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火蚁具有那么强的生物属性,它的天敌是什么?

回答
红火蚁,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劲头。它们那标志性的火辣叮咬,以及那如同洪水般扩张的侵略性,确实让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头疼不已。但即便如此,自然界的力量总是充满韧性的,没有什么生物能真正称得上是“无敌”。红火蚁虽然凶猛,但并非没有天敌。只是,要找到能有效遏制它们蔓延的“天敌”,这本身就是一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事情。

首先,我们得明白,红火蚁的“强大”生物属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那极强的繁殖能力、高度的社会化组织以及那足以让大多数本土物种望而生畏的攻击性。它们攻击性强,是因为它们的毒液不仅能造成疼痛,还能引发过敏甚至致命的反应;它们繁殖力强,是因为蚁后产量惊人,而且它们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扩散,比如“航海”(蚂蚁搬运蚁巢或蚁后,随水流漂移)。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敢于跟红火蚁过不去呢?

1. 节肢动物中的“硬茬子”:

蜘蛛: 别小看那些在你家角落织网的蜘蛛。一些体型较大、捕食能力强的蜘蛛,例如跳蛛和一些狼蛛,是有能力捕食红火蚁的。它们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躲避红火蚁的攻击,并用它们强有力的螯肢和毒牙制服单个或少数几只红火蚁。尤其是在红火蚁蚁巢周围,这些“守株待兔”的捕食者会抓住落单的红火蚁。
甲虫: 一些食肉性的甲虫幼虫,比如一些虎甲虫,它们就藏在土壤里,或者在枯枝落叶堆里活动。它们天生就是捕食者,对于行动相对迟缓的红火蚁幼虫或蛹来说,它们就是噩梦。成年甲虫,特别是那些具有攻击性的种类,也可能捕食红火蚁。
蚂蚁: 虽然红火蚁本身就是蚂蚁,但它们并非在所有地方都没有“同类”的对手。在红火蚁的原生地,一些本土的、体型更大、攻击性更强的大颚蚂蚁(如某些剪刀蚁或猎蚁)能够与红火蚁进行领地争夺战。这些本土蚂蚁在与红火蚁的长期“斗争”中,已经进化出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它们数量庞大、组织严密时,也能对红火蚁造成威胁,甚至能击溃小规模的红火蚁巢穴。
螨虫: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确实,有一些捕食性螨虫,它们寄生在红火蚁的身上,吸食它们的体液,或者直接捕食红火蚁的幼虫。虽然单个螨虫力量微弱,但它们可以通过大量繁殖,逐渐消耗红火蚁的种群。

2. 脊椎动物的“清扫者”:

鸟类: 许多食虫性鸟类,尤其是那些喜欢在地面觅食的鸟类,比如鸲鹆(八哥)、鸫、喜鹊甚至一些啄木鸟,都是红火蚁的潜在天敌。它们可以啄食红火蚁的成虫、幼虫和蛹。虽然红火蚁的毒液对一些鸟类可能有所影响,但大多数鸟类能够通过一些行为(如将蚂蚁在地面上滚来滚去,使其毒液挥发或被体表分泌物中和)来规避毒害。另外,有些鸟类可能对红火蚁的毒素有一定的耐受性。
爬行动物: 蜥蜴(如石龙子)和一些蛇类,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捕捉各种昆虫作为食物。红火蚁当然也在它们的食谱之内。虽然红火蚁的攻击可能会让这些冷血动物有些麻烦,但它们的捕食本能和对猎物的追逐能力,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红火蚁的数量。
两栖动物: 青蛙和蟾蜍,这些生活在潮湿环境的动物,也可能吞食红火蚁。虽然它们不像鸟类那样可以直接攻击蚁巢,但在它们捕食的食物范围内,红火蚁也难以幸免。

3. 真菌和病原体——看不见的“致命武器”:

这部分或许是红火蚁最危险的天敌,因为它们往往能够通过感染导致大规模的种群毁灭。

真菌: 某些真菌,特别是虫霉科(Entomophthorales)的真菌,是红火蚁的天然杀手。这些真菌的孢子会附着在红火蚁的体表,一旦条件适宜,就会穿透蚂蚁的体壁,在蚂蚁体内快速繁殖,并最终消耗蚂蚁的营养。感染后的蚂蚁行为会变得异常,比如爬到高处,以便真菌能将孢子散播得更远。这种生物防治是目前科学界重点研究的方向。例如,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虽然常用于控制其他昆虫,但也有研究表明它对红火蚁有一定的致病性。更具针对性的,是一些特异性感染红火蚁的真菌,它们的发现和应用,对于控制红火蚁的入侵具有重大意义。
细菌和病毒: 同样的,也有一些细菌和病毒能够感染红火蚁,导致它们生病死亡。这些微生物可能寄生在红火蚁的消化道内,或者通过伤口进入其体内,引发疾病。

