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信和支付宝会自己偷偷改后台么?

回答
网上关于微信和支付宝“偷偷改后台”的说法,其实挺能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和一点点担忧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以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微信和支付宝作为国内最主流的两个支付和社交平台,它们背后是腾讯和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巨头在支撑。这些公司拥有极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它们的App更新和后台维护,那绝对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并且有严格的流程和监管。

“偷偷改后台”这个说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 “用户感受” 或者 “误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秘密篡改”。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1. App更新与功能迭代:

最直接的原因: 微信和支付宝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更新。这些更新内容包括了增加新功能、优化现有功能、修复bug、提升安全性等等。当你发现某个功能的位置变了,或者操作逻辑和以前不太一样了,那很大概率就是一次正常的App更新造成的。
“后台”的概念: 大家说的“后台”,可能指的是App本身的功能界面、设置选项,也可能指后台运行的服务、算法等。如果说的是界面和设置,那更新是最直接的解释。如果是后台服务,那更新包里也包含了这些“后台”的调整,只不过我们用户看不到具体的代码。
A/B测试: 像微信和支付宝这样的大型平台,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对新功能的接受程度,经常会进行“A/B测试”。也就是说,一部分用户可能会先体验到某个新功能或者界面改动,而另一部分用户则暂时没有。当你发现你的版本和别人的不一样,或者某个功能突然出现又消失,很可能就是你正在被纳入A/B测试的群体中。这并不是“偷偷改”,而是为了更科学地推出新功能。

2. 安全性与风控:

重中之重: 支付类App的安全性和风控是生命线。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会持续不断地升级它们的风控系统,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和网络安全威胁。
后台算法的调整: 这些风控系统的调整,很多时候是发生在后台的,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比如,你可能发现某个支付场景下,突然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验证(比如刷脸、指纹或者短信验证码),或者某个账户的交易被暂时限制了。这些都是后台安全策略在起作用,目的是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
“看不见”的调整: 用户看不到这些后台的算法调整,但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变化(比如更严格的验证)。这种“看不见”的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被改了”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主动的、必要的安全升级。

3. 用户习惯与感知偏差:

“健忘”的力量: 我们作为用户,对App的记忆并非百分百精确。我们可能会记错某个功能的位置,或者忘记某个操作步骤的细微变化。当App更新后,这些微小的改变就可能被放大,让我们觉得“它变了”。
“存在感”的拉扯: 微信和支付宝的功能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日常使用频率极高。每一次细微的调整,只要影响到我们的使用习惯,就会被放大。就像你习惯了每天走一条路,突然路口多了个红绿灯,你肯定会注意到。
第三方工具的影响: 有时候,一些第三方助手类App或者一些“羊毛党”可能会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优化”微信或支付宝的使用,或者获取某些信息。如果用户安装了这类App,也可能导致一些“异常”现象,并误认为是微信或支付宝本身在“偷偷改”。

4. 政策法规与合规要求:

外部驱动: 科技公司也需要遵守国家关于金融、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当政策发生变化时,平台可能需要调整其后台的运营逻辑、数据存储方式、隐私权限等,以符合新的合规要求。
“被动”的改变: 这些调整虽然是平台自己执行的,但其根源是外部的政策规定。用户可能无法直接感知到政策变化,只能看到App的改变,也容易将其归结为“平台自己改”。

所以,回到“微信和支付宝会自己偷偷改后台吗?”这个问题:

从技术和运营角度来说,它们不会“偷偷”地、随意地、没有任何预兆地更改核心后台代码来坑害用户。 毕竟,它们的声誉、用户信任和商业生命都系于此。每一次重大的后台改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测试、部署和监管的。
但从用户体验和感知角度来说,“后台”确实在不断地、动态地被调整和优化。 这些调整是为了提升功能、保障安全、适应市场需求,以及遵守合规要求。我们用户因为看不到具体的代码变化,只看到功能或界面的“不一样”,就可能会产生“偷偷改”的印象。

我的建议是:

