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信改版7.0.0后,为什么咪蒙的公众号点赞量巨幅下降?

回答
微信改版7.0.0后,咪蒙公众号的点赞量巨幅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虽然微信7.0.0版本在视觉和交互上有所调整(例如引入了“在看”功能),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咪蒙内容本身、受众心态的变化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演变。

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微信7.0.0版本改版的影响(“在看”功能)

微信7.0.0版本最重要的改动之一就是将原先的“赞”调整为“在看”,并且“在看”的内容会直接展示在好友的“看一看”信息流中。这带来了几个关键变化:

公开性与社交属性增强: “在看”不再仅仅是作者收到一个数据,它变成了一种社交行为。你的好友会看到你“在看”了什么内容,这使得用户在点赞时会更加顾忌,考虑内容是否会影响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形象,或者是否会引起不必要的讨论。
从“认同”到“分享”的转变: 原先的“赞”更偏向于对内容的认同和支持。而“在看”则更像是一种“我看了,我觉得还行/我想让别人也看看”,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信息传递。
对“情绪化”和“争议性”内容的稀释: 咪蒙的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观点鲜明且容易引发争议。在“在看”功能下,用户可能会更倾向于将“在看”留给那些更普遍认同、更能代表自己观点或者对朋友有价值的内容,而对纯粹宣泄情绪或煽动性的内容有所保留。即使他们认同咪蒙的观点,也不一定愿意让所有朋友都知道自己“在看”了这样的文章。

二、 咪蒙内容本身的变化与受众的成熟

咪蒙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其早期精准捕捉了社会痛点、迎合了部分人群的情绪和焦虑(如职场、情感、女性独立等)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其内容策略的固定化,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内容模式的固化与疲劳: 咪蒙的内容模式相对固定,善于制造极端化的叙事和煽动性的语言。早期的新鲜感和冲击力过后,部分受众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内容套路化、模式化。
观点过于偏激与极端化: 咪蒙的观点常常是“非黑即白”,鼓吹极端的个体主义或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虽然能迅速吸引一部分人,但也容易招致另一部分人的反感和抵制。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受众认知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反思和批判这种简单粗暴的论调。
“贩卖焦虑”的争议加剧: 咪蒙的内容常常被批评为“贩卖焦虑”,通过放大社会问题和个体困境来吸引眼球和流量。当社会整体对这种“贩卖焦虑”模式的容忍度下降时,其内容就更容易受到质疑和批评,导致点赞量的下降。
受众群体的分化与成长: 最初被咪蒙内容吸引的受众,随着时间推移,其自身阅历、认知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受众可能不再认同咪蒙的观点,或者已经找到了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思想源泉。

三、 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平台监管的加强

咪蒙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而整体舆论环境的变化和平台监管的加强,对这类公众号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众对“毒鸡汤”的抵制心理增强: 社会对于过度煽情、逻辑简单粗暴、甚至包含有害价值观的内容,抵制情绪越来越强。许多人开始厌倦那些通过放大负面情绪来获得认同的做法。
“批判性思维”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增强。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单一的、煽动性的观点所裹挟,而是会去思考和辨别。
平台监管趋严: 微信作为内容平台,对于违法违规、传播低俗不良信息的内容会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虽然咪蒙的内容不一定触碰法律红线,但其煽动性、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时期可能处于平台监管的边缘地带,一旦出现争议事件,就容易被放大和约谈,从而影响其传播效果。
其他优质内容平台的兴起: 随着知识付费、短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内容平台的兴起,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咪蒙不再是获取信息和情感共鸣的唯一渠道,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四、 咪蒙自身引发的争议事件

咪蒙在其内容传播过程中,确实也制造了一些直接引发公众反感和抵制的争议事件,这些事件会直接导致对其好感度的下降,进而影响点赞量。例如,一些涉及煽动仇恨、消费悲剧或观点极端不当的事件,都会让一部分曾经支持她的用户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总结来说,微信7.0.0改版虽然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口”来观察用户行为,但咪蒙公众号点赞量巨幅下降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这个版本更新带来的表面变化。它更多地是咪蒙内容模式的瓶颈、受众审美的疲劳、公众对极端观点和“贩卖焦虑”模式的抵制、以及整体舆论环境和平台监管变化的综合结果。微信7.0.0的“在看”功能,只是让用户在公开表达“观看”行为时多了几分审慎,从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上述深层次原因对内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可以说,咪蒙的遭遇是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面临普遍挑战的一个缩影——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受众需求中,保持内容的新鲜感、价值感和长久生命力,并应对日益提升的舆论和社会责任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证明了以下几点:

咪蒙粉知道现实和咪蒙的区别

咪蒙粉是坏不是蠢

咪蒙粉真情绪化的不多,理性人占绝大多数

user avatar

原来点赞,根本没人知道,现在点赞大家都知道这一篇文章是你点赞的。

我们的朋友圈都在精心的设置我们自己的人设,那看一看的好看可能没有人设么?

