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智取生辰纲为什么不用砒霜而用蒙汗药?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中,杨志的军士们被吴用等人用药物麻醉,导致他们失去意识,从而被劫走生辰纲。故事中使用的药物是“蒙汗药”,而非砒霜。这一选择背后有多个原因,涉及历史背景、文学逻辑、药物特性以及故事的叙事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药物性质与作用机制的差异
1. 砒霜(三氧化二砷)
毒性极强: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即使少量摄入也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在古代,砒霜常被用作毒药,但需要极精准的剂量控制,稍有不慎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作用迅速:砒霜的毒性作用非常快,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而故事中并未出现军士死亡的情节,反而强调他们被“蒙倒”后被劫走,因此砒霜的使用显然不符合情节需要。

2. 蒙汗药
麻醉而非致死:蒙汗药(如颠茄类生物碱)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昏迷,但不会立即致命。劫匪可以安全地将军士捆绑并带走货物,而无需担心他们死亡。
可控性高:蒙汗药的剂量可以调整,使得目标人物失去意识但不会死亡,符合故事中“智取”的策略需求。



二、故事逻辑与情节需求
1. 避免死亡的“智取”
故事的核心是“智取”,而非“谋杀”。吴用等人通过巧妙设计让军士们“自愿”昏迷,而非直接杀人,这更符合《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
如果使用砒霜,可能导致军士死亡,进而引发朝廷追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反而削弱“智取”的主题。

2. 符合古代药物常识
在宋朝,蒙汗药(如颠茄、曼陀罗等植物提取物)是已知的麻醉药物,常用于民间或江湖中。而砒霜作为剧毒药物,更多用于毒杀,而非麻醉,因此更符合当时的社会认知。
作者可能参考了当时民间对药物的了解,选择蒙汗药作为更“合理”的手段。



三、历史与文学背景的考量
1. 蒙汗药的文学象征
蒙汗药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智取”与“巧计”,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迷惑敌军,或《西游记》中用“定身法”制服妖怪。蒙汗药的使用强化了“以智取胜”的主题。
使用砒霜则可能被解读为“以毒杀敌”,与《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不符。

2. 避免引发朝廷追查
如果使用砒霜,可能被朝廷视为“谋逆”或“毒杀”,导致杨志被追责,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而蒙汗药的使用更隐蔽,符合劫匪“不伤人命”的策略。



四、科学与现实的合理性
1. 蒙汗药的化学成分
蒙汗药通常含有颠茄中的阿托品(atropine)或曼陀罗中的莨菪碱(scopolamine),这些物质能阻断副交感神经,导致瞳孔放大、口干、昏迷等症状,但不会致命。
砒霜的化学性质(As₂O₃)则会通过抑制细胞呼吸导致中毒,需精确控制剂量,且对身体的伤害远大于蒙汗药。

2. 古代药物的可获得性
在宋朝,颠茄、曼陀罗等植物在民间较为常见,而砒霜则需要特定的矿石(砒石)加工,可能更难获取或需要更复杂的工艺,不符合“智取”的轻松设定。



五、作者的创作意图
1. 突出“智取”而非“谋杀”
吴用等人通过“药酒”让军士昏迷,体现的是“以智取胜”的策略,而非直接杀人。这种设计更符合《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侠义主题。
使用砒霜则可能让故事变成“毒杀案”,与“智取”的主题相悖。

2.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蒙汗药的使用让军士们“自愿”昏迷,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如军士被劫后仍保持清醒,或劫匪在昏迷中迅速行动),而砒霜的使用则可能让故事变得冷酷或血腥。



总结
《智取生辰纲》中选择蒙汗药而非砒霜,是基于药物性质、故事逻辑、历史背景和文学主题的综合考量。蒙汗药既能实现麻醉效果,又避免了死亡和追查,符合“智取”的核心主题,同时符合古代对药物的认知和故事的戏剧性需求。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也强化了《水浒传》中“以智取胜”的侠义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对“智取”俩字有啥误解?

