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个年代,有非常非常多的日本人来到中国旅行,他们穿着军装,拿着刺刀和步枪。
你觉得那个时代好吗?你想回到那个时代吗?
我家亲戚,在日本几十年生儿育女。去年回来请他吃饭,是肉一概不吃,说是假肉。拿回来的伴手礼是明治的糖果。还显摆他的鞋是阿迪达斯,我姐在旁边直接说我穿的也是阿迪达斯,我说是假的。服了,把他工作服带回来送给我爸,好像给我爸一身节日穿的盛装。送我爸的手表就走了三天,之后就不动了……他们的记忆还保留在他们出国的时候,大概80年代初。还感觉中国是穷山恶水,在日本也只能接受到中国负面的消息。好惨,感觉好像外星人。
中国是文明古国,古国就要和古国比。在中国,什么人会去埃及旅游,肯定是有点财力,且对世界有兴趣的。有人会说,中国也有现代的城市呀,也有海滩呀,但问题是,这些东西不是中国的特色。在老外看来,中国是人文游国家,不是度假游国家。中国的特色是4+3+1,四是故宫,长城,莫高窟,兵马俑。三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布达拉宫。一是张家界。来中国旅游的,基本是奔这八个来,也就是说,门槛是存在的。何况,除了故宫和长城,其余六处基本远隔千里,所以即便有游客,也显不出来。
其实从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程度上看,如果没有以下负面因素存在的话,来中国旅行的日本人至少能翻10倍以上。
负面因素1:景点欺客骗客的太多
这个我不用说了吧,北到东北雪乡,南到丽江古城,宰客大江南北都有,我们中国人都防不胜防,更何况胆小怕事的日本人?
去上海出差,晚上西装没换去便利店买个东西,会被当作日本人在暗处被大妈拉住「马杀鸡,马杀鸡」叫个不停。
从浦东开会吃完饭晚上回浦西,出租车司机因为我们一行讲日语要收我们200,说是过黄浦江费就100,陆家嘴到南京东路什么价钱我不知道吗?当场就拉着同事下车了(当时还不懂用滴滴)
还有同事被拉去喝茶,喝一壶劣质茶叶被收了上千,真是走在街上到处都是地雷。这还是我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那些二线以后的城市就更不用提了。
说实话,作为中国人去到一个陌生城市,是不是都有点小心翼翼的?外国人就更不用说了,语言不通,能不冒这个险就不冒。
负面因素2:日本媒体妖魔化
没来过中国的人,只看媒体报道的话会觉得中国是这样的地方:
· 因为历史原因极度仇恨日本人,只要被认出来就会被打(脑补当年反日游行的场面)
· 正在街上走有可能就会被当作间谍抓起来,像朝鲜一样
· 脏乱差穷臭,什么东西都会爆炸
负面因素3:中国景点照骗多
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都很美,前提是没有雾霾。我一个日本朋友去西安(日本人超喜欢西安)旅行,给我发了张照片,美轮美奂,他就是被这个吸引来的,可是等他到了景点,发现眼前雾蒙蒙的都被雾霾笼罩,根本看不出原样了。
负面因素4:中国旅游局不宣传
我在日本电视上看到过很多台湾的旅游宣传片广告,街头也会有韩国赌场、香港、新加坡等等各国各地区的旅游宣传,但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过大陆的。
感谢几位知友的善意提醒,答案修改如下:
其实有很多日本人来中国旅行!
对日本人来说最人气旅行目的地就是中国台湾地区!
要是说来中国大陆地区旅游的就确实少多了。
另外,反对最高赞的答案!
访华人次≠访华旅游人次!
