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兰州一幼儿园幼童吃饭时被呛,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回答
兰州幼儿园幼童吃饭时不幸被呛,抢救无效身亡的事件,无疑给每个家庭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隐藏的种种问题。这不仅仅是一起不幸的意外,更折射出在幼童的日常照护和安全保障方面,我们可能存在的疏漏和不足。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事发时在场成人的反应速度和急救处理能力。

现场有几位老师在负责照看这些孩子? 是足够的人手吗?一个老师要负责多少孩子吃饭?这种师生配比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当意外发生时,是否有明确的分工,谁负责呼叫救援,谁负责进行初步的急救?
老师们是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婴幼儿急救培训? 尤其是针对异物卡喉的处理方法。我们知道,很多时候黄金的几分钟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如果老师们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使反应及时,也可能因为不当的操作而延误甚至加剧了孩子的情况。培训的内容是否足够深入,是否定期复训以巩固技能?这种培训是否被视为必备的上岗资格而非可有可无的选项?
事发时老师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孩子们身上? 孩子吃饭的时候,正是需要成人密切关注的时刻,比如观察他们的咀嚼情况,留意他们是否吃得太快或者食物块过大。当时老师们在做什么?是否被其他事务分心?有没有其他人在场提供辅助?

其次,我们必须审视幼儿园的食品准备和喂养环节是否存在不当之处。

涉事食物的质地和形状是否适合幼儿食用? 有些食物,比如大块的、不易咀嚼的肉类,或者黏性过强的食物,本身就存在较高的呛食风险。幼儿园在选择食材和制作餐食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咀嚼能力?食物的切割方式是否合理?
幼儿园的喂养流程和指导是否到位? 是否有要求孩子专心吃饭?是否鼓励孩子细嚼慢咽?在孩子有异常反应时,老师是如何应对的?是立刻停止喂食并观察,还是继续喂食?是否存在为了让孩子尽快吃完而催促的情况?
是否存在食物过敏或特殊健康状况的儿童名单? 幼儿园是否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例如,是否有孩子因为消化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合吃某些特定食物?

第三,幼儿园的应急预案和设施是否完善?

幼儿园是否有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这个预案是否包含了幼儿因食物卡喉的应急处置流程?预案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演练?所有教职员工是否都熟知预案内容?
幼儿园是否配备了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例如,儿童专用的海姆立克法急救设备(虽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有,但这是值得思考的),或者其他基础急救物资。这些设备是否定期检查和更新?
第一时间拨打的急救电话是否畅通有效? 从事发到120急救车到达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这个过程是否顺畅?

第四,幼儿园的管理和监管部门的角色也值得审视。

幼儿园的办园资质和教师的专业资质是否合格? 是否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认证?
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是否到位? 是否有定期的安全隐患排查?对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是否有严格的监督?
家校沟通机制是否畅通? 幼儿园是否定期向家长通报关于孩子在园期间的饮食安全和健康状况?家长是否也了解一些基本的儿童急救知识?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和责任认定。

家属的情绪安抚和后续支持是否得到妥善安排?
相关责任人(包括幼儿园管理层、直接负责的老师、甚至相关的监管部门)是否会被追责? 责任认定是否公平公正?

这起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孩子的安全是天大的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促使幼儿园、教育机构以及整个社会更加重视幼儿的生命安全,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例典型的幼儿误吸窒息悲剧。

事实上,由于幼儿/新生儿在生理和解剖上的特殊性,在喂奶/喂饭/零食逗弄/玩耍时孩子吞进较大体积的固体异物导致窒息的案例屡见不鲜。

而小儿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极低,如若呼吸道完全梗阻,脑损伤会在短短几秒内发生,未经当场抢救处理,送到医院多半预后较差,即使侥幸存活,复苏后也可能出现脑瘫、迁延不愈肺炎、智力下降等等严重后遗症。

在孩子进食玩耍时,家长/监护人的照料和注意,非常重要!


