铁口女子晕倒后死亡,50分钟无人解救”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事件的核心在于一条生命的逝去,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场所,本应是安全的。50分钟,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多么漫长.............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目惊心,让人难以平静。奶奶竟然对刚出生仅四天的孙女痛下杀手,仅仅因为性别,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极端、太残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我认为在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如此可怕的影响力,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将生命置于何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这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总分172分”的新闻,说实话,听起来挺让人咋舌的。一个9岁的孩子,本该是在操场上疯跑,捧着漫画书傻笑的年纪,却要面对高考这个成年人都头疼的考场,想想都觉得这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同龄人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孩子能参加高考,本身就说明她有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学习能力。9岁,那是小.............
  • 回答
    看到这则关于武汉单亲妈妈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失业和困境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母爱、坚韧和生命力的赞歌。一个母亲的艰难抉择与现实困境:首先,这则新闻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爱。这位单亲妈妈,在经历了车祸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后,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伤痛,更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她的.............
  • 回答
    农村娃站上哈佛毕业演讲台:何江的故事,不止于励志当何江的名字出现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那一刻,无数关注的目光被这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年轻人所吸引。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乡间少年,一步步走向世界顶尖学府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励志故事,更是对教育公平、农村发展以及中国未来的一种.............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及了太多令人心痛的角落,也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熄灭了,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本应给予温暖和保护的家庭教育场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能被容忍,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行为,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绝对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个生命的消逝,特别是以如此.............
  • 回答
    这则“地方负责偿还债务,中央将不救”的新闻,如果真如报道所说,那绝对是影响深远,而且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不仅仅是两条简单的“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划分,背后牵扯到经济的稳定、金融的风险、地方的治理能力,甚至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模式的走向。1. 信号的强弱与意味深长首先,这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且强烈的.............
  • 回答
    这则新闻,涉及的事件极其令人痛心,也牵扯出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地去探讨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的脉络。一名湖南的大一女生,在与男同学一同饮酒后,不幸失去了生命。根据媒体报道和后续的检方决定,她在醉酒状态下与一名男同学发生了性关系。最令人震惊的是,检方最终做出了不起诉的决.............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令人心痛,也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事件本身: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首先,对于这名交警的离世,我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在执行公务时,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无疑是对一名执法者最残酷的考验。在他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他的妻子却即将临盆,这使得事件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 回答
    这则新闻触目惊心,令人发指。它暴露出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涉及到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并且直接践踏了人权和法律的底线。首先,这是一起性质恶劣、手段残忍的刑事犯罪。所谓“强迫卖淫”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剥削和奴役行为,而这里的主体是未成年人,甚至包含不满14岁的幼童,这更是罪加一等。这些孩子本应在家人的呵护和学.............
  • 回答
    关于“男子身穿日本军旗装登山,遭愤怒群众扒衣”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牵动很多情绪的事件,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评价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身“日本军旗装”是什么东西。这个“日本军旗”通常指的是日章旗,特别是战时日本军队广泛使用的带有旭日图案.............
  • 回答
    人民日报刊文《追问三甲医院不提供厕纸:令人好不尴尬》,这件事情说来也挺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很细微但又非常普遍的角落,尤其是在医疗这样一个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领域。作为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恐怕是挺复杂的。首先,从“三甲医院”这个标签说起。三甲医院,在中国医疗体系里,那可是金字塔.............
  • 回答
    这则新闻挺有意思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但细想一下,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值得聊的点。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戏剧化,也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财富差距的感受。 千万豪车 vs. 百万损失: 这说明了豪车的昂贵不仅仅在于购买时的价格,更在于其维修成本。百万元的损失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
  • 回答
    这篇新闻报道了一起医患纠纷,事情的起因是在一场紧急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为了争分夺秒,剪坏了患者的衣物,并且在混乱中弄丢了患者的财物。事后,患者家属要求医护人员赔偿一千元。从这件事本身来看,确实挺让人感慨的。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另一边是患者的财物,也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