高赞答案所列举的日本官方统计数据没错,其标题是“日本人访问者数(或者说出国者)”,而不是“観光者数(日语旅游者数)”、意思就是只要是日本人拿着护照,出国目的地是中国都包含在内,至于具体是来商务考察?会议出差?公务访问?还是单纯的真正旅游观光?无从知晓!任何国家的官方统计数据都无法细化出某个国民的具体出境目的。
但请注意题主的问题是:日本人为什么不爱来旅游?划重点“旅游”两个字。
2017年日本访华人次确实是268万人,仅次于美国排名出境目的地第2位,
但同时我也查了下日本外务省公布的海外在留(居住)日本人数,其中常驻中国大陆地区的有12万4千人(这些人需要向我方公安机关申请长期签证及向日本驻华使馆报备,数据来源可查),这一数字 同样少于美国排第二,这十几万人大多数是在华日系企业的员工和亲属等,他们只要每年在中日两国之间随便那么往返几个来回(休假),这个日本人访华人次的数字就会增加很多!
回到题主的另外一半问题,中国人是不是很爱去日本旅行?确实是!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日本在我国居民出境目的地中排名第五位,看看身边,大家也一定留意到最近去日本旅游的多了很多。
那么日本人是不是真的不爱来中国大陆地区旅行?确实是!准确的说是最近这些年开始变得不爱来的,回溯到10年20年前,日本人最爱去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中国大陆!
我放张统计表格:
数据来自日本旅行业协会,这是全日本最权威的旅行社联盟组织,其所统计的是2019年日本10天连休期间(五一前后的一个长假),报名参加旅行团出国游目的地(国·地区)人气排行。
这10个国家·地区是:
1,中国台湾
2,美国夏威夷
3,意大利
4,泰国
5,新加坡
6,法国
7,韩国
8,美国关岛
9,美国本土
10,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地区连续5年排名第一位,TOP10里面没咱大陆地区。
再来说说为什么不爱来?!
本人为海外入境游从业人士,1998年入行至2012年,在旅行社的入境游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日本人对中国的旅游热情从中日邦交正常化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升温发展,期间经历了89年,03年两段低潮期,08年奥运会前后来华旅游人数达到顶峰,到12年(钓鱼岛)时降至低点,迄今再未恢复。我所在的城市,接待日本人旅游团的导游人数从高峰期的百多人降至十余人左右,估算下,相对应的日本游客人数应该下降80%左右,北京上海西安全国各旅游城市情况也大体相同!
另外多说一句,这些年以来,不止日本,其他欧美国家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游客数量同样也是大幅下降的!
大家可以试着猜一猜去年我国入境游排名第一的客源国到底是哪儿?(不含港澳台地区),答案文末公布。
海外游客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值得旅游高层管理者深思。
我也和日本同行探讨过不再喜欢来大陆旅游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如下几点(列个标题,有时间再详细补充):
1,旅游景点体验不好
2,空气污染,雾霾...
3,食品安全,地沟油...
4,交通堵塞
5,物价上涨
6,反日,钓鱼岛(这条其实是不算重要的原因,看看韩国,和日本历史遗留问题争端也一堆,还是一样去旅游)
7,酸葡萄心理,嫉妒富起来的邻居
先想到这些。
去年来大陆最多的是缅甸人!猜到了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到上海旅行的外籍人士,除了各国华裔,第二大团体就是日本人。日本游客很好辨认,导游带着,一大队,个个胸口胸着带广角镜的照相机。---- 今天上海呢?要是身边路过两个讲日语的人,大家眼皮都不会抬一下。---- 不要凭借想象发问,试图挑起事端。
大把多日本人到中国旅游,只是你不知道而已,05年在桂林读大一的时候 ,日语专业一学长兼职做导游带日本团,一个月可以赚两三万人民币。05年桂林象鼻山旁边房价八百块一平米,一年买两套房都很轻松。05年桂林猪肉才六块人民币一斤。
日本人喜欢去桂林龙胜那里泡温泉,喜欢买工艺品,一把武士刀拿货价一百块人民币,卖给日本人一万块人民币。
上海和大连那种地方日本人更多了。
如果 是跟团游了话,因为住的是比较好的宾馆,吃 的是比较好的饭馆,所以不会觉得中国很差,至于自游行的那种日本人,看中国就和我们中国人看印度一样,中国这边空气不好 ,厕所脏,日本人一般都受不了。
几天没来居然这么多评论,
答主我有点受(受)宠(到)若(惊)惊(吓)。
统一回答一下。
1。关于真实性
