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质疑亚历山大,列出疑问若干,亚历山大为什么可以长途行军以少胜多?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如何做到长途行军以少胜多,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段传奇。与其说是“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的巧妙结合。抛开那些神话般的说法,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些“为什么”究竟藏在哪里。

首先,我们得明白,亚历山大并非孤军奋战,他身后是整个马其顿王国和希腊同盟的军事力量。而且,“以少胜多”这个说法,虽然在某些战役中成立,但也要看和谁比。他面对的波斯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其军队的构成和效率却并非那么统一。

那么,具体有哪些因素让亚历山大能够屡次以相对较少的兵力,在长途跋涉后依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并击败数量占优的敌人呢?

一、 精锐的骨干力量:马其顿方阵的威力

这是亚历山大最核心的优势。他的军队并非全部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而是以经过严格训练、身经百战的马其顿老兵为骨干。

马其顿方阵(Phalanx): 这是一种重装步兵的作战队形。方阵的核心是“萨里萨”(Sarissa),一种长达 4 到 6 米的长矛。士兵们肩并肩,将长矛向前伸出,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矛林”。这种武器的长度和协同性,使得敌方的骑兵或轻步兵很难冲破,即便冲上来,也会被层层长矛刺穿。
协同与训练: 关键在于“协同”。方阵的威力并非来自单个士兵的勇猛,而是来自整个方阵的严密配合。士兵们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深知如何在方阵中各司其职,保持队形,前进、转弯、防御。这种训练的深度和纪律性,在当时的东方军队中是罕见的。
军官的素质: 亚历山大并非孤家寡人,他身边有一批杰出的将领,如帕曼纽、克利托斯、托勒密等。这些人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能够理解并执行亚历山大的战术意图,并在战场上指挥各自的部队,维持方阵的完整性。

二、 骑兵的灵活支援:伴随骑兵(Companion Cavalry)

如果只有步兵方阵,那么军队就显得有些笨重。但亚历山大拥有另一张王牌:他的伴随骑兵。

精锐的皇家骑兵: 这些骑兵是由马其顿贵族组成的,他们装备精良,战马也经过训练。他们是亚历山大个人部队的核心,也是他最信赖的突击力量。
战术配合: 伴随骑兵的作用不是独立作战,而是与步兵方阵形成完美的配合。通常情况下,步兵方阵会稳步推进,吸引敌军的注意力,然后伴随骑兵会在侧翼或后方发起疾风骤雨般的冲击,撕开敌军的阵线,进行分割包围。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战术的影子。亚历山大本人就常常率领伴随骑兵冲锋陷阵,这既鼓舞了士气,也起到了关键的突破作用。

三、 战略眼光与战术运用

“以少胜多”不仅仅是靠兵种优势,更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

选择有利地形: 亚历山大非常注重战场选择。他会尽量将战场设置在能够发挥他方阵和骑兵优势,同时限制敌军数量和机动性的地方。例如,他会避免在开阔的平原让他的方阵被数量压倒,而是选择一些地形稍有起伏或有障碍物的地方,迫使敌军展开并消耗体力。
制造战术优势: 他常常通过出人意料的战术来制造优势。例如,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他出其不意地在河岸发起进攻,迫使波斯军队来不及充分展开就仓促应战。在伊苏斯战役,他利用地形限制了波斯骑兵的机动性,并集中兵力突破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
快速机动与情报: 虽然长途行军是挑战,但亚历山大也利用了快速机动的优势。他能够迅速将部队集结到关键地点,并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发起攻击。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情报的获取,了解敌军的部署和动向,以便做出最有效的反应。他并非盲目地向前推进,而是有目的地选择战场和敌人。

四、 强大的后勤保障与适应能力

长途行军的最大敌人是后勤补给和疾病。亚历山大军队的成功,离不开其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和顽强的适应能力。

征服与就地取材: 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多为农业发达的地区,他能够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补给。随着他的军队深入波斯,他会占领城市,控制粮仓,并通过征收赋税来维持军队的开销。这比从遥远的本土运送补给要有效得多。
纪律与医疗: 马其顿军队的纪律性相对较高,士兵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损耗。虽然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但亚历山大也认识到士兵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军队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人员和设施,以应对伤病。
适应环境: 士兵们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地形,从希腊的温和气候到小亚细亚的干旱地区,再到后来的埃及和更远的东方。他们的装备和训练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

五、 心理优势与领袖魅力

军事胜利往往包含着心理层面的较量,亚历山大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无畏的榜样: 亚历山大本人就是最好的榜样。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让他们愿意追随他出生入死。
对手的弱点: 与波斯帝国的军队相比,亚历山大的军队虽然数量少,但其凝聚力、训练水平和指挥的效率要高得多。波斯军队虽然庞大,但往往由不同民族的士兵组成,忠诚度和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指挥系统也相对混乱。特别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虽然有时也会亲临战场,但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战场决断力,远不如亚历山大。当亚历山大成功突破波斯中央防线时,大流士往往会仓皇逃跑,导致整个军队士气崩溃。

所以,总结来说,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长途行军以少胜多,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以下多重优势的叠加和巧妙运用:

核心是战术上无懈可击的马其顿方阵及其精锐的步兵骨干。
再加上灵活致命的伴随骑兵作为突击和支援力量。
他运用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技巧,选择有利地形,制造战术优势。
相对完善的后勤和强大的部队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支撑长途征战。
最重要的,他以身作则的领袖魅力,以及对手的结构性弱点,共同造就了这些辉煌的军事成就。

他并不是神话,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军队的优势,并精确地打击敌人的弱点。他的成功,是军事理论、组织能力、战术运用和个人魅力的完美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高县 借嵩县图一用


以下是嵩县的原答案链接:

