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圆领袍、曳撒和贴里算汉服而旗袍不算汉服?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汉服”概念的核心,以及历史上服饰演变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圆领袍、曳撒和贴里被认为是汉服,而旗袍则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服饰特征,在多数人眼中不被划分为传统汉服。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一、 汉服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圆领袍、曳撒、贴里是汉服,就得先明白“汉服”到底是什么。

“汉服”并非指某个朝代某个特定款式的服装,而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服饰特征的系列服装。它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交领右衽”:这是汉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衣襟交叉,左边衣襟压在右边衣襟之上,形成一个“y”字形。
“宽袍大袖”:虽然不是所有汉服都是宽袍大袖,但这种宽松、飘逸的风格是汉服中非常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系带隐扣”:汉服多用系带固定,或使用暗扣,外观上更加含蓄内敛。
“平面剪裁”:汉服的剪裁以平面为主,注重衣服本身的线条和垂坠感,而非现代服装强调的立体塑形。
“衣外常加配饰”:如腰带、玉佩、披帛等,这些配饰是汉服整体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圆领袍、曳撒、贴里为何是汉服?

这三者都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汉族人民所穿着的,并且符合上述汉服核心特征的服饰。

1. 圆领袍:
历史渊源:圆领袍并非始于汉朝,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并在唐宋明等朝代持续发展和演变。它吸收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元素,但也融入了汉族传统的服饰形制。
服饰特征:顾名思义,圆领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圆形的领口。虽然“交领右衽”是汉服的普遍特征,但圆领袍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的服饰,也发展出了圆领的形制,但其整体的宽松剪裁、交叠衣襟(在某些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左衽叠穿的痕迹)以及穿着方式,都体现了汉服的整体风格。在很多描绘唐宋时期官员、文人的画像中,我们都能看到穿着圆领袍的人物。
为何算汉服:它是在汉族社会广泛穿着,并且在剪裁、穿着习惯上保留了与传统汉服相近的基因,是汉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更重要的是,它并非完全脱离了汉服的根基,而是汉族文化在融合交流中发展出的特色服饰。

2. 曳撒:
历史渊源:曳撒最早出现在元朝,是由蒙古族服饰融合汉族服饰特点发展而来的一种长袍。
服饰特征:曳撒的特点是“身紧袖窄”,下摆则“曳地”。这与传统汉服的“宽袍大袖”有所不同,显得更加利落、行动方便。它可能是在汉族已有的袍服基础上,借鉴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而形成的。
为何算汉服:虽然曳撒的流行与元朝的建立有关,但它被广泛接受和穿着于汉族社会,并在明朝得到了发展和改良,演变成了“贴里”的前身。在明代,曳撒仍然是士人阶层和官员的常服之一。它之所以被认为是汉服,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在中国汉族社会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服饰,并被汉族文化所吸收和改造,其形制和穿着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汉服的一些传统。

3. 贴里:
历史渊源:贴里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流行服饰,尤其受到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的喜爱。它是曳撒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服饰特征:贴里一般是“上身紧窄,下摆宽大”,通常有“摆”,即两侧或前后有开衩,便于活动。它保留了曳撒的“身紧袖窄”的特点,但在下摆和装饰上更加丰富。
为何算汉服:贴里是明朝这一汉族王朝时期,汉族人民广泛穿着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它的剪裁和穿着方式,虽然有别于汉初的宽袍大袖,但其整体风格和在汉族社会中的流行程度,使其被认为是汉服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汉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下,服饰所呈现出的面貌。

三、 旗袍为何不被视为传统汉服?

