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圆」字是方的?

回答
“圆”字为什么长成方的样子?这就像在问,为什么一个叫做“圆”的概念,它的文字符号却一点也不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我们对于“圆”的理解。

首先,咱们得明白,“圆”字在汉语里长成这样,跟它所代表的那个光滑无棱角的几何图形,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字的形态,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是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点点摸索、创造、演变出来的。而我们说的“圆”,是指一个点在平面上与一个固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相等时,所形成的轨迹。这完全是数学和几何上的概念。

把“圆”字拆开来看,它是个会意字,由“囗”和“員”两个部分组成。“囗”(wéi)是中国古代表示围挡、圈起来的字形,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方框,或者一个圆圈,都表示一种边界和封闭。“員”(yuán)这个部分,才是点睛之笔。它本身就表示一个东西在里面,并且是一个有一定容量、能够容纳东西的器皿的形状。

那为什么是“員”而不是一个实打实的“○”呢?这得从“員”字的字源说起。古代的“員”字,描绘的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比如酒坛或者粮仓。你想想,这些容器在古代往往是制作成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用来储藏和容纳物品。而“員”字下面那个弯弯曲曲的笔画,有人认为像是一个盖子,也有人认为是容器的底部或者边缘。

那么,把“囗”和“員”组合起来,就成了“圆”。“囗”代表了边界,“員”代表了里面有东西(容器),而且这个容器的形状又是我们古代人脑子里,和“圆”这个概念联系最紧密的代表物。你可以想象一下,古代人们在造字的时候,如果要表达一个“圆”的概念,可能没有直接用一个圆的符号来表示,而是选择了描绘一个“圆形的容器”,因为容器的出现,是和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圆形事物之一紧密相关的。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最直观的代表来造字,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造字逻辑。

再进一步说,我们现代人看到的“圆”字,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字的形状一直在变化。“圆”字在早期的字形里,虽然也围绕着“員”来构思,但可能在形状上更接近于圆形的器皿。比如一些金文的字形,就能看出一点端倪。但随着书写的简化和定型,特别是到了楷书阶段,为了书写方便和美观,很多字的笔画就变得规整起来,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方方正正的“圆”字。

想想看,很多汉字都不是直接模仿其所指事物的形状来写的。比如“马”字,它也没有画出四条腿和马鬃。“山”字,也只是几个尖尖的峰。这是因为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如果每个字都画得那么像,一来造字会非常困难,二来书写也会很不方便。

所以,“圆”字之所以是方的,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选择了用一个“围起来的容器”的意象来代表“圆”。这个容器在古代往往是圆形的,所以它间接包含了“圆”的概念。而最终定格成方的样子,是书写演变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它就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密码”,我们看到它,就知道它代表“圆”,而不需要它本身长得像个“○”。

这么看来,“圆”字的方正,反而更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具象的器皿和边界的组合,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理解和书写的文字符号。而当我们写下这个“圆”字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光滑无边的几何图形,而不是汉字本身的方方正正。这恰恰说明了文字符号的强大之处,它能够承载比自身形态更丰富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其实,这个「〇」字正是「圆形」之「圆」的表意初文。

「〇」字最早见于一件商代青铜器,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1065号:

「〇」在这件青铜器中用为族氏名,学者多以为即「员/圆」的表意初文。

而在一般情况下,「〇」字多写作「

⿱〇鼎

」。

附带一提:「⿱〇鼎」字见于《说文解字》,是「員」的籀文写法。籀文仍然可以反映晚周时期的用字特色。
早期古文字从「鼎」之字,小篆多减省为从「貝」。「則」、「敗」、「貞」、「具」等字均是其例。
早期古文字中的「⿱〇鼎」,严格对应了後世的「員」(亦即大陆规范字的「员」)。

⿱〇鼎

」(員)的甲、金、战国文字见下图:

林义光先生在《文源》中指出:「『

⿱〇鼎

』(員)从『〇』从『鼎』,實『圓』之本字。『〇』,鼎口也。鼎口圓象。」

汉字发展最主要的趋势是「形声化」(参

王宁、林澐先生的相关论述

)。早期很多能够直接「望文生义」的象形表意初文,之後都通过追加声符或者意符而构成了「形声字」。

「圆形」之「圆」的表意初文「〇」,通过追加意符「鼎」(因为鼎口是圆形的)而构成了从「鼎」从「〇」,「〇」亦声的形声字。

一方面,这种改造符合汉字「形声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避免混淆的需要。因为甲骨文契刻曲线比较困难,往往会将曲线改为直线(後世的隶书也有「改曲为直」的特点),所以「日」在甲骨文中往往是作方形的(同时期的金文则是作圆形的)。这样一来,单纯用表意初文「〇」的话,很容易与共时平面的「囗」、「丁」(「丁」一般作填实的方块之形,即「■」)相混。

