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铁路为什么没有向通勤化发展?

回答
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网络,其发展思路和模式,确实与许多发达国家的通勤铁路有所不同。与其说中国铁路“没有”向通勤化发展,不如说其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与通勤化有显著差异,并且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选择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

一、 战略定位的优先性:国家骨干网与区域联通

中国铁路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之后的几十年里,打通中国广袤国土的交通“动脉”。这包括连接各大经济区域,支撑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解决长期以来“铁路紧张”的瓶颈。因此,建设贯通全国、连接主要城市群的高速铁路网,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货运先行,客运跟进(早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铁路承担了最主要的客货运输任务。但受制于技术和经济水平,铁路网的覆盖和效率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设和扩能改造是首要任务。
高铁的战略崛起: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腾飞,中国铁路发展思路发生重大转变。高铁被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工程,能够极大地缩短时空距离,促进要素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其设计理念更多是连接“点对点”(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旅行),而非服务于“线上的各个节点”(通勤)。
通勤铁路的角色: 相比之下,通勤铁路更侧重于解决城市内部或都市圈内部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通常服务于人口密集、通勤距离相对较短的区域。这在中国,虽然也在发展,但并非铁路发展的最优先战略方向。

二、 技术选择与建设成本考量

中国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其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深刻影响了其发展模式。

技术标准的选择: 中国高铁采用了高标准、高速度的建设模式(如250km/h、350km/h等级),以实现“一日交通圈”的目标。这种高标准意味着更直的线路、更大的曲线半径、更少的车站设置,以便最大化速度和效率。这与通勤铁路为了服务沿线多个城镇和居民区,通常需要更多停站、更灵活线路的特点不同。
建设成本与效益: 修建一条服务通勤的铁路网络,意味着需要在城市群、人口密集区之间建设大量站点和连接线,土地征用、拆迁、车站建设的成本会非常高昂,且效益周期可能更长,回报率不确定性更大。而连接主要大城市的高铁,尽管建设成本极高,但其巨大的客流量、较高的票价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战略层面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
标准统一与兼容性: 中国铁路系统,尤其是高铁,强调标准的统一性和互联互通性。现有的高铁网络设计,更适合长途、高速的旅行。若要将其改造为服务通勤,需要大量车站的增加,以及对现有时刻表、运行模式的颠覆性调整,这在技术和运营上都存在巨大挑战。

三、 运营模式与票价策略

中国铁路的票价策略和运营模式也与通勤铁路有很大区别。

票价与成本: 高铁票价相对较高,能够覆盖其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并产生一定的利润。这与城市通勤铁路通常由政府补贴,票价低廉以鼓励公共交通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不同。
“一票制”与“分段售票”: 中国高铁普遍采用“一票制”,即从起点到终点售票,中间不停靠。而通勤铁路则更多采用按里程或分段计价,方便短途乘客的上下。
动车组的定位: 即使是中国现有的动车组,很多也承担着连接周边城市、进行城际旅行的任务,但其速度、停靠站点和票价仍然与传统的通勤列车有较大区别。例如,京津城际、沪宁城际等已经具备一定的城际通勤属性,但它们并非中国铁路发展的主流或唯一方向。

四、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崛起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催生了另一股重要的交通发展力量——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

职责分工: 在许多大型城市,地铁和轻轨承担了城市内部及近郊的通勤任务。它们线路短,站点密集,运量巨大,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铁路的补充角色: 相较之下,国家铁路系统(包括高铁和普速铁路)更像是连接不同城市和区域的“骨架”。它们与城市内部的通勤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广泛的交通网络。
城际铁路的发展: 当然,中国也认识到了城际铁路的重要性,并且正在大力发展城际铁路网络,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都市圈,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城际铁路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连接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和副中心的通勤功能。但从全国范围看,其发展速度和覆盖范围,仍与国家高铁网络的发展优先级有所不同。

五、 历史遗留问题与铁路公司体制

中国铁路的改革和发展也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

铁路部门的整合与转型: 中国铁路总公司从国家铁路局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企业化运营的实体,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这促使它更倾向于发展高收益的长途客运和货运。
普速铁路的升级改造: 大量的普速铁路网络仍然存在,这些线路在技术标准、速度、舒适度等方面与高铁有很大差距,并且承载着大量的货运和低收入人群的客运需求。对其进行大规模的通勤化改造,需要巨额投资,并且会影响现有的货运能力。