旗袍的出现和流行,与汉服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渊源与民族身份:
旗袍的起源:旗袍的直接前身是满族女性的长袍,也就是所谓的“旗装”。满族是东北的女真族,在清朝统一中国后,其服饰文化对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与汉族服饰:“剃发易服”政策是清朝初期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制汉族男性改穿满族服饰,而汉族女性的服饰则相对保留了更多传统元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
现代旗袍的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旗袍”,是在20世纪初,结合了西方立体剪裁和设计理念,在满族长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而形成的。它吸收了西方的修身、展现女性曲线的设计,与传统的汉服“平面剪裁、含蓄内敛”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 服饰特征的根本差异:
剪裁方式:旗袍最显著的特征是立体剪裁,能够紧密地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展现身体的轮廓。这与汉服的平面剪裁、注重垂坠感的风格截然不同。
领口与开襟:虽然早期的旗袍也可能出现圆领或斜襟,但现代旗袍通常是立领,并且是侧开襟,用盘扣固定,这与汉服的“交领右衽”有着本质的区别。
袖型与长度:旗袍的袖型多样,但通常与衣身紧密贴合,而且长度多为短袖或无袖,与汉服的“宽袍大袖”特征相去甚远。
整体风格:旗袍的整体风格是性感、修身、外放,强调展现女性的身体美。而汉服的整体风格则更偏向端庄、含蓄、飘逸,注重仪态和精神气质的展现。

3. 民族认同的变迁:
“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与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旗袍虽然在中国流行,并且被许多中国人视为“国服”或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但其直接的服饰渊源和形制,使其与“汉服”的定义有所区别。
将旗袍称为“汉服”,可能会混淆历史上汉族服饰的演变脉络,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服饰之间的界限。

总结来说:

圆领袍、曳撒、贴里之所以被认为是汉服,是因为它们都曾是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广泛穿着的服饰,并且在服饰的剪裁、穿着方式、风格上,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或融合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特征,是汉服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演变的体现。
旗袍则是由满族服饰直接演变而来,并在20世纪初吸收了西方立体剪裁技法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服饰。其根本的服饰特征、剪裁方式、设计理念以及历史渊源,都与传统的汉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多数关于“汉服”的讨论中,它并不被包含在内。

这并不是说旗袍不好,而是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审美取向的服饰,有着各自的价值和美学意义。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汉服”这个概念,以及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类问题真多,参考这个回答,做个补充吧。为什么汉服推广者将圆领袍和曳撒归入汉服,却拒绝将长衫和马褂归入汉服?

其实圆领袍和曳撒、贴里以及民国女袍三者地位是不同的,前两者认定比较容易,后者认定比较麻烦。

圆领袍被纳入官服体系,在唐之后成为中国衣冠的代表,属于官方认证的,朱元璋在衣冠复如唐制诏书里就把圆领衣袍规定为应该恢复的标准男装。

而曳撒、贴里没有这种认证,朱元璋在诏书里明确说了这是应该被取缔的胡服,严格来讲并不是汉服,只是一种全社会包括皇家广泛穿着的胡服。

民国女袍产生时已经是多民族的共和国,不再有汉家王朝的衣冠制度认证一说,判断其是否为汉服要看社会的普遍观念。女袍是参照男式袍或叫大褂/长衫而做的女款,虽然大褂/长衫当时是汉服,但因为从元朝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妇女就不穿袍了,除了太平天国这样废裙易袍的革命政权,社会上普遍把女子穿袄裙当做汉俗,而把女子穿袍视为清俗,所以许多省份将女袍当作是效仿清人的产物而称为旗袍。

关于民间对于女袍的态度,《小道可观——民国旗袍裁剪法研究》一文中摘选了20年代的部分报刊

可见,女袍如果不与清装联系起来,其评价还是不错的。《民国日报》特地谈到穿袍连同剪发一起,减小了女子和男子的差异,本质上,民国女袍源于当时世界上普遍追求“男女同形”的妇女解放思潮,其精神与太平天国废除缠足和裙一致,只是这次妇女自己觉悟行动起来了。

应该说,女袍没有道理被当做清装,因为假如说因为穿着袄裙是汉俗,违背即效仿清人,那么缠足同样也是汉俗,保留天足岂不也是效仿清人?