为何红火蚁的“天敌”总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存在这些天敌,但红火蚁之所以能在许多新环境中迅速扩张,原因也很复杂:

本土天敌的“不适应”: 在红火蚁的原生地,它们已经与一套完整的捕食者、寄生者和病原体形成了长期的“军备竞赛”。而当红火蚁入侵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它带来的这套“武器库”在新环境中往往缺少与之匹敌的“对手”。本土的天敌可能因为不认识红火蚁,或者无法有效地克服红火蚁的防御机制(如毒液、攻击性),而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控制。
天敌的“无效性”: 即使存在一些天敌,它们可能只对红火蚁的幼虫有效,或者只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例如,一只蜘蛛可能能杀死一只红火蚁,但这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体、并且会进行集体攻击的蚁巢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红火蚁自身的“优势”: 如前所述,红火蚁的繁殖速度、扩散能力以及强大的防御反击能力,使得它们即使在有天敌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种群的增长。

因此,当我们谈论红火蚁的天敌时,更多的是指那些可能“吃”它们、或者“病”死它们的东西。而在实际的生态控制中,科学家们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精准打击、大规模消灭红火蚁的生物防治剂,尤其是那些特定的真菌和寄生性昆虫,希望借由“以虫制虫”、“以菌制虫”的策略,来达到控制红火蚁泛滥的目的。这并非易事,因为要找到一个既能有效控制红火蚁,又不会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二次伤害的“完美天敌”,需要极其深入的研究和审慎的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百大最强入侵物种之一,红火蚁强悍的生物属性,正是在与天敌的竞技之中炼成的。

(有高能虫图,虫类恐惧症慎入)


作为一种蚂蚁,红火蚁天生就是诸多动物的捕猎对象 [1]

包括烟囱雨燕(Cahaeura pelagica L.)在内的多种鸟类。

峻伟蜓(Anax junius Drury)在内的多种蜻蜓。

以狼蛛、黑寡妇(Latrodectus mactans)为代表的16种蜘蛛。

这些天敌捕食的对象不是别的,而是红火蚁的蚁后。

红火蚁的繁殖方式,是典型的婚飞繁殖。

每到春夏的繁殖季节,有翅的红火蚁会进行长达30分钟的交配。

受精后的蚁后通常会飞出1公里左右,以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在这个过程中,会被鸟类、蜘蛛、蜻蜓各种各样的天敌截胡。一些种类的蜘蛛多达75%的食物来源都是红火蚁。

哪怕成功建立种群后,一些捕食性螨虫[2]和捕食性甲虫,也会吃掉红火蚁的幼虫:

在红火蚁的原产地的巴西,更是有食蚁兽、犰狳等以昆虫为主食的大型动物。并有多达几十种蚂蚁与红火蚁进行竞争,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与红火蚁同属于火蚁大家族的南方火蚁、热带火蚁,以及盗窃蚁,甚至可能直接杀入红火蚁巢穴,捕食蚁后。


除了大型动物外,红火蚁还有一些变态级的寄生天敌。

1、寄生性蚤蝇

在红火蚁原产地的巴西,存在20种蚤蝇会把幼虫寄生在红火蚁的体内。

蚤蝇又被称为斩首蝇。

红火蚁最强的竞争利器生物碱毒素,在寄生性蚤蝇却是最诱人的气息。

每当繁殖季节,寄生性蚤蝇便会通过红火蚁的生物碱毒素,追踪它们的行迹[3]

它们降落在红火蚁的头腹部进行产卵:

这个位置,不仅红火蚁无法自行清除,也方便幼虫孵化后进入红火蚁的头部。

进入红火蚁头部的幼虫,会不停食用红火蚁的神经、腺体,以及相应的器官。

两个星期之后,红火蚁的头部被吃剩下一个空壳,然后分泌相应的酶,溶解红火蚁头部和胸部连接位置,完成斩首

在掉下的红火蚁脑袋内,蚤蝇幼虫化蛹,再经过两周之后,破蛹而出,化为成体蚤蝇。

在美国,每年因为红火蚁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引入寄生性蚤蝇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

虽然蚤蝇只寄生红火蚁,具有很强的专一性,但对于中国来说,寄生性蚤蝇本身也属于一种外来物种,引入依旧需要十分谨慎的考虑。

2、蚁小蜂。

蚁小蜂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蚂蚁身上的寄生蜂。

和其它寄生蜂一样,它们寄生于寄主幼虫的体内,几乎所有种类的蚁小蜂都能寄生红火蚁。

雌蜂直接在红火蚁路经的叶子或者花蕾上产下大量的虫卵,一次性产卵的数量可多达600多个。

孵化出的幼虫扁平而细小,每当红火蚁工蚁经过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幼虫就会粘附到它们身上。