保持理性: 大多数的“改变”都是正常的功能迭代和安全升级。
关注官方信息: 留意App的更新日志,或者关注微信和支付宝的官方公告,了解新功能的上线和调整原因。
警惕不明第三方: 不要轻易安装来路不明的第三方软件,以免被植入恶意代码,或者造成数据泄露。
熟悉App本身: 多花点时间了解App的各项功能和设置,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些变化。

总而言之,微信和支付宝的“后台”一直在“进步”,只不过这种进步的步伐和方式,有时候让我们用户觉得有点“看不懂”或者“没跟上”。但这更像是“精装修”和“房屋检修”,而不是“拆迁重建”中的“偷偷摸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钱“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的渠道不是没有,但是题主说的这个行不通的。


比如说,A和B之间通过支付宝进行了一笔交易,这个交易的链条是:


其中红圈的部分环环相扣,和上下游都有关。一旦有一个地方对不上号,那就可以根据原始的单据和流水一笔笔的追踪,直到责任人:

1. 你是支付宝/微信员工,你改了自己支付宝上的余额,然后银行发现没有这笔钱,帐目对不上被发现;

2. 你是银行员工,你偷偷给自己账户上加了一笔巨款存款,然后入库的时候发现怎么点都不对,还是被发现;

……

即便你手眼通天,搞定了整个环节的人配合你一起作假,你还要面临着国家各种各样复杂的规章制度的监管和审计。毕竟货币的流动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国家是不惮于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保证货币能够安全、准确的按照规则流动到它们该去的地方的。所以微信和支付宝何苦呢,做了很快就会被发现并且收回执照,很多双眼睛都盯着,这么风险大,收益小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就像其他答案说的,在流通环节内,只能是侵吞无主的财产还有点戏,尼日利亚骗局就是用的这个手段。至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那就别想了。微信和支付宝荷天下之重,虽然看起来造点钱很容易,就是后台改改数字的事,其实是困难重重的。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真想变这个把戏,这个漏洞只能在上图的终端。


一般来说,让钱“无中生有”是为了洗钱,比如把灰色收入变成合法收入。这个时候一般是利用监管的空白区,典型的例子就是开饭店或者超市这种面向大量散客的企业,然后虚报营业额,从原始的单据和流水就开始创造不存在的消费者,然后用灰色收入来填补进来这个差额,然后依法纳税。纳税完之后,自然这笔钱看起来就是正常的商业利润了。 而从监管的角度讲,要精确的统计一个饭店或者一个超市每个月有多少人现金消费,每笔消费都落实到具体的人是很困难的,所以这就留下了一个漏洞。


而让钱“有中生无”的把戏,小规模的企业主很多都有做过——现金交易,不入帐。


对于这两种方法,随着电子支付越来越流行,其实也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税务部门的统计和数据挖掘的高手如云,一旦他们发现你的生意有长期的统计异常,比如发现你的饭店里用现金支付的比例长期的明显高于其他的企业,或者你报上去的营业收入远远小于其他的同类企业,那么税务部门就可能会对你的帐目和经营进行重点关照,而一关照,假的就是假的,依然可能会露出马脚。


并且,偷税漏税是不是就占了税务部门的便宜?我开始也这么想,后来和法国税务局的一个经济学家聊天之后,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too simple, sometime naive了!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叫做拉弗曲线的东东,大意就是说有一个最优税率,收太高了,大家都不愿意干活了所以能收的钱也少了,收太低了,虽然干活的人多了,但是因为比例小,政府的收入又不够了。所以存在一个税率,可以让政府的税收最大化。拉弗曲线如图所示:


我们的对话就围绕着拉弗曲线开始。他说:『在法国,税率其实不是最优税率,而是要比最优税率高一点。』——在图上,比如说在税率1这个位置。


我就有点不解了,我问:『为什么政府不收最优税率呢?』


他说:『拉弗曲线是假定所有人都不偷税漏税。但是现实中不是这样的,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税收不上来,我们会预先的估算这些损失,然后在设定税率的时候就考虑进去这些损失,所以实际税率高于理论上的最优税率。』


