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华社 9 个字的简讯需要 3 个编辑?这是人员上的浪费吗?媒体发新闻的分工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新华社一条 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说法,以及媒体发新闻的分工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 关于“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可能原因及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条简讯需要多少编辑,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取决于新闻的性质、重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机构内部的操作流程和对质量的把控。 即使是 9 字的简讯,背后也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工作。

以下是导致可能出现多人参与编辑的几种原因:

1. 事实核查与准确性保障:
初审编辑/值班编辑: 接收到信息后,首先进行初步的筛选,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符合新华社的报道方向。
专业领域编辑: 如果简讯涉及特定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可能会由该领域的资深编辑进行把关,确保信息的专业性、准确性以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例如,一条关于高科技突破的 9 字简讯,可能需要科技编辑来审阅,确保描述的准确性。
事实核查员/信息源审核: 即使是简讯,信息的来源也需要得到确认。可能有一个环节是专门负责核实信息源的可靠性,或者对信息中的关键数据、时间、地点进行交叉验证。

2. 信息提炼与语言优化:
文字编辑/润色编辑: 9 个字的简讯,每一个字都至关重要,需要高度凝练、准确且有分量。一个优秀的文字编辑能够将信息中最核心、最有冲击力的部分提炼出来,并用最精炼、最符合新闻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可能包括调整词序、替换更准确的词汇等。
符合新闻语境和风格: 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其新闻语言有特定的风格和要求,强调客观、准确、权威。编辑需要确保这 9 个字符合新华社长期形成的语境和风格。

3. 政策与政治敏感性审查:
总编/副总编/值班领导: 尤其对于涉及国家政策、重要会议、领导人活动等敏感信息,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或专门负责政策审查的编辑进行最终把关。确保信息发布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要求,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争议或不良影响的内容。

4. 传播效率与渠道适配:
新媒体编辑/值班编辑: 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同一条新闻可能需要适配不同平台(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即使是简讯,也可能需要根据发布平台的要求进行微调,例如在某些平台上需要增加标签或特定格式。

5. 分工与协作的流程化:
“流水线”模式: 大型媒体机构通常有成熟的“流水线”式采编流程,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岗位和人员负责。一个简讯从记者采集信息、到编辑初审、事实核查、专业领域把关、文字润色、政策审查,再到最终发布,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位编辑的接力。即使是简短的新闻,也需要经过这个流程。
责任分散与风险控制: 分级审核可以分散编辑责任,降低因个人疏忽导致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新闻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是否是人员上的浪费?

从“是否浪费”的角度来看,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浪费”以及如何看待媒体的职能:

如果仅仅看“9个字”本身,似乎多人参与显得效率不高。
但是,如果考虑到媒体的核心职能是“传递准确、可靠、权威的信息”,那么确保新闻的质量和政治正确性就成为首要任务。 尤其对于新华社这样的国家通讯社,其信息代表着国家的声音,其准确性和权威性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多环节的把关,可以视为对信息质量的投资,而非浪费。
这也是对新闻行业的普遍做法。 即使是国际通讯社,例如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的生产过程也涉及多层次的编辑审核。这是一种行业标准,旨在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媒体机构的规模也决定了其分工的精细化。 大型机构往往有更细致的分工,以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重要性的新闻。

二、 媒体发新闻的分工是怎样的?

媒体发新闻的分工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理解:

1. 宏观层面的分工(部门与职能):

采编部门(新闻生产核心):
总编室/编委会: 负责整体的新闻导向、重大选题策划、采编流程管理、新闻质量把控、以及对重大新闻的最终审定。是新闻机构的最高决策和指导机构。
采访部门(记者站/记者群):
国内采访部: 负责国内各地区、各领域的新闻采访。
国际采访部: 负责海外新闻的采访和报道。
专题部/深度报道部: 负责策划和执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等。
专业领域部门: 如时政部、经济部、科技部、文化部、体育部、军事部等,负责特定领域的采访和报道。
编辑部门: 负责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审核、发布。
文字编辑(值班编辑、版面编辑、专题编辑): 主要负责稿件的文字、逻辑、结构、语病、标点等方面的润色和修改。
事实核查编辑: 专门负责对稿件中的事实、数据、引用进行核查。
图片编辑/视听编辑: 负责新闻图片的筛选、处理、配文,以及音视频内容的剪辑和制作。
评论编辑: 负责撰写或编辑社论、评论文章,表达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新媒体编辑: 负责将新闻内容适配到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平台,并进行互动和传播。
部门编辑/审稿编辑: 通常是资深记者或编辑,负责对本部门内稿件进行初审或复审,确保内容符合部门的专业性和报道方向。

技术部门: 负责媒体的网站、客户端、数据库等技术系统的维护和开发。
经营部门: 负责广告、发行、版权合作等商业运作。
行政后勤部门: 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人事、财务等工作。

2. 微观层面的分工(新闻生产流程中的角色):

一条新闻从产生到发布,通常会经历以下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不同的人员:

