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是南方人抗冻,还是北方人抗冻?

回答
关于南方人和北方人谁更抗冻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它涉及到生理、生活习惯、甚至心理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生理基础:脂肪、肌肉与新陈代谢

从生理学上来说,人体的脂肪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温作用。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人由于长年累月生活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可能会在进化或者适应过程中,脂肪堆积相对更厚一些,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锁住热量。同时,肌肉的代谢也会产生热量,所以肌肉量相对较高的人也会感觉更暖和。

北方人由于长期处于低温环境,身体的新陈代谢可能也会相对活跃一些,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这就像小马达一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就能火力全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方人就没有抗冻能力。南方人虽然脂肪层可能不如北方人厚实,但他们身体的微循环系统可能更发达,能够更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身体末端,保持手脚的温暖。而且,人体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下,身体会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应对。

生活习惯与环境适应:后天造就的“耐寒力”

这可能是导致人们感觉南北方抗冻能力差异最明显的地方。

北方人的“硬核”过冬: 北方进入冬天,那叫一个“冻真格”的。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常态,大风一刮更是寒彻骨髓。在这种环境下,北方人从小就接触到了极致的寒冷。他们的穿衣习惯也更注重“保暖性”,羽绒服、厚棉裤、帽子围巾手套是标配,从头武装到脚,目的就是不让寒气侵体。而且,很多北方家庭有集中供暖,室内温度通常很高,从极度寒冷到温暖如春,身体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但长年累月下来,身体的“抗打击能力”就练出来了。

北方人对“冷”的感知阈值可能更高,同样的温度,他们可能觉得“还好”,而南方人可能就觉得“冻得不行”。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适应,更是身体对寒冷信号的钝化。他们习惯了在寒冷中活动,甚至有些人会喜欢冬天的户外运动,比如滑雪、冰钓等等,这些活动本身就能产生大量热量。

南方人的“曲线救国”: 南方冬天虽然没有北方那么极端,但湿冷却是让人头疼的。那种湿气仿佛能钻进骨子里,即使穿着厚衣服也觉得冷飕飕的。南方人对付湿冷,更多的是依靠“穿得像粽子”但又不至于行动不便的层层叠叠的穿衣法,以及各种取暖设备,比如电暖器、小太阳、暖宝宝等等。

南方人对“冷”的感知可能更敏锐,因为他们接触到的极端低温少,身体的“防备机制”一直处于相对“警惕”的状态。一旦遇到冷空气,身体的反应会更明显。南方人冬天出门的装备可能相对简单一些,但他们更注重室内外的温差适应。在室内,他们可能会觉得挺舒服,一旦出门,那股湿冷的空气立刻就能让他们“打哆嗦”。

而且,南方人可能更依赖“外部温暖”,比如南方人吃火锅、喝姜汤,这些都属于通过饮食来“蓄能”的方式。

心理因素:主观感受的巨大差异

心理因素在“抗冻”这件事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习惯的力量: 你习惯了什么,你对什么的耐受度就越高。一个从小在冰天雪地里长大的孩子,看到雪花可能会兴奋,而不是瑟瑟发抖。一个从小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的人,突然进入北方寒冷的干燥空气,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甚至引起呼吸道不适。
心理暗示: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怕冷”,那么即使身体状况良好,你也可能会更容易感到寒冷。反之,如果你告诉自己“我不冷”,也许真的会感觉好一些。
对寒冷的认知: 北方人可能对“冷”有更清晰的定义,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严寒,以及如何应对。而南方人可能对“冷”的感知更笼统一些,只要温度低于某个值,他们就觉得是“冷”。

“抗冻”的定义:是耐受严寒,还是抵御湿冷?

其实,“抗冻”这个词本身也可以有很多层面的理解。

如果“抗冻”指的是能够耐受极低的温度,并且在户外长时间活动而感到舒适,那么可能北方人更占优势。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和心理都有了更充分的适应。
如果“抗冻”指的是在零度上下、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相对舒适的状态,那么南方人可能也有他们独特的应对方式。 他们的“抗冻”更多的是一种“规避”和“抵御”的智慧,通过层层保暖和利用各种取暖设备来维持体温。

