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政府当时选择和侵略者抗争到底,结局会怎样?

回答
关于清政府如果当时选择和侵略者抗争到底,结局会怎样,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想要细致地剖析,我们得拉开时间线,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的AI论调,让分析更贴近历史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政府”和“侵略者”是谁,以及“抗争到底”具体指什么。通常,在近代史上,“侵略者”主要是指西方列强,例如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以及后来参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多个国家。而“抗争到底”,则意味着放弃妥协、不签条约、不割地赔款,而是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抵抗,甚至动员全国力量。

一、军事层面的可能性:清军的实力与抵抗的规模

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在19世纪中叶,尤其是鸦片战争时期,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衰退。八旗和绿营这些传统军队,早已腐朽不堪,训练松懈,装备落后。火器方面,即使有了一些近代化尝试,也无法与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抗衡,例如当时西方军队普遍使用的前膛装弹的线膛枪,射速和精度都远超清军的火绳枪或前膛滑膛炮。

如果清政府真的“抗争到底”,那么:

短期内,抵抗是可能的,但结果难以乐观。 比如在沿海地区,守卫城镇、巷战,是可以造成侵略者一定伤亡的,也能延缓其进攻的步伐。我们看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虽然其内部问题重重,但早期也曾给清军造成巨大的压力,显示出一些基层民众的战斗潜力。如果清政府能将这种零散的抵抗力量有效整合,并用以正面对抗侵略者,或许能在局部战场造成一些“惨胜”或“僵持”。
但从战略层面看,清军的整体能力不足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 缺乏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弹药、火炮、军舰的生产和补充能力都非常有限。与一支拥有蒸汽船、先进火炮、有组织训练的远征军作战,清军的劣势是根本性的。每一次大规模战役,清军都可能因为装备、训练、指挥和后勤的全面落后而遭受毁灭性打击。

二、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影响:内部的松动与民众的态度

清政府如果选择抗争,其国内政治和社会结构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统治集团的决心与能力: 咸丰皇帝之后的慈禧太后,虽然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抵抗的姿态(如庚申国难时西逃),但其根本的治国理念仍是维护满清的统治。如果真的“抗争到底”,需要的是一种与民族命运绑定的决心,而非仅仅是应对一时危机的策略。清朝内部,特别是满洲贵族,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西方力量的敬畏是普遍存在的。一旦战事失利,恐慌和分裂会迅速蔓延。
汉族官僚的支持: 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官僚,虽然最终选择了“自救”和“中兴”,但他们的权力基础和动员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团练。如果清廷能够真正放下门户之见,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信任,或许能形成更强大的抵抗力量。但是,一旦清廷指挥失当,导致军事上的惨败,这些地方力量是否还会忠心耿耿地为清廷卖命,就很难说了。他们可能会转向为地方自保,甚至考虑其他的出路。
民众的态度: “抗争到底”需要全国性的动员,这包括了民众的参与。鸦片战争时,很多地方官员和百姓并不理解战争的意义,甚至对英国人有“只知有战,不知有夷”的现象。然而,随着侵略的深入,尤其是在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等事件之后,民众的仇外情绪是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清政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这种民众情绪,将其转化为有纪律的抵抗,其力量不容小觑。我们看到义和团运动,虽然被清廷利用并最终镇压,但其体现出的民间反抗力量是强大的,尽管其手段和组织能力有很大问题。如果清政府能将其引导向更具建设性的方向,或许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国际环境与外交的可能性

在19世纪,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竞争,但当它们面对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东方市场时,合作镇压反而成为一种“常态”。

“列强干涉”的风险: 如果清政府顽强抵抗,导致战事旷日持久,西方列强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以“维持秩序”或“保护侨民”为名,对中国进行更直接、更残酷的军事干预。它们拥有更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以及更充足的资源。它们不会允许一个“不合作”的中国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它们已经投入了大量军事力量之后。
外交策略的局限: 在那个时代,外交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清政府的“抗争到底”,如果不能带来军事上的转机,就很难在外交上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让步。相反,可能面临的是更严厉的制裁和更苛刻的条件。