用砒霜都叫智取,

那潘金莲智取武大郎也没毛病啊。

user avatar

才发现最简单的原因居然被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忽略了,就是,只有蒙汗药有用,

我们看看砒霜的效果,用量,气味,

西门庆说罢,自去了。王婆把这砒霜用手捻为细末,把与那妇人将去藏了。

那妇人揭起席子,将那药抖在盏子里;把那药贴安了,将白汤冲在盏内;把头上银牌儿只一搅,调得匀了;左手扶起武大,右手把药便灌。武大呷了一口,说道:“大嫂,这药好难吃!”那妇人道:“只要他医治得病,管甚麽难吃。”武大再呷第二口时,被这婆娘就势只一灌,一盏药都灌下喉咙去了。那妇人便放倒武大,慌忙跳下床来。武大哎了一声,说道:“大嫂,吃下这药去,肚里倒疼起来!苦呀!苦呀!倒当不得了!”这妇人便去脚後扯过两床被来没头没脸只顾盖。武大叫道:“我也气闷!”那妇人道:“太医分付,教我与你发些汗,便好得快。”武大再要说时,这妇人怕他挣扎,便跳上床来骑在武大身上,把手紧紧地按住被角,那里肯放些松宽。那武大哎了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呼哀哉,身体动不得了!

武大郎被下了整整一包药,结果还挣扎了半天。并且尝出来,药很苦。

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原来杨志吃得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兀自捉脚不住;看那十四个人时,口角流涎,都动不得。

那十四个人直到二更方才得醒。

而智取生辰纲,是往往整整一桶里下药,十四个人晚上才醒,杨志喝了几口,也老半天才醒还站立不稳。

你要劫财当然蒙汗药了,用量少,见效快,没味道。放倒人也没声响。

要不然一群人一人拿一被子按住十五个人?或者十五个人挣扎呼痛半天甚至挣扎反抗?谁简单方法不用用这么复杂的办法

ps既然有人非得半桶水晃荡我不妨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我们现代说的砒霜,其实和古人说的砒霜,是相近的两个东西,

现代说的砒霜,确实是无色无味的,因为它指的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而古人说的,其实是含有杂质的,没有完全提炼的,它因为含有其他成分,所以味道,酸,苦,而不是完全没有味道


砷是一种杀虫药,对杀虫药进行了杀灭,而砒石生物化学的精品是白色粉末,称之为砒霜,因此砒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一种中药。砷的气味苦,热,有很大的毒性。有外治腐疮去腐生肌,攻毒杀虫,内服祛痰平喘的功效,但要严格掌握用量,防止中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砒石》:“生者名砒黄,鍊者名砒霜。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为信石

所以所谓砒霜无色无味,就和水是不导电的一样,是一种书本上正确,现实普通人形容起来却相反的知识。知道了没有,狗熊

user avatar

立足《水浒》的主题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从最初的《宣和遗事》到今天的通行本,“水浒故事”在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条主线,就是“对梁山好汉的行为进行持续美化和拔高”

尽管它仍没有达到当下时代的道德要求,但这种有意识的美化过程确实清晰可循。

不仅如此,在小说内部,主角们也有一条逐步去邪归正,完成自我救赎的转变之路,从玄学层面上,体现为“魔星下凡,历经修炼,终成正果“。

“智取生辰纲”一段是“水浒故事”真正的开幕大戏。

从晁盖登场开始,梁山泊就开启了“道德净化”模式——

从谋财害命,变为谋财“不害命”,并最终净化到彻底放弃与平民争利。

针对普通人的拦路抢劫,在小说叙事中逐渐淡化,直至消失,打劫的目标转移到了贪官、地主、暴发户以及州县的府库上,从而确立了矛头对“上”不对“下”的原则。

如果能够深入理解小说的这一核心思想,便能够明白写作者在改编这个故事时所持的立场——

通过杀害押送的公差来取得“生辰纲”,这违背了创作意图。

不杀而取人之财,如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表明了智谋的高超,更展现了道德的品质。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蓝本之一《大宋宣和遗事》里面本来就有的内容。

