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有个细节十分可疑,消息泄露为什么如此之快?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无疑是其中最精彩、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章节之一。故事精彩,情节跌宕,让人读来拍案叫绝。但细细品味,其中有一个细节却一直萦绕在不少读者心头,让人觉得颇为蹊跷:消息泄露的速度,快得有些不合常理。

话说这生辰纲,是朝廷为了给太师生辰准备的厚礼,由七名官军护送,一路从东京而来。这般重要的押运,按理说应该层层保密,严加防范。然而,在晁盖一伙人的耳目中,这消息却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让他们能够提前布局,将这笔巨款收入囊中。

这其中最可疑的地方在于,“消息泄露”这个环节,在整个故事推进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高效”和“自然”了。 咱们不妨来拆解一下:

首先,生辰纲的消息是宋江在得知押运名单后,出于某种“义气”或者说“江湖情谊”,辗转通知了晁盖。宋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但问题是,他身在官场,消息传递的渠道和风险都应该非常敏感。他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将这样一个绝密的消息传出去?即便他有心相助,也应该有一些更“谨慎”的传递方式,比如通过某个绝对信任的人,或者在某个隐秘的场合。而书中的描述,却显得他只是随口一说,或者一个眼神示意,晁盖便心领神会。这在当时严密的官僚体系下,宋江的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推敲。

其次,即使宋江泄露了消息,消息是如何如此精确且快速地传到了晁盖手中的?晁盖当时人在梁山,距离东京有多远?一路上要经过多少州县?要知道,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消息的传递需要依靠人力,速度是极其有限的。从宋江得知消息,到他“夜宿宋太公家中,因病早退,前去郓城县尹处投状,将那生辰纲的事情,细细告诉了宋江”,再到宋江“对晁盖说知”,这中间的时间差,哪怕是快马加鞭,也应该有几天的工夫。而书中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宋江消息灵通,晁盖又恰好在关键时刻“侦查”到了,一切都显得太过巧合。

再者,晁盖这边又是如何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劫取行动的?从得知消息,到召集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白胜等一干人马,再到制定周密的计划,购买药物(迷药),准备工具,最后在黄泥冈精准地拦截住生辰纲,整个过程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且速度惊人。这不像是一个临时接到消息,仓促准备的行动,倒像是一早就有人在“等”着这笔生辰纲。

细思极恐的是,这会不会不仅仅是宋江一个人的“泄密”?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

官场的“内鬼”: 宋江固然重要,但生辰纲的押运信息,不可能只有他一人知晓。负责组织、安排、护送的官员,有没有可能也存在着一些“漏网之鱼”?比如,某个对朝廷不满的官员,或者某个想借此发财的腐败官僚,在利益的驱动下,将消息泄露给晁盖这样的人物?
押运队伍的“疏漏”: 护送生辰纲的七名官军,虽然书中强调了他们的职责,但他们是否真的就“滴水不漏”?在押运过程中,是否有人与外界有过联系?毕竟,这七个人并非都是铁板一块,其中是否有人因为贪婪、恐惧,或者被收买,而传递了消息?
利益的链条: 晁盖要劫取生辰纲,他需要“内部消息”。而像宋江这样的人物,虽然本身也算是个“官”,但他却有着江湖背景,并且与晁盖等人关系匪浅。在这种情况下,消息的传递,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利益链?宋江可能只是链条中的一环,而他的“泄密”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侠义”,或许也包含了对未来“好处”的预期。

更深层次的猜测,甚至可以认为,晁盖一伙人,可能是“主动”获取的消息,而非被动接收。 比如,他们可能早就盯上了这批生辰纲,并且在官场中有自己的“眼线”或“线人”,通过长期经营,才获得了如此精准的情报。宋江只是正好成为了那个“提供者”,让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加“自然”和“顺理成章”。

从叙事效果来看,这种“快速准确”的消息传递,无疑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让故事更加紧凑、精彩。作者施耐庵为了塑造晁盖等人的“智勇双全”,也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展现才能的舞台。如果消息传递太慢,或者过程繁琐,那么“智取”的精彩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然而,正是这种“过于完美”的安排,才让这个细节显得有些“可疑”。它不符合我们对信息传递在那个时代应有的认知,也不符合官场应有的保密程度。它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安排好的“剧本”,让英雄人物能够顺利登场,完成他们的壮举。