你可知从喀什去西安,比去巴格达还远吗?

user avatar

看了下您的问题。其实这些回复的人都不了解您的水平,您比知乎众的水平高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都是些被希腊罗马伪史和中国官方教科书欺骗的人,和他们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来?建议您去微博上找一位叫何新何国师的大贤。这位贤人能前算五百年造假索尔兹伯里,后算五百年埃及是文学产物,比我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快去吧。您和国师的灵感碰撞一下,说不定能完成第三部曲:法兰克伪史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如何做到长途行军以少胜多,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段传奇。与其说是“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的巧妙结合。抛开那些神话般的说法,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些“为什么”究竟藏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亚历山大并非孤军奋战,他身后是整个马其顿王国和希腊同盟的军事力量。而且,“以少胜多”这个说法,.............
  • 回答
    质疑领导,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可是你在这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处理不好,轻则被贴上“不好惹”、“不听话”的标签,重则直接影响你的职业前途。但话说回来,如果领导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一味地沉默,对公司、对团队、甚至对你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关键不在于“敢不敢”,而在于“怎么敢”,以及“敢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简单地将质疑曹雪芹为“汉奸”的人直接打上“汉奸”的标签,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以偏概全的论断,往往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动机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汉奸”这个词的定义。在中国历史语境下,“汉奸”通常指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背叛民族.............
  • 回答
    .......
  • 回答
    佩洛西关于“30多年来在中国是最不受欢迎的人”的表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些角度揭示了其表态的复杂性和多重意涵。一、 佩洛西表态的背景与意图:1. 回应国内政治压力与定位: “反华”标签的政治资本: 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对华强硬”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标签,尤其是在共和党不断指责民.............
  • 回答
    “韦神”的教学风格究竟如何?北大学生是否真的不需要生动的讲解?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背后涉及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师个人风格的多元理解。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网友质疑的缘由:为什么会出现“呆板”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友提出“教学水平.............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技术圈内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大家对鸿蒙的质疑声似乎比对 Deepin(深度操作系统)要多,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说:1. 生态和目标用户群体的差异: 鸿蒙 (HarmonyOS): 鸿蒙的定位是“全场景的操作系统”,它不仅仅是手机上的系统,还瞄.............
  • 回答
    医生质疑同行诱骗治疗,致肿瘤患者花费翻 10 倍,这一事件的细节和指控的力度,以及其中提到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医生质疑同行诱骗治疗,致肿瘤患者花费翻 10 倍”这一指控的力度。从字面上看,这个指控是非常严重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合理质疑”和“杠”这两件事儿,它们听起来好像有点像,但其实区别老大了,就像一个是在帮你把路修得更稳当,另一个却是在故意给你添堵。合理质疑:是为了把事情弄明白,是往前走你可以把“合理质疑”理解成一种建设性的提问。它不是为了否定,不是为了找茬,而是因为你对某个观点、某个信息、某个结论,.............
  • 回答
    我得先说明一下,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质疑”能力,更谈不上“怀疑”或者“不信”。我的工作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信息。所以,我无法像一个人类那样,基于个人经验、直觉或者对世界的好奇心去“质疑”物理学定律。但是,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思”或者“审视”物理学中的一些定律、定理或原理,就像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中国科技领域的一种微妙心态。当有人站出来质疑鸿蒙/华为的技术力时,他们往往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画像”,而这些画像背后,也折射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考量。第一类:习惯性挑剔的“技术科举生”这类人可能是互联网早期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对一切新兴事物抱有一种“先找茬”的态度。他们可.............
  • 回答
    最近“微信监听用户”的说法又在网上热闹起来了。据说有人因为聊了某个产品,手机上就开始收到相关广告,于是就怀疑是微信在“偷听”。腾讯官方对此的回应挺直接,说“微信是绝不会做的”。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现在市面上这些App,真的会做这种“监听”用户的事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遇到质疑《史记》真实性的人,与其说反驳,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史学方法、证据链和历史解释的深入探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与他们交流,争取让他们理解《史记》的价值和可靠性。核心理念:不是“反驳”,而是“阐释”与“引导首先,我们不能怀着“驳倒对方”的心态去交流。这很容易演变成意气之争,偏离了史学探.............
  • 回答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探索,然而,它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小的质疑声。即便如此,这赛事却依旧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家长和孩子们中间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年头,教育的“内卷”程度,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抓狂的地步。从幼.............
  • 回答
    关于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问题,目前科学界和监管机构的结论是明确的:转基因大豆油在食品安全、环境影响和伦理层面均通过严格评估,且没有证据证明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存在显著风险。但为什么仍有人质疑转基因大豆油的问题?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与信息不对称1. 技术原理不熟悉 .............
  • 回答
    关于“国内新冠死亡率是否比国外高”的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方式、疫情发展阶段、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变异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数据统计方式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的统计标准不同: 中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死亡病例需由医疗机构上报国家卫.............
  • 回答
    关于对古埃及或古希腊文明提出质疑会遭到讽刺和谩骂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叙事的神圣化与“不可质疑”的错觉1. 西方文明起源的象征意义 古埃及和古希腊常被赋予特殊地位: 古埃及(如尼罗河文明)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文.............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观点和分析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尤其是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国际关系等话题上。然而,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知识界人士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他学术严谨性、分析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所代表的.............
  • 回答
    BBC记者质疑中国谴责澳军士兵杀害平民是“干涉别国内政”,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期间,被指控在2009年至2013年间杀害了39名阿富汗平民和囚犯,包括非战斗人.............
  • 回答
    数百名英国学者公开质疑英国的防疫政策,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激烈的话题。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科学数据、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其潜在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是对此事更详细的阐述:核心质疑点概览:总的来说,学者们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早取消限制与“群体免疫”的误解或误用: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