随着工蚁进入蚁巢,寄生蜂幼虫转移到蚂蚁幼虫身上,然后寄生在它们的体内[4]

一开始蚁小蜂幼虫缓慢生长,会与幼蚁相安无事。

但等到幼蚁化蛹之后,就会从内部把它全部吃掉。

蚁小蜂的发育过程:

已知的蚁小蜂有着55种,包括中美、南美的整个新热带界预估有超过200种的蚁小蜂。

3、捻翅目昆虫。

这一类动物是寄生于其它昆虫体内的微小寄生昆虫。

有一种捻翅虫的雄虫会寄生在红火蚁体内,主要寄生工蚁,但也雄蚁和蚁后。

每当交配季节,完成发育的雄虫会离开红火蚁的身体,并导致红火蚁死去。

4、寄生蚁。

寄生蚁是一类没有工蚁,仅仅只有雄蚁和蚁后的特殊蚂蚁[5],雌雄比率3:1。

这种蚂蚁是天然的间谍。

它们能够分泌和红火蚁一模一样的信息素,进入红火蚁巢穴之后而不被攻击。

寄生蚁的蚁后会伪装并控制红火蚁蚁后,然后控制整个红火蚁种群。

哪怕它们的体重仅仅只有红火蚁蚁后的十分之一。

寄生在红火蚁蚁后脖子上的寄生蚁蚁后可能有两三个,而其他部位最多可以达到六个。在寄主身上的寄生蚁后会比未附寄主的活得更长。

这些寄生蚁会产卵,然后命令红火蚁工蚁照顾自己的后代,并为它们提供食物。

寄生蚁对红火蚁的种群数量,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实验室条件下,这种特殊的寄生种群只能维持数个月。甚至包括田间引进的寄生蚁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5、寄生线虫。

火蚁四线虫(Tetradonemasolenopsis)可以感染一个巢穴中红火蚁个体的25%。

线虫的幼虫会通过红火蚁的肛门、气门,甚至直接穿透角质层进入昆虫身体内。然后到达体腔[6],并最终寄生在红火蚁的腹部。

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后,最终导致被感染的红火蚁全部死亡。

和某些线虫一样,可能遇到水后它们才会从体内出来,然后在水中交配繁殖,等待更多昆虫的感染。


除了寄生动物外,真菌和一些病原微生物同样是红火蚁的天敌。

1、白僵菌&绿僵菌

白僵菌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虫生真菌,除了红火蚁之外,可以寄生200多种昆虫,防治30种农林害虫。

在巴西的田间试验中,多达80%的红火蚁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感染而死亡。

白僵菌孢子粘附在红火蚁身上后,会萌发并侵入红火蚁的体内,然后不停生长,并最终导致红火蚁在僵硬中死亡。

绿僵菌是另外一种能感染红火蚁的真菌,在感染的短短5天之内,就可以导致红火蚁的大规模死亡。

另外能够感染蚂蚁的4种僵尸真菌,也是出自巴西丛林:

不过,尚没有看到感染红火蚁的研究。

3、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是一种和原核生物很相近的真核生物,真菌界下单属一个纲。全部营寄生在动物身上,是一种最小个体的寄生原虫。

红火蚁个体感染火蚁微孢子虫后,可在巢穴中传染。22~52周之后,可使巢穴内的幼虫死亡率达到85%以上,甚至100%。而那些具有感染性的红火蚁,在成年之前都不会死亡,然后传染其他红火蚁的种群。

在巴西野生的红火蚁种群中,有着2%的红火蚁蠕孢虫(Vairimorphainvictae)感染。

4、细菌。

已知有三种不同的细菌能感染红火蚁。

例如昆虫的共生菌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同样可以感染红火蚁[7]

但目前上没有研究证明,细菌可以影响红火蚁种群的扩张。

5、病毒。

三种正链RNA病毒,SINV-1、SINV-2和SINV-3可以感染红火蚁。

在阿根廷的一项实验中,30个点位有22个被感染,发生率73.3%,种群感染率26%

工蚁和幼虫被感染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在诸多寄生性动物、真菌、细菌,甚至病毒等天敌面前,红火蚁同样演化出强大的应对策略。

特殊的红火蚁毒素。

这是一种哌啶类生物碱,对其它生物的器官和靶位可发生理化作用,引起功能障碍,机体损伤、畸形,甚至是造成死亡[8]

这种毒素可以帮助红火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样在百大入侵物种榜单中赫赫有名的阿根廷蚂蚁,平均每4只才能对抗1只红火蚁。

