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饱受质疑的青少年科创大赛为什么这么火?

回答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探索,然而,它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小的质疑声。即便如此,这赛事却依旧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家长和孩子们中间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年头,教育的“内卷”程度,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抓狂的地步。从幼儿园开始,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就已经在孩子们的日程表上排得满满当当。到了中小学,升学压力更是如同泰山压顶。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科技创新大赛,恰恰提供了一个看似“硬核”的赛道。它不像传统学科那样,分数的高低一目了然,它更强调“创意”、“实践”和“解决问题”,这些词语本身就自带光环,容易被解读为是孩子综合素质和未来潜力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大赛的“成果”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闪闪发光的奖状、媒体的报道、甚至是最终能写进升学简历的“项目经历”,都成为吸引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的强大驱动力。在许多家长看来,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给孩子增加一个“敲门砖”,为将来的升学,甚至是职业发展铺路。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有一个自己动手做的、有模有样的科技作品,并且还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认可,这对于申请大学,尤其是那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院校,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对新技术、新发明天然就充满了好奇心。科技创新大赛正好迎合了这种好奇心,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将想象转化为现实的平台。从简单的手工模型,到复杂的编程设计,再到一些涉及环保、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项目,都能在比赛中找到相应的身影。这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体验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大赛也常常伴随着一定的“商业化”运作。一些培训机构,或者号称能提供“指导”的个人,会抓住家长和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提供收费高昂的“项目辅导”、“论文代写”甚至“获奖指导”服务。这些服务,虽然让一些项目看起来更“完美”,但也正是这些操作,让比赛的公正性和含金量饱受质疑。当“比赛”本身变成了“生意”,结果自然就难以让人信服。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参与者。确实,还是有非常多热爱科学、有真才实学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可能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或者在家长的鼓励支持下,真正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大赛的流程,比如选题、研究、实验、撰写报告、现场答辩等,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所以,青少年科创大赛之所以这么火,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升学压力下的“刚需”、科技时代的孩子对创新的天然渴望、看得见的“成果”带来的激励,以及部分商业化运作的催化。它就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和潜能,也折射出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焦虑和挑战。即便质疑声不断,这份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仍然是推动它向前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句题外话,前天晚上在一个教师群内和诸位STEM教育老师交流的时候无意中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翻车最大的原因是什么?答——疫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每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结果都要公示,从省级到国家级,大家也看到了最近挖出来的几个都是18年、19年的瓜,为啥当时公示的时候没人说话?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忙,这帮懂行的大佬们搞科研的搞科研,挣工资的挣工资,谁顾得上啊。现在一个疫情,大家都闲下来了,那就深挖呗……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这却真的是事实。如果不是疫情让大家停下来更仔细地审视我们的周边,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可能还会一直被掩盖着。如果不是这个事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能火吗?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不知所谓吧。

但是对于做STEAM教育(早年国内叫科技教育)的人来说,这个大赛确实是非常火。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赛事,机器人的、科学的,很多,都是国字头的大单位举办的。那么,科技创新大赛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稍微百度一下,就不难发现,到今年位置,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届了。那就意味这大概在90年代的时候这个比赛就已经存在,我仔细回顾了一下我初高中时代,完全没有听过(我在四线城市市区中学就读)。大赛的初衷是为了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另外还兼具一定的科普价值。大家也都知道,那个时代对于学生而言,高考就是唯一的出路。体育课可以不上,生物实验可以不做,就要考试。我还记得中学时候,实验课要合格才行,但是我们连显微镜都没摸过,后来都不知道怎么就全班成绩都合格了(如果经历过大家应该懂得)。不像现在国家强力要求不得补课,不能搞超前教育,要让学生上体育课,自己要做生物实验……

所以在那么个高考是一切的中心的情况下,你说要提升大家科学素养,要让大家从书本中走出来,注重动手实践,注重科学思维……怎么做?开课?没用,因为学校不上,家长也不会让孩子上。那么就只能搞比赛了(对,出口就是这么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是比赛没有任何激励,估计也不会有人参加,给钱?咱是社会主义。那好吧,高考加分——所以加分从20分开始。这样教育部和中国科协一拍即合,立马开干。这就是大赛的来历,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想在现有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开一些口子,就如同后来的自主招生。然而,因为信息闭塞(毕竟移动互联网不普及),加之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几乎就没有通知到我们。