这件事确实是我亲耳所听,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当时我的目的地就是日本,一边听司机眉飞色舞地讲着,一边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一会儿可千万别说自己去日本,免得尴尬。
至于司机有没有对事情进行加工和虚构,我无法考据。不过就像评论里有位朋友说的那样,大家看看评论,大概心中就会有一个答案了。
2。关于甩客
评论里一位朋友说得好,这事不是拒载,而是甩客,没到目的地就把人赶下去了。
实际上我没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还有个原因是,在那段上海之行里我自己就遭遇了甩客。当时挺晚了,我和朋友打车去海底捞,结果因为我朋友一直看着路线,发现司机绕路引起司机不满,最后司机拐进了一个很黑的巷子,坚决说到海底捞了,还用上海话骂骂咧咧地赶我们下去。
虽然我和朋友一直在说北京话,但我朋友其实是南方人听得懂上海话,发现那司机骂我们当时就拿方言回骂,结果司机开车门气势汹汹的准备动手。估计又有人会说有这么恶劣的事情肯定会上新闻的,不好意思,我当时饿得前胸贴后背,没想到会遇到这种事,当时就想快点息事宁人,没记车牌就硬拉着我朋友走了。再说巷子里又没其他人,万一司机想不开回头把我们撞了怎么办。后来我和朋友又问了路,走了二十多分钟。。。。。
所以甩客其实比拒载更恶劣。
3。关于地域
我上一段的描述大概又有抹黑上海的嫌疑了。。。。并不想进行地域攻击,只是碰巧两件事都发生在同一地点罢了。原答案里我提到的和日本客户差点被赶下来的经历是发生在帝都,所以这事儿真的和地域无关,请以个体来看待这个问题。
4。关于自由
我答这题时真没想太多,就是就事论事,就题答题。
看到评论区有朋友觉得司机有他的自由,我就忍不住多说两句。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更何况你所谓的自由是建立在剥夺别人自由的前提上。
自由是需要规矩作为基本的。而社会的规矩就是法律法规。
你有自由讨厌日本,讨厌日本人,也有自由在评论里表达这种想法。
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肆意妄为。
那不叫自由,那叫欺软怕硬。
5。最后想说一点其他的
我其实能够理解评论里说干的漂亮的朋友。
真的,讨厌日本人的并不在少数。事实上日本人讨厌中国人的也挺多的。
我刚在日本上班时要接很多电话。
有时候也会遇到讨厌中国人的日本人。
有一回对方一听我是外国人口音,立刻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她马上很生气地各种嫌弃,还拒绝和我对话,要求找个日本人来接电话。
我把情况和身边的同事以及上司说了,上司立刻替我接了电话。事后上司跟我说了对不起,告诉我电话里这种日本人是少数的,他们只能通过歧视别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其他同事也安慰我,尽管嫌弃我的并不是他们。
也许你以为你的言行举止只代表你自己,但其实很多时候代表的不只是你自己。
--------------------------------------
以下为原答案
有次和朋友打车去虹桥机场。
路上因为堵车就和司机聊天。
司机给我讲了个故事。
他有一次拉了个来做生意的中国女生和日本人。
女生说上次这日本人自己来上海出差,正赶上下大雨。
好不容易打到辆车,结果司机听他打电话时说日语,发现他是日本人之后就把他赶下车了。
大雨天,没到目的地,直接把他扔路边了。
那之后这日本人就不敢自己来中国出差了。
这种事可能只是极个别情况。
但给我讲这事的出租车司机说得神采飞扬,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把日本人在大雨天扔到路边的司机。
他完全没觉得这做法是错的,
甚至还觉得那是正义的。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个故事,直到有一次我陪日本客户到国内出差差点也被出租车赶下来。
所以,很多日本人不敢来自由行的。
题主这种问题稍微算下数就知道了
参考高票答主 @UgEg
“2018年,中国访日游客人次838万,年末中国人口139538万,比例为1/166,2018年日本访华游客人次没有查到,2017年,日本访华游客人次268.3万,日本人口12644万,比例为1/47”
再补充考虑到中国国土面积数十倍于日本,均摊到每一处中国景点的日本人自然少得可怜了。
这就好比一吨红豆和一斤绿豆,红豆舀一瓢掺进绿豆,绿豆分半拉进红豆,你还奇怪“怎么绿豆都不来加入红豆啊”,实际上绿豆已经出动很大比例了。
作為香港人, 也算是境外人士, 到內地旅遊是感到很多不便的, 也許你們在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 對於沒有戶口的非常住人口是十分麻煩。
1. 微信/支付寶比現金更通行, 但需要國內銀行戶口, 難不成我來玩也要跑銀行開戶嗎......?