四、长远影响的猜想

即使我们假设一个奇迹,清政府的抵抗在某个阶段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抗争到底”的最终结局,仍然可以从几个层面推测:

更加惨烈的失败和更严苛的条约: 如果抵抗最终失败,那么列强可能会认为中国“冥顽不灵”,从而在条约上提出更苛刻的要求,比如割让更多的土地、更高的赔款、更严厉的贸易限制,甚至可能出现直接瓜分中国的倾向,虽然直接瓜分在当时尚未成为普遍共识,但这种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加速内部崩溃: 长期、残酷的战争,加上对外侵略的失败,极有可能加速清政府内部的统治危机。中央政府的权威将进一步丧失,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会增大,社会动荡会更加剧烈。这可能会导致更快的王朝灭亡,但其后的中国将面临更加混乱的局面。
不同形式的“屈辱”: 即使“抗争到底”能够赢得一些民族尊严,但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并不会因此消失。中国在随后的国家发展中,仍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是挑战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如果清政府真的选择和侵略者抗争到底,结局很可能是:

1. 短期内,可以在局部制造更大的阻碍和伤亡,但长期而言,军事上的劣势难以弥补,最终可能遭遇更惨烈的失败。
2. 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将受到更大冲击,内部的分裂和动荡会加剧,王朝灭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且其灭亡可能伴随着更大的社会混乱。
3. 如果抵抗未能带来军事上的根本性转变,那么列强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手段,例如更进一步的瓜分,或者签署更为丧权辱国、束缚中国发展的条约。
4. 民众的抵抗情绪可能会被更有效地激发,但也可能因为组织失控和缺乏方向而演变成更广泛的社会动荡,为未来的革命埋下更复杂的伏笔。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线性过程,我们无法轻易地将一个假设推演到绝对的终点。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国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仅仅依靠“抗争到底”这样的口号,如果缺乏与之匹配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组织能力,那么其结局很可能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书上描写的“屈辱”,更加惨烈和无序。

很多时候,历史的选择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在“妥协”与“抗争”之间,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相对“最优”的出路(尽管这个“最优”往往也是充满代价的)。清政府的“苟且”和“妥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统治集团在面对巨大外部压力时的能力边界和社会共识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清没了