记者:
选题策划: 记者根据自己的领域和新闻线索,提出报道选题。
信息采集: 通过采访、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新闻撰写: 将采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新闻稿件。
初步审校: 记者自己会进行一遍基本的审校。

编辑(层层递进):
值班编辑/部门编辑: 接收记者稿件,进行初步的采编加工,检查事实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语言是否通顺,并根据新闻价值和重要性安排发布优先级。
专业领域编辑: 如果稿件涉及特定专业领域,会交由该领域的资深编辑进行专业性审核,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事实核查员/信息源审核员: 对稿件中的关键事实、数据、引语等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文字编辑/润色编辑: 对稿件的文字进行精炼、优化,使其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规范和风格。
审校编辑/副总编/总编: 对稿件进行最终的审核,特别是重大新闻,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以确保新闻的政治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无失误。

图片编辑/视频编辑: 负责为新闻选择和处理配图或配音视频。
校对人员: 在排版完成后,进行最后的文字校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排版错误等。
发稿人员: 负责将最终审核通过的新闻稿件上传到发布系统。

3. 现代媒体的新分工: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的分工也更加多元化:

全媒体记者: 能够进行文字、摄影、摄像、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数据新闻编辑: 负责数据的收集、分析、可视化呈现。
社交媒体运营人员: 负责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发布和传播新闻,并与受众互动。
用户体验(UX/UI)设计师: 负责新闻产品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

总结:

媒体发新闻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即使是简短的新闻,背后也可能涉及多环节的把关和优化。对于新华社这样承担着传递国家声音、保障信息权威性的媒体而言,精细化的分工和严格的审核是保证新闻质量的必要手段,与其说是“浪费”,不如说是对信息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投资”。这种分工体现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旨在为公众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媒体还是需要严谨性的,不好好审核就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不敢想象新华社出现这种问题会是什么画风。

user avatar

文字工作做久了,会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错误。

很多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大众信息依赖报纸。

某日报头版出事了。该报有个坏习惯,编辑们不管天气预报栏目的文字,最后付印前,才由排版人员把气象台发来的天气预报文字放上去。

更有甚者,编辑会开玩笑地在版样天气预报栏目位置写上“我不知道”四个字,再交给下一环节。有时部门主任手闲跟帖,写“我也不知道”。多年沿袭,习惯成自然。

那天来了个排版新手,把“我不知道”当成正文排了,从编辑、部主任、校对到值班副总编都没看出来。第二天报纸上市,报头旁边赫然印着四个大字:“我不知道”。

那天,报社电话被打爆了,丢人加处分。悲剧……

五六十年代,某报把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的名字印成了“吴含”。发道歉更正,竟然错的更离谱,写成了“吴啥”。据说吴副市长特意让秘书告诉该报:算了,不要再发更正了。

user avatar

“冗余”的存在,才能让失误率降到最低。


你知道全世界错别字最低的书是哪一本吗?《毛主席语录》!


因为在那个年代里,这本书是不可以有错别字的,所以出版社安排了大量的人员来编审校对。

一次次地反复校,确保了一个错别字都不会出现。


而现在,这个快如闪电的时代里,各种错别字多得像雨点,根本避不开。

人民日报有3个编辑,就相当于打了3把伞,多少能挡住一点。


然并卵,你听说过震惊全国的“*家室”事件吗?

user avatar

没在新华社工作过,不过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媒体(通讯社/报社)的模式。


一般记者写完一条稿子,第一个经手人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会进行事实核查、文本上的改进等等工作,然后交给下一位编辑(很可能是第一位编辑的部门主任),再检查无误后交给第三位编辑(通常是编辑委员会的成员,行使主编级别的权力)进行终审。同时还有至少一位校对员核查有无错字,三位审核者和校对员都签字后,稿子就可以定下来送印刷厂(或者发上网站)。


如果是报社,流程里再加一个美术编辑,类似于互联网行业说的设计师,负责版式、字体等美术方面的事。


最近几年有些报社还增加了一个流程:审读员。审读员和校对员平行作业,但审读员主要负责新闻是否在政治层面上安全——比如标题是不是会让海外媒体解读弦外之音,配图是不是会让人产生对领袖不敬的联想等。


全过程就是记者→责任编辑(校对、审读、美术)→主任编辑→总编辑→出版


署名的编辑一般是责任编辑。


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例如官方微博、微信等,情况可能稍微复杂些。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通常是直接取终审之后的版本发到网上,意识到网民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的区别后,传统媒体开始制作新媒体的定制版内容,理论上这样的内容仍然需要三审制,然而在实操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压缩得更加扁平,但一般至少有责任编辑加一个主任审核。


不是特别清楚新华社这条稿子是走了传统流程只是在网上多发一份,又或者是互联网订制版。不过不管哪一种,九个字的稿子三位责任编辑都显得有点不太可能。留言中的作者回复显然是在卖萌。


一个推测:当班的三位编辑一起署在了责任编辑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