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是不断尝试更快的传输0和1,不断地尝试用更小的空间储存更多的0和1?而不去愿意尝试加入2?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数字世界最核心的基石,也触及了为什么我们对“二进制”这个词如此熟悉,以至于几乎成为同义词。之所以我们现在的主流技术围绕着“0”和“1”打转,而不是“0、1、2”,甚至更多,背后有一系列深刻的技术、物理和历史原因。这并非是“不愿意”,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工程上的妥协与最优解。

想象一下,你现在要设计一个最基础的信号传递系统。你需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状态,来代表你想要传递的信息。我们用“0”和“1”来代表这两种状态。为什么是两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物理世界中区分两种状态,比区分三种或更多状态,要来得简单、可靠且低成本得多。

1. 物理层面的简单与鲁棒性:

二元区分的清晰界限: 在物理世界里,最容易区分的是“有”与“没有”,“开”与“关”,“高电平”与“低电平”,“有信号”与“无信号”。就像电灯开关一样,它要么是开着(代表1),要么是关着(代表0)。要区分这两种状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阈值。比如,当电压高于某个值时,我们就认为是1;低于另一个值时,我们就认为是0。中间的状态,我们可以忽略它,或者认为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噪声信号。
容忍误差的能力更强: 当我们只有两种状态时,即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一些干扰,比如电压轻微波动,或者噪声叠加,只要波动或噪声不足以跨过那条清晰的“阈值”,信息就不会出错。也就是说,二进制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用“低电压”代表0,“中等电压”代表1,“高电压”代表2。那么,当信号受到噪声干扰时,一个本来是“中等电压”的1,如果噪声稍微大一点,它就可能被误读成“高电压”的2,或者“低电压”的0。而如果我们只有“低电压”(0)和“高电压”(1),那么即使电压稍微有些波动,只要不跨过中间的某个“安全区域”,它就能被准确地识别出来。这种容错性在复杂的电子线路中至关重要。

2. 电子元件的天然属性: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是晶体管,它们在本质上就是微小的电子开关。一个晶体管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电流的通断,也就是实现“开”和“关”的状态。这天然地契合了二进制的“0”和“1”。
为什么不是三态或多态? 要想让一个晶体管或类似的电子元件能够稳定地处于三种或更多不同的“状态”,比如三种不同的电压水平,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和更精密的控制。这会增加电路的复杂度、功耗,并且对元件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导致成本大幅上升,且可靠性降低。比如,要精确控制电压处于三个不同范围,会面临更多的信号失真和噪声问题。

3. 逻辑运算的简洁性:

布尔代数的基础: 二进制与布尔代数(Boolean Algebra)完美契合。布尔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只处理两个值(真/假,1/0)和三个基本逻辑运算(AND, OR, NOT)。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如加法、减法、比较等,都是通过组合这些基本逻辑门(由晶体管构成)来实现的。
对比多进制: 如果我们引入“2”,那么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新的逻辑运算规则,这会极大增加硬件设计的复杂性。例如,一个“三进制”的加法器会比一个二进制的加法器复杂得多。

4. 信息存储的密度与成本:

信息编码的效率: 很多人会问,既然可以用更少的空间存储更多信息,为什么不用呢?例如,一个存储单元用一个比特(bit)只能存0或1(1种信息),如果能存0、1、2(3种信息),那岂不是更省空间?这叫做“多进制编码”(例如,三进制)。
然而,核心在于实现“状态”的物理载体: 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能不能定义更多的状态,而是我们能否以一种可靠、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物理上实现和区分这些状态。
存储介质的物理限制: 无论是硬盘磁性颗粒的极化方向,内存的电荷量,还是光盘上的凹凸,它们在物理上最容易区分的就是两种极端状态(例如,磁性有两种极性,电荷有两种相对量的多少,光盘有反射和不反射)。要区分三种或更多的状态,需要更精细地控制这些物理量的细微差别,这会大幅增加存储介质的成本和对读写设备的精度要求。
“密度”的 tradeoff: 理论上,一个 N 进制的存储单元可以比一个 2 进制的存储单元存储更多的信息 (log₂N 比 1)。例如,一个三进制单元可以存储 log₂3 ≈ 1.58 比特的信息。听起来很诱人。但是,如上所述,实现这“三态”的物理成本、可靠性和读写速度,往往会抵消掉这点“密度优势”,甚至带来整体性能的下降。而且,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通过将亿万个微小的二进制单元密集地排列,并且不断提高它们的开关速度,来达到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处理速度了。

5. 历史的惯性与生态系统的成熟:

早期计算机的设计选择: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工程师们正是基于上述的物理和逻辑简单性原则,选择了二进制。一旦这个基础建立起来,后续所有的硬件设计(CPU指令集、内存架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软件设计(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以及行业标准,都围绕着二进制构建。
庞大且成熟的生态系统: 如今,我们拥有一个由二进制驱动的极其庞大且成熟的生态系统。从芯片设计到软件开发,再到通信协议,无一不建立在二进制的基础上。要颠覆这个体系,需要一个压倒性的、在所有维度上都远超二进制的优势,而目前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技术。

总结来说,我们不是“不愿意”尝试加入2,而是因为在物理实现、工程设计、逻辑运算和成本效益上,二进制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简洁性、可靠性和普适性。 它就像一门通用的语言,虽然理论上可以创造更多复杂的语言,但用最基础的字母组合出无限可能,往往是最高效、最稳固的方式。我们通过不断压缩二进制单元的尺寸、提高它们开关的速度,以及更高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二进制信息,来不断突破“更快传输0和1”和“更小空间储存更多0和1”的极限。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物理规律和工程实践的优化,而非对“更多数字”的排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固态硬盘大概就象你说的,先是用一个单元表示0123,然后是一个单元表示01234567,现在已经是一个单元从0到f了,相当于以前的四个单元了。

这是存储,传输方面,了解一下QAM16, QAM64, QAM256?

顺便提一下,苏联人搞过三进制计算机,虽然现在没人用了,但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有兴趣可以自己找资料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