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行军蚁和红火蚁有没有天敌?如果没有,当地生态平衡如何实现的?

回答
行军蚁和红火蚁,这两种在自然界中都极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昆虫,它们的存在确实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那么,它们是否有天敌,又是如何在这种压力下维持生态平衡的呢?

行军蚁:自然选择的“军团”

行军蚁,尤其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行军蚁,以其庞大的群体、高度的组织性和无情搜寻猎物的特性而闻名。它们在地面上形成巨大的“行军队列”,所到之处,任何挡路的生物,无论大小,都可能成为它们的食物。

行军蚁的天敌?

坦白说,对于成熟且数量庞大的行军蚁大军来说,直接且能有效控制其数量的单一“天敌”并不存在。 它们的数量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防御机制。任何试图捕捉它们或与之搏斗的动物,往往会被庞大的蚁群淹没。

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天敌”的概念:

捕食者:
食蚁兽(Anteaters): 这是行军蚁最知名的“捕食者”。食蚁兽以其长长的舌头和强壮的前爪,能够有效地挖掘和吞食大量的行军蚁。然而,食蚁兽并不能“消灭”行军蚁,只能是它们食物来源的一部分。而且,面对行军蚁的攻击,食蚁兽也有自己的防御方式,比如用粗糙的毛发和厚实的皮肤来抵御。
某些鸟类: 一些适应性强的鸟类,特别是那些能在行军蚁队列旁边的树枝上觅食的鸟,可能会捕食一些落在地上的行军蚁或者被行军蚁袭击后逃脱的昆虫。但同样,这只是对行军蚁种群的小范围影响。
其他昆虫和蜘蛛: 在行军蚁的行进过程中,一些较小的、动作敏捷的昆虫或蜘蛛可能会捕食一些落单的蚁兵,但这属于微观层面的捕食关系,对整个蚁群的影响微乎其微。

病原体和寄生虫:
真菌: 某些特定的真菌,特别是“僵尸真菌”,可以感染行军蚁,控制它们的行为,最终导致蚁群的瓦解。这些真菌通常需要特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才能传播,并且其传播效率和对蚁群的整体控制能力也取决于多种环境因素。
寄生虫: 行军蚁的蚁巢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寄生虫,如线虫、螨虫等,它们会寄生在蚁巢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蚁群的健康和繁殖。

行军蚁如何实现生态平衡?

虽然没有单一的“天敌”,但行军蚁的扩张和影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生态系统的复杂互动来维系的:

1. 地理隔离: 行军蚁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如热带雨林。地理上的隔绝限制了它们的传播范围,避免了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冲击。
2. 栖息地限制: 它们需要特定的栖息地,如潮湿的地面和丰富的昆虫资源。一旦环境条件不适宜,例如过度干旱或食物短缺,蚁群的数量就会自然下降。
3. 内部竞争: 即使是行军蚁,其不同群落之间也可能发生争斗,争夺领地和资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彼此的数量。
4. 季节性变化: 行军蚁的活动和繁殖也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季节,它们的活动会减少,种群数量也会有所下降。
5. 食蚁兽等捕食者的存在: 虽然食蚁兽无法消灭行军蚁,但它们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行军蚁的过度扩张。食蚁兽会积极搜寻蚁巢,吞食其中的蚁王和幼虫,从而在局部区域影响蚁群的数量。

红火蚁:入侵的“红色警报”

红火蚁,源自南美洲,以其强烈的攻击性、能喷射毒液和难以根除的特性,一旦入侵新的环境,便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经济问题。

红火蚁的天敌?