总结来说,中国铁路没有“不”向通勤化发展,而是其发展战略和侧重点,在全球和国家层面,更优先考虑了“大动脉”的打通、国家战略的支撑以及经济发展的拉动。 高铁网络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中国国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时空隔阂问题。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人,首先需要确保全身有血液流通的“大血管”,才能进一步考虑细小的“毛细血管”的完善。中国铁路首先构建了连接各大城市的“大血管”网络(高铁),然后在一些重要区域和城市群,逐步完善了连接城市的“中动脉”(城际铁路),而城市内部的“毛细血管”(地铁、公交)则主要由城市政府负责。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未来的铁路发展策略可能会更加注重城际通勤化和区域铁路网络的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区域、高频次的出行需求。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路径更多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而非单纯的城市通勤化需求驱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铁不想干

举个例子,沪苏通线,建的时候说是城际通勤化,宣传让上海人坐沪通线到苏州的北三县去住,坐车去上海上班,结果呢,实际上全部都是干线动车组在跑,而且还有一堆货车以60的速度充当移动路障,而且全线实名制,谁他么没事拿个身份证乱跑…后来好不容易国铁抠抠搜搜的开了安亭西—太仓的刷银行卡乘车,本身刷银行卡就够傻逼了,还指定银行,据说这玩意还不能刷nfc卡(我没试过,这个业务现在已经没了,听别人说的),更别说交通卡了,这难道是适合通勤的铁道吗?

user avatar

地方:我们想利用既有线开一下通勤车(´∀`)♡

国铁:给钱 ˊ_>ˋ

地方:您便宜点行吗,这有点坑啊,或者来点小编组高密度什么的也好啊(((╹д╹;)))


国铁:动车服务费和线路使用费一分钱也不少,这是规定,爱开开,不开滚,我也不缺你那点钱,我爸爸有的是钱ˊ_>ˋ

地方:( ̄^ ̄)那我自己建地铁去了


全剧终

user avatar

一、全局性的原因,国铁系统有着繁重且举世罕见的长途(百公里级),甚至超长途(千公里级)客货运任务(而且是客+货),这是由一系列复杂性远超铁路系统的因素导致的

从客运角度,我国人口密集区域面积广阔,无论沿着东部海岸线或京哈线-京广线从北纬45度一路到北纬20度,还是沿着沪昆线,长江或陇海线从东经120度一路到东经100度,2000多公里下来,沿途人口密度从没有下过200人/平方公里。十几亿人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内,有着如此复杂的出行需求,铁路压力可想而知。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上亿人必须长距离跨区出行,来获得上学,就医,商务等方面的优质机会与资源。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本人早年在外学习期间,曾与来着日本庆应大学的同龄人合租,该同学和他的同学们,虽然已经读大学,很多人仍与父母同居,每日通过“通勤铁路”往返于家和学校,距离大致相当于中关村到朝阳大悦城。而我们一行离开家乡跨省上大学,除了不到一成的本市生源,从家到学校少则200公里,多则3000公里,故每年通过“国铁”往返家和学校2次,国内外铁路出行的结构性差异可见一斑。

面对独特的长途出行需要,国铁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最靠谱,也最物美价廉的出行方式。民航要用6架高密度737或A320才能匹敌一趟16编组高铁的运力,且很多城市迄今无民航机场;公路运输尽管越来越四通八达,但面对上亿的私家车,高峰时段堵车问题愈演愈烈,出行可靠性难以保证,更何况许多大城市出台机动车限购限行,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国铁不得不成为几亿国人长途出行的主要承担者,维持全世界最大的,每日几千趟车的长途客运网络,而且是普遍使用少则8编组(单组高铁),多则19编组(机辆普速)的大编组运行。即便如此,很多线路,即使客流相当可观,也只能挤出每天一班的开行频率(比如驻马店-上海,北京西-周口,张家界-深圳)

