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粉讨论问题的姿态让人震惊,一言不合就拉黑,连毛文龙确实该杀都出来了
为了打某些人所谓“台北满文老档记载毛文龙通敌”的脸,专程转一老帖来谈谈毛文龙的书信问题。
原贴:毛文龙所谓通敌信件全文(转载)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
鉴于袁粉特喜欢拿毛帅与后金的书信往来说事,更拿从满文翻译汉文时故意歪曲原义的信件说事,我干脆把毛帅信件原文贴过来吧。
第一封,汉语原本、满语译本全存,即《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皮岛毛文龙致清太宗书》,《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一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一》,《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一》
汉语原本:
缅惟令先君犯辽之举,皆系我国当元文武二臣,不本我先帝之命,擅自妄为,以致令先君一怒,而做出不和之事也。曩者,令先君原有牌文至岛,说称偏相金台石,并侵占张其哈喇佃子等处,本镇即据来文,申奏皇上,即行查问。如金台石枪手之助,乃白副使私自做情,如张其哈喇佃子等处,乃韩参将等官,侵疆起衅。后我皇上查明,已将白副使韩参将等拿问正法,则令先君不平之气,巳伸白矣,无容置喙也。近因王总兵至岛,说本镇曾差人赴令先君处,口称议和,及拆书,又系与石副将私书,视觉反问之计,因而俱杀。本镇闻之,不胜吓愕,岂有堂堂大人,乃作区区诡计?后密访出,乃是鹿岛将官,素舆石副将有隙,指称做出此事,本镇已将该将拿问矣。切思台台所用汉官,未必不害汉人,其走来之人,备述于各岛将官,是故用剳付名帖,反间以害者有之。
昨岁奉圣旨,颁行海外,有能捉获佟李二门之人,并叛官金玉和、佟镇国等,及通事殷廷辂、刘兴祚、石廷柱者,加升指挥,这是实情。但今两国相持,终无结局之期,何不一和相约,共图息屑之策?前有袁抚台议和之事,系于众官议论纷纭,故此处分未妥,若以本镇便宜海外,议疏甫奏,圣旨即允,实与别议不同者,定不蹈躭延两国大事之地也。前有王总兵具文议和,曾差游击金首举同王总兵家人于十一月十三日,从威宁营入境,至今两月,未见回音,想台台守边夷人,利其金帛马骡等物,,隐匿未报耶?今特差人奉照,前文所议允否?希台台可分的当人来,亲至皮岛,本镇面语心上事宜。自古两国相争,何尝斩一往来耶?乞台台熟思审处,期建安全之谋,彼此生灵幸甚。况我先帝代逝,令先君亦游仙矣,为何不罢兵息战,议请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书去神驰,曷胜翘望。 名正柬。慎余。
第二封汉语原本仅存后半部分、满语译本亦有残缺,即《明清史料·丙编·第一册·失名复金国汗书》,《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二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一》,《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二》
前半段,满语译本:
金国之汗思欲和好,即归还旧地,誓告于天。我若怀前仇、阴谋杀害、肇起异端,则惟天鉴而诛我毛文龙!(原档残缺)等,若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违悖前盟,则上天鉴之,死于非命。我等若彼此相和,且始终不渝,则鬼神眷佑,延及子孙,永享富贵。立此誓文,传之后世。
后半段,汉语原本:
华翰云来官所言,浑然未显,故此再问。彼系下官,所以然好话难以尽吐答者,不得不浑然也。又云,虚好私通之语。不佞立于天地间,断不失信于一人,止知其实好,不知其虚好,止知其公道,不知其私通,人而无信,圣人之所深恶也。台台与不佞,意气交投,但凡事情,商议而行,或战或攻,我自有主意,行止得当,万无一失,保身、保家、大富、巨贵,指日间耳。不佞一点方寸,天地鬼神可表,王总兵亦皆知之。此复。 本残件 书影 (注意这段,满语译文与汉语原本内容差很多)
第三封,汉语原本、满语译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编·第一册·失名致金国汗副启》,《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一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三》,《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三》汉语原本:
曩者修和之策,为两国结局之著,承台台不弃雅谊,诚两国纳福之大窍会也。不意先承厚贶远颁,俾愚父子辞受两难,谨对伻拜领,感谢感谢。但修和之大主意,尽在去官腹内。且来官云,留质一节,甚非不佞意也。舆台台交谊,当在古人中求之,义气中讲之。况令先君在抚顺时,曾与不佞意气相投,语言皆合,但两国争持,不便往答,今接见台台翰剳,如见颜色,疑念顿释,焉用官质?惟天可表。今具微物,聊为初交之贽,更乞台台实心作事,勿听谤言,永结胶漆之雅,莫作负心之举。台台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不观孟氏书云:“亦有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请熟筹之,万万。 名具正幅。左冲。
第四封,汉语原本、满语译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编·第一册·都督毛文龙复金国汗书》,《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二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二》,《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四》