2. 連預付電話卡也需要實名登記, 也必需要用月費供養, 不開就不能用大部分Apps, 香港居民是需要到指定營業廳辦的, 沒有App網上驗證。
3. 國外的國際駕照或翻譯本完全不通用, 老外來華短期旅遊不會去考駕照吧, 香港居民也要花兩天才能換到駕照。
4. 租車也不容易, 嚴重吐嘈神州租車完全不能用國際信用卡, 芝麻信用或銀聯信用卡對香港居民也是難題, 老外更不可能有的。一嗨租車也好不到哪裡, 雖然是能用VISA/Master, 到了現場, 人在信用卡在駕照在, 還要非得要安裝App註冊, 車款對不上也算了, 連價位等級也和App的不同。
5. 不租車, 坐高鐵吧? 12306需要預先在火車站實名證件登記, 就算經旅行社代辦, 也要排長長的人龍取票, 深圳北站或廣州南站的等候時間絕對讓人絕望。
6. 打的叫車? 要微信/支付寶的話外籍人士基本沒法用。Uber以前可以用國外身份及電話, 現在沒有了。
7. 坐巴士? 城際客車的資訊混亂, 網上你找到可靠的資料嗎?
8. 租單車? App也要你的電話及實名證件, 沒一兩天準備開不了, 還有微信/支付寶這一關。
9. 飛機倒是每一家都能用境外信用卡訂購的, 但境內飛航不準點, 華東一帶的機場情況慘不忍睹。
10. 吃飯也要走App點單無人化了, 還是電話及語言障礙的問題, 沒微信沒小程序也限制了你的選擇。
不談收入水平, 單單是境內市場夠大, 大部分商業運作沒有考慮讓境外人士使用, 也沒有打算賺外國人錢。
境外人士已經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自助遊, 對外國人更加不可能自助遊, 然而相若的航程下, 東亞還有其他旅遊城市可以作為休閒選擇, 不必來華打hard mode。
不服來辯。
其他地方不知道,但是在敦煌真的日本人很多很多,如果你不跟他们说话,你也不知道他们是日本人。曾经在3路车上,有人问路叽里咕噜大家都听不懂,其实他想知道有没有坐错方向能不能到鸣沙山罢了。但是他不说话你也不知道他是日本游客还是中国游客或者其就是本地人。
另外在莫高窟接待处,最多的外语导游就是日语导游了,想起来一个文化向的梗“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最后被邓公讲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再加上井上靖一部小说《敦煌》、佐藤纯弥一部电影《敦煌》、NHK一部纪录片《敦煌》,敦煌在日本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
再讲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上华山,到达了北峰,有个老太太看我满头汗,用手势比作人向上攀登的动作,我大概就猜到她不是中国人了。我爹爹比较反应机智,随口而出:“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对方两位老人站起来九十度鞠躬“はい” 。
所以这句话可以测试一下你所好奇的游客是不是日本人呀
引用一个日本留学相关的杂志文章
《我去了那个日本人崇尚的敦煌》
2018年9月下旬,笔者把暑假安排到了敦煌。按现今流行的说法,就是拨了一棵草。
所谓拔草就是就是划掉了心头的一个心愿。而种草则是在心里植进一个念想。笔者的敦煌这棵草则是在来日本以后种上的。
日本在1980年就制作了一个电视特辑《丝绸之路》,其中精美的画面,捕捉了那一代人的心。流动的沙丘上,绵延的驼队,莫高窟里栩栩如生的壁画与雕像,跟日常生活的环境迥异,无论空间和时间,均跟现代形成巨大的反差。此后,那图像与驼铃便在笔者的脑海里生了根。
1980年代是中日交流很旺盛的时期。