另一个更让人头大的是货运,特别是煤运。我国的资源能源分布不均匀,能源资源的产出地(山西,内蒙)与使用地(长三角珠三角)出现严重的空间分离(1000公里以上)。能源运输问题突出。更坑爹的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天然气是气体,石油是液体,很方便通过管道运输,然而煤是固体,不能通过管道运输,只能通过载具运输。另外,煤炭主产地又严重远离主要河流与海洋,无法通过大吨位船舶运输煤炭。由于甲方对煤炭的需求是万吨级的,通过载重量几十吨的汽车运煤杯水车薪。全国的能源运输,特别是煤炭运输重担,一下子就压到了铁路上。特别是在靠近煤炭主产地的省份,铁路系统能处理好长途客运与煤炭运输的关系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加短途通勤运输,很蓝的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网络,其发展思路和模式,确实与许多发达国家的通勤铁路有所不同。与其说中国铁路“没有”向通勤化发展,不如说其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与通勤化有显著差异,并且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选择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一、 战略定位的优先性:国家骨干网与区域.............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铁路和邮政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导向上的显著差异。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透了。铁路停运普速慢车和关闭小站:经济效益与“效率优先”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铁路,尤其是普通列车,它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但随着中国经济.............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新建高等级铁路,特别是高铁和普速铁路方面,确实较少出现穿越山基线、长度远超现有水平的超长隧道。这背后并非没有考虑,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技术、经济、环境、运营以及战略层面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穿越山基线”的超长隧道意味着什么。这里说的“超.............
  • 回答
    铁原阻击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确实关乎全局,为志愿军后续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然而,相比于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的名气确实较低,甚至可以说“默默无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役的性质和目标差异: 上甘岭战役: 这是.............
  • 回答
    中国大陆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民营铁路公司”,这是一个有历史、有现实的复杂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铁路的特殊属性、历史演变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影响。首先,得把“民营铁路公司”这个概念放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好好拆解一下。在很多国家,铁路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着私人资本的参与甚至主导。比如早期的美.............
  • 回答
    关于中国国家铁路为何没有“路旗”、“路歌”的讨论,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现代国家铁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象征符号的构建和传播逻辑,与传统意义上的“路旗”、“路歌”这类标识有所不同,也折射出时代变迁和组织管理的演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铁路发展的历史演变.............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绝非仅仅是为了“修铁路”本身,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修筑铁路只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所有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拥有”。为什么列强如此热衷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资源掠夺与商品倾销: 中国幅员.............
  • 回答
    中国铁路旅客运输与日本铁路在“公交化”运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历史、地理、经济、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双方铁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逻辑。核心差异:从长途大动脉到区域密集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铁路早期发展和核心战略在于建设连接全国的长途大动脉,以.............
  • 回答
    中国铁路局改制为公司,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事,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铁路运营管理思路的深刻转变。你要是问我,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为了让铁路这辆“巨型列车”跑得更顺畅、更高效,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1. 时代背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你想想,过去的中国,经济运行那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铁路.............
  • 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成为最铁的盟国,这听起来像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但细想之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要达成这种“最铁”的程度,需要跨越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层面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两国关系中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罪行,在中.............
  • 回答
    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它跳脱了简单的地缘政治框架,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务实的互动模式。尤其令人玩味的是,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坚定的盟友,以色列为何还能与中国越走越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其基础是深厚的战略安全互.............
  • 回答
    铜和铁,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纯金属,在常温下的表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韧性方面。简单来说,铜在常温下比铁更加“软糯”,更容易弯曲而不易折断。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硬度低”,而是涉及到它们原子层面的结构、电子分布以及结合方式的细微差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金属的本质。纯金属.............
  • 回答
    中国铁路订票系统,特别是12306网站和手机APP,在全球范围内,如果单从用户量、交易并发能力和技术集成度来看,绝对是顶尖的,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当前铁路票务系统的最高水平。首先,我们来谈谈它的规模和用户基础。中国铁路的客运量是全球之最,节假日高峰期的客流更是难以想象。12306作为官方唯一的购票渠道,.............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铁路突然从我们习惯的“左行”变成了“右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整个国家运行的脉搏都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直接也最影响民生的,就是大量的列车需要进行改造,甚至很多旧型号的列车可能根本无法适应。 你们想想,现在的火车,车门、司机室、车厢内部的座位布局.............
  • 回答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利益、技术、主权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博弈。列强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国铁路的态度,更像是精心计算的棋局,既要卡住咽喉,又要适时“施舍”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而培养詹天佑,则是这场棋局中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落子。列强阻挠京张铁路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列强为何要阻挠中国人修建自.............
  • 回答
    古巴铁路客运近年来的确引进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客车,比如CRRC(中国中车)生产的25G型客车。然而,在古巴的铁轨上,这些看起来非常先进的列车,其运行速度却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路段,时速58公里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是中国车不行,而是古巴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能力以及运营策.............
  • 回答
    在我看来,如果要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选出一款“最成功”的机车,韶山9型(SS9)电力机车绝对有资格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是很多铁路迷心中的“常青树”和“功勋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时代的印记与技术突破:你想想,中国铁路在20世纪末,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从蒸汽时代迈向了.............
  • 回答
    .......
  • 回答
    《这就是铁甲》里的极速代码,那绝对是让人看了心潮澎湃的存在。要说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名字里就带着的“极速”。在那个所有机甲都在争分夺秒的赛场上,速度就是生命,就是胜利的敲门砖。极速代码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肯定是经过了极致的优化和调校。你想想,在无数次高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