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塑料有可能毁灭人类毁灭地球吗?

回答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来源广泛,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其会“毁灭”人类或地球,但其潜在危害已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微塑料的威胁及其可能的影响。



一、微塑料的来源与扩散路径
1. 主要来源
日常废弃物:塑料袋、瓶罐、渔网等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后形成微塑料。
工业排放:塑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微粒,或工业废水中的塑料碎片。
个人护理产品:如洗面奶、牙膏中含有的塑料微珠(如聚乙烯珠),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到水体中。
大气传输:塑料颗粒通过空气传播,被雨水冲刷到土壤或水体中。

2. 扩散路径
水体:河流、湖泊、海洋中,微塑料通过水流扩散,最终进入海洋。
土壤:微塑料通过雨水或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实在空气:微塑料颗粒可被吸入或附着在生物体表面,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二、微塑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对海洋生物的直接危害
物理伤害:微塑料被浮游生物、鱼类、海鸟等误食,导致消化道阻塞、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化学毒性:微塑料表面吸附重金属(如铅、汞)、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和农药,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生物行为改变:微塑料可能干扰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或免疫系统。例如,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能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2. 对土壤和陆地生态的威胁
土壤微生物群落破坏:微塑料可能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影响土壤肥力。
植物生长受阻:微塑料可能阻塞植物根系,或通过吸附营养物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3. 对食物链的长期影响
生物累积效应:微塑料及其吸附的污染物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最终可能通过鱼类、贝类等进入人类餐桌。
跨物种传递:例如,微塑料可能通过鸟类迁徙传播到不同地区,影响全球生态平衡。



三、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通过食物链摄入
研究表明,人类日常饮食中可能含有微塑料。例如,海产品(如鱼、贝类)中微塑料含量较高,而这些食物是人类主要蛋白质来源。
食品加工过程中,微塑料可能通过过滤、清洗等步骤进入食品,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其直接导致健康问题。

2. 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微塑料颗粒(尤其是小于1微米的纳米塑料)可能通过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长期积累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免疫系统紊乱。
2021年《科学》杂志研究显示,人类可能通过呼吸吸入约3000个微塑料颗粒/天。

3. 潜在的致癌风险
微塑料本身可能不致癌,但吸附的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可能具有致癌性。此外,微塑料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或DNA损伤间接引发癌症。



四、微塑料的长期影响与不可逆性
1. 塑料的不可降解性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分解需要数百年,而微塑料是塑料分解的中间产物,其存在时间可能更长。一旦进入环境,可能长期存在并持续释放污染物。

2. 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微塑料污染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或生物多样性下降。例如,海洋中的微塑料可能影响浮游生物群落,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3. 全球性影响
微塑料通过洋流、大气传输扩散到全球,影响极地、深海等生态系统。例如,北极冰层中检测到微塑料,可能影响极地生物的生存。



五、当前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挑战
1. 研究空白
微塑料的毒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微塑料的来源、浓度、转化路径等仍需更精确的追踪。

2. 应对措施的挑战
减少塑料使用:尽管个人和企业正在减少塑料消费,但全球塑料产量仍在增长。
改进废物处理:现有垃圾处理设施难以有效分离微塑料,需开发更高效的回收技术。
替代材料研发:生物降解塑料等替代品的性能和成本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结论:微塑料的威胁是潜在的,但并非“毁灭性”
短期影响:微塑料可能对某些生物造成直接伤害,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能导致大规模灭绝或人类灭绝。
长期风险:如果微塑料污染持续加剧,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但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污染规模、时间尺度和人类应对措施。
关键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减少塑料污染,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准确评估其风险。



七、建议与行动
1. 减少塑料使用: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
2. 加强废弃物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技术的改进。
3. 政策与法规:国际社会需制定更严格的塑料污染控制政策(如欧盟的“一次性塑料指令”)。
4. 公众意识提升:通过教育和宣传,减少对塑料污染的误解,推动环保行为。



总之,微塑料污染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其潜在危害需要科学界、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应对。尽管目前无法断言其会“毁灭”人类或地球,但其对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已不容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塑料不可能给人类或地球造成什么值得一提的损害。

2018~2019年,多项互相独立的科学研究未发现“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的微塑料”对人有任何直接危害。过去数年间,在实验室里对鱼类等造成危害的实验往往出动了巨量的微塑料,还不如“塑料袋噎死海洋生物”之类来得直观。