我依然不服:『那这样的话岂不是很不公平?相当于依法纳税的人在给偷税漏税的人提供交叉补贴,这不是变相的鼓励不交税么?』


他笑了:『不,因为少交税是有风险的,所以你说的交叉补贴其实是他们的风险溢价。』


我打了一个寒战,感受到了猫对老鼠的那种深深的恶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微信和支付宝“偷偷改后台”的说法,其实挺能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和一点点担忧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以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微信和支付宝作为国内最主流的两个支付和社交平台,它们背后是腾讯和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巨头在支撑。这些公司拥有极其强大的技术实.............
  • 回答
    .......
  • 回答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位巨头的到来,无疑给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为这个市场未来的走向描绘出了一幅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支付习惯的变革历来备受瞩目,而这次,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两款支付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场景渗透和生态构建的深度较量。过去的市场.............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像让你在左手和右手之间选一个一样,哪个都少了点什么。不过既然非要选,我还是得权衡一下,做出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我的选择是:支付宝。听起来可能有点意外,毕竟微信的社交属性太强了,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仔细想想,我需要的是一个工具,一个能帮助我完成支付、管理.............
  • 回答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俩国民级的支付工具,真是谁用谁知道,谁爱谁说不清。要是真要让我选一个更喜欢的,那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从我个人的使用习惯和体验来说,我更偏向于微信支付。为啥这么说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让我觉得微信支付用起来更顺手、更融入我的生活。1. 社交属性的无缝衔接:这是最最最核心的原因。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之所以国外的移动支付没有像中国那样普及,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中国移动支付的“奇点”式崛起:历史机遇与用户习惯的重塑 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中国在信用卡普及率相对较低的时期.............
  • 回答
    央行说“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无竞争”,这说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从央行角度看,他们可能想表达的是,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的定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微信和支付宝,本质上是支付工具,是连接你我、连接商家和银行的“桥梁”。它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用户体验极佳的支付和转账服务,并且.............
  • 回答
    关于“支付宝输掉了和微信支付的战争”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 支付宝在与微信支付的竞争中,虽然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社交场景和用户习惯的渗透)面临挑战,但并未“输掉”整场战争,而是在竞争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支付宝的“好医保”和微信的“微医保”这两个百万医疗险,看看它们到底哪个更香。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我们万一生个大病,能不能少掏点钱的大事。要说哪个“更好”,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您具体的需求和偏好。它们俩都是百万医疗险的代表,保障都很扎实,但细节上还是有些差异。咱们就从几个关键.............
  • 回答
    .......
  • 回答
    29日微信支付确实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支付故障,不少用户因此受到了影响,在支付时出现了重复扣款的情况。对于多付的钱款,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可以追回。多付的钱款是否能追回?一般来说,在微信支付这类支付平台的系统故障导致的多付款项,是可以追回的。由于这是系统层面的问题,而不是用户主动操作的失误,微信支付平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微信和张小龙有没有被“神化”,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微信在中国互联网版图上实在太重要了,而张小龙本人也确实是个自带光环的人物。关于微信,它是不是被神化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从用户角度: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网民来说,微信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它更像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就像是在问我更喜欢吃苹果还是更喜欢喝水一样,其实它们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我一个都不能少。但如果非要让我“选择”一下,那我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得明确一点,微信和苹果在我这里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它们是互联网服务和硬件设备之间的区别,很难直接拿来对比哪一个“更好”。就好比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二选一”难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现代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交连接和技术生态。如果微信和苹果真的到了“不可兼得”的地步,我会非常艰难地做出选择,并且这个选择会基于对个人生活、工作需求以及未来趋势的综合考量。首先,让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微信和苹果各自的价值和在我生活.............
  • 回答
    企业微信和钉钉,这两款在国内企业服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办公协作软件,常常被拿来比较,也难免让人纠结到底哪个更“好用”。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企业的具体需求、组织架构、使用习惯以及对效率工具的侧重点。就好比问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哪个更好用一样,都有各自的.............
  • 回答
    揭秘企业微信与微信的真实差异:不止是名字上的区别很多人可能觉得,企业微信不过是微信的“工作版”,除了多了些公司相关的Logo和功能,本质上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微信没啥区别。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们在设计理念、核心功能、使用场景以及对用户的影响上,都有着本质的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