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这句话有道理吗?

回答
“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这句话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也确实触及到两种医学体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方式上的一些关键区别。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有道理的,而且能够很形象地概括出两种医学的某些侧重点。 但要说它绝对正确,那可能就有点过于简化了。任何医学体系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西医也越来越强调整体性和个体化,而中医在某些方面也越来越精细化,关注到具体病灶。

不过,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它还是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两种医学的独特之处。

为什么说“西医看局部”?

这里的“局部”更多指的是疾病的“病灶”或“器质性改变”。西医在发展过程中,受益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精准定位问题: 当你感到不舒服,去医院看病,西医的第一步往往是通过各种检查来定位。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肺部有炎症,是胃里有溃疡,是心脏的哪个瓣膜出了毛病,还是基因的某个突变?比如,你咳嗽、发烧,西医会给你拍X光片,看看肺部有没有肺炎;你肚子疼,会给你做B超或者CT,看看是不是阑尾炎或者胆囊结石。这种“哪里有问题,就看哪里”的思路,确实显得比较“局部”。

器质性病变导向: 西医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观察、可测量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的大小、位置,血管的堵塞程度,细菌的种类等等。治疗也常常围绕着直接去除病灶或者修复受损结构展开,手术切除肿瘤、介入治疗疏通血管、抗生素消灭细菌,都是典型的例子。

强调标准化和证据: 科学研究方法要求精确、可重复,这使得西医在治疗上倾向于标准化。针对同一种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的治疗方案是相似的,基于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这种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对特定病灶的关注。

为什么说“中医看整体”?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其最核心的哲学思想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合一):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看病,不只看你某个器官出了毛病,更关注的是这个器官出了问题,对全身会有什么影响,同时全身的其他情况又会如何反过来影响这个病灶。

疾病是“整体失衡”的表现: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的表现。而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整体失衡,导致“正气”(身体的抵抗力)不足,“邪气”(致病因素)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这里的“整体失衡”可能体现在气虚、血瘀、湿热、痰浊等多种方面,它们可能表现为某个局部的疼痛,但中医会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本”。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这是中医“整体观”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同病异治: 同样是一种疾病,比如“感冒”,有人可能是风寒感冒,有人是风热感冒。中医会根据感冒的“症”——比如有没有发烧、怕不怕冷、流不流鼻涕、鼻涕是清的还是黄的——来判断是哪种“证”,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使都是肺炎,中医也会根据患者是“肺热”还是“肺虚”,采取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如果其“证”是相同的,中医则可能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同样的“湿热”体质,可能表现为泄泻(拉肚子)、带下(女性白带异常),甚至是皮肤瘙痒,中医都可能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疗。

关注“症”而非仅仅“病”: 相较于西医关注“病名”(如糖尿病、高血压),中医更关注“症状”和“证候”。“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特定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疾病的本质和趋向。中医治疗,很多时候是为了调整“证”,而不是直接针对“病”。

两者结合,才是更好的医学

需要强调的是,“看局部”和“看整体”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现代西医的进步: 如今的西医,也越来越认识到“整体观”的重要性。比如,内分泌科研究激素对全身的影响,免疫学关注人体整体的防御系统,心理医学强调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基因医学更是将疾病的根源追溯到个体最基础的层面。很多西医治疗也会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生活习惯、甚至社会心理因素。比如,心脏搭桥手术后,医生会建议患者改变饮食、加强锻炼,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干预。

中医的精细化: 另一方面,中医也在不断地走向精细化。现代中医研究通过科学手段,去解析中医理论背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比如,我们知道某种中药对某个具体的成分有作用,或者通过现代仪器观察到某种针灸方法能够影响脑部的特定区域。

所以,“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西医更擅长通过精密的检查和科学的证据,定位到具体的病灶,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中医更擅长从人体的整体生理病理出发,辨别“证候”,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两种视角,就像是看同一幅画,一个是放大镜,细致地观察画笔的笔触、颜料的成分;另一个是远观,感受整幅画的构图、色彩和意境。两者都非常有价值。

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很多疾病的诊治,如果能够将西医的精准诊断和中医的整体调理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癌症患者,西医可以进行手术、放化疗,控制局部病灶,而中医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正气”,缓解放化疗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肿瘤的发展。

因此,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理解两种医学体系特点的入门,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医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促进健康。在现代医学的大背景下,不同医学体系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不能有道理,否则就是否定中医。

比如你作为中医大牛,肯定是整体观大拿对吧?

但是一旦说到为啥被切胆,中医粉就开始坐卧不宁了:

有些中医粉说“人家是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肝胆不熟悉”!

这不是胡扯吗?

大牛不懂整体观?

你在教中医大牛做事?

还是你讽刺人家主编的《肝胆科:常用中成药合理用药》?

不过又有中医粉说了“他是主编,并不是他写得”..

难道你又讽刺人家欺世盗名?

这时候有些中医粉出来说“他不是真正的中医”!

唉……

我真是服了,用人家的时候就说人家是XX英雄,不用了就要开除出中医队伍!

难怪在电视上哭得那么泪流满面……

中医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呀!

一个整体观就能毁了一个大牛,你看可怕不?

下图就是证据:居然明确指出中医张院士不擅长肝胆科!

