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工智能是会导致大量失业,还是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回答
人工智能(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AI 既有可能导致大量失业,也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AI技术的发展速度、社会适应能力、政策制定以及人类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两种可能性,并分析其背后的机制:

AI导致大量失业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主要基于AI在自动化和优化方面的强大能力,能够替代人类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尤其是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劳动。

1. 自动化取代重复性劳动:

制造业和生产线: 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已经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执行装配、焊接、搬运等任务,效率高且不易疲劳。AI的进步将使这些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数据录入和处理: 过去需要人工进行的数据录入、文档整理、表格填写等工作,AI驱动的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远超人力效率。
客户服务: 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能够处理大量的客户咨询、解答常见问题,甚至进行简单的交易,这可能减少对人工客服的需求。
交通运输: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可能对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公交车司机等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行政和文书工作: AI可以协助撰写报告、生成邮件、安排会议、管理日程等,压缩了许多行政助理和秘书的工作空间。

2. 认知型工作的自动化:

法律助理和 paralegal: AI可以快速扫描和分析大量的法律文件,识别关键信息和案例,从而减少对初级法律专业人士的需求。
财务分析和会计: AI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财务报告生成等方面表现出色,可能影响初级会计师和财务分析师的岗位。
新闻报道和内容创作: AI已经可以撰写新闻稿件、体育报道、股票分析等内容,虽然目前多为基础性内容,但其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医疗诊断辅助: AI在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诊断等方面展现出潜力,虽然不会完全取代医生,但可能会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和需求。

3. 效率提升导致需求减少:

即使某些工作不能被完全取代,AI的效率提升也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少的人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例如,一个AI辅助的设计师可能比没有AI辅助的设计师工作效率更高,从而减少对设计师总数的需求。

4. 技能鸿沟和再培训挑战:

即使AI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如果现有劳动力的技能无法及时更新以适应这些新岗位,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对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掌握新技能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中年劳动者。

AI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认为,AI虽然会取代一些工作,但也会催生新的行业、新的角色和新的需求,从而创造比取代的岗位更多的就业机会。

1. AI的开发、维护和管理:

AI研究员和科学家: 需要大量人才来设计、开发和改进AI算法和模型。
机器学习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 负责构建和训练AI模型,处理和分析大数据。
AI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 负责规划、开发和推广AI产品和服务。
AI伦理师和安全专家: 随着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AI的伦理规范、偏见消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增长。
AI系统维护和操作员: 负责部署、监控和维护AI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2. 与AI协作的新型工作岗位:

AI的出现并非意味着人类的价值降低,而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催生了需要人类特有能力与AI结合的新型岗位。

AI训练师和数据标注员: 尽管AI可以从数据中学习,但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仍然至关重要。AI训练师负责为AI提供有监督学习所需的标注数据和反馈。
AI内容策展人和编辑: AI可以生成大量内容,但人类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用于筛选、编辑、优化和传播AI生成的内容。
AI用户体验设计师: 设计易于使用、高效且人性化的AI交互界面和体验。
AI驱动的创新者和创业者: 利用AI技术开发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这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需要高情商和创造力的职业: 像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艺术家、音乐家等需要高度同理心、情感互动和原创性思考的职业,可能更难被AI完全取代,并且可能因为AI的支持而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影响力。

3. 经济增长和新需求:

AI的效率提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经济的繁荣通常会带来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AI在药物研发、能源效率提升、气候变化解决等领域的应用,可能会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和岗位。

4. 人类能力增强(Augmentation):

AI可以作为人类的强大工具,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取代。例如,AI辅助医生进行诊断,AI辅助律师进行案例研究,AI辅助工程师进行设计优化。在这种模式下,人类的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更侧重于决策、创新和复杂问题的解决。

总结: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更像是一场结构性重塑,而非简单的“取代”或“创造”。

短期来看: 确实可能存在一些行业和岗位受到AI冲击而出现失业潮,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重复性、可预测性劳动力的领域。
长期来看: 如果社会能够有效地适应,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劳动力掌握新技能,并鼓励创新和创业,AI更有可能成为创造新就业机会的驱动力。

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

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适应性: 能否快速有效地为劳动力提供与AI时代相匹配的技能培训。
政策制定者的应对: 政府是否能出台合理的政策来支持失业人群再就业、鼓励创新创业,并规范AI的应用。
人类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人类能否不断适应变化,发挥AI无法比拟的创造力、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AI技术的发展路径: AI是更多地被用于增强人类能力,还是更多地被用于自动化取代人类工作,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选择和设计。

因此,与其断言AI一定会导致大量失业或创造更多就业,不如说它将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调整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变革,抓住AI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努力实现一个更包容和繁荣的未来就业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发现大家(包括我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设定太多的基本假设,假定一切是不变的情况下,突然提高某一个指标,然后得出一些结论,这是实验室的方法,但绝不是思考社会问题的路线。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一定要从挑战原有的基本假设做起,一定要问:新的情景下原来的哪些假设还继续适用,哪些需要改变了。