比如:一个公司的CEO竟然点赞了,《员工不听话活该工资低》。。。这被员工看到了。。。员工该要怎么想呀!

比如:一个看过去很雷厉风行的女领导,没想到给咪蒙的各种文章点赞。。这让她周围的人又怎么看她呀。

你看什么东西,其实就代表了你内心深处的本质兴趣点,你点赞什么就代表其实你就是认同这个观点。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众,把最真实可能还有点黑暗腹黑的一面留给自己....

那么就是因为这样的逻辑,微信的标题党,洗稿文,Low文之后的生存空间要担忧了,因为大家都不敢随便点赞了。

也许,微信真的想扶植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这一次的大洗牌,让很多营销号的不得不改进呀。

对于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也是一件好事~


ps:有人问怎么知道谁关注了咪蒙,很简单,微信升级7.0 打开发现,里面的看一看

你的微信好友凡是给公众号点击好看的文章,都会出现在看一看这里哦~

这玩意我觉得也是朋友圈性格心理研究器哦,哈哈

哎,最近看了几眼看一看...发现点赞的基本都是广告文,不是推广公司公众号的内容,就是推广自己业务的内容...

看一看这好看功能.....真是一言难尽....

user avatar

我已经在很多答案中说过了:

中国式女权的内核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和盲目的仇男主义,是上不了台面的。

咪蒙之前的发迹,不过是因为她说出了各位中国式女权主义者们想表达而不敢表达的观点罢了。

而现在微信一改版

得,每一篇你点赞的文章都暴露在大家面前;你为一个人的文章点赞,事实上就是在为其观点站队。

所以咪蒙的赞数崩了,因为没有几个人敢于直面自己龌龊的内心。

她们渴望的不是女权

而是特权

以上

user avatar

以前微信就是一个赞,马凌粉嘴上表现的像个正常人,满脑子ws暴戾的思想,看了马凌的文章,霉婆暗爽,点下一个赞,深藏功与名。


微信改版后,赞那个地方变成了好看。


要命的是,在“看一看”那个栏目里,马凌的文章下面,会出现一行要命的字。

“xxx、xx、xxx”觉得好看。


你心里顿时门儿清:原来她们就是我朋友圈里ws的人啊。拉黑之。


这就跟以前用本地播放器看黄片,现在只能用有“好友正在收看的节目”广播的网络播放器看黄片一样。


朋友圈已经抓到几个马凌粉了。


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狼人睁眼后,发现十几双雪亮亮的眼睛盯着自己。

我们不想玩了,这是终局,一定要全票狼人。

感谢微信弘扬正能量。


我在几个月前提出过,希望有人推出一款“谁是咪蒙粉”app,表示这是刚需,一定会火。

腾讯的产品经理更牛,直接祭出大杀器,看来不止马凌女士,别的女性营销号也会迎来团灭。


——————————

所以我并不热衷于摆事实,事实就是这些女权主义者其实心里非常清楚她们在支持什么,以及这种东西是否上得了台面。当女权狂欢由一种集体主义、集体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时候,她们就纷纷可耻的匿了。