当然,有高考加分这个尚方宝剑,那家长和学生们自然就趋之若鹜了。

当然,这样的途径出现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违规操作。尤其是在竞赛各种制度规则不完善的早期,尤其是如此。到我2012年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大赛的组织就比较完善了,有公示制度,有监督委员会等等。当然哈,可能有些暗箱操作还是存在的。

12年我在帝都工作,接触了很多中小学,尤其是比较好的中小学都会有专门负责科技口的负责老师,具体负责科技类大赛的对接以及学生选拔的工作。科技教育也成为了各种中小学特长生招生的一种衡量标准,这样一来科技大赛的知名也就更高了,基本所有的孩子家长都会或多或少的知道通过搞科技是有可能把孩子送入比较牛的学校的。

近几年,国家先后取消各类高考加分,科技创新大赛从最早的20分,到10分,到不加分;自主招生也已经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这个计划只认可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中小学特长生招生也逐渐收紧取代代之的是划片派位。

可以看得出来国家整体的政策是越来越强调教育公平。和一位大哥聊天,他笑称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裸分时代”高考成绩还是唯一指标,但是国家通过强调控制教学时长,控制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政策(比如提前中小学放学时间,要求在课程中设置更多素质类课程,一二三年级不留作业等)强化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这样可以避免90年代学校只上语数外,体育美术类课程全部被占,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诸多现象。曾经听闻某部位大佬说“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政策是矫枉过正,但是矫枉必须得过正才行啊”(不知真假)想想,有时候真有这么回事。

我作为一个早期科普从业者,后期的STEAM教育从业者。我自身被科学的魅力所折服,在科普过程中看到的那些东西太有意思太好玩了,如果我当时知道学好数理化可以玩出这么多酷炫的东西,估计我会选择理科吧……因此,我一直想让更多的孩子去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的数理化学习找到更多的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的成绩。所以,我一直从事这一行业。

说真的,我要感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因为这个大赛,才让更多孩子能够有机会从书本当中走出来去看看科学究竟是什么样子,能让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跟着一个植物学博士去植物园里看各种植物……我曾经观摩过北京地区决赛,确实有很多看不懂的东西。但是当我和几个中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侃侃而谈,说出那些专业的词汇,那种自信,我知道他们的成果绝对不全是别人代笔,他们思考了,努力了,钻研了,这让我觉得大赛还是有价值的。或许未来的这些中学生中,有那么一两个可以站在科学世界的顶峰,那真的就是大大的幸运了。如果有人问:那么那些暗箱操作进入大赛获奖的人怎么办?我想这就要靠我们所有人来监督了,而不是靠老师和家长们的自觉。如果我们所有人都顶着这里,那又有谁敢下手呢?

