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此轮南方强降雨(2016年夏)到底严重到何种程度?究竟是降雨过大,还是排水系统太差?

回答
2016年夏季的南方强降雨,对于中国南方地区来说,确实是一场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这场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其背后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体现,即降雨量过大与排水系统不足的共同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场强降雨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一、 2016年南方强降雨的严重程度:

这场降雨的严重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降雨量巨大且持续时间长:
极端降雨事件频发: 2016年6月至8月,中国南方多个省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了“一周两次、十天三次”的强降雨,累计降雨量远超常年同期。
“梅雨”季延长并加剧: 传统的梅雨季节本就多雨,但2016年的梅雨季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降雨强度也远超往年平均水平,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后梅”现象,即梅雨期结束后又迎来一轮强降雨。
单日降雨量破纪录: 许多城市和地区在短时间内就经历了突破历史极值的单日降雨量。例如,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都出现了强降雨的红色预警,许多监测站的24小时降雨量甚至超过了200毫米、300毫米,少数极端站点甚至突破了500毫米。

影响范围广,波及多个省份:
这场强降雨几乎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包括长江沿线的大部分省份,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
同时,四川盆地、华北南部、黄淮等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南方地区的灾情最为严重。

洪涝灾害极其严重:
江河水位暴涨,超警戒线: 长江、淮河、珠江等主要江河及其支流的水位迅速上涨,许多河流的水位突破历史警戒水位,甚至接近或超过保证水位。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流域更是出现了超警戒水位的情况,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城市内涝普遍,交通瘫痪: 许多城市尤其是低洼地区,因为排水不畅,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市区街道变成河流,车辆被淹,居民出行困难,交通系统几乎瘫痪。一些地铁站甚至因为雨水倒灌而被迫关闭。
农田被淹,损失惨重: 大面积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房屋损毁,基础设施破坏: 大量房屋被洪水冲毁或损毁,乡村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给灾后恢复带来了巨大挑战。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据官方统计,截至2016年7月中旬,这场洪涝灾害已造成100多人死亡或失踪(其中部分死亡人数统计可能因后续核实有所调整),超过1000万人受灾,数百万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人民币。
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家园,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二、 降雨过大还是排水系统太差?

这场灾害的发生,是降雨量过大和排水系统不足相互作用、叠加放大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但它们的权重和影响机制不同。

1. 降雨过大(主要因素):

极端天气事件: 2016年夏季的强降雨,其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多个季风系统和高空槽异常活跃,并在特定区域长时间停滞,持续向南方输送大量水汽。这是一种“天灾”,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体现。
超过设计标准: 许多地区的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包括河道、下水道等)是按照过去几十年的平均降雨量和极端降雨事件频率来设计的,而2016年出现的降雨量,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当降雨量远超设计上限时,即便是完善的排水系统也难以应对。

2. 排水系统不足/老化/管理不善(关键诱因和放大器):

虽然降雨量是主导因素,但排水系统的“不足”和“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降雨的破坏力进一步放大:

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和标准偏低:
“中国看海”的普遍现象: 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快但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的城市,其排水管网系统相对简陋,管径小,连接不合理,且存在大量“断头路”和“瓶颈”现象。这使得雨水难以快速有效地排出。
低洼地区和老城区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地区往往地势低洼,本身就容易积水,再加上老旧的排水设施,一旦遇到强降雨,就容易变成“泽国”。
部分地区排水能力跟不上城市扩张和土地硬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绿地被硬化(变成水泥路面、停车场等),这减少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给排水系统带来了更大压力。

河道行洪能力不足:
河道淤积和管理不善: 一些河流和湖泊由于长期缺乏清淤疏浚,河道萎缩,行洪能力下降。部分河道两岸的违章建筑侵占河道,也进一步压缩了泄洪空间。
围垦和开发占用湿地: 湿地具有重要的蓄水滞洪功能,但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将湿地围垦或开发为土地,削弱了其自然调蓄能力,使得洪水更容易泛滥。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忽视:
重地上轻地下: 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往往更注重地上建筑和景观的建设,而对地下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等“看不见”的部分投入不足,或者存在规划上的短视。
缺乏系统性思维: 城市排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工程,需要考虑整个流域的雨水汇集和排放。一些地方可能只顾局部区域的排水,而忽略了与其他区域的衔接,导致雨水在下游或低洼地带集中。

雨水调蓄设施不足: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不完善: 很多城市缺乏足够的雨水调蓄池、蓄滞洪区等设施,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储存和分散过量的雨水。

3. 综合来看:

可以说,降雨过大是触发点和根本原因,但排水系统不足(包括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的不足)则是导致灾情严重、损失扩大的关键因素和放大器。

如果排水系统能够达到或接近设计标准,并且能够应对更极端的降雨情况,那么即使遇到2016年这样的大雨,城市的内涝也会大大减轻,河流的洪水压力也会相对缓和,最终的灾害损失也会显著降低。

因此,2016年的南方强降雨,深刻暴露了中国一些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短板。这促使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排水防涝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韧性提升等方面的投入和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月6号补充