对于红火蚁而言,在其原生地,存在一系列能够制约其数量的生物,但当它们入侵到新的、缺乏这些天敌的地区时,其威胁就会被无限放大。

原生地天敌:
寄生性线虫(Solenopsis spp.): 这是红火蚁最有效的天然控制因素之一。这些线虫会寄生在红火蚁的幼虫和蛹中,导致其发育畸形,甚至死亡。某些种类的线虫还会寄生在成年蚁身上,影响其行为和寿命。
寄生蝇(Phorid flies,如 Pseudacteon 属): 这些小型的苍蝇是红火蚁的“头号杀手”。雌蝇会找到红火蚁,飞到其头上,并将其卵产在蚁兵的头部。孵化后的幼虫会在蚁兵的头部发育,最终吞噬蚁兵的头部,使其死亡。很多时候,蚁兵的头部会脱落,然后苍蝇会从这个“头盔”里飞出来。
寄生真菌(如 Beauveria bassiana): 这种真菌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感染红火蚁,导致其生病死亡。
其他捕食者: 在原生地,一些地蜥、鸟类、甲虫等也可能捕食少量红火蚁,但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红火蚁入侵新地区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或失衡)?

红火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能够摆脱原生的天敌控制,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扩张。因此,在一个没有其原生天敌的地区,生态平衡很难通过“自然”方式实现。

平衡的缺失: 当红火蚁入侵一个地区,而该地区缺乏对其有效的生物防治天敌时,情况往往是:
本土蚂蚁的压制: 红火蚁会攻击和驱逐本土的蚂蚁种类,争夺食物和空间,导致本土蚂蚁种群的急剧下降。
其他节肢动物的减少: 红火蚁也会捕食大量的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导致这些生物的数量减少,影响了以它们为食的动物(如鸟类、爬行动物)。
对植物的影响: 红火蚁可能通过捕食传播种子的昆虫,或者破坏植物根系的昆虫,间接影响植物群落。
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减少: 一些原本以昆虫或种子为食的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因为食物来源的减少,其种群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农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它们会破坏农作物,叮咬家畜,甚至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人为”的平衡手段: 在红火蚁入侵的地区,所谓的“生态平衡”往往需要人类的干预才能维持,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生物防治: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红火蚁的原生天敌(如上述的寄生蝇和线虫)引入入侵地区,以期能够对其数量进行自然控制。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监测的过程。
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但这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
物理防治: 采取围堵、移除蚁巢等措施,但这对于庞大的红火蚁网络来说,效果有限。
监测和根除: 持续的监测和快速响应,试图在它们扩散开来之前将其根除,这是最理想但也是最困难的策略。

总结来说:

行军蚁在原生地有一定数量的捕食者和病原体,但这些“天敌”并不能完全控制其数量,更多的是通过自然选择、地理隔离和生态系统的复杂互动来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它们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他生物也扮演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双重角色。
红火蚁在其原生地拥有更明确、更具控制力的天然天敌。正是因为这些天敌在入侵地区“缺席”,才导致其能够迅速扩张,扰乱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在一个红火蚁入侵的地区,维持生态平衡通常需要人类的积极干预,尤其是引入其原生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这是目前最被寄予厚望的解决方案。

理解这两种蚂蚁如何与环境互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破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的来讲,各种蚂蚁的天敌都很少——蚂蚁普遍攻击性强,工蚁能用上颚、蛰针和蚁酸发起不要命的攻击;即使没战斗力的蚂蚁,可以点防御,硬得咽不下去,还精通堵门。