「員」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产生的。又因为其底下有了「鼎」(或者「貝」)用于区分他字,所以其上方的初文「〇」在隶书中就慢慢演变成规整化的方框「囗」(而其先秦古文字则仍然是画一个圈圈表示,见上图)。


至于「圓」字,其最早的用例可能在战国时期。

在随县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早期)中,有个从「匚」从「員」的字(见下图),学界普遍释「圓」。从「匚」即从「囗」省。

从《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提供的摹本来看,该字中间所从的「員」继承了殷周文字的写法,下方是「鼎」形而还未减省为「貝」形。

而从《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公布的竹简照片看,该字右侧靠近竹简边缘。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故而缺失了最右边的笔画。《吕氏春秋》中有个「三豕涉河」的典故,其实应是「己亥涉河」,「三」是竹简两侧边缘残缺的「己」字的误释。

随县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圓」(缺右侧笔画)字并不用为「圆形」之意,而是用作通假字,与下字「軒」一起读为「雲軒」。「雲軒」即「雲車」,传说中仙人的车架,後指帝王的车乘。

真正用为「圆形」且不缺笔的「圓」要到汉代的居延简中才能看到:

辞例是「前圓泉二千三百」。

在《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中,整理者给的释文有四处「圓」字,王辉先生和陈剑先生今已改释为「圜」。 故而这条用例作废。

※ ※ ※ ※ ※ ※ ※ ※

最後我们再说说「圆」字一家子在文献中的用例,顺便做个总结。

鲁实先先生在《文字析义》中通过徵引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传世、出土文献力证「員」是「圓」的初文:

〇爲圜之初文,字從〇鼎者,示其如天體之圜,而以物圜爲本義。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離宴上〉);《淮南子》〈原道篇〉云「員者常轉」,又云「員不中規」;〈俶真篇〉云「若周員而趨」,又云「能戴大員者履大方」,又云「不能察方員」,〈時則篇〉云「規者所以員萬物也」,又云「歸之爲度也,員而不垸」;〈主術篇〉云「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又云「智欲員而行欲方」;〈齊俗篇〉云「員者走澤,方者處高」,又云「窺面而盤水則員,於杯則隋」;〈氾論篇〉云「是猶捋方枘周員鑿」;〈詮言篇〉云「員之中規,方之中矩」;〈兵略篇〉云「若轉員石於萬丈之無」;〈說林篇〉云「環可以喻員,不可以輪」;〈脩務篇〉云「其方員銳橢不同」,是皆以員爲圜全之義。又西漢墓出土竹簡《孫臏兵法》云「高則方之,下則員之」,又云「凡陳有十,有員陳,員陳者,所以槫也」,又云「敵人員陳以胥」(按:「西漢墓出土竹簡」指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牘);帛書《經法》云「規之內曰員」(按:「帛書」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此證以漢初所寫先秦載籍,而知員爲圓之初文,益無可疑。