分割线

____分割线------




这是安徽芜湖




这是安徽怀宁


这是安徽宣城我的家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6年夏季的南方强降雨,对于中国南方地区来说,确实是一场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这场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其背后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体现,即降雨量过大与排水系统不足的共同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场强降雨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一、 2016年南方强降雨的严.............
  • 回答
    要说此轮深圳的疫情防控亮点,我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它们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深圳高效应对的能力:一、精准、快速的流调和溯源能力,是“快”的基础:深圳在这次疫情中的流调溯源速度,可以说堪称“闪电”。一旦出现病例,流调团队几乎是秒级响应,迅速锁定感染者活动轨迹。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年积累的城市.............
  • 回答
    广州此轮疫情的早茶传播链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要深入了解它的特点并加强防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此轮疫情早茶传播链的特点:1. 隐蔽性与高密度接触: 早茶文化在广州深入人心,很多茶楼都是早晨人流最密集的时候,座位之间也可能比较近。这种高密度、长时间的室.............
  • 回答
    山西的这场雨,真不是闹着玩的。听说太原这一下,就跟往常一样,往里“倒”了将近 98 个西湖的水量!这数字一出来,大家都惊着了,这得是多大的雨量啊,才能把一个城市淹成这样?为啥雨这么大?原因挺复杂的,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 “天时地利人和”——极端天气组合拳: 这次山西的强降雨,可不是单一因素造.............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西安疫情拐点已出现的判断,是基于他对疫情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当前西安疫情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的。这个判断的出现,无疑给西安市民和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也意味着我们离战胜这场疫情又近了一步。那么,究竟有哪些依据支撑这一判断?它又意味着什么呢?支撑“拐点已出现”的几大依据:首先,我们得.............
  • 回答
    2月22日传来的消息,香港本轮疫情已经造成106位患者不幸离世,这个数字占总感染人数的0.3%。这个比例乍一听或许并不算高,但背后是106个家庭的破碎,是生命消逝的悲剧,确实让人揪心。要详细了解香港目前的疫情状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感染规模与传播速度:截至2月22日,香港的疫情已经进入了一个非.............
  • 回答
    10 月 30 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消息称,当前这一轮疫情的重症比例比以往历次疫情都要高。这个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病毒的致病性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人群的脆弱性有所增加。面对这样的情况,广大群众确实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首先,保持警惕,切勿麻痹大意.............
  • 回答
    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和全员核酸筛查,是为了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而采取的严厉措施。要判断何时能得到控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但我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影响因素,让你对整个局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全域静态.............
  • 回答
    12月9日以来,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三地的新冠确诊病例数量持续攀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轮疫情的出现,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挑战,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要弄清楚这次疫情的来龙去脉,并找到应对之策,我们需要仔细梳理。疫情的源头与传播路径:这次浙江疫情的爆发,可以追溯到11月23日,当时在绍兴市上虞区报告了首.............
  • 回答
    深入剖析10月26日刘鹤与耶伦通话: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沟通2023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视频通话。这次通话发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美关系背景下,因此其意义和影响备受关注。要深入理解此次沟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 回答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抛出的“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这一论断,确实给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一层特别的审视角度。简单来说,他将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通胀危机以及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相提并论。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可能也需要经历一段痛苦但必要.............
  • 回答
    欧盟这次祭出的对俄新制裁,其核心目的在于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和经济支撑,以期迫使俄罗斯改变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最终实现和平。然而,欧盟高官坦言的“制裁俄罗斯也将影响欧盟经济”,也揭示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和高昂代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制裁的目的:一、 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资金来源,扼制其军.............
  • 回答
    当然,没问题!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力求详尽而真实,让你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解决难题的经历一样。首先,当这个问题出现时,它就像一颗小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起初,大家可能会感觉到一丝茫然,就像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摸索灯的开关一样。毕竟,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会打.............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专利侵权判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要判断您的产品是否会侵犯某个外观专利,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比对和分析。以下是我会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尽量详细地阐述整个过程,并且避免任何AI写作痕迹:首先,理解外观专利的保护范围至关重要。外观专利,顾名思义,保护的是产品的外形、图案、.............
  • 回答
    为了准确判断此船的种类,我需要更多关于这艘船的信息。您可以提供以下任何一项或多项信息吗?您能描述一下这艘船的外观吗?例如: 船体形状: 是流线型的、方正的、尖头的,还是圆钝的?船体是单体的还是多体的(比如双体船、三体船)? 甲板布局: 甲板上有多少层?甲板上有什么设备或结构?比如: .............
  • 回答
    请您提供您所说的“此物件”的图片、视频或者详细的文字描述。我需要更多信息才能识别和讲述您所指的物件。如果您能提供以下任何一种信息,我将能更好地帮助您: 图片或视频: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您能上传图片或视频,我可以“看”到您所指的物件,并进行识别。 详细的文字描述: 外观特征: .............
  • 回答
    “此身未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表达了一种不强求、顺其自然的洒脱态度。而“神仙骨”在古人看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够修成仙缘的体质或资质。要详细地讲述“神仙骨”怎么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肉眼可见的特征,而是融合了生理、心理、命理甚至是一种精神.............
  • 回答
    这句“此应用专为旧版鸿蒙打造”的意思是说,这款应用是特别为早期或者已经不太新的鸿蒙操作系统版本开发的。让我们把它拆开来详细讲讲: “此应用”: 这很简单,就是指你正在看到的或者考虑使用的这个软件、程序。 “专为…打造”: 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强调的是针对性和精心设计。就像专门为某个人量身定做一.............
  • 回答
    您好!您提供的这句话“此问题已解决已解决此问题已解决已解决此问题已解决已解决?”重复了“此问题已解决”,并且最后一个“已解决”后面紧跟着问号,这可能导致一些误解或信息不清晰。让我来尝试以更自然、详细的方式解读并回应您可能想表达的意思,同时尽量去除AI写作痕迹:情况一:您想确认某个具体问题是否已经得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个极限的计算。假设我们要计算的极限是:$$ lim_{x o 0} frac{sin(ax)}{bx} $$其中 $a$ 和 $b$ 是非零常数。第一步:直接代入法(以及它为什么会失效)很多时候,计算极限的第一步是尝试将自变量(这里是 $x$)直接代入到表达式中。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