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金融系统是花了大量社会资源才搭建起来的,刚用了几十年,舍不得丢弃。
另一方面,欧美的信用卡系统非常完善发达,不需要去搞大规模的改革。当然,我们承认在有些时候,比如你出去买了两块钱的菜,你说我刷信用卡,这在欧美也是做不到的(至少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不过如果在中国却可以用移动支付轻松做到。这一点的确是移动支付的长处。
请注意理解什么是“完善发达”。
这里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1)信用卡系统本身非常完善。这一点别的答案已经介绍了一些细节,这里我就不说了。
2)发达的社会系统及与之配套的消费理念。现在各国政府都明白,想发展经济最好的策略就是搞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多印一点点钱去刺激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攒钱,你肯定亏因为你的钱在贬值。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一边赚钱一遍消费(信用卡就可以干这个)。比如贷款买车买房然后慢慢还(这是一种非常优质的经济行为 ----- 因为你的钱在它还没有贬值前就已经花掉了)。这种消费理念就是我们一直在喊的“扩大内需”。但是这种消费理念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险和教育体系作为基础。中国人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中国人要攒钱给孩子教育和给自己治病。(我一直不认可什么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如果国家给人们提供了完善的教育和医疗保险体系,你看中国人还会不会存那么多钱。所谓的“储蓄习惯”其实并不是习惯,而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
3)完备的法律法规。由于工作原因,答主知道中国的银行目前在金融监管上的漏洞其实是比较多的,比如反洗钱系统并不完善。欧美的金融监管可以做到:任何一个银行账户上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可以被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并筛查,检测是否有洗钱、支持恐怖活动等嫌疑(陈水扁贪腐就是靠欧洲的金融监管系统发现的)。这是欧美法律要求的,而中国目前并不要求或者法律上要求了但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漏洞。比如以微信红包和支付宝为例,中国的金融监管系统是否能真正监管到每一笔交易,说实话在看过中国的银行的后台系统后我表示存疑。
欧美的金融系统其实就是:小面值货币解决“买菜问题”、信用卡解决其他问题。这种系统已经深入了欧美社会各个层面,无需改动。
说白了,如果让欧美在技术上做到全社会推行移动支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就意味着整个金融系统包括监管系统和法律系统都要随着转移过来,这种大规模搬家的成本显然非常高昂。在移动支付对信用卡的优势没有非常大的明显前,我想欧美不会这样做。
而中国呢,由于上述原因,加之中国还没有一个完备的信用卡系统,因此推出类似移动支付这样的产品并大规模使用几乎是没什么阻力的。
哪个更好呢?
看了上面的描述,有人一定会觉得,还是欧美发达,移动支付在中国遍地开花恰恰说明了中国的落后。的确,有不少人,特别是在欧美生活工作过的和懂金融知识的人会这样想,但答主不这样认为。
信用卡的本质,是基于电子技术 -----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移动支付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 ----- 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成果。
也就是说,理论上,后者比前者先进了一代。从生产力的角度说,后者显然比前者在生产力的解放上更为彻底 ----- 我一部手机就走遍天下了(包括网络世界)。如果对此有疑问,可以去问问任何一个在中国和在欧美都生活过的人。
中国所欠缺的,是各个方面的制度的完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还是需要奋起直追的。如果将来中国可以打造一套基于移动支付的金融系统,那么中国在这上面的优势将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改变全世界的金融秩序。
================== 支付宝与apple pay的区别 ====================
这里我们要先谈两点:
1)什么是货币:我们说货币系统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机制。我给你一块钱,你就会把你卖的一瓶水给我。我的一块钱只是一张纸,但你却愿意和我做这样的交换,为什么呢?因为你相信,你用这张纸可以从别人那里换到别的东西。
2)什么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说白了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货币系统(纸币是基于纸张的货币系统、信用卡是基于电子技术的货币系统)。因此,移动支付其实是在抢另外两种支付方式的市场份额。即,谁是移动支付的敌人呢?是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
接下来我们说支付宝和apple pay有什么不同。
有人会从这样那样的角度去说支付宝和apple pay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有这不同那不同等等。当然,你们说的都对,不过我这里会将这两者视为同一种东西,因为说白了它们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货币系统。只不过,支付宝、apple pay,它们所面临的敌人是完全不同的。支付宝的敌人非常弱小,而apple pay的敌人异常强大。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同类产品不同的境遇。如果我是apple pay,我是会寻求和支付宝合作的机会或者尝试来中国抢占市场,因为欧美的信用卡系统真的太完善了......
说到这里就又回到了上面的那段黑体字了:虽然中国现在在制度、法律法规等层面还有不少漏洞,但如果可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移动支付系统,中国真的就厉害了。
============== 给一些朋友补习政治课:什么叫解放生产力 ==============
有的朋友不清楚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有的朋友不认可我说的信用卡是电子技术移动支付是信息技术、有的朋友认为信用卡和移动支付的支付速度一样快甚至前者更快(把“解放生产力”局限于一个“某种场合下的支付速度”,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本质上,这都是不明白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因此在这里我来解释一下。(我考虑直接跟中国教育部要点工资,因为我这完全是在做政治老师的活儿)
想象这样的场景:你要出门、打车、去商场买衣服、逛累了要买水、中午要在外面吃东西、你买到好东西你想和你的朋友分享、你吃到美食想和朋友分享、你和朋友逛完一天街你们要AA制算账......
如果用信用卡,即使你买一分钱的东西也可以刷信用卡而且没有手续费、即使所有的消费场所都可以刷信用卡、即使所有的pos机都支持了闪付,信用卡和移动支付的代差也是很明显的:
每个消费场所都需要一个刷卡的机器 ----- 当然你会说:移动支付每个消费场所都需要卖方有一个手机。没错,但是要注意,手机的功能是集成的,而pos机只能做pos机。也就是说,不论有没有pos机,卖方手里肯定有一个手机。因此如果可以使用移动支付,就意味着少了一个机器以及机器背后所支撑的庞大系统。即,卖东西从手里需要有两个机器变成了手里只需要一个机器 + 买东西从手里需要有卡(多张)和手机变成了手里只需要一个手机(我默认了人都需要有手机) ----- 在这里,移动支付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另一方面,比如你吃到了一个非常廉价但是很好吃的美食,你想分享给你别的朋友,如果使用移动支付,你可以马上把消费额度截屏发给你的朋友或者发到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而如果没有移动支付,你就必须拍摄账单或者商店的标价,这样不但不方便而且显得也比较low,更别说如果你是事后才想起来,你可能已经无法拍摄账单和商店里的标价了 ------ 在这里,移动支付又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还有,你和朋友逛了一天街,你朋友帮你付了午餐的钱,你们这时候要算账,很显然移动支付更为方便,直接把消费记录拿出来看然后你移动支付给你朋友即可。信用卡这时候需要怎么做呢?需要你们保留好吃饭的小票,然后算好了,然后回家打开电脑,登录你的网上银行然后完成转账(而且这还是默认你的信用卡开通了网上转账、跨行转账等功能,如果你没开通更麻烦) ----- 在这里,移动支付又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再有,像上面很多地方,其实都可以基于移动支付去开发周边产品,比如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最后AA制算帐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些app,让程序自动完成在朋友间的AA制转账。再比如我们还可以开发app,自动记录我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多少钱花在吃上多少钱花在喝上等等)。再比如相关机构还可以开发app,记录消费者每次使用移动支付时的地理位置来进行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就算不做高大上的研究,这种app对于喜欢旅行 + 美食的朋友都是非常赞的,因为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出自己已经吃过哪些地方的哪些美食了)。就算这些暂时还没有的产品都不考虑,我们就只看看已有的产品:微信红包 ---- 它很显然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你别告诉我你就是喜欢用信用卡,所以给朋友发红包是信用卡转账......
而在这些事情上信用卡是完完全全不行的(明白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了吗?) ----- 在这里,移动支付又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像上面这些场景,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给你列举出N多个来。
因此,不论欧美的制度如何完善、社会如何发达,信用卡都是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产物;不论中国现在的制度有多少漏洞,移动支付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产物。前者比后者落后整整一代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某些说“手机会没电而信用卡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朋友,我要说:你知不知道,汽车刚出来的时候还没马车跑得快,有骑马的人就嘲笑汽车。你如何评价这种行为呢?诺基亚充一次电可以用三四天,现在的智能手机一天就得充一次电,你咋不用诺基亚而是背个充电宝满世界跑呢?
======================================================
有位匿名答主说,欧美现在还在维护古老的支票支付方式。看起来这位的逻辑,就是欧美做什么都对 ----- “外国月亮圆”既视感......
不过,你这样抹黑欧美,不怕人家找你麻烦么?
卢森堡十多年前就废除支票了。另外:
我就好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下有几个人真在国外住过几年体验过的?
就我而言,在支付体验上,国内有支付宝微信,国外Apple pay和信用卡,都足够方便。
对安全性隐私性问题上…
啊国内有隐私这个东西?
ps. 国外泛指欧美发达国家。尤其英国。个人原因。不回复抬杠评论。
======================================================================
不抖机灵的说。国内的移动支付确实相当便捷,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胜于欧美。
而国外支付体验上已经足够方便,自然没有动力和空间给支付宝这类的第三方了。
而大家不去注意的是,国内的方便,是建立在对大众隐私极端牺牲的前提下的。以为喊人家马云马化腾爸爸,人家就真把你当亲儿子来疼了啊?
大家已经忘了支付宝的年度消费统计那事了?
把银行信息、消费信息,完全寄托于阿里和腾讯,你们那么放心?
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隐私,还有什么可说┑( ̄Д  ̄)┍
没错我也用支付宝微信。我和绝大部分国人一样,隐私在被强奸。喊句疼总行吧。
=====================================================================
看了评论我还是一个问题:有几个人真在国外住过几年体验过的?