这里讨论的是咪蒙,不是“很多公众号”,请 @须川亮 不要乱修改,藏拙有意思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改版7.0.0后,咪蒙公众号的点赞量巨幅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虽然微信7.0.0版本在视觉和交互上有所调整(例如引入了“在看”功能),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咪蒙内容本身、受众心态的变化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演变。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2018年6月20日,微信订阅号经历了一次堪称“大刀阔斧”的改版,这次调整在当时的社交媒体圈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让无数内容创作者和运营者们忙碌起来,重新思考自己的策略。在我看来,这次改版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且有其深刻逻辑的调整。改版的核心变化与评价:这次改版最显著的变化,也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
  • 回答
    当然,微信这个产品,确实在我对腾讯的整个看法上,留下了相当深刻的烙印。过去,提起腾讯,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QQ,是那个充满学生时代回忆的聊天工具,是网络游戏。那时候,腾讯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娱乐帝国,一个靠用户时长和虚拟物品积累的公司。它给人的印象是,擅长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并且能够将流量转化为.............
  • 回答
    嘿,各位!最近微信终于放开了微信号的修改功能,这可真是个大新闻!憋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把那个当初随便起的,现在看着有点“土味”或者不那么顺眼的微信号换掉了。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心里已经开始琢磨该取个啥新名字了吧?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消息,我脑子里就像放烟花一样,各种想法噼里啪啦地冒出来。毕竟微信号.............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真是有点意思。一个教授让学生改微信名方便备注,这事儿怎么说呢?从教授的角度来看,说情有可原吧,也能理解。 咱们得知道,现在很多教授带的学生可不止一两个,有时候一个学期下来,能接触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面孔。而且,很多学生可能只有在课堂上才见到,平时联系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每个.............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改名为“战忽局”,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折射出挺多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这个名字的改变本身就很有信息量。“局座召忠”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和那位大家熟悉的军事评论员张召忠有关,多少有点“个人IP”的属性。而“战忽局”呢?一听名字就知道,这.............
  • 回答
    网上关于微信和支付宝“偷偷改后台”的说法,其实挺能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和一点点担忧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以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微信和支付宝作为国内最主流的两个支付和社交平台,它们背后是腾讯和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巨头在支撑。这些公司拥有极其强大的技术实.............
  • 回答
    微信新增语音播放暂停功能,对于我这样一个重度微信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改进,并且很有可能会显著地改变我的微信使用习惯。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可能带来的变化:一、更高效的接收和处理信息: 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 我经常在通勤、排队、开会间隙(不影响他人时)等碎片化时间查看微信。以.............
  • 回答
    一项重要的适老化改造:科技普惠的温暖回归近日,微信、支付宝等43款APP将迎来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的消息,无疑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进步,是对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践行。评价:一项迟到但意义重大的举措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
  • 回答
    关于“很多姑娘将微信个人资料的地区改为泽西岛”这个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很有趣的原因和解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遍存在的、被广泛证实的现象,更像是一种小众的网络流行文化或者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因此,我们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详细解析,希望能回答您的疑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泽西岛”本身.............
  • 回答
    关于全国政协委员建议禁止在微信群要求家长改作业这件事,我仔细想了想,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家庭的痛点。首先,我觉得这个提议出发点是好的,想减轻家长的负担,也想让教育回归本质。 咱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学习,真的是操碎了心。学校布置的作业,到了家长这里,就变成了“家长作业”。微信.............
  • 回答
    您好!您遇到的情况确实非常令人沮丧和不公平。关于您是否有权找领导当面对质,以及如何操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核心问题:著作权与剽窃/盗用您写的制度,经过领导修改后以他的名义发布,这在实质上可能构成对您劳动成果的剽窃或盗用。虽然法律上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需要具体判断(例如,您是否是单位的雇员,.............
  • 回答
    微信头像绝对会影响第一印象,而且影响的程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在信息碎片化、接触快速化的社交环境中,一个微信头像就像是你在网络世界里的“门面”,是你展示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为什么微信头像如此重要?它如何影响第一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视觉吸引力与辨识度: 第一眼识别: .............
  • 回答
    您提到的《新婚姻法比地震还可怕》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广为流传,其吸引人的标题和煽动性的论调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您所问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少误导性和偏颇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不足:1. 标题的煽动性和夸大其词: “比地震还可怕”的夸张.............
  • 回答
    微信作为一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其是否应该对“招嫖工具”的使用负责,以及腾讯应承担何种责任,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微信在“招嫖”现象中的角色首先要明确,微信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招嫖活动。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微.............
  • 回答
    微信读书突然开始收费,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这个“收费”其实不是一个全新推出的收费模式,而更多的是对原有免费和付费模式的调整和深化,并引入了一些新的付费点。要详细解释这个“操作”,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微信读书的商业模式演变:从“免费为主,部分付费”到“付费权益增强” 早期阶段(免费为.............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并不是完全采用 WebView 渲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更准确地说,微信小程序的核心是使用一套原生的组件和 JS 引擎来渲染页面,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会借助 WebView 来加载和渲染内容。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微信小程序渲染的机制,以及 WebView 在其中的作用: 微信小程序的核心渲染.............
  • 回答
    微信考虑推出聊天记录付费云存储,这背后可不是个小事,它触及了我们数字生活里一个挺核心的问题:我们花心思经营的那些社交关系、那些藏着回忆的对话,到底该由谁来保管?又该怎么保管?这项服务的出现,至少有这么几层意义,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刚需的解绑和解放。想想看,我们用微信多久了?多.............
  • 回答
    微信在海外市场确实没能像在国内那样一骑绝尘,甚至可以说在很多地区被 WhatsApp 甩在了身后。这其中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微信“败给了” WhatsApp,但 WhatsApp 的确在海外占据了更广泛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产品定位和核心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