讲的是北京留守梁师宝给太师蔡京送生日礼物,结果在五花营的田地里,被铁天王晁盖带领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七人半路打劫了。

采用的方法就是在解暑的酒里下蒙汗药,麻翻了负责押运的马县尉等人。

可惜,他们把酒桶遗落在了现场,南洛县的吏员王平、张大年根据酒桶上的姓,顺藤摸瓜,查到了晁盖一伙。

很显然,这个故事早在南宋时,就广为流传。

“智取生辰纲”被写入《水浒》时,从结构、情节、主题三个方面做了改编:

一是把它和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之一杨志挂上了钩,完成了两段故事之间的衔接。

《宣和遗事》里,杨志和晁盖在上梁山之前,没有交集。

二是调整了情节。

把酒桶遗忘在案地发,上面还写着店家的姓氏,粗心大意到这种程度,作案者的智商实在堪忧。

《水浒传》改成缉捕观察何涛的弟弟何清认出了晁盖和白胜,这属于不可控因素,纯属意外,从而摆脱了遗失酒桶这种弱智的错误。

三是用了大量笔墨,详细交待了晁盖聚齐七个人的过程。

从刘唐醉卧灵官殿,到吴用撞筹三阮,再到公孙胜的出现,整整铺垫了两回。

因为“聚义”,正是《水浒》要呈现的核心主题之一。

然而,“麻翻”这个设定却被保留了下来。

这里面,除了杨志一定不能死以外,更多还是基于主题设定和美化主角的考量。

成书后的《水浒传》展现的矛盾核心,是指向“上”,而不是“下”。

这个“上”指的是朝廷中的高层掌权者、地方上勾结官府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攀附于他们、为非作徒的爪牙。

当然,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小说把皇帝撇除在外。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书中的绝大部分冲突,都发生在梁山好汉与这些人之间,激烈程度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故事的走向,通常是好汉们先吃一些亏,然后反击,最终实现反杀。

比如林冲与高俅(林冲的案例较为特殊,死的是爪牙陆谦富安)、花荣与刘高、武松与西门庆张都监、宋江与黄文炳、柴进与高廉、登州系与毛太公父子、史进鲁智深与贺太守等等。

梁山泊与祝家庄、大名府、曾头市、东平府、东昌府的冲突,也是类似情况。

这些情节在书中被大书特书,营造出了“官逼民反”、“为民除害”的印象,从而掩盖了梁山发家史——

他们原本是一群靠拦路抢劫维生的强盗,之前对付的都是平民。

《水浒》要洗白和美化的故事主角们,不得不处理好这个矛盾。

小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打家劫舍、谋财害命、人肉作坊之类的事,都被归于各人上山之前的“前传”。

桃花山李忠、周通杀客商,清风山三贼吃人心醒酒汤,孙二娘的人肉包子铺,那都是他们还没有投奔梁山时干的。

朱贵把人肉煎油点灯,也是在王伦时代发生的事。

晁盖上位之后,就明确说了,只能取人财物,不可害人性命。

虽然还没有摆脱“抢劫平民”的谋生方式,但至少已经不再杀人。

到了宋江时代,干脆连客商都不劫了,只和官员、大户、小人作对。

第七十一回中说——

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
若有钱财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
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

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改造。

一方面,梁山泊彻底告别了“与民争利”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普通人和官员、大户、暴富小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后者正是小说的读者们所痛恨的对象。

事实上,从晁盖开始,书中就再没写梁山通过攻击、杀害平民来获得财富的情况。

要知道《宣和遗事》里,宋江一伙的行为是“各人统率强人,略(掠)州劫县,放火杀人”,“劾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直到被张叔夜收服之后,才“收方腊有功”,做了好事。

到了《水浒传》里,宋江打下州县之后,书里时常要提一句“开仓放粮”的事,比如在祝家庄、青州、大名府、东昌府和东平府。

经过一系列美化包装之后,梁山泊变得“劫富”又“济贫”,专门打击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哪怕是出于私仇),最后为国捐躯,幸存者还要死于奸臣的谋害。

