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心」「欣」在字典里都是标xin,但在部分方言「心脏」「心中」和「欣赏」「欣欣向荣」读音不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汉字语音演变、方言差异以及历史声韵等多个层面。你观察到的现象,即“心”(xīn)和“欣”(xīn)在普通话中同音,但在某些方言里读音却不同,这正是汉语言丰富多样的体现。

一、 为什么字典里都是“xin”?

这里说的“xin”,是指普通话的拼音。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在明清时期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并吸收了北方官话的特点而形成的。在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里,“心”和“欣”都属于同一个声母 /x/、韵母 /in/,声调也都是阴平(第一声),所以它们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xin”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读音,就像是给汉字定了一个现代的“身份证号码”。它代表了汉字在当前最通用、最普及的读音。

二、 方言中为何会读音不同?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音变(古今语音差异):
中古音的遗留:汉字的读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在中古时期(大致是南北朝到隋唐宋),很多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和现在不同。
“心”和“欣”在中古音中的区别:
“心”在中古音里,其声母是 匣母 (ɦ),韵母是 侵韵 (iəm/im),声调是平声。
“欣”在中古音里,其声母是 晓母 (x),韵母是 臻韵 (ən/in),声调也是平声。
为什么中古音会造成现代方言的读音差异? 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在语音演变过程中,保留了更多中古音的特点,或者按照中古音的规律进行了不同的演变。
匣母字的演变:匣母字在北方官话中大多演变成了 /x/ 或 /h/。但有些方言,比如吴语(如上海话),匣母字会保留更接近 /ɦ/ 的发音,或者根据不同的韵母演变出不同的声母,有时甚至会和晓母字分开。
晓母字的演变:晓母字在普通话中就读 /x/,这是比较稳定的。
韵母的差异:虽然“心”和“欣”在普通话里韵母都是 /in/,但在中古音里,“心”的韵母是“侵韵”,而“欣”的韵母是“臻韵”。这两个韵母在历史演变中,尤其是在不同方言区,其发展路径可能不同。
举例说明:
在一些官话方言(包括普通话)里,匣母字(如“行”、“后”、“何”)和晓母字(如“向”、“虚”、“休”)的声母区分度逐渐减弱,很多都合并成了 /x/ 或 /h/。
但在吴语等方言区,匣母字和晓母字的声母区分可能依然存在,或者演变方式不同。例如,一些吴语方言里,“心”的读音可能保留了匣母的特点,与晓母字“欣”的读音形成了对比。

2. 声母的演变:
匣母(ɦ):这是一个浊声母,发音时声带是振动的。在北方官话演变中,它逐渐失去浊度,变成了清擦音 /x/ 或 /h/。
晓母(x):这是一个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是比较纯粹的舌根擦音。
方言中的保留与合并:
有些方言(特别是南方)可能更“保守”,保留了匣母的浊音特点,或者演变成了与晓母不同的清擦音。
有些方言(特别是北方)则可能将匣母与晓母合并,或者都演变成了相似的清擦音,导致普通话中“心”和“欣”同音。

3. 韵母的演变:
中古的“侵韵”和“臻韵”,虽然在现代都演化成了 /in/,但在具体的发音细节上,可能在某些方言中存在微小差异,或者与其他韵母的界限不那么清晰。

4. 声调的演变:
虽然“心”和“欣”在普通话中声调相同,但历史上不同声调的字,在不同方言中可能因为声调的合并或演变,导致声调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区别。不过对于“心”和“欣”而言,它们在中古时期都是平声,所以声调差异不是主要的造成读音不同的原因,声母和韵母的演变更为关键。

5. 词语的特定演变:
有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使用时,由于词语内部的语音影响(连读变音、词语的习惯性读音),也会产生细微的读音差异。例如,在“心脏”和“心中”这两个词里,“心”作为核心词,可能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读音,而“欣赏”和“欣欣向荣”中的“欣”可能受到前后字的影响,或是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略微不同的发音习惯。

三、 具体到“心脏”、“心中” vs. “欣赏”、“欣欣向荣”

“心” (xīn):这个字通常被认为是中古的 匣母 字。
“欣” (xīn):这个字通常被认为是中古的 晓母 字。

在一些方言中(比如一些吴语、粤语、赣语或客家话的某些分支),匣母和晓母的区分可能还比较明显:

匣母字:可能会保留更深的喉音或浊音成分,或者演变成与晓母字(通常是 /x/)不同的声母。例如,某些方言中,“心”可能会读成带有明显 /h/ 音,或者声母发音方式与 /x/ 有别。
晓母字:在这些方言中,晓母字通常会读成 /x/,与普通话类似。

举个假设性的例子(并非严格的语音记录,仅为说明原理):

普通话:“心”(xīn),“欣”(xīn)。
某方言A(更接近中古音,匣晓分明):
“心”可能读作 hīn (保留匣母浊音或演化为/h/)。
“欣”可能读作 xīn (晓母的/x/)。
所以,“心脏”可能读作 hīn zàng,“心中”可能读作 hīn zhōng。
而“欣赏”可能读作 xīn shǎng,“欣欣向荣”可能读作 xīn xīn xiàng róng。

某些北方方言:可能匣母和晓母都合并为 /x/,但韵母或声调上略有不同,或者受到其他音节的影响,使得“心”和“欣”在特定词语中的读音产生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差异。

总结来说, 字典中标注的“xin”是普通话的读音,它是一种现代的“标准”。而方言中出现的读音差异,根源在于汉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特别是中古音向现代音的过渡阶段,不同方言区的语音演变路径不同。“心”字(匣母)和“欣”字(晓母)在中古音中本就不同,而一些方言更完整地保留了这种差异,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演变,导致在这些方言区,“心”和“欣”的读音以及它们所在的词语读音,与普通话产生了区别。 这种差异正是汉语丰富性和历史深厚性的有力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Jyunhou 所言,可能是方言中保留尖团音的问题。

真的怀疑当初普通话是怎么定出来的,拍脑袋吗?

决定是不是保留尖团音的过程,还真不是拍脑袋,而且纠结了好久:

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及河北北部)方言已经没有尖团音的区别,题目里的“心”与“欣”都读xin,而有的地方方言仍含有尖团音的区分(比如中原地区)“心”读 sin“欣”读 xin

1909年(清朝末年)-1913年(民国初年)经过一些活动,制定了一版“国语”(现在称为“老国音”)。

1913年召开的“读音统一会”,以清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备审字”作为审音字类,依每省一票表决,逐一比较。经过一个多月,审定6500多个字的“读音”。(《音韵阐微》是中州韵体系,有尖团音)
老国音的特点是“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分尖团音,具有入声。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确立“老国音”为国语标准。由于“老国音”与北京语音之间差异很大,1920年爆发了“京国之争”,很多组织自行以以北京音为国音标准。

1920年代兴起白话文运动,偏书面、偏传统“韵白”的“老国音”相对偏口语、偏实际北京语音的“北京音”更为受到抨击。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国音应当以实际存在的口语语音作为标准。1924年至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修订了老国音,将汉字读音改为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

新国音以北京音为主,尖团合流(不区分尖团音),没有入声。一些字词读音偏文读,其读音和声调可能与后来的普通话不同。这个方案49年后被台湾地区沿用。

1956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此后普通话一直在逐渐制定与修改之中。(高考生的眼泪.jpg)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尖团合流(不区分尖团音),没有入声。读音偏口语白读。

“新国音”和“普通话”内部都很少存在“文白异读”,绝大多数都处理成了多音字。


至于尖团音,除了在一些方言中有保留外,昆曲、京剧等的念白是区分尖团音的(虽然不太一样)。本身方言区分尖团音的,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但还是要学好普通话哦。


好像很多人在讨论自己方言有没有尖团音啊,贴点资料吧

百度百科的一张图,对三十六字母按尖团音(的来源)分类和举例

古音小鏡·歷史語言學 生成的方言字音-地理关系图

(从图上看,中原(官话)、胶东(官话)、江南(吴语、江淮官话)的差异应该是尖团音引起的,福建(闽语)、两广(粤语、西南官话)应该是分的,但单从图上看也可能是带介音的颚化和声母丢失造成的差异,我找找有没有能分开这种情况的字举例子)

再找一个例子不带介音的例子 取-曲

(这个例子更清楚,取样也更多,图上红色地方的方言一般是分尖团音的,蓝色的不分。由于互相有遮盖,有的可能显示得不明显,可以去上述网站进去找两个字,把结果的地图放大看看)

比如敝人老家在两片区分尖团音的地区中间,一点都不分,哪个字是尖音、哪个是团音全靠查。。。。

user avatar

操 我以为在喊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