  • 一些研究提出“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妨碍牡蛎繁殖和后代健康、损害鱼类肝脏之类。这些效应从未在人身上发现。
  • 当然,人的呼吸系统吸入细小的微塑料粉尘时,如果颗粒大小合适,有概率和其它颗粒物一样造成细胞毒性、超敏反应乃至急性溶血,那和它是不是塑料并无关系,玻璃粉尘更擅长干这个事。

所以,有人改吹间接危害:

微塑料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就比较大,可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2015~2016年研究认为主要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乃至细菌·病毒,然后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摄食,随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的营养级。

可是呢,人类的平均营养级只有2.21。支撑着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物种们的营养级也都是很低的。包括人类在内,低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微塑料会很快被排出。少许沉积在身体里的也不构成什么问题,连慢性炎症都没有。

  •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调查发现,啮齿类和狗不会吸收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人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有90%以上不会被吸收,可以经粪便自然排出。
  • 人能吸收的部分目前也没有发现任何危害。当然,这不代表没有危害,但你可以预期这危害相关的破坏容易被人体自然修复,或是需要不切实际的漫长时间来积累。

关注“高营养级的动物被吸附的物质毒害”的话,你觉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谁排放的呢

至于“吸附细菌·病毒”,那么多海洋生物成天在“满身共生微生物、有锐利二氧化硅部件能造成损伤并诱发感染”的海绵身边打转,你这点玩意真的值得考虑么。

于是,到了2020年,你可以看到讨论“微塑料颗粒被普遍认知为对人的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但一些类型的微塑料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的论文[1]

要比过敏,什么大葱、豆类、花生、牛奶、小麦都可以笑摸微塑料狗头:对我们过敏的人类可多了。


某些“新闻媒体”对“充满”和“毁灭”这类词语的定义跟一般人是不太一样的,你可以少看这类垃圾信息。

  • “毁灭人类”指杀光所有人的话,微塑料不过是少许破碎的有机垃圾,你指望它们能做到什么呢。
  • “毁灭地球”指克服地球的重力结合能来将地球粉碎的话,你期待微塑料靠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去毁灭地球呢。

微塑料一词并无精确定义,通常用来表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2],包括合成纺织纤维的碎屑、某些去角质化妆品的添加剂(在许多国家已经被禁用)、某些牙膏磨料、一部分工业磨料或喷砂介质、大块塑料分解出的碎片等。

  • 塑料在水中和土壤里可以通过热化学作用、光氧化作用、臭氧诱导的各种化学作用等逐步分解出小碎片,也有一部分微生物可以分解塑料。
  • “大块塑料”可以是垃圾填埋场里的塑料制品、塑料加工·生产·运输过程中无意间掉落的部分、合成橡胶汽车轮胎、农用薄膜、塑料制成的道路标记、渔业和水产养殖活动中磨损或废弃的渔具、船舶涂料、船舶和海上作业平台的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等各式各样的东西。

国际上一般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微塑料排放国。2016年的一项研究估计,中国大陆的所有污水处理厂合计每年约向环境排放一百来吨塑料微珠、六七百吨化学纤维碎片,中国大陆的所有汽车轮胎合计每年产生七八十万吨合成橡胶粉尘。

那么,你觉得这玩意每年的全球总产量能有多少呢。

化妆品与牙膏使用的塑料微珠可以被许多天然物质代替,例如海盐、粉碎后的椰子壳·燕麦·杏仁。过滤等3级处理可以从饮用水或废水中去除大部分微塑料。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4464-9
  2. ^ 一些国家采用的定义更是“直径在0.2毫米到2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直径0.1毫米到3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这样零碎的数字。
user avatar

我最近就在搞微塑料的毒理学。

行业所限,我不能说微塑料完全没有危害,但是要说毁灭人类毁灭地球,还早了点。

目前我和我的实验室同学所观察到的结果是,海洋动物会把微塑料当做食物吃进去,从而阻塞消化道。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破损引发感染,也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更小的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穿过消化道,引发组织炎症。大概就这些啦。有一些更复杂的效应,都是建立在超高浓度的微塑料暴露上,结论仅具备学术意义。