┑( ̄Д  ̄)┍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当我问歪果仁,他们面对隐私问题时的看法,他们都说这是个大问题。
而评论里的朋友则会说,你看国外也一样blablabla。
国外的人有能力去挖大机构违规,有能力公布到社会引起反响。
但,我不准备再去讨论国内外社会监管力度和公共信息透明度的差异了,也不准备讨论国外社会监管力度大和违规容易被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只能说,祝您生活愉快。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看DVD和VCD,老外看录像带,然后我们很自豪,觉得走在了别人的前面,但实际呢?两者都是过度产品,只不过名字不同。
同样,有的国家依赖纸币,有的国家不依赖纸币,对于依赖纸币的国家电子支付是一种进步,很容易推广,因为它解决两个最大的问题,找零和假币。对于不依赖的纸币的国家,原本插芯片卡不用输密码整单交易也就三五秒完成,还不用考虑卡没电的情况,再推广电子支付还要拿出手机,没太大必要。
-----
看了评论区的一些评论,我真是对部分知乎用户的无知感到无语。理解你们朴素的爱国情怀,但问题是,人家问的是国外没有国内普及的原因,是原因!人家问电子支付的好处了吗?没呀,那你说半天好处干嘛!
鉴于很多人不明白,我换个问法,为什么国外骑电动车的没有国内骑电车的人普及?
这个问题不是问你电动车有什么好处,我知道电动车停车比汽车方便,速度比自行车快,这不需要你回答,是人都知道。但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国外不普及呢?因为国外不禁摩,可以骑摩托呀,电动车是比摩托车后问世,很多技术比摩托先进,但既然有了摩托,还一定要电动车吗?不一定!除非以后电动车发展到充一次电骑五百公里可能。这是为什么的答案,为什么是问原因!!!
问题一,有人说,你说刷手机需要网,好像刷卡就不需要一样。
回答,卡是何时发明的?网是何时发明的?你知道为什么卡后面要有签名吗?为什么过去卡上的数字要凸出来?因为就在二十多年前,中国的刷卡机还基本都是离线业务,刷卡机不通电,就是复写功能,能不能确认消费,全靠看签名。现在机上购物,依然很多离线服务。如下图,你告诉我它如何联网。
问题二,有人说,电子支付能叫来出租车,刷卡能叫来?
回答,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逻辑何在,不知道你真是想挺中国,还是黑中国。中国最早几时有电召的士我不知道,但我第一次坐电召的士是88年,第一次上网是98年,第一次用手机上网是02年底。能不能叫来车和有没有电子支付一分钱关系没有,uber司机可以给现金。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叫车APP不光能叫汽车,还能叫摩托车。他们用我们不用是不是代表我们不如他们先进?肯定不是,这明明就是生活习惯不同。
问题三,你菜市场买菜,路边买早点,路边借自行车,也可以用POS机吗?
回答,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只能唏嘘。不依赖纸币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中国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美国为例,大家住的那么分散,你一个早餐摊那么小,你让大家怎么找?何况我家里有面包机,有牛奶有麦片,我何必满大街买早点呢?那这些东西从哪买,从超市买呀!借自行车这个,伦敦。
问题四,谁出门总拿钱包,从钱包拿卡多不方便?
回答,请自己看好了,人家问的是国外,没问中国,不要用中国的生活体验代表世界。无论生活在泰国,新加坡,英国,西班牙,法国,只要你住不算非常差的宿舍和公寓,出门都要拿卡包,没门禁卡楼都下不了,而卡包背面装就是卡。如下图。
再者,你没见过手机套?
说个简单、真实、但毫不理想主义的原因吧:
电子支付在中国的流行得益于两个原因:懒、和低信用的社会现状
“懒”决定了大多数人会在移动设备上完成生活动作;而低信用则需要一个可靠的第三方支付保证来确保交易安全
易趣输给淘宝,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淘宝解决了支付难题
因为国外没有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不,我不是在为体制吹法螺,而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具体到“中国移动支付行业成长为全球第一”这件事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控制了银行业这一经济命脉,四大国有银行占有无可匹敌的垄断地位。这在很多时候是要命的缺点,但在移动支付行业却是无与伦比的优势。
排名第一的 @黑森林慕斯 同学的答案说得很好,国有银行提供了移动支付所需的基础银行服务,特别是大规模发卡,使得人均银行卡持有数达到四张多,总量居世界第一。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至少拥有一张四大银行的卡。许多涉及社保、补贴等等公共福利都是直接跟国有银行挂钩的,比如农村补贴是直接打到每户农民的农业银行卡上的。这就确保了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国有银行都能巨细无遗地覆盖到位。
我们来设想一下,你是马云或马化腾,你想在中国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你首先需要解决的当然就是你和银行之间达成支付协议这件事,而四大国有银行基本覆盖了99%的中国人,只要搞定这四家,问题就迎刃而解。连你在内一共5个负责人,一张桌子就能坐得下,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大笔一挥,四张协议搞定所有问题。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
可是如果你想在美国开展移动支付业务,问题就大发了。
猜猜美国有多少家银行?根据US Bank Location网站最新的统计,2017年全美共有银行5796家,银行网点(branches)90833个。你别嫌多,要知道十几年前美国的银行数可是12000多家,这些年通过大鱼吃小鱼式的兼并已经把数量削减了一大半,但竞争依旧十分激烈,美国前十大银行拥有的网点数量只占总数的32%。除此之外,美国还密密麻麻地分布着1000多家非银行存贷款机构和约10000家信用社。且不说搭建移动支付平台难度大增,光是高额的跨行交易成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从支付宝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05年,支付宝刚推出的时候,只支持工行、农行等几家银行(未能查到详细信息,能确定的只有工行和农行);
2010年,支付宝用户达到5.5亿,只支持80家银行;
2017年的今天,支付宝一共也只支持约150家银行(除了几个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两个外资银行外,剩下的都是地方商业银行)。详见:银行合作伙伴-关于支付宝 - 支付宝 知托付!
这就足够了。大型国有银行的超高覆盖率,使得支付宝从起步到发展壮大,始终只需要支持少数银行即可。
自由竞争市场固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会造成市场分割过细、资源过于分散、跨行交易成本过高等种种问题,而移动支付所需要的正是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在这一点上,国有银行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在四个银行间结算和在6000个银行间结算,成本、效率和风险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对微信和支付宝来说,由于绝大多数跨行交易可以在少数几家银行的总账户里对冲掉,相当于行内转账(哪怕从用户的视角来看是跨行转账),真正需要动用到跨行转账的部分并不多,这直接形成了成本优势。
相比之下,如果要在美国搭盖一个覆盖率高的移动支付平台(比如Paypal、VISA和万事达),成本则颇为惊人。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Paypal和支付宝的费率对比。
先来Paypal的。Paypal付款不收费,但商家收款要付费的,不同国家费率略有不同。下面是美国的费率:
再来支付宝的:
孰优孰劣可以说一目了然吧?paypal是典型的银行思维,对小客户极不友好,费率高达3.9%+每笔0.3美元,即使是大客户,费率最多也只能优惠到2.9%+每笔0.3美元。相比之下,支付宝简直就是天使,单月2万以下完全免费;2万以上只加收超出部分的0.5%费率,这几乎就是免费。试想一下,如果每一次扫码交易都要收3.9%的费用,微信和支付宝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风靡全国吗?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每笔0.3美元的固定收费,这基本上把高频小额支付卡死了。如果你早上出门扫5元人民币买早餐,按这个标准,费用高达2.1元!淘宝上那些大量的1元、5元走量的商品会立马死绝。而微信、支付宝的极大普及,靠的正是大量消费者的高频小额支付。
不是paypal傻,也不是paypal贪,是在美国一盘散沙的银行体系下,不收这么高的费率它就得赔钱。
又比如,许多人津津乐道于美国信用卡消费发达,Visa和万事达一统天下,刷卡消费毫无压力。是的,付款的人看上去“毫无压力”,问题是收款的商家呢?和Paypal一样,商家收款要向银行支付所谓interchange的费用。我未能查到详细费用标准,但从美国万事达网站上的Support内容可以管窥全貌。
Merchants benefit from guaranteed payment, increased sales and lower processing costs than those associated with paper payments such as cash and checks. Electronic payments also provide them with the ability to attract and retain customers with a fast and efficient buying experience.
For the past 10 years, on average for every $1.00 of interchange paid, U.S. merchants benefit from $1.60 in increased sales paid for by the issuer as a result of guaranteed payment
In the U.S., on average, the value derived from accepting credit cards is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paid in interchange
The value provided to merchants from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is about 1.5 to 2.5 times the total cost of acceptance for debit and about 2.5 to 3 times the total cost of acceptance for credit
Average debit and credit transactions range from two to four times the size of a cash transaction in developed markets to over 20 to 30 times respectively in others
万事达苦口婆心地劝说商家:“其实你不亏啊,你每向银行支付1美元的interchange费用,你的销售额会增加1.6美元哦。你看我们还给你留下0.6美元的盈利空间哦。另外根据某种统计,平均来说,刷卡带给你的营收将会是interchange费用的5倍哦。”
于是出现了十分吊诡的情况。美国的年轻一代热衷于刷卡消费,可是商家却不情不愿。
使用信用卡是必然的趋势,现金消费会越来越少。不过,这对商家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当顾客刷卡消费时商家得为此支付相关交易费用。商家更希望消费者使用现金而不是刷卡,以降低交易成本。
5块钱也刷卡!本来就低薄的利润再扣掉interchange,商家的心在滴血。换你,你愿意?
我都还没提到POS机的硬件成本和时间成本。贴一张二维码成本只有打印费1毛钱,摆两个POS机成本高多了(不管这成本最后落在谁身上)。扫一下二维码时间成本1秒钟,刷卡一次要多久?
今年的第二季度财报,万事达总营收达到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你猜猜这些羊毛出在谁身上?