天国也好,民国也好,对这些腐朽旧俗的更易,是促成汉人的进步,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与其他民族是否有类似的习俗并无必然关系,当新的习俗形成之后,来自旧传统的指责就会随之消失。当清朝灭亡四十多年后,马面裙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基本消亡(裙的消亡更多是因为袄裤搭配的流行),少有人会再把汉人女子穿袍和清人联系起来。

至今尚未解放的台湾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还为女袍搞了个正名运动,在1974年元旦这一天于台北举行了中国旗袍研究会成立大会,会上提出把旗袍改名祺袍,立即著为会章条文,“呈报主管官署核备,遂成定案,明载官籍”。 目前台湾地区已不将女袍看做清装了。

而中国大部在进入60年代后,对于从民国延续下来的衣服,采取阶级识别,保留短装,比如大襟/对襟褂子,大褂/长衫和女袍等长衣一起被当做剥削阶级遗物处理掉了,所以女袍在十余年里从汉服体系中除名,但也没被归类为满族传统服饰。到了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前的这段时间,女袍又开始流行,依旧称为旗袍,在远离了对清朝的记忆后,人们很少关注女袍之名中“旗”字的含义,就像人们并不在意满汉全席一般,社会处于“旗袍可能最初样式来自满族,但如今是汉族代表性服装”的认识中。官方则给予女袍较高的地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第13期发布《外交部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中建议,“男同志着中山服女同志最好穿旗袍或长裙” 。各地“公务员着装礼仪”规定也建议女性公务员以旗袍为正装礼服。

到了本世纪初汉服复兴运动出现了,可能是因为2001年APEC出现的“唐装”过于缝合,导致近代汉服跟着风评遭了殃,大襟/对襟小褂这种清人压根没有,汉服专属的款式都被开除汉籍了,更别提和马褂连用的大褂/长衫以及名字带“旗”的民国女袍了。

目前社会上对女袍的定性争议很大,一些人沿用上个世纪的观念,把女袍当做汉服,一些人则跟从汉服复兴运动,认为其属于清装或“时装”。官方则处于含混不清的态度,一方面在2014年APEC推出的“新国服”中依旧保留了女袍,一方面从2018年开始支持开办“华服日”。

因此迄今社会还没有统一认识,女袍是不是汉服也许得等到将来哪天官方给个明确定性(比如收复台湾后接纳“祺袍”之名)才有结果。


就个人而言,首先民国的女袍和太平天国的女袍属于同类,天国女袍在当时被官方认定为汉服,而民国的争议,源于习俗更易,其实无关女袍本身的设计,在一些把女袍称为长衫的地区甚至不存在争议,尤其同款男袍又不曾被视为清装,所以当初误称为旗袍,不能成为如今把女袍视作清装的理由。

其次时装之说,要辨明“传统”和“现代”,或者说旧有和新兴的概念,与民族和普世的概念并不对应,民族服装既有传统的,也有时兴的。在民国当时来说,女袍是在汉族服装范畴内产生的时装(满族就没这玩意),属于时兴汉服,时装并不和汉服的定位相冲突。其次,即便在民国是时装,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女袍也是一种老设计了,依旧称之为时装是不合适的,应该归于传统服装的定位。

