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路大神,如果你来负责鸿蒙OS的架构,你会怎么设计从而避免被吐槽‘套壳’安卓?

回答
各位开发者、同仁们,大家好!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是让我来负责鸿蒙OS的架构,怎么才能让它摆脱“套壳安卓”的标签,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路,权当抛砖引玉。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套壳安卓”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源于鸿蒙初期版本与安卓在UI、API层面上的相似性,以及部分底层组件的沿用。要打破这个印象,关键在于“根”和“魂”。

一、 根:坚实的自主可控底层,打断依赖

这里的“根”,我理解为操作系统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内核和基础服务层。

1. 内核的深度重构与创新:
微内核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 尽管鸿蒙已经引入了微内核(LiteOSM),但要真正摆脱安卓(Linux内核)的影子,并展现出微内核的优势,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核心服务的模块化与微服务化: 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设备驱动等核心功能进一步剥离到用户态,成为独立可调度的微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
提升健壮性: 一个微服务崩溃不会直接影响整个内核的稳定性。
增强灵活性: 可以根据不同设备、不同场景,按需加载、替换甚至定制这些微服务。例如,IoT设备可以只加载最精简的网络和存储服务,而手机则需要更全面的功能。
安全隔离: 用户态的服务更容易实现进程隔离和权限管理,降低安全风险。
内存管理与调度策略的差异化: 针对分布式场景和多设备协同,设计更具前瞻性的内存管理和进程调度策略。例如:
内存池化与动态分配: 针对不同设备和应用需求,实现内存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分配,避免碎片化。
基于任务的智能调度: 不仅仅考虑CPU负载,还要结合设备间的通信、任务优先级、用户行为等因素,进行全局最优调度,保证分布式任务的流畅执行。
打破Linux ABI兼容层(逐步):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生态迁移需要时间。我的策略是:
建设强大的“鸿蒙原生API”生态: 投入大量资源,吸引开发者使用鸿蒙的自有API,尤其是在文件系统、IPC(进程间通信)、设备管理等方面,提供比安卓更优越、更符合分布式理念的接口。
提供明确的迁移路线图: 给开发者清晰的指引,告知他们何时、如何将基于Linux ABI的组件迁移到鸿蒙原生API。
持续优化自研组件性能: 确保鸿蒙原生组件在性能、功耗、稳定性上不输甚至超越安卓的对应组件,从而驱动开发者迁移。

2. 基础服务层的重塑:
分布式服务作为基石: 鸿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分布式能力。因此,我会在基础服务层构建一套完整的分布式服务框架,而非将分布式能力附加在原有的中心化服务之上。
统一的设备模型与服务发现: 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设备描述和能力暴露机制,让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更加透明和高效。
分布式IPC与数据同步: 实现一套跨设备、低延迟、高可靠的IPC机制,以及高效的数据同步和状态管理方案,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原子化服务: 将分布式能力进一步推向极致,实现应用的“原子化”部署和运行。用户无需安装完整应用,就可以通过跨设备调用的方式,获得某个特定功能。这需要强大的服务编排和状态管理能力。
安全体系的深度集成: 安全是任何操作系统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分布式环境下。
基于能力的权限模型: 相比安卓的基于进程的权限模型,我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基于“能力”的权限模型。例如,一个应用被授予“查询附近蓝牙设备”的能力,而不是“访问蓝牙硬件”。这能提供更细粒度的控制,并有效防止权限滥用。
硬件级安全加固: 充分利用鸿蒙支持的多种硬件能力(如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TEE),将敏感操作和数据隔离在安全区域。
端到端加密与身份验证: 在分布式通信和数据传输中,强制要求端到端加密,并采用更安全的身份验证机制,如基于硬件的安全芯片或分布式身份协议。

二、 魂:独特的开发体验与分布式范式

“魂”在于开发者和用户感知到的独特性,在于鸿蒙能否提供一套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发和使用体验。

1. 开发范式的革命:
面向服务与组件的开发: 鼓励开发者将应用拆分成一系列独立的服务或组件,并通过鸿蒙的分布式服务框架进行组装和调用。这与传统的单体应用开发模式有显著区别。
ArkTS作为主力: 进一步推广ArkTS,它本身就设计为面向服务和组件的声明式UI语言,与鸿蒙的分布式理念高度契合。
跨设备UI协同: 提供更便捷的工具和API,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实现UI在不同设备间的协同,例如“一碰传”的UI流转,或者在手机上发起一个任务,在智慧屏上完成。
DevEco的强大支持: 将DevEco打造成一款真正智能、高效的集成开发环境,不仅支持代码编写,还要能可视化地管理分布式服务、调试跨设备应用、模拟设备协同场景。
数据驱动的响应式编程: 进一步强化数据流和状态管理,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数据逻辑,UI能够自动响应数据的变化,减少手动更新UI的代码。