Visa和万事达各自吸收了全球两万多个金融机构会员,在一统天下这件事上不能不说是丰功伟业,可是,海量的会员带来的是海量的交易费用。不论是Paypal还是Visa、万事达,鸡贼的美国银行业都把这些费用摊在商家身上,而对消费者“免费”。可是只要学过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对商家收费还是对消费者收费,结果都是一样的,双方根据弹性情况一起分担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进像微信、支付宝这种费用低廉甚至免费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所受到的阻力难以想象。
不单单是美国,日本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日本人搞出一个“J币”用来推进移动支付。
一个由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inancial Group)和日本邮政银行(Japan Post Bank)牵头的银行财团,已获得日本央行(BoJ)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支持,将推出电子货币“J币”(J Coin),以便用智能手机为商品付款和转账。
“J币”可等价兑换为日元,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在店内扫描二维码使用。这项服务免费,作为回报,银行将可收集更多有关消费者支出模式的数据并从中受益。
这个“J币”并不是像比特币那样可以炒作的数字货币,而是类似于Q币一样的代币,由瑞穗集团担保,1日元固定换1J币。使用时,先把自己的日元换成J币,然后用J币购物,商家收到J币后再换成日元。
作为普通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移动支付直接付日元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用J币多周转两次?比如微信支付就是直接付的人民币,而不是先把人民币换成Q币再支付。其实,这是因为日本和美国一样,私人银行林立,所谓的瑞穗集团看上去很强,也不过是四大银行财团之一而已。日本人同样要面临海量的私人银行和高额的交易成本两大难题。所以,只能先由大银行担保,推出虚拟代币“J币”,同时保证所有银行都能向这家大银行按1比1汇率兑换J币(相当于做市商)。只要这些私人银行不排斥,就相当于变相地普及了支付协议。另外,用J币统一结算也可能降低跨行交易成本。当然,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比中国高出不少,比如,假设瑞穗集团出现金融风险,有可能直接导致J币固定汇率崩溃,虽然概率很小,但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没有在网络上被骂成狗的国有银行系统的配合,第三方平台支付是无法达成目前成就的。
很多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技术最早都是欧美先行,然后国内跟进最后在市场因素的催化下实现反超。这个市场因素是表象,其根基还是我国独特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制。
现在很多人在赞叹支付宝、微信支付、qq与微信即时通讯的便利与先进时,往往会以移动联通、国有银行为反面例子,顺便感叹下体制问题。
但只要稍微理性分析,就可以会明白支付宝们能迅速超越国外同行,确确实实就是站在国家主导的银行制度肩膀上的。
第三方支付顾名思义:通过银行与客户外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
我国银行系统为第三方支付承担了两大基础性业务:
1、身份认证2、转账结算。
这两项不实现,第三方支付的安全与便捷就无从谈起。
最流行的快捷支付需要三个条件:
1、身份证(或其他证件)
2、银行卡(无论储蓄卡或信用卡,这很关键)
3、手机号
中国的网络支付平台对比国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1、以储蓄卡为主流,大大扩展了用户群体。
2、在平台内实现即时转账,这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迅速发展的关键。
这两项可以说是支付宝们在市场开拓上能吊打欧美同行的原因。
首先说说储蓄卡。
应该可以说在中国办理全功能的银行储蓄卡是世界上最便捷的:
1、无门槛、免费开户。
2、即时领卡。
绝大多数欧美银行无法实现这点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成本考量。
因为发行大量的带有各类功能、综合服务远超欧美的银行卡不仅意味着发卡工本、人力成本,后台系统运算能力、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机具设备投放及其运营维护都耗费巨大。而大量无门槛发卡并不能保证带来足够的存款与中间收入,还会导致资源紧张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市场声誉挤走优质客户,最后就成了赔钱的买卖。
因此,设置开户条件、费用、等待时间,就可以替商业银行筛选掉太多本来想开银行卡但没有大量存款或信贷需求的潜在客户。
过去十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加邮政、交通)在人民银行政策性文件的引导下,不计成本大量发行银联标志银行卡,将基本的金融综合服务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普及开来的同时,也使得银联迅速成长为世界级卡组织。目前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已达四张多,总量上来看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
银行卡的便利功能主要体现在自助设备上,下图显示:
近年来我国投入使用的atm数量占全世界比重约25%远超gdp全球占比,且还在不断上升,因为人均尚且落后。
有了银行卡,接下来就是安全问题:
虽然现在手机号是用身份证办的,银行卡也是用身份证开的,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并不能通过身份证确认手机号对银行卡对应关系,这份工作只能交给网点众多的银行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现场处理,即:
1、银行在开卡时就完成手机号的验证
2、开卡后,单独添加/修改认证的手机号
注:必须本人到场且与公安局身份系统联网核查,比对样貌信息通过后才能完成。
这样就意味着通过本人的现场的许可授予了相应手机号转账的权限,从而保障安全。
另外,如果没有经过这道手续,即使原本就留有其他业务相关的手机号(如余额变动信息提醒)仍需要到柜台完成专门的现场认证才能用于快捷支付。
这份工作就被分摊到了全国22万多家商业银行网点的日常工作中。
想象下几亿用户如果都需要阿里与腾讯建设实体网点一个个当面核实,以快捷支付为绝对主流的移动支付还怎么能发展得起来?
当然这种纯人力投入更是国外金融机构想都不会去想的。
但到国内即使到了这一步,还有改进空间:
快捷支付的主要认证媒介—短信,由于其技术开发早门槛低,导致如今被拦截、窃取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银行卡所联系的手机号往往与大量个人金融信息有关,因此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公安部就研发了EID系统(公民网络身份证),希望引入物理介质来解决网络身份认证的问题。其基本原理还是以银行卡为基础,搭载一个eid芯片通过芯片读取的方式完成网络身份认证。部分电商以及第三方平台已经支持此种方式功能,但因为硬件设备布设与市场接受度等原因,有待推广。
当然这里确认现实中的人与eid间的关系这一步还是放在了银行柜台。
高大上欧美银行更不可能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事。
2015年,四大行也曾开发自己的类似但安全度更高的支付方式,试图联手限制微信支付宝以夺回一部分支付市场,但由于推广手段贫乏,在整体的舆论氛围与政策导向下只是个聊胜于无的自我安慰。
总之,就安全角度而言,成本因素使得线上快捷支付基本上无法脱离目前在我国肩负起提供社会基本金融服务职责、拥有众多物理网点的国家主导银行体系。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要发展银行必须让利,这也是当年马云与银行谈判艰难的原因。
接下来关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就需要谈谈银行为实现支付平台转账所承担的结算业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转账功能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各类综合金融服务(红包、收款、还信用卡)能迅速开发出来的的关键所在。
从这次全民晒支付宝账单就可以看出,转账需求在移动支付里占的比例非常之高。
这种功能当然也是依托银行系统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银行系统内开立的客户备付金账户完成的(敲黑板)。
举个简单例子:
A用a卡在支付宝上转给B,AB各自看到了支付宝账户的金额变化。
A的a卡转到的是ZFB在a行的备付金账户(这个大家查查银行卡交易对手账号就知道了),当B需要提款现的时候,其实是ZFB在b行的备付金账户给b卡转钱。
然后a行的备付金账户与b行的备付金账户通过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进行清算。
所以哪怕放在支付宝的资金不提现,其实一直就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银行备付金账户里。
而当转到余额宝内时,zfb银行备付金账户则往支付宝名下的货币基金在银行的户头里转账以供基金运营,然后再客户的余额宝上记上一笔份额,减一笔支付宝余额。
支付宝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越多,马云就可以要求银行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银行赚的也就是帮助支付宝结算的佣金结果还提高了自身揽存款的成本。而且支付宝可以以各种方式鼓励客户将钱投入其他产品,也造成了银行这边的存款流失。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支付宝提现开始有条件收费之后,余额宝提现却仍旧免费。原因就在于鼓励客户将钱转到余额宝上——从银行角度来看就是从受备付金法规严格监管备付金账户转到由天弘基金公司名下自由度更高的资金账户里,成为运营资金。
所以,为支付宝提供备付金账户服务:尽管开立备付金账户的银行获得了大量存款。但从银行业整体来看,既提高了经营成本又降低了中间业务收入,长期来看更培养了竞争对手。
(在17年4月新备付金制度改革后,银行不再支付利息,并逐步提高缴存比例到全部集中存管,当然这一部分资金的性质也不再属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另一方面银联结算模式上线,商业银行彻底成为资金代保管的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不能躺着吃利息与随意挪用资金,这就需要提供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以提高过路资金利用率。在这种国家主导的格局下,客户的利益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所以,欧美国家没有银行或卡组织愿意承担大量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储蓄账户网络安全柜面认证服务以及为第三方平台转账结算这种给他人做嫁衣的业务,网络支付也就只能依附在本身已经很成熟的信用卡支付体系下。
visa或者master等外卡组织也有各种方式的网络验证功能,但一般主要用于信用卡且由于没有统筹规划而无法统一整合分散的各国市场。
目前我国绑定网上支付的储蓄卡占了非常大一部分,从银行经营的战略角度来讲就是亏本买卖,也只有需要承担为社会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国内银行系统在政策导向下愿意全面承担起这项工作。
无论年龄、身份随随便便开个银行卡就能即时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与转账的情况在国外是很罕见的。
如今马云摩拳擦掌要开银行,从利益角度出发,他的银行肯定也不会去为自己的支付宝承担大量结算与身份认证这两项苦力活。
即使存量用户规模庞大、技术先进如苹果,也没见到推出苹果账户转账的功能,而是开发了applepay这种单纯的技术平台,原因无非是:
没有国家背书,以盈利为绝对目的的欧美银行与卡组织绝对不会允许苹果来分其蛋糕。
ps:2015年率先实现货币无纸化的瑞典,实现的方式是便是依靠小商、小贩、教堂、政府人人都装pos机,可见利益链条紧紧被银行抓在手里。
去年,我国各家银行也曾力推applepay,就是因为这项技术与银行利益不冲突,但国内市场习惯仍旧是第三方支付。
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也就只有中国这种分布广泛、系统发达的银行体制与不计成本、政策导向的经营理念相结合的特殊国情,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客户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获取市场信任迅速发展。
评论区说的很好:就如同快递行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我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
以人民银行主导建立的包含大小额支付系统、网银互联系统、票据交换系统、银联公司、各个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系统的我国基本金融结算制度也是大大小小200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遍地开花、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马云的淘宝早已蜚声海外,但并没起步多晚的支付宝却水土不服的原因。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也如同金融资本为王的欧美一样移动支付只能绑定相对门槛高的信用卡然后只能消费不能转账的话,微信与支付宝自身应用做的再好,恐怕也难以超越欧美。
所以为何外国移动支付没有向中国这么普及:答案就是国外银行系统从成本、利益角度考虑不会去支持也容不下集合消费、理财、结算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在中国收发红包玩的飞起的老外用不习惯?