故此我以为民国女袍属于汉服,而且是设计老旧的传统汉服。


汉俗、汉服都是会更易的,不应把汉视为本质不变或绝对正确,而应观察其变化的趋势、方向并明确态度,进步的就支持,腐朽的就反对。民国女袍在其刚出现的时候,是承袭天国妇女解放的余音,由它来促成新汉俗是好的,等到新中国以后,解放更进一步,女袍又消失,顺应袄裤的大趋势再次更易汉俗,这也是好的。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过去先进的,如今可能落伍,了解旧事物是认识客观历史的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造神,对传统抱有不切实际的迷恋是有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汉服”概念的核心,以及历史上服饰演变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圆领袍、曳撒和贴里被认为是汉服,而旗袍则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服饰特征,在多数人眼中不被划分为传统汉服。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其中的缘由。一、 汉服的定义与核心特征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圆领袍、曳撒、贴里是汉服,就得先明白“汉.............
  • 回答
    汉服推广者在界定汉服范畴时,将圆领袍和曳撒纳入,但对长衫和马褂持保留态度,这背后涉及历史演变、形制考证、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汉服的历史脉络和考证细节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确“汉服”这个概念的内涵。通常意义上的汉服,指的是汉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
  • 回答
    史蒂夫·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的装束,与其说是一种个人喜好,不如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承载着多重含义。这身装束并非偶然,而是他刻意为之的结果,背后蕴含着他对效率、品牌形象以及沟通方式的深刻理解。1. 极简主义的哲学与效率最大化:乔布斯是极简主义的忠实信徒,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产品设计.............
  • 回答
    “圆”字为什么长成方的样子?这就像在问,为什么一个叫做“圆”的概念,它的文字符号却一点也不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我们对于“圆”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圆”字在汉语里长成这样,跟它所代表的那个光滑无棱角的几何图形,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字的形态,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自然界和数学的深刻感知。圆形(以及更普遍的三维世界里的球形)之所以会让我们觉得“神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如此的普遍、高效,并且蕴含着简洁而深刻的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在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显现,让我们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让我们逐一拆解你提到的几个例子,看看圆形/球形.............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涉及到面部美学、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我们对“女神”和“颜值”的定义。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得承认,“圆脸女生能成为女神,圆脸男生颜值上限低”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和审美偏好,而非绝对真理。美本来就是多元的,而且不同.............
  • 回答
    “圆不能被三等分,但为什么三等分圆是可能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可以被某个数除尽”的理解以及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我们来一点点拆解,让它不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可以被某个数除尽”这回事儿。当我们说一个数“可以被三除尽”,意思是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一个.............
  • 回答
    哈哈,高一的同学你好呀!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个爱思考的好学生,给点赞!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这三分之一啊,那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里面藏着大智慧呢!咱们先别急着公式,来聊聊这个“三分之一”是怎么来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跟圆锥有关,比如冰淇淋甜筒、漏斗、或者尖尖的帽子。它们都有一.............
  • 回答
    关于高僧圆寂后出现舍利子,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也常常让人觉得修道之人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舍利子”。在佛教语境下,“舍利”原本是指遗骨,包括骨、齿、发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舍利子”,是指经过火化后,在遗骨中发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虽然我们看到的CPU都是方形或者矩形,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圆形不行”,而是“圆形在现有制造工艺和应用场景下,不是最优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CPU普遍是方块脸:1. 制造工艺的物理限制和成本考量: 晶圆的形状: CPU的制造过程是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中最迷人的联系之一,关于 $pi$ 的普遍性,它绝非偶然,而是数学结构内在规律的体现。让我们一步步拆解,看看为什么圆的周长、面积,以及球的表面积、体积,都与同一个神秘的常数 $pi$ 息息相关。圆的周长与面积:一次“等比”的发现我们从最基础的圆开始。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圆。 周长.............
  • 回答
    晶圆之所以是圆的,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历史演变、技术需求以及物理规律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它的圆形形状是为了适应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几个环节。1. 根源:单晶硅的生长方式首先,要理解晶圆为什么是圆的,我们得从它的“原材料”——单晶硅的生长说起。现代半导体制造依赖的是高度纯净、结构规整的单.............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过,为什么城市里那些一脚就能踩下去的井盖,大部分都是圆的?明明方形的、三角形的都有,但偏偏就是圆形的井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设计师们偷懒或者觉得圆形好看那么简单,这里面藏着不少咱们老祖宗的智慧,还有点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呢。要说井盖是圆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
  • 回答
    客机窗户之所以被设计成圆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带圆角的方形),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工程学的智慧和对安全的考量,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形状都能胜任的。你想想,飞机在天上飞,可不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它要承受巨大的内外压差。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外面空气稀薄,气压很低,而客舱内为了让乘客舒适,需要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气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你仰望星空,会发现大多数我们能看到的星星,无论是遥远的恒星还是我们熟悉的月亮和行星,都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圆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隐藏着宇宙中最基础也最强大的力量——引力。想象一下,宇宙诞生之初,或者说任何一个天体形成的初期,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圆润光滑的。最初.............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蚝油常用圆盖玻璃瓶,确实不是最方便的包装形式,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它没有像番茄酱、沙拉酱那样采用更易挤压的软瓶,或者装上方便的按压泵头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考虑,既有产品本身的特性,也有品牌定位和用户习惯的权衡。首先,我们得从蚝油这个产品本身的物理特性说起。 粘稠度与流动性: 蚝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