在开始讲人工智能之前,先举两个其它的例子。

第一,蒸汽机发明以后,工业国家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工人暴动,工人们占领工厂,打砸机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钢铁怪物抢占了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失业。当时也是天下哗然,居然有这样自己动的机器,资本家再也不需要工人了!按照这个逻辑,这一部分人应当是永久失业了,一直到今天都缓不过来才对。但是结果呢?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失业率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直线上升。

第二,随着家用电器的发明(重点是洗衣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解放积极分子特别开心,觉得这些机器可算是把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只要一家一台洗衣机,全人类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了。但后来的调查表明,家用电器普及以后,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时间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这两个人们预期的劳动力需求降低并没有发生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就需要新的岗位来满足。科技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这话可不是白说的,你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有人在后面干活儿来推动这种提高。在第一个例子里面,原来一年十个工人只能纺一锭纱,现在换成机器了,一台机器有一个人操作就够了,也能纺一锭纱,人们的思维模式是假定需求不变,这下完了,有九个人失业了,但是结果是,技术进步让纱变便宜了,寻常百姓也可以穿好多衣服了,原来全社会就需要一锭纱,现在我们花一样的价钱,雇十个人纺十锭,你说一样价钱多给你九锭你不要?所以,到了今天,我们随便一个老百姓家,就是再穷也总有一柜子衣服,要是没有先进的纺织机械,我们就买不起这些衣服,也就不会有这个需求了。在第二个例子里面,随着洗衣机进入家庭,人们对洗衣服的预期提高了,前几年电视上总演一个洗衣粉广告,一个肚子胀不消化的大光头领着一帮熊孩子把衣服变着法儿弄脏了,完了扔给孩儿他妈,这要是发生在洗衣机发明以前,估计这孩子腿都被打断好几回了。但是洗衣机发明了,洗衣服太方便了,现在谁家不是隔几个礼拜就把里里外外能洗的都洗一遍?孩子出去满地打滚儿也不怕了,我在知乎看到好多答主回忆小时候弄脏衣服挨打,现在这种事儿也少了,因为孩子衣服反正一个礼拜就能洗一回,你就可劲儿造吧。显然,洗衣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在同等时间内增加洗衣量。一个错误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人们还会像洗衣机没发明时候那样,尽量不洗衣服,窗帘儿被罩什么的且用着吧。按这个假设,洗衣机其实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想提高,妈妈们就得在高洗衣效率的情况下花一样的时间在洗衣房。

我们再细化一点儿,技术的进步确实会消灭一些岗位,反过来,它到底创造了哪些工作?第一,是围绕新技术的工作,工程师、程序员。第二,是原有产品需求增大带来的岗位,考虑对比一下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均肉类消费、衣服的件数,你就明白为什么技术这么发达了天下还有这么多搞农业搞纺织的。第三,满足人类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条件不好的时候,全国人民都骑飞鸽凤凰,这俩厂子各需要一个设计团队,到今天市面上的自行车有多少种?第四,是新增需求,比如现在我们呼吁中国心理医生严重不足,这要是搁以前,技术落后饭都吃不饱的时候……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想象社会永远就是现在这样儿,然后一夜之间一台电脑取代了百分之八十的人类工作。事情永远不可能是这样发生的,人工智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互动的过程。

之前有一篇爆款的朋友圈文章,提出来说人工智能发展是指数增长,你看着它快到眼跟前了,结果下一秒它就跑到老远的前边儿去了。你可以拿这个点来打我,说这次科技革命和以前不一样,因为它最后是把事情的控制权从人类手里交出去了。我不懂这些科幻的、政治的、未来学的理论,我们从人性的基点出发,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增长可以是指数的,但它永远都跑不过人类欲望的增长,我们的需求总是大于生产者的供应的。看过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你就知道,我们人类作为消费者,是彻底没治了,一想到这里,真是觉得特别安心啊。

----------------

题外话:长期、宏观尺度的稳定,不等于短期、微观尺度的稳定,人工智能万一有一天消灭了一万份会计的工作,又创造了一万份新的工作,那不代表隔壁王会计第二天就能拎着包就去做算法工程师了。产业革命常伴随特定群体的失业,也是社会的阵痛。我一直鼓吹“普惠”的人工智能,希望我们的社会在人工智能大潮中欢庆赢家的诞生,但也不要死踩输家。如果我们还抱着那种几百年前的“因为你自己没赶上时代大潮所以活该去死”的丛林法则不放,那技术更替这么多代,岂不是白忙活了。我们还对得起发明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的列祖列宗么?

user avatar

我很奇怪,为什么研究人工智能的方向一直被集中在取代工人而非取代老板上。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小老板,房东等垃圾职业,其他人也都不需要工作就可以获得机器自动生产出来的源源不断的物资,从此美滋滋了。

user avatar

确实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会扩大失业,这两者并不矛盾。

拿最现实的例子来看,美国现在在网上公开招聘的职位空缺有600万,并且从几年前开始就一直缺人了,硅谷更是长期处于缺人的状态。

但与此同时失业率还不是居高不下?大家还不是因为失业而不满?

总体就业机会就算再多,你做不了的话有什么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