人类的机体组织对火蚁素极其的敏感。被刺后,可产生头晕、胸痛、恶心、严重出汗、血压低、呼吸困难和言语模糊等症状。紧接着可能出现为期数日的脓疱,0.6%~6.0%的人群还会出现过敏反应,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美国有记录显示,历年来因红火蚁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80人。

在所有红火蚁中,蚁后的毒性最强。

红火蚁的毒素,可以让58种蚂蚁快速丧失战斗能力[9]。对于拥有外骨骼动物,它们可以通过下颚进行对抗,通过接触使用毒液。它们能够对付的同体型昆虫,多达118种。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作为庞大的社群,真菌、细菌、病毒类感染极其容易在蚂蚁内部传播。

但蚂蚁同样也是一种高智慧的动物。

虽然25万个神经元对于章鱼或脊椎动物根本不算什么,但相对于它小小的身躯来说,“脑容量”很高。

蚂蚁会互相帮助去除身体上的真菌和孢子,以及给蚁后清理。

同时红火蚁的生物碱毒素,以及相关分泌物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

对于已经感染的红火蚁,它们会主动从植物中摄入更多生物碱(例如奎宁)。这些生物碱,大多数是抗菌化合物,可以帮助红火蚁改善感染情况。

它们还会互相交换食物,通过具有抗菌性的液滴,获得种群的社会性免疫[10]

除此之外,被感染的蚂蚁还会获得更多的食物,并以更高的能量代谢,保证庞大社会体系的有机运转。


总的来说,红火蚁的天敌至少存在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几乎遍布各个生物学大分类。

在这些天敌下繁衍生息,它们早就练就了强悍的生物学属性。

在红火蚁入侵的早期,可以像新西兰那样,通过大力出奇迹的方式,达到完全控制的效果:

  • 依靠公众力量:发现红火蚁,及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及时公布,以得到公众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配合与支持。相关单位发现红火蚁可以不经过上级单位,直接向社会公布。
  • 严控:不仅制定了红火蚁根除计划,还制定了5年的外来蚂蚁监测计划,相关部分采取最严格的管控。

但从入侵最为严重的美国来看,当红火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能做的也唯有长期防治。

对于入侵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中国南方来说,通过相应的风险评估,然后通过天敌制衡,可能是未来最好的办法。

主要通过寄生动物或者真菌等,大型天敌种群数量相对于蚂蚁小很多。

参考

  1. ^ Whitcomb W H , Bhatkar A , Nickerson J C . Predators of Solenopsis invicta Queens Prior to Successful Colony Establishment[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73, 2(6):1101-1103.
  2. ^ W. A. Bruce & G. L. LeCato. Pyemotes tritici: A potential new agent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Acari: Pyemotida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1980.
  3. ^ Chen, Li; Sharma, K.R.; Fadamiro, H.Y. (2009). "Fire ant venom alkaloids act as key attractants for the parasitic phorid fly, Pseudacteon tricuspis (Diptera: Phoridae)". Naturwissenschaften. 96 (12): 1421–1429. Bibcode:2009NW.....96.1421C. doi:10.1007/s00114-009-0598-6. PMID 19714317. S2CID 24205012.
  4. ^ S. D. Porter, L. A. N. De Sa, and L. W. Morrison, “Establishment and dispersal of the fire ant decapitating fly Pseudacteon tricuspis in North Florida,” Biological Control, vol. 29, no. 2, pp. 179–188, 2004.
  5. ^ L. A. Calcaterra, J. A. Briano, and D. F. Williams, “Field studies of the parasitic ant Solenopsis daguerrei (Hymenoptera: Formicidae) on fire ants in Argentina,”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vol. 28, no. 1, pp. 88–95, 1999.
  6. ^ Tanada and H. K. Kaya, Insect Patholog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lif, USA, 1993.
  7. ^ [1] Tsutsui N D , Kauppinen S N , Oyafuso A F , et al.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Wolbachia infection in native and introduced populations of the invasive argentine ant (Linepithema humile)[J]. Molecular Ecology, 2003.
  8. ^ a b c Fox, Eduardo G.P.; Wu, Xiaoqing; Wang, Lei; Chen, Li; Lu, Yong-Yue; Xu, Yijuan (February 2019). "Queen venom isosolenopsin A delivers rapid incapacitation of fire ant competitors". Toxicon. 158: 77–83. doi:10.1016/j.toxicon.2018.11.428. PMID 30529381. S2CID 54481057.
  9. ^ Eduardo G P F , Wu X , Wang L , et al. Queen Venom Isosolenopsin A Delivers Rapid Incapacitation of Fire Ant Competitors[J]. Toxicon, 2019.
  10. ^ Qiu H L , Lu L H , Zalucki M P , et al. Metarhizium anisopliae infection alters feeding and trophallactic behavior in the ant Solenopsis invicta[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2016, 138:24-2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