硅谷的工程师开发不出来支付宝级别的应用?
比起用户习惯或者技术条件,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亲爱的答主们,您们真以为“外国”人民因为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您们听说过 PayWave 吗?这个是 VISA 的, MasterCard 的那个叫做 PayPass? 我平常逛超市或者吃饭结账的时候,只需掏出信用卡轻轻tap一下, 都不用接触,就像进地铁站刷卡似的,就完成付款了。不用密码,不用签字。虽然每笔有100刀的限制,但是日常够用了。数额大的话要插进 POS 机,然后也只是签个字而已,不用输密码。【注:VISA PayWave 是2007年开始的,微信支付是2014年,银联云闪付几乎是2016年才出现。】
网上购物或者各种 app 里面,只需要 卡号+有效期+三个数字的CVV 就可以直接付款, 而且 Chrome 和其他的 app 都能记住前两个,只用手动输入三个数字CVV。更何况大多数网站/app,例如 GoDaddy 或者 Uber 什么的,干脆记住你的信用卡,有消费了自动结算,你什么都不用做。
掏出手机是简单。但据我所知,微信支付可不是简单把手机掏出来就好了。得先问问谁扫谁,然后解锁,点点点,有时候还需要自己输入数字。我也见过人要等银行短信验证。麻烦不麻烦啊?更何况我也见过不少不正规的地方,所谓微信支付是要给他个人微信转账。与其和手机这般折腾,我宁愿带张卡,图的是买东西时候哔一下的方便。
什么?你跟我说安全问题?哦,如果盗刷了的话,直接告诉银行。填个表,然后盗刷的钱就统统不算你的,银行全责。【注:1. 这里盗刷主要指被人从网上通过卡号+有效期+CVV 盗刷。线下刷卡都是读芯片,不像古老的磁条技术可以被复制,也就不存在复制盗刷一说。2. 这里全责是指痛痛快快,服务态度好的全责。不用和客户经理扯一堆废话,更不用靠起诉解决。】
什么微信 支付宝 之类的可以兴起,不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的金融和信用体系太不发达了吗?而且整了半天,微信支付宝这类工具仅仅做到了无现金交易,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支付步骤麻烦,在这还不如信用卡自带的功能方便呢。就这还当个骄傲来说?
==================================
序:每一个希望中国变得更好的人,都应该敢于正视差距。哪怕多看到些自身的缺点,也比盲目自大好。认识到不足,才有努力变好的动力和方向。
另:请仔细阅读问题原文,不仅仅是标题,请点开“显示全部”。这个问题不是问“为什么支付宝适合中国国情”,而是问“为什么外国移动支付不普及”。
“外国”有一百多个,我只能讲讲我常住的这个:因为,不需要。
==================================
下面是更新:
我说的N多年前就有的线上支付,只有这么简单(特意去 LAZADA 买点东西截个图)
复杂一点的情况,卡号是浏览器自动输入的,CVV 三个数字需要手动输入,然后点 Place Your Order 就付完钱了。所以,只要你有信用卡,在网上买东西,最麻烦的就是这样。不用微信或者支付宝做为第三方,不用实名认证,不用“绑定”任何东西。
简单一点的,很多网站或者app会记住你的所有的信用卡信息,有了消费自动结算,你什么都不用输入。比如下图这个 GoDaddy
你的信用卡 卡号+有效期+CVV 已经储存在这个网站上了。你选完你想买的东西,然后在这个界面直接点 Place Your Order 就自动结算。没有密码,没有短信验证,不用指纹,不用扫码,点一下就完成在线支付。
重点在于,这一切,不需要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这种中间商。只要你有一张卡,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储蓄卡,就可以完成线上支付。这么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 已经存在十几年了。
===================================
最受不了的就是,总有人动不动就提什么,路边卖橘子卖烧饼卖糖葫芦的小摊都能微信转账了。是不是觉得自己特优越?“外国”人民好可怜啊,因为没有支付宝这类 app,在街边买个烧饼还得费劲掏半天零钱?要不怎么说井底之蛙呢。你就没想过,在一个法律健全,执法严格的“外国”,这种无证经营,逃税,食品安全无法监督的小摊根本不可能出现啊。
为什么要做一个产品去解决不存在的问题?
===================================
出租车,便利店,餐馆,等等,N年前就都装好POS机了。比智能手机出现还早。另外请分清 信用卡 和 储蓄卡的区别。微信转账只能用储蓄卡,不能用信用卡。
水电费,电话费,等,每月从你的信用卡里面自动结算,然后会给你一个 bill, “打开微信点点点”有这个方便?这种 GIRO payment 支付方式也至少有十几年了。
至于公交地铁卡,本身就是集成在信用卡那张卡片里面的。
===================================
我再来说一遍线下是怎么刷卡的。
小额的直接像刷地铁卡那样哔一下。
大额一点有时需要签字,有时不用。
根本不用输密码!!
评论中好多人理解的信用卡,其实是一个 阉割过功能福利 和 操作麻烦 的变种。首先请多了解完整的信用卡体系是什么样子的。大致可以看看这个回答: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blizzard 的回答 - 知乎
===================================
总有评论说什么第二代第三代。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定义的。但是我能看到的发展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 app 可以直接打开摄像头扫描信用卡,自动识别卡号等。重点在于,识别完就记住了,以后有了消费自动结算,扫码密码指纹等统统不用,也不需要任何支付宝之类的东西做为中间商。
或者,Apple Pay 也能算一个,虽然刷指纹麻烦,但是可以省去带许多不同的卡。另外 Apple Pay 和支付宝什么的不是一个思路。Apple Pay 做的只是卡片的虚拟替身。
打开摄像头扫二维码,和NFC比,哪个更方便,更安全,这不用我说了吧。
再举个例子,不管是二维码还是 Apple Pay, 吃饭付钱的时候,你需要自己走到收银台吧?我只用把信用卡递给服务员,然后接着吃接着聊,一会儿他把卡还给我,我顺手签个字,就好了。
===================================
原文第一段是:“亲爱的答主们,您们就别在这井底之蛙+自欺欺人了”,现已做出改动。
我查了一下,“井底之蛙”的意思是“用來比喻和諷刺比喻眼光狹隘且自以為是的愚昧之人”。“自欺欺人”的意思是“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
这分两方面来讲。首先,我所说的这一部分答主,自己从来没有深度体会过其他国家的日常支付方式,直接认为其他国家的现状都像支付宝出现之前的中国一样。所以说他们井底之蛙。
“自欺欺人”呢,就是这些答主看到另外一些答主写的,其实有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和信用系统发达完善,日常支付在很久之前就很便利了,但是就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
这两天评论都过1000了,而且翻来覆去争论的就这么几个话题。所以我还是改一下开头这样 aggressive 用词,来避免一些没必要的争执。同时依然欢迎大家来留言区发表新的见解。
===================================
评论精选:
在国外,尤其是郊区,出租车本来就不是满街跑,叫车要打电话或用uber,在澳洲叫车电话是各种六位数,比如133300,好记而且等候时间短,直接和话务员说需要啥,向下命令一样,一会儿车就来了,不用一直按手机,方便还显档次。交通卡可以直接和银行账户绑定,余额低于阈值就自动充上(top-up)。外国最流行的话费缴费方式叫post-pay,就是你先用(连手机都先送你),到了缴费期,电话公司给你账单,然后...啊哈你又猜对了,直接从之前设定的银行账户扣。你认为种种麻烦的支付款项,在国外,用户在压根没感觉的情况下就支付了,你觉得你认为巨牛的集成,在国外还有意义么?只怪中国服务商、银行无能,把本该自己处理的事情丢给消费者,一些互联网企业搞出花哨的应用,消费者尝到点甜头,就觉得牛逼的不行了,不知道本来这些麻烦就不该是他们的。
用户 @刘万军 :
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不争气,不好用,才有了支付宝的生存空间,... 后面支付宝用惯了,上淘宝买东西方便吧,用惯了,用蚂蚁买基金,方便吧,财路就来了。
用户 @布朗熊的小眼睛 :
我十分讨厌对“个人”的商户进行转账,支付宝我绑定的是信用卡,那些偷税的商铺一扫码就是自己的账户,最后好得给现金,好麻烦,有时候真的想投诉工商局(还是国税局)
用户 @Hanji Wang:
po主表明了他的中立态度:“没有市场,为什么要做呢?”我就想问,一个支付宝的技术到底是有多难?... 我还就不信了。随便一个国家都能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啥好炫耀的?无非是国外没有市场而已,因为国家发展方向不同。至于你们说的便利性,那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看你们喜欢哪种方式了。我个人比较喜欢国外的方式,我目前也在加拿大。信用卡能够为你建立一个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对你以后贷款是有帮助的,分越高,贷款越多。还有一些银行的工作都要求Equifax要达到800以上,如果你每天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而你的工作又是跟钱打交道,那是不合理的。另外,信用卡有各种福利性的东西,加油打折,买东西打折,飞机延误险,租车保险,积分返现,航空里程,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支付宝没有的。另外我女朋友在这边用信用卡买的车,就用的中国银行的visa,国内能用支付宝买车吗?当然现在国内有芝麻信用什么的,到现在也不过才发展2年而已。
用户 @八里土人 :
我觉得问题出在“收款人”的身份了。 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的方便之处,是商家在交易过程中仍然是“个人”,而不是“商家”。 这样的原因,是中国的税制混乱。开通第三方支付无需使用商家的银行账户,而是用其个人的银行账户。严格来说就是偷税了。这样的交易无账目可查,无法审计。 严格来说,只要有营业执照,就必须绑定一个营业账户(类似于对公账户)。在这个营业执照下所有的经营都必须走这个账户。 也许美国的税务监察机制不一样,所以使用商家第三方支付没有那么多吧。
用户 @归去来兮 :
留学狗对国外这种信用卡支付的便捷也深有体会,不过也就是在国外了,国内复杂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支付方式「在目前」是不可能打败支付宝微信的。鬼佬那边,POS机遍地都是,布满各个大大小小的超市商铺,100刀的限制基本上满足了需要,但是在国内,一般的小店是不太会去搞个POS机的,更别提路边各种摊贩了;在超市,一般都不去排队走人工,都选择更快捷的「self-check out」,用pay pass结账,偶尔刷卡拿cash out,可是国内的超市,估计没有哪家敢搞这个,会被贪小便宜的人给毁掉的,支付宝扫码支付这个时候的便利就出来了,当时回国,看表弟用这种支付手段,我是被惊艳到了……而且,就我自身的情况来看,之所以外面信用卡人手一张,就好比我来说,过去没多久到银行开户,拿到卡,客户经理说的很清楚,我虽然以储蓄为目的,但是开了两个账户bulabula,反正虽然卡本身可以当做信用卡使用,但其实直接从储蓄账户扣款,直到储蓄账户没有金额,才会给你500刀的信用额,几个账户的金额可以随时从手机APP里转换,反正保护好卡就行了。
用户 @李阳 :
管他黑猫白猫好用就是好猫 在中国现在出门只带手机就够了,如果坐公交再带一张公交卡 什么时候把公交卡这个废物也整合到手机就完美了 微信,支付宝,闪付 全部用手机就可以完成 而且微信和支付宝无论是对于商家和消费者使用成本和门槛都极低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外那一套在中国吃不开的 同样在国外他们有比微信支付宝更适合的解决方案,微信和支付宝也吃不开
===================================
其他精彩回答推荐: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Jackson Hu 的回答 - 知乎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jun yuan 的回答 - 知乎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横行人道的回答 - 知乎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青笠七四的回答 - 知乎
通信业来补充一下,移动通信质量好是移动支付的基本条件。移动支付不可能一夜发展起来,我们往前看,5年前国家在无线通信和无线电子商务上做了什么铺垫:
这是2011年的报道:
http://www. cww.net.cn/zhuanti/html /2011/5/13/2011513105943727.htm“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村通工程累计投资达到约231亿元....将我国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达到了100%和94%以上。...