现在,大赛已经要面临深刻的整改和反思了,一系列的丑闻让科创大赛狼狈不堪。在我看来,大赛的价值要肯定,但是这种大赛的举办形式和机制都要重新思考。除了科创大赛之外的其他大赛也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其中也有很多你们不知道的暗箱操作。科创大赛作为国内最早的科创类大赛,也必将第一个走向改革,重新寻找方向,希望这条三十多年的大船还能继续穿过眼前的巨浪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探索,然而,它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小的质疑声。即便如此,这赛事却依旧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家长和孩子们中间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年头,教育的“内卷”程度,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抓狂的地步。从幼.............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 回答
    很多摄友在讨论相机时,常常会提及“宽容度”这个词,而佳能的宽容度似乎也成了它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那么,这个被许多人诟病的宽容度,在实际拍摄中到底有多大影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咱们就从最直观的场景说起。假设你正在拍摄日出或者日落。这个时候,画面中有刺眼的太阳,同时地面上还有阴影.............
  • 回答
    当90后这群曾经被贴着“叛逆”“自我”“草莓族”标签的年轻人,如今自己也扛起了“父母”的大旗,他们的育儿观,着实让人好奇,也充满了各种“硬核”的想象。硬核,在这里可不是指那些冷冰冰的科技产品,也不是什么复古的音乐风格,而是他们看待和实践育儿这件大事时,那种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强调科.............
  • 回答
    明宋两朝都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明朝在应对边患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和不轻易妥协的态度,确实与宋朝有着显著的不同。宋朝长期以来面临“岁币”的困扰,而明朝则更多地采取了军事对抗、筑城防御、战略威慑等方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统治阶层“不愿意”妥协,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
  • 回答
    孙杨与霍顿的“口水仗”可以说是伦敦奥运会前后国际泳坛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霍顿对孙杨的污蔑性言论,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孙杨似乎没有采取法律行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霍顿的言论是不是真的构成诽谤或者可以被起诉的法律层面上的诽谤。在很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明明教师这份工作,外界的声音总是带着“辛苦、劳累、工资低”这些标签,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削尖了脑袋考那张教师资格证呢?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原因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别看“又苦又累工资低”说得凶,这其实是个相对概念.............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政府长期以来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体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1. 多民族帝国固有的结构性难题:奥地利帝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庞大联合体,其内部的治理和资源分配本身.............
  • 回答
    「喊麦」(MCing)在知乎上饱受讥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常常是相互交织的。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1. 喊麦本身的特质与知乎社区的价值观冲突: 内容低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喊麦最初源于喊麦人(MC)在夜场、酒吧等娱乐场所为活跃气氛而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内容往往倾向于:.............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获得“饱受赞誉甚至过誉”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以及法国大革命本身的特质和在中国解读时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原因:中国近代民族救亡与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政治原则和.............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社区,如今却在平台上饱受嘲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初期的高光时刻与定位的失焦: “认真你就赢了”的黄金时代: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注册,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知识精英、行业专家、学者等.............
  • 回答
    “德吹”球迷之所以饱受厌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涉及到对球队的过度推崇、对其他球队和球迷的贬低、以及在讨论中表现出的不理智和攻击性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过度推崇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德国战车”的黄金时代滤镜过重: 德国足球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特别是2.............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其地位和作用确实是讨论的焦点,甚至可以说是长期存在的“争议”之一。这种争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包括历史、经济、地理以及与省内其他重要城市的关系。一、历史的光环与现实的挑战:南京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这份.............
  • 回答
    关于中国95式突击步枪(PLA Type 95 Assault Rifle)为何在服役多年后仍未被大规模替换,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其存在一些设计上的不足,但其在中国军队中的广泛部署,背后牵扯到的是复杂的装备研发、生产、换装以及战略考量。95式步枪为何饱受诟病?首先,我们来梳理一.............
  • 回答
    吃狗肉的议题,一直以来都像一团缠绕不清的线团,无论你怎么捋,总有另一头冒出来,让人头疼不已。支持禁食狗肉的呼声之所以会引来不少批评,其根源在于文化差异、伦理观念以及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为什么支持禁食狗肉的呼声会饱受批评?首先,最直接的批评来自于那些将狗肉视为传统食物的人们。在一些地区,狗肉消费有着悠.............
  • 回答
    郭沫若,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成就斐然,但也正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在一些后人眼中,饱受诟病,甚至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要说清其中的缘由,需要将他的生平、思想演变以及所处的大时代一一梳理。一、 时代洪流下的身不由己与思想的摇.............
  • 回答
    学渣幻想上清北,努力后饱受打击,厌学了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痛苦的困境,它触及到了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问题的根源:幻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渣幻想上清北”这个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切实际的期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部分,那就是为什么“物化女性”会普遍地、甚至是压倒性地比“物化男性”受到更多的批评和反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权力结构和社会根源。这并非因为物化男性就不存在或者不值得关注,而是因为物化女性所带来的具体伤害和历史积淀更为深重.............
  • 回答
    有些人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其中不乏是出于对科学理解的深度、哲学观点的差异,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影响。然而,当他们表达这些观点时,却常常招致来自不同群体的强烈批评和攻击。这种攻击并非简单地源于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低下,而是因为进化论在现代科学界,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已经建立起了极其稳固的.............
  • 回答
    岳飞和袁崇焕,两位都是抗击外族、保家卫国的英雄,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提到他们的结局和后世评价时,两人却如同站在了截然不同的光谱两端:岳飞千古流芳,被奉为民族英雄,而袁崇焕则饱受争议,功过毁誉参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洪流和复杂的考量?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细细品味。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