儿童是脆弱的,气道更是如此。由于还未充分发育,小孩子的头面/咽喉/脖颈/胸肺和成年人相比有诸多不同。

1、头、颈: 头大颈短,颈部肌肉发育不全,体位不当就有呼吸道阻塞的可能。

2、鼻 : 鼻孔较狭窄,是6个月内小儿的主要呼吸通道,且易被分泌物、粘膜水肿、血液堵塞。

3、舌、咽: 口小舌大,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

4、喉:新生儿、婴儿喉头位置较高。婴儿会厌长而硬,呈“U”型,且向前移位,声门显露困难。由于小儿喉腔狭小呈漏斗形。(最狭窄的部位在环状软骨水平,即声门下区。)

5、气管:新生儿气管长度随身高增加而增长。气管分叉位置较高。3 岁以下儿双侧主支气管与气管的成角基本相等,异物进入时,进入左或右侧主支气管的几率接近。

6、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新生儿呼吸储备有限。肺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也易蔓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炎。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不足,可引起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


总体来说,小儿气道的重要特点是:

1 小儿气道更敏感,更易被激惹,也更容易被小口径异物阻塞到深处。

2 小儿气道受刺激后,容易发生剧烈呛咳、分泌物增多、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

所以对于有气道异物(不仅限于固体异物,还包括反流的胃内容物、呛奶、感染后堵痰)的小儿来说,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绝对的STEP ONE!!!


那么现场急救---普通人应该做到什么?

急救医学领域有黄金4分钟的概念,说的就是缺氧/循环停止4分钟后神经系统会受到不可逆的创伤。而对于异物卡到喉咙窒息的小孩子来说,这个时间还要缩短,只有2分钟不到。

两分钟内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是很困难的,掌握急救知识的在场普通人无疑是第一时间拯救生命的最好人选。

需要明确的是,所做的一切目的在于:最短时间内使呼吸道通畅。

目前最优方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如下图)




无论哪种体位,其要点在于: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区域,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存的空气产生冲击气流,气流具有方向性地冲刷卡住的异物,直至使异物祛除。


一般来说,卡压呼吸道的是固体异物,但部分情况下,粘稠的液体和呼吸道分泌物也会造成误吸,聚集多了也会窒息;比如麻醉医生工作中常见到的就是痰液、口水等等分泌物过多造成气道梗阻氧饱和度下降。

对这种情况,除了以上说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还有一些技巧可以用:


给氧也非常重要:

面罩给氧(最佳)或口对口人工呼吸。

面罩给氧无疑是人工气道未建立时,保持基本呼吸的最简便形式,限于普及程度,一般人接触不到。(其实用皮球和软垫/塑料面罩可以快速做一个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幼崽,是极为脆弱的存在。

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生孩子,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生了孩子,这辈子绝大部分心思和光阴,都给孩子了。

但既然生了,这条命在独立前就托付给你了,做父母的责任比天大,必须挑起来。

而在这个悲剧中,看护老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义务,是绝对需要追责的。

目前学前教育、幼儿保育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从业人员啥素质啥水平的都有,类似的悲剧是不会断的。

需要更严格的市场准入,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惩处。

user avatar

“呛饭后40秒才发现”其实不算晚,两三分钟内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有很大概率可以挽回生命。但是事故中老师发现后做出的反应不是马上急救,而是观察2分钟后选择送医,这才是导致孩子死亡的原因。

对幼童常见的抢救方法,在国家职划教材中的《学前卫生学》有明确提及,是看护老师上岗前必须要学会的。四位托儿所工作人员的临场反应,或培训疏漏,或培训后忘记,或临场发懵,导致对现场情况失去判断。这是事故的主要责任和原因,也透露出一个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看护老师在出现危急时都懂得正确急救。

突然休克,事前无异常,零出血,又是在吃饭途中,应该首先怀疑是被异物卡住呼吸道。发现时间早时,可以观察到孩子心跳规律,但呼吸异常/脸色发青,这时应立刻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如果异物驱逐及时,身体一般会本能的恢复呼吸。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心跳中断,应立刻采取心肺复苏