开发和推广“农信通”平台应用,增加和丰富业务种类和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农民务工、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咨询、生产生活与政策法规的信息化。...
针对涉农企业,通过打造农产品电子交易互联网平台...实现涉农企业的电子交易
这231亿,对通信企业来说不但是打水漂,而且每年的维护费还得继续倒贴,私人企业为了回报率不会做。但这笔钱扔进去,换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收益。为了信号好赔钱做;利润低但涉及低端人群的的电子商务,国企赔本做。没有这些付出,底层那里知道手机上网好呢?怎么培养移动商务客户习惯呢?光靠高消费人群,那永远只是少数。没有高渗透率的手机上网人群,手机购物人群就少。手机购物人群少,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潜力就低。潜力低了,推广费用就高。
中国是国企亏本把底子做广做厚,互联网电商就享受到了。
我那时给运营商做网络优化,电梯没信号要解决,家里没信号要解决,四星级宾馆房间厕所没信号要解决。一个二十张桌子的餐馆,收银台信号一般POS机反应慢要解决。
那时广东的标准是99%的道路,三星级以上宾馆,大型商场,比较繁忙的时段,满格,下载1Mbps实践上来说,这恐怕移动支付的最低要求了。现在是追求30Mbps了。
那时候我们同事去的美国,欧洲,别说房间里面了,大街上都可以没信号。
我们和香港运营商交流,他们豪华商场居然中间一根天线就满意了,比深圳同样人流和面积的商铺比少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的地方深圳做到了平均一层一个小区的,他们居然五六层一个小区。这意味着,容量根本不充足,要是人人刷手机支付,一定会卡得不得了。
信号差,你说,吃饭团了个票,还要跑到大街上才能刷,这能发展起来吗?要是服务员说“您出门左转做坐电梯下楼,出门后往东20米,路口往西30米,就有信号可以买团购券了”。你还用移动支付吗?
要是春晚摇一摇,还得去到大街上才有信号。老人家会因此学会了手机支付吗?
在国外,信号差,搞移动商务还得确保商家提供免费wifi。这意味着放弃了大量低端消费场所了,而这正是小额快速支付最有优势的场景。没了这个场景,还怎么和信用卡竞争呢?
========一些回应========
有人批评中国的村通工程,说”正是因为给乡村偏远地区做了那么大投入,才导致城市里面的通信费太贵了,这本身就不合理。“
这是通信啊,这是基础设施啊。修通信好比修路致富,甚至比修路更重要,改善通信能带来知识,带来资讯,能让农民知道种什么致富,怎么种效果好,进而尊重知识,鼓励下一代学习啊。
一句城里人通信费高了不合理,其实是说:“你怎能从我的通信费里面扣5元钱去给乡下人创造条件,让他们自我进步呢?我要享受廉价的通信费用,这样我才方便去劝社会给乡下的穷人捐款,那些捐款可是成千上万的呢!“。
可以,这很白左。
===========
某些”信用卡无敌党“的脑回路真难理解啊。
我微信支付宝刷的也是信用卡的钱哦。
信用卡好用?以我经常去香港百家买酱油(真的是买酱油)的感受来说,这个月渣打返现,那个月汇丰打折,还分银联,visa,万事达。霍霍。我不但每一家卡都得带,而且每一家的不同卡还得带全。真折腾的慌。
再说了,俺通信业的,可地推过无线POS机的,你们以为商家用上POS是免费的啊,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一张二维码就收款的,至少不用专人维护POS机,不用专人维护WIFI。你以为这些都不是钱?你以为消费者活该出这冤枉钱?
再说了,微信交停车费享受过没?吃饭AA制你每人单独刷卡?
你人都还没到店,你专门半路找免费wifi上网支付?问题是全社会不习惯移动支付的大环境下,店家能接受你支付?
说起来有一次在香港,收费WIFI上网卖票,没有移动支付氛围的社会,就导致了:那是面向PC端的网购页面。页面极其不适合手机屏幕就不说了。广告挡住重要区域还很难X掉就算了。居然在一个关键的页面要flash插件!苹果手机伤不起啊,摔!不要以为有wifi就有移动支付的基础网络条件了。要用户感到随时在线,随手可用,才能显出比纸币+信用卡好。
还有吹牛说国外某些城市全城免费wifi的,我干通信业的,曾经同时干wifi和公众网。广东三星级酒店免费wifi和运营商设备都有,wifi维护成本远比公众网贵(政府的免费wifi也干过,成本更高)。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况国外的人工更贵,这羊毛更多了。
我知道啦,爱当冤大头的“有卡无需手机支付”党,你们钱多到不浪费不显得有档次。
==============
还有拿八达通举例的,深圳通,羊城通因为移动支付被削弱了吗?移动支付和卡们不完全是取代关系。而是扩展延伸。就说八达通的方便吧,但代价是八达通读卡器是要维护成本的。这笔钱还是出在税金上的。所以八达通在广东用谈了那么多年都没结果,就涉及计费标准、沟通协调、还有维护费用分摊的问题。。
而且最主要的,这还是政府背书的才有这么NB。说来说去,还得政府背书。于是绕回到了”中国这种政府背书的通信基础设施,是移动支付的前提,外国缺乏这种政府的奉献,所以难以推广“。
说起来,日本、韩国在通信领域的政府背书也做的不错,他们的移动支付也做得较好。
所以八达通更加说明了,欧美那种政府没有支撑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是移动支付搞不好的客观原因。
回到八达通这种进场通信卡片,读卡机一旦铺开,新功能来了,涉及到数据格式的变更,要升级成本就高搞得不得了。相反移动支付只需要下载个app,最多打印一下二维码。这里面谁升级快,谁功能扩展空间大是一目了然的。
而且,你们觉得近场刷卡快,那是因为你之前还有一个刷商品,算总价的过程被你忽略了。
以后移动支付方向是AR,才不是NFC,一个NFC标签要几分钱的成本,而且贴上去还要加成本。但相反的,商品本身就要印刷的,印刷几个识别码成本毫无增加。你购物时候放到购物篮。然后AR识别,然后AR识别你人脸付款。就算怕危险,无非就是手机上多一个确认过程。这完全可以做到你离开柜台的路上慢慢操作。省去了售货员每一个商品认真找二维码在哪里,然后还要输入数量的过程。你想想谁快?而且既然都已经AR识别了,干嘛还浪费钱维护多一套NFC设备?
当然,这在外国可能真的难推广。网络慢啊,手机收到确认信息都一分钟了。哪像中国,小超市也速率保障,秒刷!
============
还有觉得车台先进的,我们搞通信设备制造的朋友,都快忘了还有这种东西存活了,还以为和bp机一起消亡了。但就是残存,这种比小众更小众的玩意,不贵真没天理了。
====多余的补充=====
这里我忍不住单独说一说村通工程配套的那个电子商务的部分。
支付宝、微信能发展,是背靠巨大的手机处理电子商务事物的人口基数的。而上面这种亏本的电子商务,为扩大用户群,增加移动商务渗透率有很大贡献。
我记得中央台的报道,在中国深山里面,连车都开不进去的山区,一家药农以前是只能接触到一两个药材贩子,贩子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也从来不会知道明年种什么药材值钱。村通之后,可以免费电话连线省农业专家,可以还没收货就知道全国市场价格,家庭收入短短两三年就从几乎没有变成了几万元。小孩上小学布鞋都穿不起变成了现在穿正牌篮球鞋在学校打球了。
这不但是谋生解决了,而且是整个家庭的能力和潜力都大大的提升了。
对比一下西方的思路:政府不应该亏本做这事,而应该鼓励企业做善事。结果呢?知乎之前就有案例啊。某联合国工作的人员这样说:
联合国推广普惠性商业模式的平台拥有来自全球超过55个国家共138家企业成员(截止到今天),而来自中国的企业是0。I am so sad...
但是中国为什么欠缺呢?一是因为中国的企业缺乏意识,现在虽然很多企业都有CSR (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但还仅停留在组织员工参加公益活动,企业捐款建了几所小学的层面上,几乎没有企业能把“普惠性”的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商业链中。另一方面是,缺少政府的支持。推广普惠性商业模式涉及到一个国家在私营领域的战略部署,真的不是一两个企业就能带动的,需要政府提供资源才能带动意识的发展
而这是什么模式呢?