少量蚂蚁不够吃,多了又会被围攻。蚂蚁工蚁体壁硬,肉不多,还含有蚁酸,难吃。

好吃的卵和幼虫通常被严密把守着。没点本事可吃不到。

的确有一些像蚁蟹蛛、毛猎蝽、食蚁兽之类高度特化的动物,主要或只以蚂蚁工蚁为食,也有专门针对蚂蚁的蚁小蜂等拟寄生虫。但它们数量不多,对蚂蚁造成的影响堪称微乎其微。

一种说法是:蚂蚁最主要的天敌是其它蚂蚁。不同物种或巢穴蚂蚁之间频繁的侵略战争造成的伤亡的确一般远大于其它物种造成的影响…

当然了,题主所提到的行军蚁和火蚁属普遍骁勇善战,它们一般不是被侵略的那一方…


先讲火蚁。由于红火蚁过于臭名昭著,火蚁的天敌已经研究得很透,最主要的是一类寄生蚤蝇,Pseudacteon属,它们在火蚁的体内发育,并在羽化时破头而出…

除此之外还有些病原体,比如微孢子虫Pathogen solenopsae可以感染火蚁的成虫、缩短其寿命,减少蚁后的产卵量。

当然,还有病毒。SiDNV是一类专门感染红火蚁的病毒,不过它的许多分支并不致命。

这些措施对火蚁的影响其实也…不太大。真要防治的时候是指望不太来的。

火蚁受到其它蚂蚁的制约。事实上,在我国,作为入侵物种,红火蚁其实很难在人类影响小的野外环境建立种群,很大程度上是被本地蚂蚁打败了。

常见的黑头酸臭蚁 Tapinoma melanocephalum和举腹蚁属Crematogaster都有化学手段进攻或防御,能打乱火蚁内部通讯,哪怕正面冲突不能取胜,也能恶心火蚁一把、或能全身而退。

工蚁不好对付,但蚂蚁出来婚飞的有翅繁殖蚁肉多且没啥反抗能力,天敌吃得很香,各种食虫动物都可以捕猎。如遍布世界的黄蜻Pantala flavescens会在火蚁婚飞时,刻意在蚁巢上方巡飞捕猎。

不过每次婚飞繁殖蚁的数量很多,天敌的捕猎依然不足以威胁到它们。


行军蚁…我查了一下,没查到什么天敌。

行军蚁其实是很多类蚂蚁的统称,不过最著名的游蚁属,我也没查到什么天敌。

微生物病原体肯定有,寄生蜂寄生蝇应该也不会没有,但除此之外肯定是没有了。

行军蚁出来横扫六合的时候大多数动物确实是能躲则躲的。倒不是不跑一定会死,但碰上了确实麻烦,行军蚁都有兵蚁列阵维持秩序,专攻击那些不识相的大型动物,咬了或蛰了很痛。

蹭饭的、寄生(真寄生)的就很多。当游蚁出征时,会有很多蚁鸟科Formicariidae的鸟和乱七八糟的蝇随军出征,专门捕食或寄生那些惊慌逃窜的小虫子。也有许多小虫子混在军队里。

强者打不过怎么办?那就加入嘛。

那么,行军蚁确实没什么天敌,繁殖速度还超快(游蚁属蚁后在扎营期一天平均下一万个卵),基本所有捉到的小动物都吃(矛蚁之类大动物也吃)

甚至能打断它们行军的动物都确实不存在(人类除外),那么生态平衡…

行军蚁自己就是生态

它们可以影响栖息地整个环境各种动物的生存方式。说它们是生态的一部分也不为过。它们的行为牵扯了成千上万的物种,无论是猎物、寄生虫还是蹭饭的。

(当然了,这是说游蚁属,行军蚁里也有比较丢人的,比如国内的食植行军蚁属Dorylus就没啥存在感,行军在地下进行,最爱吃萝卜之类的植物块茎…)