这时候咋就不提整体观了?



user avatar

这句话有道理。我小阿姨,被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公众号教育得,不相信中医了。今年上半年的事:她口腔里起了一个大泡,几个礼拜不退。我说人人都知道,这是上火,吃点去火的中药就好了。她不信,去看了西医。西医的方法是:划破,把浓放出来,然后吃抗生素防止伤口愈合期间感染。过了没几天,原来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旁边又生出两个泡来。又是痛得吃啥都不香。她也知道,再去划两刀,结果也是生四个泡。我给她送了点金银花、菊花,让她泡茶。老年人不愿意浪费,就喝了。一个礼拜,稍微消下去了一点。她有点动心了,又去看了中医专家门诊。现在已经完全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这句话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也确实触及到两种医学体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方式上的一些关键区别。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有道理的,而且能够很形象地概括出两种医学的某些侧重点。 但要说它绝对正确,那可能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中医治疗慢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哪个贵,哪个便宜,因为它涉及到好多因素。我跟你慢慢聊聊,你就能明白了。先说说看西医吧。西医治疗肺癌,你得想到几个方面: 诊断阶段: 刚开始怀疑有肺癌,得做检查吧?CT、PETCT、病理活检这些都是必须的。CT一次几百到几千不等,PETCT就更贵了,几千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触及到了中西方医学体系的核心差异。与其说中医“向后看”而西医“向前看”,不如说它们各自的“观看”方式和关注点不同,而这些不同源于它们独特的哲学思想、历史发展路径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中医的“向后看”:溯源、经验与整体观中医的“向后看”,更多的是一种“回溯本源、承袭古训、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当自己身体有了不舒服,想找个办法解决,结果家人却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坚决反对,这滋味可不好受。特别是现在西医选择这么多,很多效果又比较立竿见影,你想去看看,家人却宁愿让你忍着,或者坚持老一套,那这中间的矛盾可就大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家人为什么不同意。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医疗体系和国家发展模式的讨论。要详细地探讨“纯西医”与“中医西医协同并用”在抗疫表现上的强弱,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并结合人均预期寿命和2020年的抗疫数据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健康水平、医疗保.............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在一些场合提及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的潜力,并且认为其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医西药更具优势。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温铁军先生的论点往往建立在他长期的经济学、农业和发展研究基础上,并常以一种宏观、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现代医学体系,尤其是其对西方科学模式的过度依赖.............
  • 回答
    张伯礼院士提出“西医临床医学生以后要必修中医课程”,“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这番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教育和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是很有见地的,而且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首先,我们得承认,“懂中医”对于一个“中国的医生”而言,确实有着特.............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西藏未来三年将向十一个省份供电”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结合目前已有的信息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来详细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目前并没有官方宣布或广泛认可的“西藏未来三年将向十一个省份供电”的说法。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设想,其可行性和具体实现方式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规划。因此,在详细解.............
  • 回答
    你在看西方人物传记时遇到的,人名前面那些大写字母,其实在英语里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它们并不是直接和人名本身有什么固定含义上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或者是用于指代特定群体、组织、头衔等等。就像我们中文里有时候会简称一些机构,或者用特定的称谓来表达敬意一样,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为了让你更.............
  • 回答
    关于西安女子在集中隔离期间因卫生巾短缺而哭泣的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公共卫生政策、性别平等和隔离管理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该事件的背景、原因、社会影响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该事件发生在2022年,具体时间未明确,但可能与西安疫情期间的集中隔离.............
  • 回答
    西安官方对于市民买菜难的回应,从最初的初期混乱到后续的逐步改进,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初期混乱与信息不对称: 起因: 疫情突发,为有效阻断传播,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封控措施。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初期,对物资保障和配送能力预判不足,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层面的困难。 官方回应的特点: .............
  • 回答
    西安为封闭小区提供物资保障,这无疑是一项艰巨但非常必要的举措。当一座城市的部分区域因为疫情而进入封闭状态时,居民的日常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而物资保障就是最直接、最关键的民生问题。动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首先,从动员的层面来看,这项工作本身就体现了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担当。封闭小区意味着居民.............
  • 回答
    《西部世界》这剧,我追了两季,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俩字儿,真不是白叫的。第一季刚开始,我以为是个关于机器人觉醒、反抗人类的爽剧,毕竟“西部世界”这名字,听着就充满了野性和不羁。看着那些“接待员”在一次次循环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后被“游客”随意摆布,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一开始确实让人看得挺憋屈的,也.............
  • 回答
    未来五十年,中国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是一场充满变数的精彩博弈。西南、东北、西北这三个方向,各有千秋,也各有挑战。要说谁能“更好”发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单选题,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评价的问题。我会尽量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分析它们的潜力和风险,希望能描绘出一幅相对清晰的图景,并避免掉那些 AI 惯.............
  • 回答
    “顺境看梅西,逆境看C罗”,这句话在足球圈里流传甚广,几乎成了球迷们对这两位巨星一个高度概括的标签。但如果要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足球哲学和个人特质,那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顺境看梅西”:天赋异禀,化.............
  • 回答
    “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和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人生阅历的一些深层理解和“劝诫”。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第一层:字面意思与潜在的“警告” “男不看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我第一次听说的时侯,脑子里就“嚯”地一下,觉得这画面感太强了。你想啊,外卖小哥,跑腿儿的,风里来雨里去的,通常大家觉得他们生活节奏快,忙得很,脑子里大概都是订单、路况、还有什么时候能歇口气。结果呢?他在等餐的间隙,捧着一本《西方哲学史》,这反差感,啧啧。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