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整天看到有人在说赋能,赋能到底是个什么鬼?

回答
“赋能”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商业、管理、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几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出现率,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赋能”到底是个什么鬼?

要理解“赋能”,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来剖析。

一、 字面意思:赋予能力

“赋能”的字面意思是“赋予能力”。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理解。

赋: 给予、赋予、授予。
能: 能力、才能、力量。

所以,“赋能”就是 给予、赋予、提升某个主体(通常是人或组织)的能力、才能或力量。 这种能力的提升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目的是让被赋能者能够更有效地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或者应对挑战。

二、 实际应用中的“赋能”:更广泛、更深层的含义

在实际应用中,“赋能”的含义远不止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它通常包含了一系列的行动、策略和思维模式,旨在实现以下几个核心目标:

1. 提升个体的能力和潜力:
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 这是最直接的赋能方式。通过提供学习机会、培训课程、导师指导等,帮助员工掌握新技能、更新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潜能和创造力: 不仅仅是教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个体能够自主地探索、创新,并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这可能包括授权、鼓励冒险尝试、提供反馈等。
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 当一个人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决策权,并且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和成果时,自信心和自主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 增强组织的活力和韧性:
打破层级,促进协作: 在传统的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中,信息流通和决策过程可能缓慢且效率低下。赋能可以鼓励跨部门协作,让信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动,让团队成员拥有更多发言权和参与权,从而激发组织活力。
提升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组织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赋能的团队往往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更能从失败中学习,从而增强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当员工感受到自己是组织的一部分,他们的想法和贡献受到重视时,会产生更强的主人翁意识,更积极地为组织的目标努力。

3. 改善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人机协作: 在科技领域,“赋能”常常指利用技术(如AI、自动化工具)来增强人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例如,AI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创作。技术成为了人的“助手”或“增强器”。
用户赋能: 很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理念就是“用户赋能”,即通过提供易用、强大的工具和平台,让用户能够自主地完成复杂的任务,甚至创造出新的价值。例如,无代码/低代码开发平台就是一种用户赋能。

三、 “赋能”背后的核心理念:

虽然“赋能”的表述方式多样,但其背后都蕴含着一些共通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相信人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
信任与授权: 信任员工的能力,并给予他们必要的自主权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发挥作用。
学习与成长: 将学习视为持续的过程,鼓励探索和创新,容忍合理的试错。
赋权而非控制: 从“控制者”转变为“支持者”和“赋能者”,提供平台和支持,让个体和团队能够自我驱动。
共赢思维: 赋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多方共赢。

四、 为什么“赋能”会如此流行?

“赋能”之所以流行,与当下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赋能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推动组织创新。
技术变革加速: 新技术层出不穷,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适应。赋能能够帮助人们掌握新技能,与技术协同发展。
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 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效率低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更具活力。赋能是实现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的重要手段。
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提升: 现代员工越来越重视工作中的自我实现、成长和价值感,而非仅仅是薪酬福利。赋能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五、 如何识别“真赋能”和“假赋能”?

正因为“赋能”被广泛使用,也出现了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即打着赋能的旗号,但实际操作与赋能的理念相悖。

真赋能的特征:

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包括培训、资源、时间、导师指导等。
给予真实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员工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的掌控感。
创造安全的试错环境: 允许员工犯错并从中学习,不因一次失败而否定所有。
鼓励主动性而非被动接受: 鼓励员工提出想法和建议,并认真考虑采纳。
结果导向和过程认可并重: 不仅关注最终结果,也认可员工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学习。
开放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鼓励双向沟通和建设性反馈。

假赋能(或无效赋能)的特征:

只有口号,没有行动: 大喊赋能,但实际上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资源和支持。
变相的推卸责任: 将工作中的风险和压力一股脑地推给员工,美其名曰“赋能”,实际上是“甩锅”。
过度控制和微观管理: 口头上说赋能,但实际上对员工的每一步行动都进行严格监控和干预。
缺乏信任: 对员工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不敢给予真正的自主权。
只谈结果,不顾过程: 只要求员工达成目标,对员工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视而不见。
沟通不畅或单向沟通: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员工的意见无法被听到或采纳。