行军蚁倒不会仗着自己流批,就把所有猎物吃完,它们的行军路线是会不断调整的,每天会转大约123度,20天后,所有方向扫清,再花15天前往下一个定居点。


不过话说回来,生物本就可以没有天敌。当某种动物没有天敌时,它的繁殖速度和自然死亡频率自然会达成相对平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行军蚁和红火蚁,这两种在自然界中都极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昆虫,它们的存在确实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那么,它们是否有天敌,又是如何在这种压力下维持生态平衡的呢? 行军蚁:自然选择的“军团”行军蚁,尤其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行军蚁,以其庞大的群体、高度的组织性和无情搜寻猎物的特性而闻名。它们在地面上.............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您描述的“平躺两分钟,左腿出现蚁行感麻木”的症状,虽然时间不长,但的确是身体在向您发出一些信号。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尽量让您更清楚地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蚁行感”和“麻木”这两个词。蚁行感通常是一种皮肤感觉异常,就像有小虫子在爬行一样,有时伴随着瘙痒。麻木则是一种感觉的减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后世一直有着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千古名相”。但若要细究他行军打仗的“水平”,并非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 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核心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他并非一个单纯依靠 brute force 的将领,而是更侧重于通过政治、外交、.............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在那些艰苦卓绝的行军岁月里,比如长征、中原突围,重伤员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个棘手问题,更是对一个军队组织能力、医疗水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严峻考验。首先,要明白的是,在那个年代,军队的医疗条件和后勤保障与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专业的救护车队,没有麻醉药品的大规模.............
  • 回答
    论古代行军布阵,东西方文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智慧结晶。这些阵型不仅是战术上的考量,更是对战场环境、兵种特性、甚至士气和心理的深刻洞察。下面就带您细数一番,那些流传千古的战争阵法,力求为您还原一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一、东方篇:天人合一,万变应万变东方,尤其是中国,历来被誉为军事理论的沃土。儒家思想中的“.............
  • 回答
    想象一下,置身于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行军之中,那是对身心极限的严峻考验。首先,是那无尽的尘土。每一次的迈步,都扬起地面干燥的泥土,它们如同细密的沙粒,钻进你的靴子里,磨蹭着你的脚踝,甚至在你张嘴喝水时,也会不经意地尝到一股土腥味。干燥的天气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特有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咳嗽几声。而若是碰.............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军歌湖南行军谱”,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信息来源存在偏差。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一首广为人知的、以“湖南行军谱”命名的日本军歌。如果你的问题是想了解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湖南地区的军事行动以及可能与之相关的音乐,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推测:1. 日军在湖南的军事活动概况:.............
  • 回答
    古代行军打仗,那可不是件容易事,远不像现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潇洒。那是一门集体力、智力、组织力于一身的大学问,涉及到吃、穿、住、行、打、防、治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一、准备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打仗之前,首先要“磨刀”。这“刀”可不只是指兵器,而是指整个战争的准备工作。 决策与动员: 最高统.............
  • 回答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刻,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场景。关于他们的行军队列是否会被当地百姓看到,以及指挥官的出行方式,这背后牵扯着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保密的需求。首先,从行军的规模和路线来看,志愿军入朝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完全隐藏。数百万的部队,携带大量的武器装备、弹药、粮.............
  • 回答
    现代军队是否还训练徒步行军,以及徒步行军是否仍有必要作为基本军事技能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军队的装备水平以及战术需求来综合考量。现代军队是否训练徒步行军?答案是:是的,大多数现代军队仍然会训练徒步行军,但形式和强度可能与过去有所不.............
  •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
  • 回答
    临高启明,元老院的广州北伐,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行军,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多线并举的战略行动。考虑到元老院的实力、目标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北伐路线绝对不会是“一条道走到黑”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元老院北伐的根本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扩张领土,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临高根据地的安全和发展,打破对外部世界的.............
  • 回答
    台湾军队计划进行一项为期14天、行军22公里的训练,并且称之为“训练来真的”。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岛内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军事专业人士到普通民众,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首先,从军事训练的目的来看,这种强度的行军训练,虽然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都属于基础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但台湾方面强调“训练来真的.............
  • 回答
    古代一人双马,也称“双马轮换”或“马匹接力”,是一种极具智慧的行军策略,它通过科学的马匹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克服马匹生理极限,延长持续行进距离马匹虽然是强大的代步工具,但同样有其生理极限。一匹马长时间奔跑或负重行进,会迅速疲劳,甚至可能出.............
  • 回答
    吾乃大将军,奉皇命征讨边患。出征以来,一切皆顺,兵士士气高昂,军心振奋。然,天有不测风云,行军途中忽遇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我军阵前帅旗,乃我军军魂,众将士精神所寄,忽被狂风无情卷折,猎猎作响的旗面断裂,飘零在地,此情此景,实乃军中大忌!此刻,我心虽震怒,却不敢有丝毫慌乱。众军校官已然面色凝.............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如何做到长途行军以少胜多,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段传奇。与其说是“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的巧妙结合。抛开那些神话般的说法,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些“为什么”究竟藏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亚历山大并非孤军奋战,他身后是整个马其顿王国和希腊同盟的军事力量。而且,“以少胜多”这个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