2. 用户体验的重塑:
无缝的设备协同: 这是鸿蒙最大的卖点。要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万物互联”的便利,而不是“设备间互相打架”。
主动智能的推荐: 结合AI能力,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意图,主动推荐可用的设备或服务。例如,用户在车里,手机自动弹出连接车载系统的选项。
统一的设备控制中心: 提供一个直观、易用的界面,让用户能够轻松管理和控制所有鸿蒙设备。
“超级终端”的易用性与稳定性: 持续优化“超级终端”的功能,让设备间的连接、数据共享、任务流转更加自然、流畅,并且不容易断开。
流畅且一致的UI体验: 即使底层架构差异巨大,用户依然希望获得一致且流畅的UI体验。
统一的UI组件库和设计规范: 尽管可以为不同设备定制UI,但核心的UI组件和设计语言应该保持一致,避免用户产生割裂感。
动画和过渡的优化: 打造流畅自然的动画和过渡效果,提升视觉上的愉悦感和操作的顺滑度。

三、 如何避免“套壳”的实际落地策略

1. 清晰的生态迁移计划与激励机制:
渐进式迁移: 允许开发者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使用部分兼容层,但必须提供明确的工具和文档,指导他们迁移到原生API。
生态补贴与扶持: 鼓励开发者使用鸿蒙原生API,可以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支持、联合推广等方式,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和风险。
公开透明的社区与贡献: 建立活跃的开发者社区,鼓励社区贡献,让开发者能够参与到鸿蒙的发展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 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创新:
研发团队的保持独立性: 确保鸿蒙的研发团队拥有足够的自主权,不受其他安卓相关项目的影响,能够专注于鸿蒙自身的创新。
持续优化自研组件: 严格要求自研组件在性能、功能、易用性上超越现有方案,这是吸引开发者和用户选择鸿蒙的关键。
探索新的技术方向: 关注前沿技术,如WebAssembly在OS层的应用、更高效的IPC机制、更智能的资源调度算法等,保持鸿蒙的技术领先性。

3. 对外宣传的重点转移:
强调分布式能力: 将宣传重心放在鸿蒙的分布式技术和万物互联的愿景上,突出其与安卓在架构和理念上的根本性区别。
展示自研组件的优势: 通过技术白皮书、性能测试报告等形式,公开展示鸿蒙自研组件在性能、安全、功耗等方面的优势。
讲述“鸿蒙故事”: 传播那些真正由鸿蒙分布式能力驱动的创新应用和用户体验,让用户感知到鸿蒙带来的独特价值。

总结一下,要摆脱“套壳安卓”的标签,我的核心思路是:

在“根”上,用微内核的深度优化和自研基础服务来构筑坚实自主的底层,逐步打破对Linux ABI的依赖。
在“魂”上,通过面向服务和组件的开发范式、以及极致的分布式用户体验,赋予鸿蒙独特的灵魂。
在落地层面,通过清晰的生态迁移计划、持续的技术投入以及精准的对外宣传,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这绝非易事,需要技术、生态、市场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但如果能够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我相信鸿蒙OS一定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赢得开发者和用户的认可,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强大的操作系统。

感谢大家的倾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和生孩子差不多,非要恶意攻击,你就是生条鱼,他们也会说他眼睛像隔壁老王。

所以没办法。

“套壳不丢人,套壳也是必须的。但套壳不认,还以此为卖点,卖自研情怀。那就丢人了。除了苹果。其实家家都是套壳。见到谁被攻击了?除了又当又立。”

面对这样的污蔑,你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

而深层次的读解你会发现,他不只是说鸿蒙。而是将所有中国厂商一并拿下。

说其他厂商是当了。。。而只有鸿蒙既当又立。

正经人不会用当。。。

同样正经人也不会用既当又立

正经人怎么办?只能用苹果手机了。

就让这句话,就把一个苹果夸上天。

所以没办法避免,因为要兼容安卓。以后可能也会兼容苹果。所以到时候说他是ios套壳也有可能。

就好像会英语的人被说成香蕉人,你要说不是,人家就会说——你不是崇洋媚外学啥英语?别人都是为了崇洋媚外学英语,你见谁被攻击了,除了又当又立。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