微塑料和其他形式的污染物不同,这东西是实物颗粒,摄入和排出都直接明了。不像可溶以溶液胶体等形式存在于水中的污染物。吃下去,效应开始,排出去,效应结束。所以“微塑料的长期暴露”这个定义都是应该有别于其他污染物的。但是目前学界还都是用传统污染物的思路去做微塑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来源广泛,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其会“毁灭”人类或地球,但其潜在危害已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微塑料的威胁及其可能的影响。 一、微塑料的来源与扩散路径1. 主要来源 日常废.............
  • 回答
    关于微塑料进入食物链以及人类是否可能进化出消化塑料的能力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生物适应性和环境演变交叉的核心。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微塑料的普遍性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到陆地上的土壤微生物,再到我们餐桌上的海鲜、蔬菜乃至饮用水,无处不见.............
  • 回答
    .......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中国深海探测的骄傲,它从万米深渊带回的每一次样本,都承载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希望与惊喜。而最近,从这些珍贵的样本中检出微塑料,无疑给这份惊喜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海洋健康以及自身活动影响的深刻反思。首先,这不仅仅是“蛟龙号”样本的个案,更是对整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 回答
    .......
  • 回答
    微博即将上线的“针对特定用户展示发博、发评论真实地理位置功能”将对平台生态、用户行为和社交互动产生多方面影响,以下是其可能起到的作用的详细分析: 1. 提升内容真实性与可信度 打击虚假账号与虚假信息:通过展示真实地理位置,用户可以验证发博或评论的用户是否与地理位置信息一致,从而识别虚假账号(如刷量账.............
  • 回答
    微信头像绝对会影响第一印象,而且影响的程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在信息碎片化、接触快速化的社交环境中,一个微信头像就像是你在网络世界里的“门面”,是你展示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为什么微信头像如此重要?它如何影响第一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视觉吸引力与辨识度: 第一眼识别: .............
  • 回答
    微博是否是导致现今网络上男女对立问题愈演愈烈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可以说,微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但并非唯一、也并非绝对的“罪魁祸首”角色。 更准确的说法是,微博的平台特性、运行机制以及用户行为,共同作用下,极大地放大了和加速了原本就存在的社.............
  • 回答
    您提到的《新婚姻法比地震还可怕》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广为流传,其吸引人的标题和煽动性的论调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您所问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少误导性和偏颇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不足:1. 标题的煽动性和夸大其词: “比地震还可怕”的夸张.............
  • 回答
    微博上流传林毅夫先生关于“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句话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林毅夫先生观点的可能来源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林毅夫先生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他的观点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和现实.............
  • 回答
    微信作为一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其是否应该对“招嫖工具”的使用负责,以及腾讯应承担何种责任,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微信在“招嫖”现象中的角色首先要明确,微信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招嫖活动。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微.............
  • 回答
    微信读书突然开始收费,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这个“收费”其实不是一个全新推出的收费模式,而更多的是对原有免费和付费模式的调整和深化,并引入了一些新的付费点。要详细解释这个“操作”,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微信读书的商业模式演变:从“免费为主,部分付费”到“付费权益增强” 早期阶段(免费为.............
  • 回答
    微信改版7.0.0后,咪蒙公众号的点赞量巨幅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虽然微信7.0.0版本在视觉和交互上有所调整(例如引入了“在看”功能),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咪蒙内容本身、受众心态的变化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演变。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并不是完全采用 WebView 渲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更准确地说,微信小程序的核心是使用一套原生的组件和 JS 引擎来渲染页面,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会借助 WebView 来加载和渲染内容。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微信小程序渲染的机制,以及 WebView 在其中的作用: 微信小程序的核心渲染.............
  • 回答
    微信新增语音播放暂停功能,对于我这样一个重度微信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改进,并且很有可能会显著地改变我的微信使用习惯。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可能带来的变化:一、更高效的接收和处理信息: 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 我经常在通勤、排队、开会间隙(不影响他人时)等碎片化时间查看微信。以.............
  • 回答
    微博上的共青团中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方账号,更像是一个集政治宣传、青年思想引导、社会议题参与以及大众互动于一体的复杂存在。如果要详细描述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官方喉舌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这是共青团中央在微博上最核心、最基础的功能。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中央委员会官方微博,它肩负着.............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蒋介石的评价可谓是五花八门,说他“人很好”这种说法,要看从什么角度,以及你指的是“好”的哪一方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蒋介石这个人身上有许多复杂的特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微博上那些说他“人很好”的声音,往往会聚焦在他一些被认为是正面、值得.............
  • 回答
    微信考虑推出聊天记录付费云存储,这背后可不是个小事,它触及了我们数字生活里一个挺核心的问题:我们花心思经营的那些社交关系、那些藏着回忆的对话,到底该由谁来保管?又该怎么保管?这项服务的出现,至少有这么几层意义,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刚需的解绑和解放。想想看,我们用微信多久了?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