这种设定赢得了小说早期读者(包括话本听众和杂剧观众)的巨大欢迎。

毕竟,在此之前,本国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敢于这样公开宣称要和官府、官员、地主作对。

这个主题今天看来,也许稀松平常,毫不出奇,现代读者们甚至会觉得《水浒》写得还不够彻底,但是,我们都应该明白,这已经多么不容易。

这一切,都是从“智取生辰纲”开始。

如果说,之前登场的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其所做所为,无论是救助他人,还是自我反抗,都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那么到了“生辰纲”一段,故事就进入了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体性对抗。

这是质的转变。

打劫生辰纲,在书中被明确定性为是与贪官作对的“义举”。

借此,小说的主题进一步拓展:

出现了第一次聚义“七星聚义”和第一次赚人“撞筹三阮”,实现了四方豪杰汇聚,有策略地对付贪官的局面;

有了第一次与官府正面作战的“石碣村大战何涛”,三阮在战斗中,自称“老爷”,大骂朝廷贪官是“泼贼、蠢虫”;

树起道义的大旗,在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小夺泊后,完成了梁山泊的权力更替,书中在第十九回末的结语中首次出现了“替天行道”四个字:

正是替天行道人将至,仗义疏财汉便来。

由此可见,“智取生辰纲”已经具备了后面一系列事件的雏形,小说想要呈现的主题基本都包含在内。

它可以看成“水浒故事”的一个缩影。

这里面,当然不应该有谋财害命的这一点。

最后提一下——

晁盖这个人物,虽然不是天命所归的一百零八人之一,领导能力也不强,但“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的身份,爽直而有情有义的人设,使他成为了山寨的精神领袖,并在去世后,化身为梁山的守护神。

直到招安成功,梁山集团转变为官军之后,他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随着牌位被焚化,晁天王最终退出了水浒故事。

侯会先生曾经提出,晁盖的形象来源是南宋初年的起义军领袖钟相。钟相号“天大圣”,他在起义军的作用与晁盖相仿,更多体现为精神上的象征。

之前写过两个相关回答,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道听徒说 一并谢邀


注:文中插图为各种戴敦邦作品。

2022.1.23

user avatar

晁盖是为了百姓,为了义气才劫生辰纲,所以不愿意滥杀无辜。而且他最开始的打算就是闷声发大财,不打算离开村子的,只是后来事情败露才上了梁山,并不是普通的强盗。

user avatar

因为设定里杨志要上梁山,如果没杨志,就砒霜了,就算用了蒙汗药也会一人来一刀剁了做包子。

user avatar

这蒙汗药里蕴藏了一份中原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秘方。

盗贼不舍死手,说明北宋的人命成本已经很高了,无论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维护人的生存权。

在气压差超过临界以后,蒙古高压会爆发南下;同理,人命成本差,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横扫中原。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没办法在当地容易的买到砒霜;民国时代,砒霜这种有毒的药品都是不卖生人,就是熟人买,也要由药房的郎中写上“X家买砒霜几钱用于灭鼠,如若误服,与本店无关”这类的字据,防止以后打官司扯皮。

晁天王他们可能在当地就买不到砒霜;买不到,自己带行不行?理论上可行,但实质上这个风险也不小。

民国时代,乡下的到城里抓药,过城门时,经常会被盘查,这个盘查也不像电视剧里那么霸道,正常的就是,发现你那有一包包药粉,还有郎中的方子,他们随机拿挑一包让你吃一点,如果是砒霜,吃了就死,不吃就被关,蒙汗药就没这问题,那么一拈拈的药,吃了也没啥事。

而且砒霜沾到伤口上,人也会中毒。砒霜易融于水,随身带着,不注意就会溶点,而且过去人干活的保护措施不完善,身上小伤口多着呢,保不齐下场雨,没来的及跑,这东西遇水进了伤口

user avatar

晁盖一伙劫取生辰纲,给杨志等15人的酒里为何不下砒霜而是用蒙汗药。应该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晁盖一贯的主张:谋财而不害命

