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地域辽阔,大家行军打仗时如何交流?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

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那种“专车接送”,而是真刀真枪地拼命。

首先,就是信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专门的信使队伍:大军出行,自然会有专门负责传递军情的队伍。这些人通常是挑选精锐的士卒,身手好,懂行军路线,还得机警,能应对沿途的危险。他们背负着写好的军令、情报,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有时为了提高速度,会采用“接力”的方式,一个信使送到某个节点,再交给另一个信使继续往前送。
骑兵信使:为了追求速度,骑兵信使是最优选择。他们骑着马,一人双马,甚至一人三马,马匹跑累了就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传递时间。想想关羽得知曹操要走了,立刻带着兵士策马飞奔,虽然是为了斩颜良文丑,但这也说明了骑兵在紧急情况下的速度优势。
步兵信使:虽然速度不如骑兵,但步兵信使也有其优势,比如更隐蔽,更适合在复杂地形或者敌人严密控制的区域活动。他们可以依靠对地形的熟悉,从小路穿行,避开敌人的耳目。

传递的内容,那可都是要命的。

文书形式:写在竹简、木牍上,后来也有用丝帛的。为了防止被敌人截获后辨认,通常会用密码。这个密码可不是咱们现在的数字密码,而是用一些约定好的暗语、字词替换,甚至是编码。比如,一个词可以代表一个将领,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行动。有时候,为了增加破解难度,还会把重要的情报藏在无关紧要的文字中间,或者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加密。
口信形式:这种方式最危险,因为完全依赖信使的记忆和忠诚。一旦信使被俘,情报就可能泄露。所以,口信通常会交给非常可靠、机警的亲信,并且往往会通过“复述”的方式来确认信息准确性,即让信使反复复述,直到万无一失。

除了人力传递,还有一些更特别的,甚至是有些“黑科技”的味道。

烽火传讯:这是在古代军事通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边境或者重要的战略地点。白天燃狼烟,晚上点火把。狼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同的燃烧物、点燃的次数、烟火的形状,都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发现敌人来袭,会点燃烽火,这信号会一站一站地传递出去,让远方的军队及时得知消息。这就像是古代的“无线电台”,但只能传递非常有限、预设好的信息。
信鸽传讯:虽然不是最主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训练有素的信鸽,能够准确地飞回到主人身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速度较快,而且不容易被敌人拦截。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信鸽,并且要保证信鸽的安全。
旗语和鼓号:在战场上,如果距离不远,或者需要指挥正在进行的战斗,旗语和鼓号是不可或缺的。
旗语:不同的旗帜颜色、大小,挥舞的方式、频率,都代表着不同的命令。比如,升起某面旗表示进攻,放下表示后退,挥舞表示集结。这需要一套非常完善的旗语系统,并且所有将领和士卒都要熟练掌握。
鼓号:鼓声和号角声同样具有强大的指挥作用。击鼓前进,金声而退。不同的鼓点和号声组合,可以传递集结、进攻、撤退、迂回等各种命令。在战场嘈杂的环境下,鼓号声能够穿透噪音,让士兵们听到指挥。

还有一些更隐秘的手段:

暗桩和联络点:在战略要地设置暗桩,安排可靠的人员,可以作为临时联络点。过往的队伍或者信使,可以在这些地点交换情报,或者获取新的指示。
民间力量的利用:有时也会利用一些在民间有声望或者有能力的人,比如商人、山林隐士等,让他们帮忙传递消息,或者打探情报。这些人往往能在大众视野中隐藏起来,反而更安全。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军事通讯,是一个混合了人力、技术和策略的复杂系统。为了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安全,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这背后,不仅仅是通信技术本身,更是对人性、对地形、对敌情的深入了解和巧妙运用。不像咱们现在,手机一拿,信息立马到,那时候,每一次信息的传递,都可能是一次生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雅言/通语啊。西汉杨雄就有一部著作叫《方言》,可见汉代人已经有这个意识了,虽然普及程度可能不是太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
  • 回答
    原神这游戏,每次更新新地图都让人期待万分。从璃月到枫丹,每一个国度的设计都花了很大心思,细节满满。不过,要说起“还有多少地方可以做DLC推出”,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先捋一捋现在已经开放的那些地方: 蒙德: 风起地、望风山地、摘星崖、风龙废墟、龙脊雪山(虽然是风龙废墟的延伸,但内容量够得上一个大.............
  • 回答
    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时,中俄美哪个国家会成为抵御主力,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但又充满现实考量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力量的比拼上,更需要审视各自的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社会韧性乃至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来审视美国。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和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力量,这.............
  • 回答
    关于英国海军大臣是否说过“地球上只有美英中三国能造航母”这个问题,经过查证,并没有找到英国海军大臣在公开场合发表过这样明确且全面的论断。虽然英国在航母建造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技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独立设计和建造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国家之一,但直接将这一能力范围限定为“只有美英中三国”,这种.............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
  • 回答
    《三体》与《流浪地球》中截然不同的民众反应,这确实是理解这两部伟大科幻作品中社会政治动态的关键。它们描绘了人类面对灭顶之灾时,截然不同的集体选择,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领导力的巨大差异。《三体》:不服从的种子与“人性”的爆发在《三体》的世界观里,特别是伊文思与ET.............
  • 回答
    《三体》中,水滴在完成对地球探测器摧毁任务后,选择撤离地球,并未将其彻底毁灭,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并非简单的“放过”。细究之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一行为:一、 战略层面的必然选择:效率与成本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三体文明的目标非常明确且高效:排除对三体文明构成威胁的潜在文明,并最大化自.............
  • 回答
    关于三体人在未接触地球人类前是否真的不会撒谎这个问题,在《三体》系列中,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设定,也是导致人类与三体世界之间巨大误解和冲突的根源之一。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三体文明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发送给地球的信息。首先,要明确的是,三体人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会撒谎,或.............
  • 回答
    “只干,别多想”与“要多想”,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不同语境下,指向了截然不同的行动哲学和生存策略。理解它们的“正确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来源和所处的环境。先说说《地火》中的那句“只干,别多想”。这句话,它有一种朴素的、近乎本能的力量感。在《地火》的世界观里,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三体人与地球之间围绕着“发布安全声明”这一核心问题的互动,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策略。许多读者会好奇,既然三体人急于生存,为何不直接向地球人传授发布安全声明的正确方法,从而避免地球文明自毁的风险?这背后实则蕴含着三体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层逻辑,以及其与地球文明性质的根本性冲突。首.............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歌者文明之所以选择向地球发射“二向箔”,其根源在于他们所处的宇宙生存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歌者文明的视角,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宇宙图景来展开。首先,要明白歌者文明并非个体,而是一种高度发达、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类想象的文明形态。他们可能早已不再是血肉之躯.............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AI痕迹”,就当这是两个老朋友聊聊《三体》里的事儿。罗辑从冬眠中醒来,发现地球文明那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那真是太保守了,简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啥能这么快?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说。首先,罗辑的“黑暗森林威慑”的余威,这绝对是头号原因。想当年,罗辑用他的“咒.............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关于地球文明接触外星文明的危险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过分夸大”,但确实非常深刻且具有警示意义地展现了一种极端化的可能性。刘慈欣在小说中构建的“黑暗森林”法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宇宙基本运行逻辑的一种推演,这种推演虽然极端,但并非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黑暗.............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伟史诗《三体》中,三体人并未选择直接将地球文明扼杀在摇篮里,而是精心策划了一场由舰队主导的征服。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三体文明独特的生存逻辑,并非仅仅出于残忍或炫耀。首先,绝对的物理隔阂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体世界所在的星系,其三颗恒星的无规律运动导致了极端恶劣的环境,使得三体文明.............
  • 回答
    《三体》中,两百年后的地球人之所以会显得如此自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爆炸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有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社会心理变化。这并非单凭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在于技术爆炸带来的掌控感和优越感。在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科技实现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飞跃。想想看.............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200年后地球人之所以能够“普通又自信”,其背后蕴含着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心理演变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表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折和调整后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200年后”的时间点。它大致落在了“危机纪元”之后,可能是在“威慑.............
  • 回答
    将《三体》中的“水滴”材质用来制作一口锅,这个想法确实颇具科幻色彩,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它能否达到“无限不粘”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水滴”的特性,再结合我们现实世界中对锅具不粘性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水滴”在刘慈欣笔下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