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还是需要严谨性的,不好好审核就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不敢想象新华社出现这种问题会是什么画风。
文字工作做久了,会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错误。
很多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大众信息依赖报纸。
某日报头版出事了。该报有个坏习惯,编辑们不管天气预报栏目的文字,最后付印前,才由排版人员把气象台发来的天气预报文字放上去。
更有甚者,编辑会开玩笑地在版样天气预报栏目位置写上“我不知道”四个字,再交给下一环节。有时部门主任手闲跟帖,写“我也不知道”。多年沿袭,习惯成自然。
那天来了个排版新手,把“我不知道”当成正文排了,从编辑、部主任、校对到值班副总编都没看出来。第二天报纸上市,报头旁边赫然印着四个大字:“我不知道”。
那天,报社电话被打爆了,丢人加处分。悲剧……
五六十年代,某报把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的名字印成了“吴含”。发道歉更正,竟然错的更离谱,写成了“吴啥”。据说吴副市长特意让秘书告诉该报:算了,不要再发更正了。
“冗余”的存在,才能让失误率降到最低。
你知道全世界错别字最低的书是哪一本吗?《毛主席语录》!
因为在那个年代里,这本书是不可以有错别字的,所以出版社安排了大量的人员来编审校对。
一次次地反复校,确保了一个错别字都不会出现。
而现在,这个快如闪电的时代里,各种错别字多得像雨点,根本避不开。
人民日报有3个编辑,就相当于打了3把伞,多少能挡住一点。
然并卵,你听说过震惊全国的“*家室”事件吗?
没在新华社工作过,不过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媒体(通讯社/报社)的模式。
一般记者写完一条稿子,第一个经手人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会进行事实核查、文本上的改进等等工作,然后交给下一位编辑(很可能是第一位编辑的部门主任),再检查无误后交给第三位编辑(通常是编辑委员会的成员,行使主编级别的权力)进行终审。同时还有至少一位校对员核查有无错字,三位审核者和校对员都签字后,稿子就可以定下来送印刷厂(或者发上网站)。
如果是报社,流程里再加一个美术编辑,类似于互联网行业说的设计师,负责版式、字体等美术方面的事。
最近几年有些报社还增加了一个流程:审读员。审读员和校对员平行作业,但审读员主要负责新闻是否在政治层面上安全——比如标题是不是会让海外媒体解读弦外之音,配图是不是会让人产生对领袖不敬的联想等。
全过程就是记者→责任编辑(校对、审读、美术)→主任编辑→总编辑→出版
署名的编辑一般是责任编辑。
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例如官方微博、微信等,情况可能稍微复杂些。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通常是直接取终审之后的版本发到网上,意识到网民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的区别后,传统媒体开始制作新媒体的定制版内容,理论上这样的内容仍然需要三审制,然而在实操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压缩得更加扁平,但一般至少有责任编辑加一个主任审核。
不是特别清楚新华社这条稿子是走了传统流程只是在网上多发一份,又或者是互联网订制版。不过不管哪一种,九个字的稿子三位责任编辑都显得有点不太可能。留言中的作者回复显然是在卖萌。
一个推测:当班的三位编辑一起署在了责任编辑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