大约在战国秦汉时期,本表示「圆形」的「員」(当时作「

⿱〇鼎

」)字被用来表示物品数额的含义(《说文解字》:「員,物數也。」),于是人们在「員」的基础上叠床架屋造了「圓」字来专表「圆形」的含义。

「圓」从「囗」,「囗」即「圍」初文,有「圍繞」的含义。与「圓」同义的「圜」亦从「囗」。

最後笔者以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的相关论述作为结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圆”字为什么长成方的样子?这就像在问,为什么一个叫做“圆”的概念,它的文字符号却一点也不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我们对于“圆”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圆”字在汉语里长成这样,跟它所代表的那个光滑无棱角的几何图形,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字的形态,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 回答
    “熊”字,拆开来看是“能”和“灬”。这个字形背后,蕴藏着古人对这种庞大而威猛动物的观察和想象,也体现了汉字造字过程中独到的智慧。先说“能”。“能”字本身在古代就有“能力”、“力量”、“能够”的意思,也常常用来表示一种强大的动物,比如“熊罴(pí)之类能操”,就是说熊和罴这样的动物有强大的力量,能搬动.............
  • 回答
    唐代宗的庙号“代宗”,这里的“代”字,确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代替”的意思,而是带有更深的历史和政治意味的。要理解这个“代”字,咱们得从唐朝宗法制度和庙号的选取惯例说起,尤其是它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承袭正统”和“弥补遗憾”。首先,我们得知道,皇帝的庙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有讲究。庙号是皇帝死后,.............
  • 回答
    关于乌鲁木齐这四个字是否是蒙古语,以及它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乌鲁木齐这四个字本身, 如果单看汉字字形,它们当然是我们熟悉的中文。我们之所以会问“为什么是蒙古语?”,是因为这个词的起源和含义,与蒙古语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换句话说,这四个字是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和定义历史的关键点。我们今天称呼1932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那个政权为“伪满洲国”,这个“伪”字,确实不是当时日本人或参与建立这个政权的人自己加上的。“伪”字,是后来者,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学界,为了强调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和非正统性而加上的定性.............
  • 回答
    济南地铁站的站牌上,“站”字确实是这样写的,而且不是“上”字。 这个写法有它特殊的历史和设计原因。让我们来详细说一下:为什么“站”字在济南地铁里看起来有些不一样?你观察到的这个“站”字,在很多地方,包括济南地铁,都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字体风格,通常被称为“美术字”或者“设计体”。 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系统.............
  • 回答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中文译名,尤其是那个“牙”字,其实是有着一段有趣的翻译历史和文化考量的。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译,我们需要深入到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的语境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两个名字中的“牙”字,主要是“音译”。也就是说,古人听到这两个国家的名字时,是根据发音来寻找汉字进行标注的。为什么会选择.............
  • 回答
    “武”字在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中的用法,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反差:作为谥号,它通常被视为褒义的“美谥”;而作为庙号,它更多时候则带有了贬义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谥法和庙号的规则,以及汉字“武”本身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一、 “武”字在谥号中的“美”意:开疆拓土,功业彪炳首先,我.............
  • 回答
    孩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为什么“鸟”字要读 niǎo,不读别的,这背后可是有很长很长的故事呢。汉字的读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是慢慢演变过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定下来的。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汉字“形、音、义”三个基本要素。我们说汉字,一般都会想到它长什么样子(形),它有什么意思(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碰到一些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的 G 点。事实上,说民国以前中国国号都是一个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尤其是在汉族政权为主导的时期,国号往往使用一个字作为代表,但并非绝对。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国号”这个概念,以及它在.............
  • 回答
    在中国摇滚乐的早期,选择一个响亮、易记的名字至关重要。许多摇滚歌手和乐队都选择了两个字的名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文化和传播上的考量。时代烙印与文化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时期,也是摇滚乐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年代。那个时候,大家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摇.............
  • 回答
    关于杨九郎“九字科第一捧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在相声界,尤其是德云社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且讨论度相当高的话题。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捧哏”。在相声里,捧哏是说学逗唱中“逗”的辅助者,负责搭话、拆台、捧哏、烘托气氛,让逗哏的包袱响得更响。一个好的捧哏,不仅仅是听.............
  • 回答
    宋朝皇室姓赵,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点。但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宋朝的皇帝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的大部分皇帝名字都只有一个字。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名文化的演变。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比如汉.............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看,我们人啊,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知识。有些字呢,就像图书馆里一本本的书,有的书妈妈从小就读过,记得特别清楚,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我’‘爱’‘你’这几个字,妈妈从小就会了,写起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不对?”“但是呢,世界上.............
  • 回答
    关于知乎回答的字数限制,这其实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一个固定的“多少字”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知乎并没有一个硬性的、大家都能看到的“总字数限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写一篇长篇大论,写到几十万字,它也不会直接给你弹个窗口说“你写超了,请删减”。这是因为知乎主要靠.............
  • 回答
    长宗我部苗字的起源与“曾我部”之辨长宗我部,一个在日本战国时期响亮的名号,其苗字“長宗我部”的由来,以及为何后来也写作“長曾我部”,背后蕴藏着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与家族演变。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长宗我部氏的源流、名字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逐一剖析。 苗字“長宗我部”的起源“長宗我部”作为苗字.............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人名多为单字姓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命名习惯等方面来解读。一、姓与氏的演变:单字为姓氏的根源在先秦时期,姓氏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相连。早期,“姓”是作为一种血缘标志,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你会发现,韩国街头巷尾,电视荧屏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金秀贤”、“朴叙俊”、“宋慧乔”、“李敏镐”之类的,似乎总是在循环出现,让人觉得“怎么又是这两个字”。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捋:1. 姓氏的集中度极高,而且就那么几个这是最.............
  • 回答
    关于新华社一条 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说法,以及媒体发新闻的分工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关于“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可能原因及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条简讯需要多少编辑,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取决于新闻的性质、重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机构内部的操作流.............
  • 回答
    关于汉字“直”和“真”中间两横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疑问,并且时常引发讨论的现象。答案是:很多人记得没错,这些字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中间两横的写法,并且现代规范的写法是只有一个中间横。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讲述: 1. 现代规范的写法首先明确一点,在当前中国大陆通行的《通用规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