1983年9月,东京艺术大学组织了以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为团长的敦煌考察队,开始考察从丝绸之路到日本法隆寺的东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可以说是日本佛教美术的源头,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1988年中日合作的电影《敦煌》在日本上映。这是一部将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全部由日本演员担纲出演。故事叙述的是,科举落第的赵行德因为救了一名西夏女子,从而获得了去西夏的通行证。途中被西夏的汉军俘获,却在战斗中与维族王女产生了爱情。而后,围绕着政治与军事,展开了一系列的轰轰烈烈的剧情,赵行德为不让佛教法典、经书、以及美术品被战火焚毁,从敦煌城内将这些文物运往莫高窟保管。这部电影当时耗资45亿日元,票房收入82亿日元。全部外景地在敦煌拍摄,并且在敦煌近郊制作了一座一万平米的敦煌古城。
1984年到2015年,东京国立文物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展开了对壁画保护的共同研究。研究内容囊括环境计测,壁画的构造解析以及材质的调查。
丝绸之路与敦煌在日本是经久不衰的话题。1988年8月28日竹下登首相访问敦煌时,留下了这样的讲话:“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泉,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丝路热,敦煌热,曾经也掀起一波旅游热。但是,敦煌很远。日本旅行社的报价动辄好几十万日元,往返直飞的报价,更加昂贵,非普通工薪阶层所能承受。所以,笔者利用假期,从上海进出,选择中国国内的旅行社落地游的方式,经过青藏高原,迂回河西走廊,从而走进敦煌这座久仰的东西文明交汇的圣城。
从茫茫戈壁进入敦煌,一片绿洲展现在眼前时,激动之余,却有说不出的失落。这座规划工整,错落有致的城市,跟任何一座中国的现代城市别无二致。入夜的党河两岸灯火辉煌,食肆里座无虚席,漂亮的夜市熙熙攘攘,一派现代化的气息,丝毫捕捉不到丁点边陲的迹象。
从电影《敦煌》的上映,30年过去了。纪录片《丝绸之路》开播至今,更是将近40年的岁月。是这些作品带来的错觉,还是时代发生了飞跃?总之,赶不走莫名的落差。
再读史书,其实敦煌还是那个敦煌。历史上这个沙漠绿洲,虽然经历了兴衰起伏,但素有古代上海之称,文化经济的繁荣是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屋倒了再建,旧貌不在,但故事却不会消逝。
到达敦煌时,正好赶上晚上演出的穿越剧 — 《又见敦煌》。据说这是王潮歌的三部曲之一(其它两部为:《又见平遥》与《又见五台山》)。
大概王潮歌也是要讲一个故事。听说她很会讲故事,运用三维动画,立体音响等现代化技术,把观众和演员糅合在一起,产生共鸣。《又见平遥》好评如潮。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尝试,想一想也觉得心潮澎湃。
然而,一个半小时过后,剧终时心里居然空霍霍,甚至有一种疑惑。四幕构成的《又见敦煌》,如模特走T台般地,有选择地挑选了几十位留名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穿梭,但着墨过多的是清末民初的敦煌,即那个文盲道士王圆碌主持莫高窟的时期。那是敦煌的屈辱,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随着震耳欲聋的音响与视觉刺激的结束,唯一挥之不去的是令人讨厌的王圆碌那猥琐的面孔,和那身孝服一样的道袍。
道士王圆碌最令人发指与叹息之处,是将数千件珍贵的经典与绘画,折合4枚马蹄银,在1907年3月卖给了英国探险家斯坦因。
同一时期在敦煌探险的还有法国的伯希和。这个人因为精通汉语,在1908年亲自挑选了6000多件精品,运往法国。俄罗斯的探险家更是拿走了多达1万件的文物。
各种书籍里着墨不多,其实参与对敦煌探险的还有一位日本的探险家大谷光瑞。后来成为日本浄土真宗本願寺派第二十二世門主的大谷光瑞,当时正在英国留学,了解到西方列强的探险活动后,便组织了大谷科考队,从1910年到1914年,对吐鲁番、楼兰、准噶尔、敦煌进行了挖掘考察。大谷科考队虽然只收集了数百点文物,但是因为他们不在当地做鉴别与筛选,悉数收藏的手法,使得收集的文物更加完整,更具有研究价值。