晁盖是个有原则的强盗,在抢掠财物时,尽量不杀人或者少杀人。上梁山后,晁盖还特意宣布了这条规定。

在策划生辰纲抢劫案时,杀人不是目的,而10万贯财宝才是重点。为此,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智取,一个是武力夺取。

哪怕是武力夺取,晁盖希望的是杀死头目,比如杨志,赶跑手下的。然后,将财物装到车上,迅速逃离作案现场。

第二个原因:酒里下蒙汗药更省事,还不会死人

蒙汗药会让人暂时昏迷,失去反抗能力,不会致人死亡。砒霜是烈性毒药,顷刻会夺人性命。武大郎被潘金莲灌药。武大郎喝了一口,觉得不对劲,很难喝。潘金莲强行将药灌了下去。

假如,酒里放了砒霜,估计喝一口就发现有毒。杨志马上会跟晁盖一伙拼命,将会增加抢劫的难度。

蒙汗药似乎没有特别的味道,掺到酒里根本尝不出来。孙二娘的两碗放了蒙汗药的酒,让两个押解武松的押送人员醉得不省人事。醒来后还直呼:好酒,劲儿好大。

既然选择了智取,既不会伤人性命又能很快让人昏迷的蒙汗药,大大降低了作案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推荐光明日报出版社四大名著精装本全4册。装帧精美,字迹大而清晰,随文带注释。配有彩色插图,给您带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问,晁盖他们一伙为什么不杀人越货,而只是劫财不劫命。

我们不从道德角度去评价《水浒》里这些绿林好汉,只从社会人的利益权衡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晁盖他们一伙是有一点理性的,只要他们不是杀人狂(像李逵那样),他们就应该选择用蒙汗药,而不是用砒霜或者其他致命性武器将杨志等押运生辰纲的人员杀死。

江湖人,和生意人、职场人、社会人一样,只要还有脑子,做事都要考虑收益和风险的。

对于晁盖们一伙来说,他们干这一票,收益是固定的,收益就是生辰纲,他们并不以『干了一票大的名震江湖』为目标,他们单纯就是求财,换句话说,无论用什么手法来完成这个任务,只要成功了,收益都是一样的。

所以,对于规定的收益,他们就要追求最小的风险,而用蒙汗药的风险比砒霜小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用蒙汗药,不出人命,那么官府就有更小的压力来追查此案。

打个比方,你家里没人的时候失窃了100万现金(希望你真的有100万),你去报案;或者,你家里有人的时候被入室抢劫了100万(好惨),你去报案——这两种情况的报案,警察系统办理的态度会一样吗?

单纯的偷窃,警察承受的压力不是很大,你自己可能都不敢给太大压力,甚至你都不敢去报案,因为,如果你这钱来路不赶紧,你也无法解释怎么放了100万现金......

如果是抢劫,警察就会承受很大压力,因为这事情很大,社区知道这事,人人自危,都担心自己家被抢劫,警察不得不努力破案。

那么,如果不光是抢劫,是有人破门而入,杀了你家里的人,然后抢走了100玩呢?

警察面临的压力就很大了!

这种压力不光来自于社会舆论,也会来自于上面,上面为了维持安定和谐的局面,必然会给基层警察系统很大压力,甚至限期破案。

所以,如果抢匪是冲着你家里100万去的,没有什么私仇,那他们如果足够聪明的话,会选择在你家里没人的时候动手,也绝不会杀死你家里的人,因为这样收益就是100万,却降低了被警察追查的风险。

回到『智取生辰纲』这个事情上来,晁盖们一伙也充分考虑到了收益和风险的问题,他们认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了就取了,动静小一些蔡太师梁中书也不会仔细追究,所以他们只要钱,不要命,用蒙汗药是最佳解决方法。

只可惜啊,晁盖他们还是人算不如天算,低估了蔡太师的腐败程度,生辰纲虽然是不义之财,但是去年的生辰纲也丢了一次,蔡太师的思维方式是——MLGB,去年劫我生辰纲没破案,今年要是劫我生辰纲还不破案,那江湖上就认为劫我生辰纲啥事没有,岂不是以后年年我都没法得到生辰纲?必须杀鸡儆猴!