简单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欧舒丹的乳木果护手霜很有名。欧舒丹是一家法国企业,他们在非洲一个叫Burkina Faso的国家有一个很典型的inclusive business initiative- 他们在当地给很多妇女创业者提供培训,教她们如何更环保更有效地种植乳木果,如何使农业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给妇女提供了更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帮助她们实现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他们也保证了所收购的乳木果质量一流并且遵循公平交易原则。这种能把造福特定社会人群的理念融入企业value chain (价值链)的模式就是所谓的“普惠性商业”。
这不就是签署了定向收购合同后,安排培训。通过培训控制农户,以获得特别合适自己的农业初级产品。这种模式下,对应的农户的产品往往不符合其他企业的要求,因此增加了农户把产品转卖其他企业的壁垒。而且,定向培训,定向洗脑,能有效隔绝农户的见识,减少加价欲望。
这本来就是一套加强剥削的体系。结果还能从联合国拿钱。
这位联合国工作人员指责中国政府和企业没去做这样的善事。那是因为中国政府中国国企赔本去做,而且是真心诚意的帮组落后人群改变命运,出发点不是为自己企业牟利。
而且我国是把信息通路给你,把完整的知识给你,还请商业人员来讲授模式。让从没去过县城的药农,能知道全国这个药材是怎么销售的。让药农自主的去掌握商业和技术。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底层。
某些精英用西方思维指责我国:“嗟,来食!我多高尚啊。你们中国居然让穷人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不是去施舍,太让我看不起了“。
这很圣母.jpg
目前在丹麦留学,丹麦的移动支付软件mobilepay是丹麦银行自己推出的,目前在丹麦普及率相当高,但信用卡支付同样稳稳地占领一定的份额。所以mobilepay更像是丹麦银行自己提供的一种服务,银行为了进步提供这种服务但没必要自断信用卡服务这一臂。
所以赞同高赞答案对于银行支持所以移动支付才可能普及的理解。国家确实很难让欧美国家银行牺牲自己利益去发展其他公司的移动支付对吧。
移动支付在丹麦之所以能发展同样也得益于丹麦政府几乎完全掌控人民的基本资料。否则通过移动支付软件洗黑钱什么的,是国家和银行不想看到的。免费的医疗保险卡就是所有人的身份证,待超过3个月就能享受免费医疗保险,不管你是不是他们国家公民,银行卡和身份证号绑定,连公交卡都是实名带照片的。。。所以政府才能地向所有人征收高额税收。
不过我想提两点自己的见解。关于新技术的普及在中国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所谓的社会极其发达的北欧待了一段时间后,越发明显感受到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对新技术普及的巨大优势。在丹麦总人口500多万,即使一项优秀的新技术像mobilepay的初期,能占领10%的市场,也就50万用户,这样的基数很难支撑一个新公司继续创造廉价好用的新技术,只能由银行这种垄断的高收益集团提供此类服务,服务费反正都挺高。但在中国可以看到,但凡具有前景的新技术的到来,移动支付,滴滴,外卖软件,共享..等在初期即使是亏钱砸钱各大公司也愿意,因为市场太大了不是吗?这也是为什么在丹麦这种自行车日常使用率远超中国的国家,却无法实现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一个原因,因为这儿没有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
另一点就是中国社会目前相对西方社会尤其是北欧确实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这点确实比较虚,但是对新技术的普及是有加成的。和我的丹麦房东聊了很多关于中国和丹麦的差异。他去过几次中国,和中国人谈过生意,还算比较了解中国。根据他的说法是丹麦目前政治体系和法律基本不可能被修改了,根据宪法,修改任何法律得议会超过半数议员赞成,修改宪法得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员赞成。现实就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丹麦再也没有成功修改任何法律,有些法规还是十九世纪建立的。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well-developed的国家还在使用100年前建立的法律,必然是有很多漏洞的,而处理的办法可能就是相对粗暴的禁止。比如丹麦打车的价格非常高,6-7公里的路大概200多克朗,但是Uber在丹麦却被禁止了,原因是违背了一些劳动保障和公共利益的问题。连Uber这种国际公司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丹麦待久了,我感觉到生活在这样发达的社会所谓的高幸福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桎梏。因为丹麦工资高,因为医疗教育免费,因为环境好,因为工作压力小,所以这些在享受这些福利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小了,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变小了。因此这个社会对改善生活的技术的需求就没那么大,并不利于新技术的普及。
MVH.
结合我在澳洲的生活经验,我认为导致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1.国内外用卡环境的不同;
2.国内外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利益之争的差异。
在澳洲使用银行卡支付是非常方便的。尤其在2010年后,非接触式的银行卡和pos机逐渐普及,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用卡进行小额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也不需要签名,只需要像国内的公交卡一样滴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支付方式一般用于$100以下的交易,由发卡行承担盗刷风险。
澳洲银行对每笔刷卡交易收取手续费,虽然大多不到一个百分点,但基于庞大的交易总量,其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因此银行也有足够的利润来弥补盗刷的损失,也因此,银行也乐于推广刷卡交易,向商户免费提供pos机,以创造更便捷更广泛的刷卡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第三方移动支付过来抢生意自然会受到银行的强烈抵制,自己苦心经营的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具有传统优势的银行是会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银行都想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苹果支付登陆澳洲这么久了,四大行中只有ANZ支持,其他三大行坚决不支持苹果支付,也就是说只要是银行的客户,账户就不能关联苹果支付;相对应的,苹果iPhone内置的NFC芯片坚决不支持银行的App支付。这种互怼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好果子吃,这么久了,苹果支付始终流行不起来,像我这种commonwealth银行的用户用不了苹果支付,用自家的银行app移动支付还需要另外在手机上贴个芯片(我认为这个芯片就是类似银行卡内置的接触芯片),没兴趣,只好继续用卡咯,反正刷卡很方便。
反观国内,在移动支付未兴起之前,小额支付大多使用现金,只要是很少商家有pos机能刷卡,人们普遍没有刷卡消费的习惯,银行对这领域的开发似乎兴趣也不大。所以我认为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兴起受到银行方面的阻力不大,而且它的确比现金方便,也就更受群众欢迎。
总的来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银行的纵容和国内传统消费不喜欢用卡这两方面。
《纽约时报》在2017年7月17日发表的报道《在中国城市,现金正在迅速过时》中称,“中国的主要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一切费用,中国已跨入了‘无现金时代’的行列”。而在三年前,中国人都还主要以现金支付完成交易。
中国人上一次在这个领域领先全球,则是数个世纪前率先使用纸币。随着世界最早由政府发行的纸币“交子”在四川的出现,这种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日渐流行。到了13世纪的元朝,纸币首次替代硬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种由桑树制成的纸钞带有官方的标志和印章,是由执政当局印发的银票,可以直接兑换成银子。
马可·波罗亲眼目睹这套货币体系的运行后,他惊呆了,“皇帝的造币厂已经掌握了完美的炼金秘诀。”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又率先把纸钞这个名词扔进了故纸堆,他们迅速习惯了刷一刷手机花钱。
这也与正在宣称要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瑞典等北欧国家情况不同——北欧人依靠的主要是银行卡,但中国人却“跳过了”信用卡,直接从现金转向了手机支付:上述《纽约时报》报道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总额达到5.5万亿美元,是美国1120亿手机支付市场的50倍。
为什么短短几年,中国就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支付的革命”?
