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两千多万的人口,结果今年高考生只有7万,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上海,这座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拥有超过两千万的常住人口。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今年的高考生群体时,一个有趣的数字出现了:仅有7万左右的考生踏入了高考的考场。这个数字,与庞大的城市人口基数相比,确实显得有些“袖珍”。那么,这7万高考人数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关于高等教育、以及关于年轻人未来选择的深层信息呢?

首先,这7万高考人数的背后,是上海教育体系的“精炼”与“分流”。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教育中心,其高等教育资源异常丰富且优质。这里汇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一大批国内外顶尖学府,也拥有数量众多、实力不俗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意味着,对于上海本地的学生而言,他们拥有更多元化的升学选择,而不仅仅是挤在高考这一条“独木桥”上。

国际教育的普及与选择的多样性: 上海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国际学校在这里蓬勃发展。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未来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以及海外升学路径的考量,会选择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体系。这些学生通常不参加中国的高考,而是通过SAT、ACT、IB等国际考试申请海外大学。因此,相当一部分有能力且有意向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离开了高考的轨道。这无疑会显著稀释参加上海高考的总人数。

高职、职校以及技能类教育的吸引力: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上海作为改革前沿,也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学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就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者认为通过高职、五年制大专等途径,能够更快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快地走向社会并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些学生同样可能不选择参加普通高考,而是通过其他升学渠道进入高等职业院校。

“学业向下兼容”与“学业向上分流”的并存: 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意味着,即使不是顶尖学府,上海本地的学生也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招生、甚至是一些相对容易的本科院校,来完成高等教育。这使得“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相对“精炼”的选拔工具,它主要面向的是那些目标明确、希望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证明自身实力,并追求更高级别或名校教育的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在初高中阶段就开始了不同方向的“分流”。

其次,这7万高考人数也反映了上海对于“人才引进”和“本地培养”的策略性思考。

上海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于那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上海拥有完善的引进政策,可以让他们在不需要参加高考的情况下,通过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学历背景等多种方式落户上海并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子女入学)。这部分人口的涌入,进一步增加了上海的常住人口总量,但并不直接体现在上海本地高考生人数上。

同时,上海也在积极构建自身的高等教育体系,鼓励本地高校吸引和留住人才。即便如此,7万这个数字也提示我们,上海的人才战略,可能不仅仅局限于高考这一条路径。它可能更侧重于吸引已经具备一定学历或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也为本地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上升通道,而不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高考这一个出口上。

再者,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个数字:上海高考的“含金量”与“稀缺性”。

当一个庞大城市的高考生人数相对较少时,理论上,对于想要进入上海本地大学的学生来说,竞争的“绝对人数”可能相对较低。但我们必须明白,上海本地考生能够参加高考,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通过了上海严格的初高中教育体系,并且具备一定的学业基础。再加上上海高校的高吸引力,这意味着上海的高考竞争,其“梯度”和“质量”依然非常高。

“目标导向型”考生: 参加上海高考的学生,很多可能就是目标明确地冲着上海的顶尖高校去的。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并且在这个城市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内卷”的表现形式不同: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上海的“内卷”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初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争夺、课外辅导、以及各种“幼升小”、“小升初”的战役中。当这些环节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时,最终进入高考环节的学生,其群体构成和竞争烈度,可能就与人口基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总而言之,上海两千多万人口,而今年高考生仅7万,这个数字并非简单地说明“上海考生少”,而是勾勒出一幅关于这座城市教育生态的复杂图景。它揭示了上海在国际化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上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其人才战略的多元化视角,同时也暗示了上海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竞争维度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质量”而非“数量”上。这7万考生,是上海教育体系下,为追求更高层次学术成就而踏上征程的精锐力量,也是这座城市人才培养与流动多样性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一直5万多的。今年7万是多了本来出国留学的同学?

另外我不认为专心留学的人会回来高考,学的知识体系都不一样。

比如看同学发的今天AP的历史题,就是“请对清政府帝国主义行径侵略准格尔部,窃取他们的领土新疆的史实做出评价。”专心背这玩意的人,回来参加高考能得几分很难说。

即使以上海高考的高录取率,留学能去cornell的如果专心复习1年大概国内高考一半能考上上交?另外一半只能去华师大之类,他们能接受吗?(参考李嘉晖,出国可以申请到哥大,去诺奖的实验室搬砖,高考只能上华东理工)

user avatar

解放后,上海大学外迁史:

1949年,上海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怀远,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迁址合肥,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1949年,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体育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上海暨南大学被停办,1958年在广州重建。

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

1952年,上海东吴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

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1958年2月迁址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迁往大连(现大连海事大学)

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成立西安交通大学。

1958年,国家将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迁部分至蚌埠,并抽调现安徽医科大学(原上海东南医学院)部分优秀师资创建了蚌埠医学院。

197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决定上海水产学院搬迁到厦门集美,学校改称厦门水产学院,后厦门水产学院并入集美大学,改称集大水产学院。

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至宁夏银川(现宁夏医科大学)

(以上均为外迁学校,并未包括专业、科、系调整)

user avatar

说明年轻人在北上广深就是木柴,为一线城市发光发热烧完后,剩下的渣子丢回老家!