虽然动用国家机器来追查自己的不义之财说出来不好听,但是,蔡太师也要考虑收益和风险的问题,反正朝廷他只手遮天,这么搞风险不大,但是杀鸡儆猴的收益却是他需要的,所以他就这么做了。

总之,无论江湖好汉,还是朝廷奸逆,都是基于收益和风险来思考的。

user avatar

晁盖要是真想杀杨志他们,用什么不一样,拿蒙汗药麻倒了,一人来一刀,还不是全都了账,比费那么大力气鼓捣砒霜这种危险品简单多了。

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除了认为杨雄、石秀败坏梁山名声那回,晁盖从来都只是在战场上杀敌人,连俘虏都没杀过。他和杨志等人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只不过是立场不同必须为敌,又是他施暗算,当然不可能下死手。要是哪个军健没被麻倒,拿起武器还手,晁盖倒是有可能杀人,但是在能让对方全部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晁盖是肯定不会选杀人这个办法的。

user avatar

……《九品芝麻官》里有这么一段= =:

第一、晁盖智取生辰纲时,不只是要抢钱,而且立场上要正,他们针对的只是“不义之财”,而不是针对押运的人,如果抢了钱还杀人的话,那性质就变了,晁盖一伙又不是单纯杀人越货的强盗。

第二、单纯只是为了抢钱的话,也没必要做这么绝,谋财害命本身就是一种过激行为。

第三、用砒霜会增加作案难度且容易暴露,而蒙汗药则属于“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工具(对押运人员伤害性不大,对生辰纲主人侮辱性极强)。

第四、杨志是主角之一,不能结下死仇也不能死。而且晁盖等人是按正面形象塑造的,一开始就这么投毒害人……之后再说他们是“好汉”……谁信= =?