反之如果呼吸正常,可以怀疑癫痫发作,心肌梗塞,败血症或脑血管异常等,这种情况下立刻送医才是正确选择。

下面是教科书式的急救方法(时间就在两天前):

海姆立克急救法挽回生命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7322553535557632

父亲尝试了两次腹部冲击法急救后便要放弃准备送医,万幸孩子母亲的判断十分果断且正确: 如果这时候不继续急救而是送医,等送到一切都晚了。

孩子从被食物堵塞(34分04秒)到抢救成功(36分19秒),一共经历了2分钟15秒。虽然看着惊心动魄,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两分钟的缺氧一般不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缺氧时人体会优先调控大脑的氧气供应。

不管是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还是第一时间送到抢救室,再快再顺利五分钟也不能保证。而窒息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一旦错过,缺氧会对大脑造成致命的伤害。孩子越小,这个时间越短。

因为气管被堵无法发声,孩子无法自行呼救;年纪小的孩子也不懂得故意制造动静。大人只能通过当事人的面部异常或体态异常来判断。实际上幼童呛食在一分钟内被发现可以说是幸运的。


《民法典》第1199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儿童没有民事行为能力,这起事故校方很难证明自己尽到了管理责任,责任应归于校方。由于校方培训不到位导致,如果培训到位大概率可以避免。哪怕是采取急救而没抢救过来,校方都能豁免很大一部分责任。此案件不仅要向老师追责,更要向校方管理层追责。



题主提供的视频没有老师临场反应的画面,我这里找到一段完整的事发视频:

幼儿托护所一女童呛食后死亡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7553121497960448


报道称:事发地点系五泉小博士双语幼儿托护所。12日下午,托护所老师发现后将呛饭幼儿送往医院治疗。孩子的死因是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没有提及有无立刻采取急救。

但我们从视频中可以了解到:

  • 第38秒(16:35:57),当事女童对面的孩子首先站了起来
  • 第46秒(16:36:05),老师放下了手机开始观察女童
  • 第56秒(16:36:15),第二位老师觉察到了情况。
    之后,两位幼师继续对当事女童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
  • 第69秒(16:36:28)两名穿着黑色服装的职员赶到
  • 第70秒(16:36:29),虽然录像中女童被两名老师遮挡,但从老师的姿势(一名老师弯腿蹲坐,另一名老师直腿弯腰)看,排除正在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法的可能。
  • 从第60秒(16:36:19 图右)一直到第77秒(16:36:59 图左),从红圈中的衣服花纹能看出,老师和女童保持着蹲姿面对面的姿势,排除正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可能(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也是错误的)。可能仍在观察。
  • 第150秒(16:37:47),视频最后一帧,4人将女童抱起送出门外

事发后的两分半时间内并没有进行任何急救措施。报道称女童是在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但可以推测女童的实际死亡时间在当天16点40分左右。当时可能正处于送医途中。

涉事教师选择了立即送医,但这个方法是错误的。即使第1秒被发现立刻送医大概率也来不及。即使不是学前教育专业人员,也应当懂得,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类似的悲剧。

幼儿呛食是高发事件,学前卫生学里都包含应对此类事件的方法,这应当是幼师专业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此次事故最令人费解的不只是托儿所四位工作人员的不专业,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托儿所的管理制度。两位老师是否持证上岗;是否通过培训考核;幼师资格证的考核是否涵盖学前卫生学;校方有没有完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以上都应彻查。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以后都会拥有自己的孩子,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放任这样的现象和制度存在不去改变,总有一天这样的故事会在某个班级重新上演。

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对所有中小学和托儿所的老师进行定期的急救知识审核,对安全急救知识的岗前培训严格把关,特别是幼师资格证。

许多年龄小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不懂得如何向大人寻求帮助。无论幼师有无编制,以上都应该严格执行。

