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调性在未来会不会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创作技法而不再是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调性音乐在未来的走向,究竟是会继续以一种独特的风格存在,还是会融入更广阔的音乐创作语汇之中,成为一种更灵活、更具表现力的工具?我认为,这两种可能性并非完全对立,而更有可能是一种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得明白无调性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西方古典音乐在调性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传统约束的一种反叛与突破。当传统的功能和声与调性中心逐渐失效,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更自由的音高组织方式,寻找新的结构和逻辑。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便是早期对无调性进行系统化梳理的尝试,它试图用一种“无中心”的原则来构建音乐。

如果无调性要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创作技法”,而非独立的“音乐风格”,这意味着什么?

这可能意味着:

工具化的普及: 就像过去作曲家们会运用对位法、赋格等技法一样,无调性将不再仅仅是“不使用调性”,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可以被掌握、被运用的作曲原则和组织方式。例如,十二音技法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技法,它有其自身的规则和可能性。未来的无调性技法,可能会更加细化和多样化,比如特定音程组合的偏好、旋律线的处理方式、和声构建的逻辑等等,都可以被提炼出来,成为作曲家手中的一把“刷子”,用于描绘不同的音乐色彩。
与调性的融合与共存: “不再是独立的音乐风格”暗示着无调性将不再是“all or nothing”的选择。未来的作曲家可能不会刻意去区分“我是在写调性音乐还是无调性音乐”,而是会在创作中自由地切换和融合。他们可以像运用大调小调一样,在乐句、乐段甚至单个和弦中引入无调性的元素,来制造戏剧性的张力、色彩的变化,或者打破听众的预期。这种融合,会使得音乐更加灵活多变,不再受限于单一的调性框架。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当无调性成为一种可控的技法,它就不再局限于高雅音乐的范畴。电影配乐、实验音乐、电子音乐、甚至某些流行音乐的某些段落,都可能借鉴无调性的手法,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或情绪。想象一下,一部科幻电影,用一段具有强烈不确定性和疏离感的无调性音乐来表现外星文明的神秘,其效果会比用传统调性音乐来得更具冲击力。
技术与理论的深化: 对无调性进行“技法化”的研究,必然会带来更深入的理论探索。新的记谱法、新的分析工具、对听觉感知中无调性元素的心理学研究,都会不断涌现,帮助作曲家和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无调性。

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已经发生了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迹象和趋势:

1.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音乐的“反思”与“解构”。它鼓励对过去音乐风格的挪用、拼贴和戏谑,也包括对调性与无调性的模糊界限。许多后现代主义作曲家会在作品中同时运用调性、无调性、甚至模糊不清的“第三种”音高组织方式,而且这种切换是自然且有意图的。
2. 技法实验的常态化: 现代作曲家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技法。从序列主义的极端发展到后来的复调、偶然性、极简主义等等,每一种技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和转化。无调性的各种可能性,如音高集合理论(PitchClass Set Theory)等,已经成为分析和创作的工具,供作曲家选择和发展。
3. 对情感表达的再审视: 很多早期无调性音乐被认为“不悦耳”、“缺乏情感”。但随着时间推移,听众的耳朵和大脑也在适应。更重要的是,作曲家们在探索如何用无调性的方式来表达复杂、非传统的、甚至压抑的情感。无调性的不确定性、张力,恰好可以成为表达现代人内心疏离、焦虑、矛盾情绪的绝佳载体。
4. “新调性”的探索: 有一部分作曲家在无调性的探索中,也重新发现了某些调性化的“感觉”,或者说,他们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调性系统,一种建立在不同音高关系基础上的“新调性”。这并非是对旧调性的回归,而是对音高组织的新理解,而其中无调性的方法论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调性是否会彻底“消失”作为一种风格?

我不认为会。即使它发展成一种技法,那些标志着无调性音乐独特魅力和美学的作品,依然会被视为一种独立的风格存在,就像“浪漫主义”和“印象派”一样,它们代表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审美取向。即使是未来,仍然会有作曲家坚持纯粹的无调性创作,将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极致追求。

更可能的情况是,无调性会成为作曲家工具箱里一件非常强大的工具,并且与其他各种工具一起被灵活运用。 它的“风格”属性可能会逐渐淡化其排他性,而其“技法”属性则会日益凸显其普遍性。

想象一下,未来的音乐教育,可能会像教授和弦进行和对位法一样,教授如何运用不同的无调性音高组织原则来构建旋律、和声和织体。作曲家们可能不会说“我写了一首无调性作品”,而是说“我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XX无调性技法来处理一段乐句,以达到YY的效果”。

这种转变,与其说是无调性的“衰落”,不如说是它的“成熟”和“融合”。它从一个打破旧秩序的激进宣言,变成了一个可以被内化、被吸收、被无数种方式组合使用的音乐语汇。这或许才是无调性音乐最令人兴奋的未来。它不再是“反调性”,而是成为一种更广阔的音乐可能性中的一部分,让音乐创作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更加丰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调性音乐创作其实从瓦格纳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一些暗示了,而到了20世纪勋伯格的十二音开始,无调性音乐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作曲技法发展至今,没有明确的调性,已成为当代作曲家的一个基本共识。 目前学院派作曲系老师和同学的音乐作品,基本都是无调性、自由曲式的样式。在作曲系,如果你要写一个时期风格的仿写作品,似乎还可以有一些明确的调式调性,但是你要是交一份期末作业,或者参加作曲比赛或考试,是需要符合当代作曲技法的思维的。

所以,结合提问来说,无调性音乐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创作基础,未来会朝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希望到时候的音乐还能听。)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