user avatar

西门大官人,请你上大号说话。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写小说,人家能写成名著,而我们会写成扑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中,杨志的军士们被吴用等人用药物麻醉,导致他们失去意识,从而被劫走生辰纲。故事中使用的药物是“蒙汗药”,而非砒霜。这一选择背后有多个原因,涉及历史背景、文学逻辑、药物特性以及故事的叙事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药物性质与作用机制的差异1. 砒霜(三氧化.............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水浒传》里,晁盖一伙人劫了梁中书的生辰纲,按理说,这是一桩杀人越货的大罪,为了保全自己,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知情人都灭口。可晁盖他们偏偏就没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而且他们的行为背后,也藏着不少“道道儿”:首先,从晁盖等人的出身和性格来看,他们就不是那种.............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无疑是其中最精彩、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章节之一。故事精彩,情节跌宕,让人读来拍案叫绝。但细细品味,其中有一个细节却一直萦绕在不少读者心头,让人觉得颇为蹊跷:消息泄露的速度,快得有些不合常理。话说这生辰纲,是朝廷为了给太师生辰准备的厚礼,由七名官军护送,一路从东京而来。这般重.............
  • 回答
    水浒时节,“智取生辰纲”一段,杨志这位“青面兽”,可谓费尽心思,从装束到路线,无一不严加防范,本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十万贯的金银送往东京。然而,却在黄泥岗这个看似寻常的坡地上,被七个汉子轻易识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细究起来,杨志的失算,并非源于某一个单一的疏忽,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致.............
  • 回答
    《智取生辰纲》里,杨志一伙人为了缓解酷暑,买了酒来喝。不少读者可能会疑惑,大热天的喝酒,这不是越喝越热吗?喝酒解暑,这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咱们先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当时的天气是“炎炎烈日,热不可当”,杨志他们“身上热汗直流,衣襟湿透”。这时候,他们找来酒,又是“大碗饮酒,吃着肉”,结果如何呢?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杨志在《智取生辰纲》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固执,而是痛快地让手下买酒,那么事情的走向恐怕会彻底改变。咱们不妨设想一下,当那几个差役,特别是董超、薛霸,提议要去买酒解渴时,杨志没有像原著里那样板着脸,而是摆了摆手,爽快地说了声:“去吧,买些来,路途劳顿,也该歇歇脚。”这看似微不足道.............
  • 回答
    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之所以多以地球条件为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生命形式的认知局限于自身,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掌握的生命范本。详细来说,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能力的限制:我们只能以已知为基础推断未知 人类是唯一的参照系: 我们无法想象完全脱离我们自身存在形式的生命。我们对“生命”的理.............
  • 回答
    小米这次的新春档视频,拍得确实有意思,它不仅仅是展示自家产品,更像是借着年味儿,跟你聊聊家的味道,聊聊生活该有的模样。看完之后,脑子里留下的不是一堆堆的产品参数,而是那种温馨、热闹又带点小确幸的感觉。视频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特别接地气。你看,过年嘛,哪个家不是这样?长辈忙着张罗年夜饭,晚辈聚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些非常根本的驱动因素。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复杂、高智商的生命形式,比如人类,是在陆地上出现的,而不是在海洋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个因素接一个因素地铺就了这条道路。首先,得从环境的稳定性来说。海洋虽然看起来浩瀚无垠,但它的内部环境,尤.............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生命史的岔路口偏离了,我们,作为有思想的生灵,不是从那些在非洲大地上攀爬跳跃的猿类演化而来,而是从那深邃幽静的海底,那些拥有八条充满魔力的手臂的章鱼那里开始崛起,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爸爸”,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重塑,从我们的身体构造到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都将天翻地覆。首.............
  • 回答
    关于外星高等智慧生物的存在,这是一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议题,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中。 简单来说,很多人是相信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只是相信的程度和依据各不相同。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首先,宇宙的浩瀚是支持这种信念的最强大论据。我们的银河系本身就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可观测宇宙.............
  • 回答
    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智慧生命,那么宇宙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区别,从一个主观、体验性的角度来看,将荡然无存。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从物理学、哲学,甚至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么即使没有智慧生命的“注视”或“感知”,差异依然是深刻且根本的。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最直观的层面:没有观察者,就没.............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否存在着那些根植于土壤、汲取阳光,却拥有智慧的生命形态?这个想法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也并非全然的异想天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目前所知的生命,绝大多数是以我们熟悉的碳基生物为模板,而其中又以动物和植物这两大类最为常见。当提到“智慧生命”,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拥有移动能力、能够操纵.............
  • 回答
    神明信仰,这个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现象,对于智慧生物文明而言,究竟是必经之路,还是一种可以规避的岔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神明信仰”标签化,而需要剥离其宗教外衣,去审视其背后所承载的、可能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绝大多数已知的.............
  • 回答
    地球上的智慧生物走到一定阶段就可能被细菌消灭?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和文明发展的几个关键点。要细致地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细菌,或者说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的生命形式。它们比我们这些大型多细胞生物出现得早得多,而且一直在和我们共存,甚至.............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探讨的焦点之一。简单地说,目前我们所理解的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复杂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氧气。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我们能否排除在完全不同的化学和物理条件下,诞生出不依赖氧气的智慧生命呢?让我们先从氧气在地球生命中的作用谈起,然后探讨是否存在可.............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就身体这个维度来说,人类这副架子,是不是就一定是“量身定制”的智慧生命模板呢?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因为“最佳”这个词太绝对了,而且我们对“智慧”的定义本身也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人类的体格究竟有哪些得天独.............
  • 回答
    星战宇宙里,当然有完全水生的智慧生物,而且还不止一种。这些家伙们在我们的想象中,就像深海里那些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生物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提起完全水生的智慧种族,不得不提的就是莫纳·卡勒姆(Mon Calamari)和他们的近亲夸润(Quarren)。莫纳.............
  • 回答
    假如人类在今天灭绝,一千万年后,一个全新的智慧物种(我们称之为“新智慧物种”)通过考古发掘,可能会发现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证据,这些证据将指向一个曾经存在、拥有复杂智慧、并对地球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明——人类。以下是一些可能被发现、并能证明人类是智慧生物的详细证据:1. 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与基础设施: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