很大一部分人是没资格在上海参加高考的!

很多人不清楚,上海2000多万人,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户籍的!

至2019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真正有资格参加上海高考的就是这1450万人!

多出来的近1000万常住人口全是打工仔,子女只能回老家高考!

每一届的学生人数大概占总人口百分之一,有户籍的学生每一届就是14.5万人,中考职业学校和高中生五五开,最后参加高考的就是7.25万人,完全没问题!

其实北京也一样,常住人口2200万,户籍人口1400万,2020年北京高考学生数5万!说明北京送出国的高中生数量比上海多得多!上海的富裕阶层明显比北京少!

最后再说一组有趣的数字:

2020年上海60岁以上人口510万,占户籍人口35%!上海户籍人口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在领退休金!但是放到整个常住人口中,这个比例一下降到19.2%!

上海近1000万人常住人口全是年轻打工人!

原来上海本地人口,2个人养1个老人(其实还含着18岁以下学生)!现在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进入上海,帮上海人养老,4个人养1个老人!

所以上海养老金有富裕,而年轻人大量流出的东北三省,养老金已经被击穿!这还是在东北三省平均养老金只有上海一半的情况下!

一线城市通过不断炒高房价,不断提高户籍门槛,筛选外来年轻人!

绝大部分年轻人从毕业到中年,把最好的岁月献给北上广深,但仍然买不起房落不了户!要么黯然离开滚回老家,要么不婚不育租房打工至死!然而每一年都有新的年轻人满怀梦想冲入一线城市,直至燃烧殆尽!

北上广深吸收了年轻人最好的贡献,但却把教育、养老等问题丢给四五线城市!

想起这段时间热炒的北京正黄旗公车老太,真TM骂一句,如果不是大量外来年轻人进入北京帮本地人养老,这位正黄旗老太恐怕也像三四五线城市里的退休老人,到处捡纸板矿泉水瓶补贴家用!




没想到这个话题那么多兄弟姐妹共鸣,那最后再补充两句:

1、上海社保积分120可以参加上海高考

120分制度上海2013年就执行了,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公立小学怎么招生的:

首先是本区户籍有房户口;其次是本区户籍无房户口;然后是本市户籍有房户口;再是本市户籍无房户口。

以上户口招完后,如果还有生源名额,终于轮到社保积分120分打工人!可以想象,在上海全市户籍生源招完后,还能剩下招生名额的公立学校是什么水平!

你硕士毕业辛苦打工10年,没拿到上海户籍,但是社保积分120分,终于可以享受上海优质教育资源了!然后孩子上了本区最差的公立小学,然后对口上了本区最差的公立中学,经过三年努力学习,最终在中考的时候成绩被分流到职业技术学校!如果你孩子天赋异禀心理强大,那有可能在中考时努力考上个三流高中,终于可以参加上海高考,最终以二本或者三本收尾!

当然这完全是合理的,如果社保积分120分就可以和上海户籍看平,上海户籍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2、上海的盈余税收上缴中央补贴其他省市

但这个和社保基金没关系!

社保基金中,80%都来自于本地区职工的社保缴纳资金!一个地区退休人员的绝大部分养老金,就是来自于本地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

比如上海2020年社保缴费下限为4927元,按养老保险占24%计算,就是每个职工每月最低缴纳1182元养老保险!如果按4个人养1个上海老人计算,就是4729元!而上海老人的平均退休工资是每月4467元!是不是很接近?

如果没有本地人,上海也能发展的很好,只不过要么上海老人退休工资降低一半,要么上海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增加一倍,要么大幅延迟退休年龄!

比如日本厚生劳动相川崎二郎说过:“要让80%的70岁的老年人参加工作。”

user avatar

说明上海人计划生育腾出的教育资源,又成了某些“土猪”的“白菜”。

user avatar

1.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英美欧澳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叛乱省台湾太拉胯,一年多了疫情还没控制住呗。

过去几年,上海高考人数都是5万,今年突然增加到7万,增加了2万人。

原因也很简单,原本可以通过留学规避高考压力的考生,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去不了国外了,只能硬着头皮参加高考。

要知道,每年5万考生的时候,一本率20~30%左右,意味着只有1~1.5万名一本名额。

所以2万人选择留学,明显竞争压力更小,毕竟钱能解决的事儿,对于有钱人以及有几套拆迁房的上海中产来说,留个学了不起一两百万费用,都是洒洒水。


2.上海很受外地户籍人口欢迎,是打工好去处么,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

2400多万常住人口中,外来外地户籍人口占比达到42%,每年都在提升。


3.上海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每10万常住人口大学学历3.39万,远高于全国约1万水平。


4.上海常住人口寿命预期更长。

上海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达到了23.4%

而全国的水平是18.7%。


全国14亿人口,高考1000万,粗略占比0.77%

7上海2487万常住人口,7万高考,粗略占比0.28%。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上海的高考人数,似乎也不算少了。


美国的狗粮到位,啥问题都能制造矛盾,叹为观止。

user avatar

Study in the USA

user avatar

参考这个回答:

据说有10万日本人,长期生活在上海和周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想来上海估计在教育上是跟东京、纽约互动了的中国城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