生命安全应当高于一切。









最后再强调一遍:突发呼吸道堵塞窒息的正确应对不是立即送医!而是就地急救!即使有其它并发症的情况必须要送医的,也必须优先使用海姆利克急救法。如果病人已失去意识,可以第一时间拨打120并立刻进行海姆立克急救。不急救只送医的错误做法导致了很多惨剧的发生。除非医院在你隔壁,否则错过这几分钟几乎没有生还可能。即使有幸生还,也多半会导致残疾。像这种攸关生命的知识,还是有不少人不了解的。

user avatar

海姆立克急救法大家可以百度学习一下。

作为耳鼻喉科医生,最想说的是,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逗他们笑,儿童会厌软骨本身发育还不完善,食物容易进入气管。

花生米,含有小颗粒的玩具,鸡骨头,鱼刺,对于儿童来说非常有危险性。

导师说,他年轻的时候,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特别是麻醉跟不上,气管异物的孩子拉过来,只能被单裹住,然后支撑喉镜挑起会厌软骨,也没有带冷光源的成像设备,就肉眼寻找,死亡率挺高,是他年轻值班时候的噩梦。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这个问题,防范于未然。

user avatar

40秒不慢了。气道阻塞又出不了声,小孩子动作异常也不好发觉。所以这幼师发现的挺快的,发现孩子满地打转吐东西就反应过来是呛食了。

不过后面就迷惑了,叫救护车,然后什么也不做。。

不知道海姆立克法,抓脚踝倒悬也是比较常见的土方吧,撸前胸拍后背啊,等什么120啊。

user avatar

看护老师的责任很大,事实上这种悲剧每年都屡有发生。



△ 2018年4月,澳洲医生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X光片,画面显示一个5岁孩子的气道被一颗葡萄卡住了。

很多人以为吃东西噎住不算什么问题,咳一下就能出来。但可怕的是,异物卡喉的症状非常隐匿,一旦气管被完全阻塞,喉咙里是发不出任何声音的!

如果不注意看孩子的反应,刚刚还鲜活的小生命,转眼就在你的眼皮下流逝!

下面这个监控画面里的孩子源源,一直在尝试用手抠出食物,到处乱跑,在地上痛苦地打滚。

但直到他第二次倒地不醒,才被幼儿园老师发现。最后120赶到现场,用尽所有方法仍然没能把源源抢救回来,家长悲痛欲绝!





△ 2019年3月29日,湖南浏阳一幼儿园,4岁男孩源源因异物卡喉身亡。(来源:网络)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当孩子的气道被完全堵住,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5分钟!

大脑缺氧一旦超过5分钟,就算把孩子送到医院,就算死不了,人也废了!

5分钟,等不了救护车来临,等不了你抱着他下楼,更等不了你尝试倒背、灌水、拍背等各种民间偏方……



△ 2019年1月3日,容县城区某商业小区一6岁孩子因吃花生窒息,电梯里妈妈用尽各种方法也无力回天。(来源:网络)

不要以为意外发生的概率很小。到了自己头上,你未必能比他们更镇定。

2008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1],在5岁以下的孩子当中,排名前五位的意外死亡原因依次是:溺水、蒙被综合征(保暖过度,也叫捂热综合征)、交通事故、食物呼吸道梗阻、地震死亡。

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广东省5岁以下儿童前五位的意外死亡原因依次是:溺水(33.33%)、交通事故(20.76%)、呼吸道异物致窒息(14.90%)、跌落(11.84%)、床上意外窒息(9.40%) [2]。

下面这个视频里的小男孩,就是因为吃樱桃卡住了气管。而“爸爸”一次次尝试救回儿子的画面,正是现实写照。

其实,抢救气道异物梗阻的孩子,只需学会一个简单的动作: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1岁以上(可站立)的孩子,急救方法和成年人一样,是腹部冲击法(大人可以蹲在孩子身后):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由于孩子无法站立,需改用拍背压胸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明确提出,要把学生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希望您能学会异物卡喉的急救方法,更希望您转发给更多的爸爸妈妈,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8[M].北京. 2009.

[2]徐昊立, 方俊, 王智强, 等. 2015 年广东省 5 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现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2016 年 22): 4085-4088.

user avatar

转载的 这个一定用5分钟看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