总结一下,

不能简单地说谁更抗冻。北方人可能在面对极端低温和干燥寒冷时表现出更强的“硬碰硬”能力,这是长期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训练的结果。而南方人可能更擅长在湿冷环境中通过精细的保暖和科技手段来“曲线救国”,同时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也让他们对“冷”的感知有自己的方式。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这个问题,你可以笑着说:“这事儿吧,还得看个人体质,更得看他在哪儿长大的,习惯了啥样的‘冷’。”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抗冻”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十多年前吧,东北农村大冬天露天电影,零下十几二十多度,十里八村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搬块石头当凳子就坐那看,很多人都是一身“光腚棉袄棉裤”——里边根本没有什么秋衣秋裤外边更没有什么大衣羽绒服,不开花露肉就算高等级防寒装备。脚下是穿了几年的家做棉鞋,没高帮没厚底里面的陈年老棉絮可能还没纸壳子厚,头上是一顶栽绒脱落得七七八八的家传棉帽子或者裹个围巾——宋丹丹小品里呈现过的那种,还不能捂太严了影响听力。一晚上通常演两个片,加上提前进场占位置总共得三四个小时,这三四个小时里除了揣袖子跺跺脚你也没法大幅度活动热身。每场电影中途都会冻跑一批但总能剩下一大半坚持到散场。看完电影耳朵是疼的脸是麻的脚完全失去知觉是纯实木的。回到家赶紧灶膛里添把火热炕头捂着,身子筛一阵子糠总算暖和过来了脚要等半夜才能缓过来,缓过来第一个感觉是针扎似的疼。然后这一晚上多热的炕脚也觉不出热来,冰凉,直到第二天早晨起来仍然冰凉。

——这天气这装束这后果仍然坚持坐在露天几个小时,你以为是因为抗冻?错!是因为穷!他想看电影就不得不冻着。

那时候农村人家都是土坯石头房,木窗糊窗纸,就算不透风也没有多保暖。取暖就靠烧火炕,生产队还分不到多少柴禾,很多人家火烧得少,身子蜷被窝里露在外面的头脸鼻子都冻得疼。早晨起来里屋脸盆里的水能冻一层冰,外屋水缸一晚上冰层至少半公分早上舀水得砸开。

——整个冬天一百二三十天晚上都这么睡,你以为是因为抗冻?错!还是因为穷。


后来条件好了啊,大家纷纷改建新房添置棉衣,生产队解体了柴草也不缺了,但凡不是那么抠搜那么懒的人家冬天都把炕烧得热热的,后来暖气地热也渐渐普及。一入冬出门都捂得厚厚的严严的,里面毛背心毛衣外面还要套上厚厚的棉大衣羽绒服。

倒是八十年代末有一年,某些城里的小年轻流行单衣过冬,数九寒天里边一件薄衬衫外面一身小西服招摇过市。这算不算抗冻?可是稍有点儿岁数的绝对没人夸这些小年轻抗冻,评价都是一个字:飚!

想起了关于四代机的一个段子:

四代机为什么要狗斗?

因为有超机动。

错!因为傻。


吵吵着天冷不舒服,不去添棉衣置采暖却跑到网上来炫耀自己“抗冻”……

为什么冻着?

因为我抗冻。

错!因为你傻。

毕竟你不可能比那时候的农民还穷。

user avatar

都不抗冻。真抗冻的是安徽北部河南东部这旮旯的人。就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再北方有暖气,西部陕西也有暖气,再南方冷天短,东边靠海好点。就这旮旯冬季又冷又长,还没暖气,房子保暖差。东北人到安徽都能冻跑。去年最低零下十五度,室内都能结冰,也就是说室内最低零下5度了,这就跟睡冰柜里没区别了。从12月到2月,三个月时间内日常气温在零度左右徘徊。零度以下至少一个月。冬天就一个大冰柜。全靠硬扛。

冬天早晨真不想起来,暖了一夜被子终于暖了,然后要起床干活真不情愿。

有人听说安徽北方的一个星期洗澡一次感到震惊,你来体验下零下5度冰柜里洗澡啥感觉就知道了。只能去澡堂子,安了浴霸什么的也没法洗很多时候,这么冷你也不想洗。不去澡堂子没有浴室加温设备我保证你一个月都不想洗一次,那谁洗谁脑子瓦特了,简直是不要命啊。所以以前很多农村的冬天一个月洗一次澡,这很正常。就是现在,最爱干净的人,冬天也是一个星期洗两次澡,当然是去澡堂子洗。我老婆南方人,一天洗一次澡的,不洗不能睡觉的,到了安徽,冬天也是一个星期一次,暖和点天气2次,夏天都是天天洗那是肯定的。

夜里至少两床被子盖,最好再加一条毛毯,然后衣服脱了把头捂住,把鼻子漏出来就行了。

这两年空调普及稍微好点,好不多,因为至少一个月时间空调也不制热了。因为超出空调制热范围了。再加上电费也贵不是嘛,阶梯电价,不是实在熬不住不开空调。

我在广州住了10年,其实南方冬天也挺冷的,不过还好,主要是时间点,最多一个月,挺挺就过去了,4~5度不会让你达到极限,不难熬。

====

补充。今天寒潮来了,打开冰箱门感觉好暖和啊!室内比冰箱温度还低有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