敦煌处于东西文明交汇点,自高僧乐僔凿壁挖窟以来,往来敦煌的商贾、僧侣、达官显贵,甚至工匠平民也加入了凿窟的行列,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很难想象古人生活的环境。跟今天的繁荣、新潮与别出心裁的浪漫相比,我们往往把古人的生活想象得匮乏、苦逼、艰辛。但是,当看到一块砖头都要描出春耕秋收的情景,不禁感叹古人才是大浪漫。
莫高窟里的佛像仪态万千,栩栩如生。竟然是用木头做架子,绑上草,裹上泥,涂上颜料就活了。一位驴友参观后感悟道:“原来是稻草人呀!”
可是,稻草人画上袈裟,民众便信了。便匍匐下拜。而那一尊不是稻草而是以岩石凿成的巨佛,则女式龙袍加身,分明暗示的是则天武皇帝。
当你赋予稻草人与岩石特殊的意义时,人们便对赋形膜拜,而不在乎托起赋形的原材料是木头还是泥巴。人,这个自称高等动物者,都爱听故事。
所以,莫高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印度人把印度的故事,画到洞壁上,西域人画的是西域的故事。女皇把佛刻成女形,王公贵族供养的是绰约多姿的人形。
所以,莫高窟就是古人讲故事的集散地。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古人的“朋友圈”。
朋友圈里的故事不仅激励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民族,也影响到远隔海洋的日本。日本的佛教就是从丝路传来。隋唐的文学、诗词更是成为日本的经典。前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先生曾经说过,“不去敦煌,就不能算有教养的人”。
旅途上听导游讲了一则逸话:上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还是坑洼不平的时候,一位80多岁是日本老者,从北京参团,一路颠簸来到敦煌,参观完莫高窟后,还要去看久仰的玉门关。因为,在日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说无人不晓,幼小时读过的诗句,往往会给人留下终生的印记。但是,当这位老者来到玉门关时,面对着残留的一段破壁,不禁失声大哭。惊慌失措的导游不知如何安慰这位老人。不知这恸哭是为了旅程的辛苦,还是对心中诗意幻灭的失意?
在莫高窟正好赶上《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展。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为了探索日本文化的源头,曾经访问丝绸之路140多次。这是其遗画、遗物在海外的第一次大型展览,共展出180多件文物。是日中文化交流的见证。
走出莫高窟,重新琢模竹下登首相那句讲话:“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泉,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从异乡回故乡的游子或然感悟,那老者在玉门关的恸哭或许是一种唤醒的乡愁。
谢谢,居然破百赞了,那我延伸阅读一下,我写的有关敦煌文章, 欢迎大家喜欢
人公众号:去敦煌,微信号:qudunhuang0937,热烈欢迎和真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甘肃旅行,不定期分享大西北的美景哦,欢迎关注
现在大多数旅游景点都是中日韩英四语标识……
如果按照提问者说的,日本人不爱来中国旅游,这些景点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日文比较好写?
甚至于很多景点都没有维吾尔文和藏文的标识,对,对于这俩地方的人来说这都算国内游了。
日本游客的量可能不算大,但是的确足以覆盖增加景区标识牌的成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