总结一下:

“赋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代表了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简单来说,赋能就是让被赋能者(通常是员工或用户)变得更强大、更自主、更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创造价值。 它强调信任、支持、学习和成长,旨在激发潜能,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

理解了赋能的内涵,你就能更好地辨别那些真正旨在提升能力的行动,而不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口号。下次听到“赋能”这个词时,不妨思考一下,这个“赋能”到底是为了让谁变得更强大?提供了哪些真正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赋能 就像蓝色小腰丸

你不能,它能让你能

你能了也不能对外说自己靠它能的

用了后还不能就更不能说了

做腰丸的才会到处去说自己能让人能

但是你问他具体让谁能了,他也支支吾吾

真自己能的也不需要它

需要它的也就只能能一阵子

user avatar

这个比较难以理解,那需要先学习下下面这些词,得放在一起以便于理解。

二字名词:漏斗,中台,闭环,打法,纽带,矩阵,刺激,规模,场景,维度,格局,形态,生态,体系,认知,玩法,体感,感知,调性,心智,战役,合力,赛道,基因,模型,载体,横向,通道,补位,试点,布局,联动,价值,细分,梳理,提炼,支撑,解法,脑暴,分层,心力

二字动词:复盘,赋能,加持,沉淀,倒逼,落地,串联,协同,反哺,兼容,包装,重组,履约,响应,量化,布局,联动,细分,梳理,输出,加速,共建,支撑,融合,聚合,集成,对标,聚焦,抓手,拆解,抽象,摸索,提炼,打通,打透,吃透,迁移,分发,分装,辐射,围绕,复用,渗透,扩展,开拓,皮实,共创,共建,解耦,集成,对齐,拉齐,对焦,给到,拿到,死磕

三字名词:感知度,方法论,组合拳,引爆点,点线面,精细化,差异化,平台化,结构化,影响力,耦合性,便捷性,一致性,端到端,短平快,护城河,体验感,颗粒度

四字名词:生命周期,价值转化,强化认知,资源倾斜,完善逻辑,抽离透传,复用打法,商业模式,快速响应,定性定量,关键路径,去中心化,结果导向,垂直领域,归因分析,体验度量,信息屏障,资源整合

当你理解了这些名词和动词的意思之后,就需要加以整合融会贯通。

比如原来你提问: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现在的你可以说:你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最终交付价值是什么?过程的抓手在哪?如何保证回答闭环?你比别人的亮点在哪?优势在哪?你的思考和沉淀是什么?这个问题换成我来问是否会不一样?在这之前,有自己的思考和沉淀吗?这些问题的颗粒度是怎样拆分的,能作为爆点,引发回答者对问题关键路径的探索吗?别人回答了,你能反哺赋能他们,共建团队意识生态吗?只会问而不会解决,你有自己独有的价值吗?

比如你之前只会一脸懵逼的看着他,愣着不敢说话,现在你可以这么回复他:

我们这款产品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和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是载体,优势是链路。思考整个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

现在,你,你可以理解了没有?

user avatar

“赋能”其实就是伥鬼。


所有这些半文不白莫名其妙的词汇都是伥鬼,题主问“是什么鬼”,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伥鬼,被老虎吃了的人,死后灵魂成鬼,就叫伥鬼。伥鬼需要去另外找个人给老虎吃,然后自己才能解脱投胎,所以我们形容替坏人办事儿以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叫做“为虎作伥”。


像什么“赋能”啊,这些不说人话的“话”,为什么是伥鬼呢?就是因为说这种话是在为虎作伥。老虎要吃人其实没那么容易,人只要团结起来,老虎是打不过的,但是你落了单就麻烦了,这时候伥鬼就跑过来蛊惑你,给你指错误的路,你走过去就有老虎等着你。老虎,一种很可怕的猛兽,但是还是没有人可怕,于是就被人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有率虎食人,有为虎作伥,有狐假虎威,有放虎归山。