所以,当我们在赞叹“智取生辰纲”的精彩时,不妨也多留心一下这个“消息泄露”的细节。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人情世故、官场勾当,以及那条若隐若现的江湖利益链。这或许也是《水浒传》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如此精彩的故事,也总能留给读者回味和探究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惊讶,这都是基本操作,不要扣6。

首先,咱们要知道生成纲是怎么来的。


十一担生成纲,装的是市场价值十万贯的,高档的奢侈的生日礼物。


是物品,而不是现金。


不是装了十一担金条、银子、铜钱,直接把钱送到开封给蔡京贺寿的。


如果梁中书这么干的,这他吗不叫送礼贺寿,这玩意应该叫行贿受贿。


所以,里面装的不是十万贯的钱,而是装的十万贯的贵重礼品。


这些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品,是怎么来的呢?肯定不是梁中书自己生产的。


只能是去市场上购买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


生辰纲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


蔡京生日快到了——梁世杰拨钱十万贯——手下拿钱去市场——购买金珠宝贝等礼品——然后打包送快递。


你要让手下拿着钱,去市场上购买礼品,您觉得还有秘密可言吗?


咱就不说梁世杰的手下,会不会购买时候吃回扣,到处张嘴说我是替梁中书,购买礼品送给太师的。扮猪吃虎的捞钱,往自己腰包里装。


咱就说那些商店的老板们,面对梁世杰要购买金珠宝贝,会不会整的就跟招标一样?


我们店里的玉器做得好,我们店里的花瓶整的美,我们店里的古董字画都是真品。


梁世杰往市场上抛出十万贯,那得多少商店想接单啊,这东西肯定会货比三家,


毕竟是给太师送的。


所以,这东西有秘密可言吗?


刘唐是怎么说的?


小弟打听得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


这能叫秘密?只要是有耳朵的,去北京大名府转一圈,应该都能知道个一二三四吧。


甚至你都不用刻意去打听,你就往墙角里一蹲,弄不好就能听到别人讨论。


至于刘唐说的日期:“早晚安排起程,要赶这六月十五日生辰。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吧?蔡太师的生日又不是国家机密,多少人想赶在这一天去送礼。


这也不是秘密。


刘唐只知道大名府的生成纲,要赶在六月十五之前送到;至于什么时候送,走哪条路送,他都不知道。


其实刘唐带来的信息,并没有多大价值可言,他能打听到的,别人一样能打听到。


真正带来关键信息的是公孙胜。公孙胜探明了生成纲的路线。


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为什么公孙胜知道生成纲的路线?


因为他是从蓟州府来的,从地理位置上说,蓟州府在大名府北边,大名府又在济州府北边。


公孙胜要想找到晁盖,就得先经过大名府,然后再来到济州府郓城县东溪村。


这就等于公孙胜提前走了一遭生成纲的道路。


他所谓的“打听”,不一定是跑到梁中书的府上打听,也可能是一边走一边问路。


看看从大名府经过济州府,再到开封府的路线中,有没有其他分叉道可走?


结果从大名府走到东溪村,走一路打听一路,确定没有分叉道,只有黄泥岗一条路可走。


所以伏击地点就确定在黄泥岗了。

当然,之所以杨志会绕路,非得经过黄泥岗,而不是直奔开封府,只有一个解释:


作者的地理知识不过关。尤其是对北方的地理知识,作者显然bug频出。这是个硬伤


但好在,小说不等于现实,水浒世界什么样,路线怎么走,不是《宋史》说了算。


而是作者的设定说了算,作者说杨志要想去开封,就必须经过黄泥岗,那杨志就得去。


所以拿现实地理去套水浒地理,这属实不是明智的解读手法。


按照作者的设定,杨志就是无路可走,只能去黄泥岗,因为他自己说:


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


黄泥岗就是必经之地,躲都没办法躲,这也是公孙胜自己溜一圈,亲身实践出的答案。


所以这也不能算是秘密。


唯一不能确定的,就是杨志的出发日期,但这也不是难题。


因为有个词叫守株待兔。

然后晁盖一伙就是去白胜家,每天都去黄泥岗蹲点,最终等到杨志送上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