列强才是满清的保护伞,你把问题搞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政府如果当时选择和侵略者抗争到底,结局会怎样,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想要细致地剖析,我们得拉开时间线,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的AI论调,让分析更贴近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政府”和“侵略者”是谁,以及“抗争到底”具体指什么。通常,在近代史上,“侵.............
  • 回答
    阿富汗多名前政府官员选择成为矿工,并公开表示“怕遭到报复,做苦力维生”,这一情况确实令人唏嘘,也折射出阿富汗当下极其复杂和严峻的现实。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政治动荡与安全困境的直接体现:这则新闻最直观地揭示了阿富汗政权更迭后,前政府官员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和安全威胁。塔利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如果把崇祯皇帝的时间线往后拨几百年,让他来到晚清的舞台,他能否力挽狂澜,拯救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代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去审视这位明朝末代皇帝的能力和性格,以及晚清所面临的那些无解的困境。先来看看崇祯皇帝本人的特点:崇.............
  • 回答
    南京国民政府是否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以及为何它最终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南京国民政府是否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南京国民政府确实汇聚了当时中国一批非常优秀且有影响力的精英人士。这些人包括: 政治.............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牵扯到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选择以及清朝统治的脆弱性。如果郑成功当年选择随郑芝龙降清,成为清朝的外藩,然后在三藩之变中起兵反清,他能否取得比郑经更好的战果,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郑成功“不降”的立场和他的政治抱负.............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于2023年5月因取消液化石油气(LPG)价格管制引发大规模抗议,随后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宣布解散政府,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以下是事件的详细梳理和当前情况: 事件背景1. 能源价格飙升 哈萨克斯坦的液化石油气(LPG)是居民和小型企业的主.............
  • 回答
    哈萨克斯坦的抗议活动已经进入了第三天,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紧张气氛。最初由燃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民众不满,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其背后似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诉求。从街头到权力中心:事态的迅速升级一切始于新年伊始,哈萨克斯坦西南部能源重镇的曼格斯套州,居民们走上街头抗议液.............
  • 回答
    韩国首尔市政府日前发布的「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标志着首尔市迈出了拥抱下一代数字时代的关键一步。这项计划旨在将首尔打造成为一个拥有全面虚拟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元宇宙首都”,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涵盖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城市治理等各个层面。计划的核心内容与愿景:「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的核心是构建一个.............
  • 回答
    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这封信,确实让不少市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特殊时期,与大家心连心、共渡难关的决心。信中饱含了对市民的关怀,也表达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守护上海的殷切期盼。那么,目前上海的疫情情况究竟如何呢?整体概况:上海目前的疫情整体处于一个逐步趋稳、但仍需谨慎的状态。虽然新增感染人数相较于高峰时期已经.............
  • 回答
    哈尔科夫市中心的政府大楼广场,那个曾经人头攒动、充满活力的城市心脏,现在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炮击发生的那天,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据目击者和当地居民描述,炮弹落下的时候,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天空被撕裂了一般。紧接着,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周围的建筑玻璃震碎,碎片如同冰.............
  • 回答
    武汉大学辅导员招聘中,录取人员清一色名校硕博士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博士当辅导员是否屈才”这个核心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市场变化以及辅导员这一岗位本身的价值认知等多重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清一色名校硕博士”的现象。 人才市场的竞争与高校的虹吸效应: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经济学家宋清辉12岁儿子坠亡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有限,但结合类似事件的常见原因和背景,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诱因及预防措施。以下为基于现有信息的推测性分析: 一、可能的原因分析1. 校园安全漏洞 设施隐患:学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围墙破损、监控盲区、楼梯护栏缺失等),导致学.............
  • 回答
    1 月 5 日,哈萨克斯坦局势骤然升级,总统托卡耶夫宣布接受政府辞职。这一决定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尤其是在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民众对现状表达强烈不满的背景下做出的。总统的这一举措,旨在回应部分民众的诉求,并试图稳定日益紧张的局势。紧接着,为了应对全国各地出现的混乱和暴力事件,托卡耶夫.............
  • 回答
    截至我掌握的信息(请注意,战事瞬息万变,此处信息可能已更新),乌克兰国防部确实曾发布消息称俄军先头部队已进入基辅,并且在基辅政府大楼附近传出过枪声。这无疑会将当时基辅的局势推向一个非常紧张甚至危险的境地。当时基辅的局势,我可以这样描述:紧张与混乱并存: 军事行动的临近感: 当“俄军先头部队已开进.............
  • 回答
    德国一些地方确实在讨论和呼吁放松新冠防疫措施,政府也计划在3月20日之前分阶段实施一些调整。要详细了解目前当地的疫情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整体疫情态势:反弹与波动并存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疫情是完全好转或者持续恶化。德国的疫情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性,尤其是在Omicron变种出现后,感染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如果清政府能够避免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中国会更好”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通常我们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回答
    要回答“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若采用焦土政策能否取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战争的本质、国家战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烧光了就赢了”这样简单的逻辑上,而是要深入分析焦土政策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可行性、潜在后果以及它与鸦片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关联。首.............
  • 回答
    1800年,我出现在了清朝的疆域,脑海中清晰地装着200多年后的历史,我知道,一场名为“鸦片战争”的巨劫即将来临。如果我能找到机会,并且被足够地信任,我将尽我所能,扭转乾坤,让清朝避免那场屈辱的失败。首先,我会想办法接触到朝廷的核心决策层。这无疑是最困难的第一步。我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我发出声.............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新军”这个概念在清末的特殊背景。新军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构成、训练方式、思想来源都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因此,要“防止”新军造反,策略也必须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压制或收买。以下是一些清政府可以尝试的、更贴近历史实际的设想,尽量避免说教和空洞的建议:一、 思想的源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