移动支付的中国基石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制人的中国故事。
据《无现金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作者戴维·沃尔曼观察,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移动支付革命是一种“跨越式现象”。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没什么金融服务的经验,这意味着人们没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支付习惯。
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距今已大半个世纪,支票的历史则长达几百年。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并非由银行发行,而是起源于美国的一些百货商店、饮食店等——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它们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允许顾客购货赊销。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首张银行信用卡。而最早的支票,则早在1659年就开始在北美使用。直至今天,信用卡和支票,仍然是欧美支付的主要形式。
由数位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参与合著的《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一书认为,移动支付革命能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人更爱用现金。2006年,中国流通中的现金占GDP比例约为13%,而美国为6.4%,英国3.5%。欧美银行发展了几百年,票据支付已成为国民难以逆转的支付习惯。而在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支行才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
其次,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依托于信用的支付难以在中国快速发展。近期高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有3.6张借记卡,但只有1/3的人拥有信用卡。
这种失衡的局面为移动支付的成长创造了土壤,因为消费者没有固化的信用卡、支票支付习惯,使得中国人能更快适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中国一步跨越了西方几十年。
《支付革命》一书写道,“在银行卡领域,中国落后欧美20年;在芯片卡时代,中国落后5年;而在互联网支付领域,中国的差距仅有一年甚至更短”。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实际上业界公认目前中国的移动发展水平已经在浪潮之巅。
在移动支付时代,信用体系正在快速建立起来,资金流动都会留下可追踪的痕迹。如今腾讯与阿里巴巴都已建立起企业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基于大数据推出相应的信用贷款服务。
除了用户习惯,技术手段的进步则是移动支付在中国起飞的另一时代机遇。
从技术的角度,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POS机物理网络为依托,其网络枢纽是银联这一清算平台;第二阶段是以电脑的物理网络为依托,以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工具为代表;第三阶段是以智能手机终端和3G/4G高速移动通信网络为依托的移动支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
中国的数字化支付的起点,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金卡工程”和15年前中国银联的成立。改革开放之初,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恢复或成立,但发展到2000年,分散在全国18个城市的银行卡中心各自独立运作、互不连通,银行卡的全国受理网络难以形成。而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实现了信用卡的跨国使用。
1993年,国务院启动以发展电子货币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意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也使得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中国真正的清算体系建立起来。银联立项仅两年,跨行交易成功率由成立前的不到50%提到90%以上。
彼时,在多银行接口难以互联外,另一个难题是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因为系统繁琐、成本高,银行没有动力去做。这时,市场上涌现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它们往往曾是IT企业,因为给银行开发信息系统,发现了电子商务这一支付痛点。
它们提供的是网关模式,即以中介形式连接商家和银行,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接口。
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只是商户到银行的通道,是银行的附属角色。
但很快,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流行,支付的逆袭之火悄悄燎原。
第三方支付逆袭
在看似壁垒森严的银行业面前,第三方支付从夹缝中生长出来,先以水滴石穿、后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震撼了整个行业。
中国第三方支付真正实现飞跃,是从网关模式,升级为账户模式。
所谓账户模式,是指大量互联网支付通过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人账户来完成。
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处于交易流程中资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节点,基于这些资金流和信息流,它们可以做更多的增值服务,包括今天中国消费者所享受的缴费、转账、还款、授信、保理、理财、咨询等。
从此,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个通道,变成了一个入口。而互联网时代的秘诀就是“入口为王”,锁定了客户,就锁定了生产、流通和消费。
账户模式的始作俑者,就是如今的行业巨头支付宝。
为了解决网购交易中的诚信问题,给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服务,淘宝网于2003年10月推出了支付宝。接着,支付宝创造性地在网购流程中引入了虚拟账户,在这个账户里,你可以资金担保,也可以收付款、充值、转账。
支付宝的虚拟账户实现了与大多数银行渠道的互通,比如2010年12月,支付宝和中国银行联合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支付宝账号绑定银行卡后,可以支付和还款,无需再通过网银。这样,支付过程就绕过了银联这一清算平台。
支付宝不断扩展虚拟账户的功能,2013年6月,它推出余额宝,将货币基金内置在其中,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启蒙产品。直到现在,这个虚拟账户依然还在不断开发出新功能。
正是在这家互联网金融新贵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趟出了第二条路:交易商的电子化,在电子商务中派生出的数码记账系统,比如预付卡、储值卡和互联网中的虚拟账户等。
在此之前的长久时间里,数字货币的主要路径是银行的电子化,即把纸面票据转化为数码记账,比如磁条卡、IC卡和网上银行。
在第一条路中,银行是唯一的主角;第二条路则是第三方支付的逆袭,它使得银行从前台退到后台,成为可缺席的支付媒介。
第二条路径也正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的“支付革命”。
2008年-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交易额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0%。互联网支付业务从2006年的4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89万亿元,增加了22倍。
在看似壁垒森严的银行业面前,第三方支付从夹缝中生长出来,先以水滴石穿、后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震撼了整个行业。
起初,商业银行并没有把支付业务看在眼里。商业银行的营利以存贷业务为主,支付业务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2012年全国14家商业银行的支付服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
然而第三方支付就从这一金融的基础服务做起,建立账户模式后开始向上层服务蔓延,使商业银行处于被逆袭的局面。而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的一句话也已经成为现实,“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
不过,第三方支付狂飙突进的背后,也出现了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挪用备付金,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通道进行洗钱、套现等现象。
2009年4月,监管开始介入,对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2010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接着,发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2011年5月26日,支付宝获得了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
《支付革命》一书中说,互联网市场创新永远走在监管前面,监管机构经常面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出来了新东西”的情况。
技术功臣二维码
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2012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快捷支付有两个必要条件——标准的信息终端和输入输出设备。而支付更便捷,就需要输入输出设备可随身携带,手机天然具备这一特点,黏在了消费者手上。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军移动支付的方式,是身份绑定与App开发,但是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刚建立不久的路径,建立了微信通道。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2013年8月,在拥有4亿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支付上线。次年春节,微信红包面世。2015年,微信开始布局线下支付,迅速与支付宝齐头并进,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
最新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合计占93%的市场。
《纽约时报》的报道认为,腾讯和蚂蚁金服(支付宝运营方)已经坐在了“金矿的顶端”:这两家企业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转账获利,也可以向使用这一平台的企业收钱,同时也获取了大量的支付数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蚂蚁金服和腾讯在每日全球交易量上,将超越Visa等信用卡企业。
除了黏住消费者的手机,微信和支付宝如此迅速地攻城略地,背后的另一个关键的技术功臣是二维码——扫一扫这个小方块,线上世界与眼前的商家瞬间连接,买卖双方才能真正牵扯进一桩交易之中。
二维条形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电脑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扫一扫”,即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
二维码在移动商务方面的应用起步于2005年初的日韩市场,但因为手机智能化程度不高、推进力度有限、用户接受度低等原因,几年后归于沉寂。而在欧美,二维码支付从未落地。
相较于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终端POS机,二维码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极低——商家只需要把一张打印有二维码的白纸贴在墙上,即可收付款。而一台POS机设备的售价则高达1000元左右。
2011年7月,支付宝在国内首推二维码支付。从前的线下支付以银行卡为主的格局被改变,二维码迅速占领市场。2014年,因为对安全性的顾虑,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
但支付巨头们没有放弃这一技术,不断对二维码的技术模式和安全性进行改进。当年12月12日,支付宝高调宣布全国近100个品牌、2万家门店推广扫码优惠,二维码卷土重来。微信也紧随其后,推出二维码支付。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至此,央行终于认可了二维码支付。当年12月,此前观望而未涉足二维码支付的中国银联,也正式发布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
重回“四方模式”
网联来了,它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
传统的第三方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即发卡机构(如银行)、收单机构、商户和卡组织(如银联)四方参与,顾客通过手机支付时,仍然刷的是银行卡,背后的清算方式与银行卡交易相同,也要通过银联这样的清算平台。
但支付宝和微信后来开创的直接连通银行和商户的“三方模式”,绕过了银联,颠覆了“四方模式”。比如用户通过支付宝账户向他人的支付宝账户转账,支付宝只需通过它自己在不同银行的账户之间划转资金,即可完成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交易信息无法通过跨行资金清算平台被监管方直接采集,监管机构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洗钱、套现等非法行为。
关于“三方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一位淘宝前员工曾感慨说出现之初他们很不为金融机构“待见”,被迫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而一位曾在银联体系工作的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从前不愿接入银联受制于人。因为它们吸纳的资金体量大,商业银行都会希望它们前去开设账户,为此不惜给出许多优惠条件,其中就包括对支付的限制少。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最早,第三方支付机构跟银联有过合作和沟通,“但这会让银联切走一块利润分成”。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做了一些“模式创新”,之后整个行业效仿,“三方模式”逐渐成为标配。“这一过程中可能是银联阻止不力,没有及时叫停,但也可能是它没有力量去叫停,形成这样一个现状。”薛洪言说。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三方直连模式这种做法只有中国才有,在国外是非法的,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支付清算的许可,却在从事跨行清算的业务。它们能够钻空子,是因为我国没有关于电子支付或清算支付的法律,“只有部门规章,没法用法律去追究。”
“原来我们国家有25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有一百多家,这一百多家都在跟银行搞直连,就相当于一百多个小的清算机构,而且都脱离于监管,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他说。
2017年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一律先接入网联,再由网联接入银行,从市场自发的“三方模式”再度回到“四方模式”。支付宝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支付宝已接入网联运营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对用户使用支付宝,包括支付和提现等功能暂时没有影响,也没有费用调整计划。
多位采访对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实际上央行成立网联这件事已经筹划了好几年。