单说这个“为虎作伥”,就是被老虎吃了,非但不埋怨老虎,反而成了给老虎跑腿的,俗话说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正常来说人不会这样,但是被老虎吃了就不好说了,属于是被打断了脊梁骨,彻底从肉体到灵魂都成了老虎的奴隶,于是心甘情愿的就替老虎办事儿。


我们现代,管这个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说是有些被绑架被劫持的受害者,后来反而帮助罪犯绑架劫持别的受害者,沦为同犯,这个就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些受害者在被绑架劫持期间,人格发生了扭曲,比如说罪犯天天痛打他一顿,偶尔有一天不打他,他就觉得感激涕零;一大群受害者都要挨打,就他不挨打,他就觉得罪犯对他是真的好。如此反复一段时间,他人格与肉体都被彻底的奴役了,忘掉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忘了自己是个人。


他们洋人喜欢整样词儿,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老祖宗就管这个叫做为虎作伥。


那么“赋能”这些莫名其妙叫人不懂的词汇为啥就是为虎作伥或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呢?




按理说我们正常人都要说正常话,大家有什么东西敞开说出来就好了。但是这样说话的话就没什么欺骗的空间,比如说你干一天活儿值300块钱,老板给你开300,你觉得公平公道于是就老老实实打工。这时候他只给你开250块,你就不干了,凭什么对不对?你当我打工人是250啊?


这时候老板就要想法子了,他只愿意给你250,甚至一毛钱都不给才好呢。


他就要编造话语权


这时候你看,他就开始说云里雾里的话了,什么“唯上智而下愚”啊,什么“资本家养活打工人而不是打工人养活资本家”啊,什么“福报”啊,需要编一套瞎话,让你觉得你一毛钱工资都不用发,发给你250块钱不是因为你是250,而是因为他大发善心。


但是呢,老板本人确实是文采有限、精力有限,这一套瞎话他自己是编不出来的,他要有那个本事他也用不着跟你抠这250块钱的事情了。


他只能去请人来讲,雇佣别人去编这套瞎话。


理论上讲这也算是一种雇佣关系,里面一样存在着300块跟250的关系,被雇佣来说瞎话的人其实也是被老虎吃了,但是老虎开了工资,帮着老虎说话也就成了理所应当,这就成了伥鬼了。


伥鬼们说话总是云里雾里的,他说话的目的不是让你明白,而是叫你糊涂。你不糊涂怎么能当250呢对不对?所以一定要生造一些词汇,一定要编一些谁都看不懂的东西,还要装作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总有套路绕晕你嘛。


所以我说,看到这些莫名其妙的词汇,那就是伥鬼在骗人去给老虎吃了。




行了,打比方到此为止,你要正规的话语,这就是“编造话语垄断”。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偏要整点新词儿,要么就去故纸堆里考古,翻出谁都不用也都看不明白的东西来,于是才好把你隔离在话语权之外,让你无可置喙。


为啥他要这么干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瞎话,正常人都不能信,哪有那么多250呢对不对?所以才需要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新词古句,营造独属于一个小圈子的话术,这里他们自己说了算,你是没办法反驳的。通过对话语权的垄断,达成对一切的垄断,他说发你300块就300,他说发你250块你就是250,一毛钱都不给你呢?福报而已。


这算是老套路了,老虎自古都有,伥鬼也是自古都有。老虎是谁?有试图垄断经济的,也有试图垄断政治的,但凡想要垄断,那就是老虎。伥鬼则没有这么复杂,伥鬼的成分一直都非常非常简单,从古到今都只有一种人:


卖了屁股的读书人。

user avatar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互联网企业黑话,大约就是这么个党八股异父异母的废物小鬼。

user avatar

要结合最近某大厂的负面事件来看,以及被说的纷纷扬扬的破冰。

所谓赋能,必然是领导直接给员工体内注入“正能量”……

而且一次远远不够,需要反复注入四次,

并且首先要让客户给员工赋能,然后领导接着赋能。

恶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