赵鹞说,2011年支付清算协会就说要搞一个网联,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处于研究的状态。“这是包括支付机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集体智慧的产物,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个系统如果国外去做,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在这件事上其实已经跑在了前面。”他说。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
之所以国内的移动支付如此发达,如果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了。反推一下,国外移动支付未得到广泛的普及,也正是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
实际上,移动支付在中国能够这么普及和便利,主要还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共识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各界为“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的研究及践行所投入的金钱、人力等各种资源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移动支付正是这种重要共识和巨大投入下水到渠成的成果。
这种重要共识和巨大投入,
表现在通信技术上,一个是4G基站的建设,在工信部的力推下,由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共同注资成立的铁塔公司加足马力进行建设,截止2016年,我国4G基站总数达到了惊人的263万,而这些基站绝大多数又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平均1k㎡多就有一个4G基站,4G无处不在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谈笑语了。二来是用户规模的增长,自4G商用以来,三大运营商在扩大自家4G用户规模中表现的不遗余力,使得我国16年底的4G用户已经达到7.34亿之多,远远超过了欧美4G用户总和,占全球4G用户总量一半以上。“疯狂”的4G基站的建设,4G通信的大面积覆盖,以及惊人的4G用户群体,无疑使得移动支付的“移动”有了充足的底气。
表现在银行业界,就是@黑森林慕斯 的答案中所讲到的内容,具体不再赘述,概括他本人的话,就是国内银行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系统在政策引导下,不计成本的支持集合消费、理财、结算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且砸下重金保证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为移动支付的“支付”打造了十分的保障。
表现在智能手机上,就是近年来我国手机的一波“大跃进”。依稀记得以前手机届某位大佬曾经说过手机将是未来世界的中心,甚至成为人的一部分类似的话。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手机行业从营销、价格、性能等方面也一直在为实现这句话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在整个社会都掀起了一股购机换机狂潮,以不到全球1/5的人口规模占据了全球1/3多的智能机市场规模。而这一点,正好为移动支付的大规模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载体。
表现在互联网行业上,就是由于包括马化腾船票论等一波“移动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和互联网行业对“移动”的追捧,由此带来在资本、技术、人性化程度和功能多样性等多维度的激烈竞争,以及互联网企业频繁的兼并收购,不仅提升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自身竞争力,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支付软件的使用门槛,提高了支付软件的易用程度,扩大了支付软件的使用范围。民众也自然而然的在这一大波竞争中乐在其中、坐收渔利。
……
覆盖全面的网络信号,超级庞大的用户规模,安全性和便利性俱佳的金融保障、外观、性能和价格都相当给力的支付载体,以及门槛低、易操作的支付软件,这些“移动互联网”概念下的一个个具象的事物,都构成了移动支付在国内得以大规模推广使用的必要条件,也使得中国移动支付在2016年开始真正起步时,便如脱缰的野马,一骑绝尘,不见踪影。根据统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增长超过了三倍,达到38万亿人民币。
这一数字,是美国的50倍,也超过了日本2016年全年GDP。
而国外的移动支付不如国内那么普及,要不就是网络信号的覆盖不够,或者用户基数未达到一定规模,亦或是金融保障体系对于移动支付的不友善,再或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本身的不发达,这些条件,少一个可能就很难真正实现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推广,更遑论全民支付习惯的培养。
————————————
本文作者:共青团中央知乎团队 舍柒
之前如果台湾,台湾的朋友大意是说,因为各个银行是私有的,有金钱利益关系不好协调。
我就单纯谈谈日本为何没有流行起像“支付宝”这样的电子支付产品吧。
看到这个题目,不少人肯定要笑了。
关于移动支付,日本的情况非常特殊。首先在这一方面,日本是鼻祖。
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在2004年7月便推出了手机钱包,这几乎是全球最早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所以日本并不是没有技术。关键是搭载这项技术的终端消费产品——手机,并没有因此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日本的移动支付虽领先,却是完全封闭的。目前,日本的非接触式支付以Felica制式为标准,这种日本独特的NFC标准仍与大多数国家无法互通。虽说日本也是个拥有LINE这种主流通讯软件的市场,但扫码支付并没有形成中国这种热潮。
这带来的结果便是,像支付宝这样依赖于网络的移动支付手段,在日本的普及率非常低,甚至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还是Apple Pay,对于日本市场来说都是体系之外的外来物种。
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方面:
一、日本银行是“最大壁垒”
对于传统银行,账户间的转账手续费仍是它们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在日本,网购大多使用信用卡结算,甚至会出现“银行转账”这种我们购物时已经很少使用的结算方式,却很少有网站开放借记卡或者储蓄账户通道。
即便是LINE的支付服务LINE Pay,由于仍然没法关联任何一家银行的借记卡,目前也只能通过充值与信用卡关联扣款的方式支付,这直接影响了用户数量。
△日本信用卡与电子货币联用,像国内的一卡通
二、无法关联借记卡影响体验
在中国,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甚至是Apple Pay,都允许用户关联借记卡与信用卡。截至2015年6月,借记卡数量已经是信用卡的10倍以上,这个数字也同时意味着,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拥有更多用户。
对于那些没有信用卡的用户来说。购买行为必须经过“充值”“支付”这两步才能完成。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几家公司都做到了一步完成。
比较起来,日本LINE Pay账户最多充值10万日元,你没法购买价格更高的东西。银行不放开,支付用户太少,LINE Pay的合作商家数量也提不去。
日本并不缺乏拥有大量用户的公司,最接近早期支付宝的应该是雅虎,它的目的是与更多的加盟店结合,让用户使用雅虎ID完成支付,但目前这些支付并没有渗透到线下。
从商户端看,日本的信用卡使用率远超借记卡,这一点与中国庞大的借记卡消费阶层不同。通过第三方支付,中国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与使用信用卡一样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信用体系建立在第三方支付端上,这也是让消费者与商户都能够放心的原因之一。
三、日本保守的民族性格
我们再来看用户需求。日本消费者对隐私与安全性的重视,让他们难以被说服去使用新的支付方式 。
而在日本判断信用这件事本身就交给银行,除非手续费折扣有足够吸引力,否则他们并不需要多一个支付平台。
四、对用户日本公司喜欢“顺应”而非“开拓”
与中国公司相比,日本公司更喜欢“顺应用户需求”,而非“开拓用户需求”。顺应的结果,就是包括网络商城乐天、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AEON超市、电车公司JR东日本在内的多家大公司,都选择了“充值预付卡”模式。
日本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大公司与银行这种既得利益者更有利。日本经济产业省与金融厅希望能够有更多金融与技术创新,但仍处于调查与听取意见阶段,实际上,创业公司与外资想要撼动现有版图很困难。
前段日子,我们都知道支付宝正在进军日本。主要原因现在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中国游客就成了日本消费的救命稻草。
所以,为了方便中国游客,日本当然要引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毕竟,连金主都要用支付宝,如果因为付款不支持支付宝丢掉生意,那可真的划不来。
所以2015年11 月,支付宝正式进入日本市场之时,暂时避开日本本地公民,目标用户是那些来到日本的中国游客,而另一端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国游客会集中、高频消费的几类重要商户。
现在的日本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国民的支付习惯固化,这是在牌照之外对于支付宝的最大挑战。希望今后能有一家公司出现,掀起日本快捷支付的一次真正的革新。
某高赞答案以手机支付在非洲穷国都实现了,来论证移动支付没有优越性,这思路也是清奇。
潜在逻辑无非是:非洲国家也有手机支付---非洲国家是落后国家---所以实现手机支付没有任何难度---可见欧美只是不屑于采用---综上:手机支付并不比信用卡支付先进。
然而俺们非洲是穷没错,可也不能因为穷,就说俺们的技术都是垃圾吧?
这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于是考出及格以上的成绩就非自己能力所得了有什么区别?
作出这样公然的种族歧视,也有脸面在评论区调侃知乎以“国族自豪”为“政治正确”?
另外,实现手机支付在技术上确实没有太大难度,但除了技术问题就没有其它变量了么?
您引以为豪的欧美发达的信用卡体系,完善的金融保障,由此形成的利益集团,以及几十年的使用习惯,不都是影响因素么?
尤为可笑的是,套用您的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很多引人捧腹的结论。
如:太平洋某小岛上就有了完善的信用交易体系,人们以圆形石块为货币但并不实际交付它们---该小岛在被发现时还几乎处于石器时代,文明落后---所以信用支付在技术要求上一点也不高---可见我们坚持用现金结账从不使用任何信用交易的手段,只是不屑于为之---综上:你们那些奇淫技巧一点先进处也没有啊。
当然,笑归笑,还是要感谢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精彩的例子。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即便差距极大,也是可以抓住新技术刚出的窗口期,将自身领域的空白转化为优势,进行弯道超车的。
同时,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人们只沉湎于过去辉煌与所谓传统,抗拒革新拒绝改变的结果。
最后,衷心希望先进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有您这样的魄力,只要创新发生在后发国家就能把它们看作不值一提的小玩意。
@你也配反法西斯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你也配反法西斯的回答 - 知乎这个地没什么好洗的,欧美在这方面做的就是不如中国。
话说我05年去法国读书的时候,对金融体系是怀着学习的心态去的。以为欧洲元老帝国,金融方面必有高招。结果发现效率完全不可忍受:同一个银行不同账户之间的转账需要2-3天,用卡取钱之后,在柜台存钱,账户上也都要1-2天才能反映出来;唯一觉得欣慰的就是有支票本用了,吃饭什么的带着支票本,直接签个字就结帐,可能这种复古的感觉心理上比刷卡要高级一点?
然后08年我在上一门课 Advanced Topics in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大牛说:
Ebay发展的很好,不过总是有一些商家存在道德风险,收了钱以各种借口不发货,这个时候只能像Ebay和Paypal投诉,费时耗力。
然后接下来高能了!他说:
最近我和一个公司合作设计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机制,让消费者先付款给网站托管着,然后等卖家发货了,消费者收到货之后确认无误了,确认一下,网站再把钱释放给卖家。这个机制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下课了,我有个同学心直口快,直接吐槽说:“他解释了半天,其实不就是重新做了一个淘宝么?”
事实就是如此,尽管淘宝的这一套机制在05-06年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国外研究产业组织的这帮大牛就是不了解,他们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不了解,那么对于普通的民众和商人来说更不问可知。也就最近这五六年随着中国的腾飞,阿里、腾讯等等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逼得欧美开始睁开眼睛,学习并且接受这些模式中优秀的方面。
第二,欧美前期在借记卡+信用卡+支票本这套体系下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现在全面转向支付宝微信支付这套体系,那么之前建立的这些体系相当一部分就浪费了,这也是因为中国有后发优势,没有历史包袱的好处之一吧。
再者说,中国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和建设效率是欧美不能比拟的。因为中国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任何能够带来一点点效率提高,方便消费者一点点的发明都会被迅速的实践然后推向市场,即便是阿里、腾讯和华为这样的企业,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某些领域事实上貌似的垄断地位而放慢脚步,因为各种内外的压力都刺激着这些大企业继续前进。
说点题外话,每次看到一些妄自菲薄的洗地文章都觉得很无语。我每次回到中国,都能感觉到如升阳一般蓬勃迸发的朝气,在北京,在上海,看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急匆匆的,精神百倍的在工作,在学习,在为自己和他人的未来而奋斗和拼搏。『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辽天祚帝七十万大军被被几万女真人打的落花流水,但是看今天的中国,我渐渐理解了这种初生的朝气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十年前,上一代中国领导人也访问过英国,但是十年前,中国的GDP只有英国的80%,十年后,中国的GDP已经是英国的4倍有余。
这种朝气是我在欧洲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在欧洲大多数人身上看不到的。在欧洲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随遇而安,美其名曰『享受生活』,只有一小撮精英殚精竭思,玩命的工作着,焦虑着,维持着国家还能从表面上体面的运转着。但是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氛围是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让他们全民转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他们讨论出结果,论证出优劣,然后放松相关的管制之后再说吧。
高票答主
@路洋所说的四年英国生活经验也许只是反映了他所居住的 Newcastle 的情况,但是并不能代表英国特别是伦敦。
伦敦好的地方:
伦敦不好的地方:
总结
英国的移动支付比较规范,特别是伦敦。也是因为规范,大多数时候的支付体验要比国内扫码支付好,不会出现需要扫一下支付宝二维码,手动输入支付多少钱,然后支付完以后再要给收银员看一下确认的可笑场景;而同样是因为规范,一部分的便利被牺牲了,少部分中国印巴超市餐馆不能通过类似于微信转帐的方式收费,而他们又不愿意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甚至希望逃税,最后导致只能通过现金支付
至于 NFC 不如摄像头普及的问题,在英国这边应该还好,大多数手机都是自带的,特别是 Android 市场的混乱情况要比国内好一点,Google Play Service 普及率极高,更新及时,root 率低,移动支付容易铺开。一加2 取消了 NFC 正好碰上 Android Pay 正式发布,后来卖的不是很好以至于最新两代又把 NFC 加上了可见消费者还是看中移动支付的,如果一加手机不卖欧美的话,估计最新款还是没有 NFC。
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上更落后一点,但是也更自由一点。不如英国规范但是却比英国更有活力。仔细想想,这个国内外国情的特点和差别是一模一样的。希望知乎上的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