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前四月二十六日,可可牛鹿及马通事等五名到镇江,于五月初三日接到皮岛。有户部在岛分散粮饷,跟随户部人役报知,本部十分起疑,百般解失(释),说夷人常常往来。连日事忙,留住数日,俱皆做了衣服,于五月十六日,由海上送至镇江,差旧人三名,随带礼物二驼,回至沈阳。
近日山东登府总兵本道,不时差船到沿海上岸出哨,登州道又到皮岛,或有下边将领,差人接取亲友,亦未可知。我自然禁他,决不可听下人说谎。我与你做此事,决不可失信。忙中草草,此复。
第五封,无汉语原本,满语译本全存,即《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二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三》
满语译本:
毛文龙拜金国汗纛下致书:不佞常铭之于心,宣之于口,存之于中,一时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气同意,即遣回国。又闻初遣之使臣,照旧携礼物前来我处等语。当时,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粮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其时汗所遣使臣,未经查实,误入户部。使臣及所携礼物,尽被擒获,解往京都。不佞闻之此,遂连夜遣人赴京,贿银四万两,始获赦死,养之于内地。请少待数日,奋力交涉,俾还于汗。正在烦恼之际,突有喀山牛录下诸申八人逃来,伊等言称:我汗与诸贝勒原以一心倚尔等行事等语。不佞闻此,愈觉不安。嗣后遣来之人,须仔细辨认为善也。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我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
第六封,汉语原本、满语译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编·第一册·都督毛文龙致金国汗书》,《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二册·毛文龙等处来文四》,《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五》
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前差官执书和事,原讲是我一一担承,烦(凡)事都在口口上,彼此罢兵,共享太平,口心甚喜。已差人送可可牛禄回汗王之话,大事巳定,谁料后又差来,错上户部之船,被督饷户部竟自拿口口口三名人,一齐解京,不口口口把我大事几乎坏了。若是我不去救回可可牛禄,有口不能分辩,汗王已不信我说话了一点好心,反做不信不义之辈,口口口处诉。我想要与汗王一路上做些大事,又被此一番所疑,莫非天数也。汗王东走西奔,南来北往,何曾做得一件真正大事,皆不知其法,不知其窍也。我与汗王共议国家大事,享口口口福,留名万古,不知汗王肯信我否?如若听信我说,可令人来暗暗商议,并无虚言,若是哄诱,岂哄四五名人,做得何事?彼此无疑,英雄心口口口人不同,则大事可成,那时口口口心不尽。冲。南海。
第七封,汉语原本全存,无满语译本,即《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都督毛文龙致清太宗书》,《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六》
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不佞近与足下通此大事,已经三次,今见来文,甚是的切,又且诚信,不佞暗暗喜跃,以为我两家事必成矣。岂知你奸计百出,一面与我讲和,一面又来偷抢我人民,似此颠倒反复,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休说负天之盟,即常言亦不为,故不待详审,可知先番背盟之事,罪固不在我也。第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信字要紧,人而无信,不其虽生犹死乎?况拿去的人,不过是我沙汰下不成才的光棍、没行影的花子,安插北岸,就柴薪之辈,在得之者有何益?失之者有何损?况我这边人,原是你那边走来的,今你抢去,是你自己抢了自己的去,与我大关系处有何碍窒耶?我自思自悔,当初原不该与你通这个机密,你到底是达子家做事,只图目前之小利,那知日远之大妙。渺想此事,屡做屡败,非我与你德不深、诚不至之谓也,实我与你缘薄分浅,无大福以享受耳。亦天也,命也,奈何奈何! 不佞正嗟叹间,忽解到不言兔牛禄真夷一名,名十头库,口称:“我等非抢你人民来也,听说刘爱塔弟兄在铁山,我等星夜来抢拿他来了。”你若是真要他弟兄们,待你我事说成之后,我送与你,去不得么?为何动兵来,又起我两家猜疑。大事若成,连各岛人都是你的,何况他弟兄乎?你既是一国之君,非同小可,何其气量偏浅而无容忍之甚也?你漫说我信不如你,不知我原意真无妄,你思想了看,我若不是实心拿着这个大事与你往来,为著何意?还是哄你城池来不成?还是哄你王子来不成?把可可事,且当做我哄的罢么!未有一遭你受哄,而再遭又受哄乎?设如斯而不揣摸,我终不能剖白矣。傥若翻然惺悟,顿改昔非,莫若汗王与四大王,对去人含刀暗盟,或令一心腹汉人来,验我真假,或心服西夷亦可,勿令金人复来,外一不测差错,你又道我是个谎了。事如依议不谬,再有结局之期,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其中主意,不可不思。外一切所以事,俱不敢明道,先去的刘得库口内是实。再恳谨之慎之,勿致半途而废,何如?差去十头库,还叫同我的人回来说话。左冲。 谨具:大红金蟒一
端、天青金蟒壹端、大红凤缎一端,大绿凤缎一端,紫红凤缎一端,天蓝凤缎一端,官紫红凤缎一端、官绿凤缎一端、银红花缎一端、柳黄花缎一端、玄色花缎一端,月白花缎一端、水银四斤、硼砂二斤、冰片一桶、缎靴二双、绒袜四双、红毡四床、乐带四副、香棋一盘、叶品八封、茶叶二封。奉引敬。都督毛文龙再拜。
第八封,满语译本全存,无汉语原本,即《满文老档·太宗档·第十二册·毛文龙等处来文五》
满语译本:
毛文龙再拜致书。阅汗来书,甚感不解。其骄恣失信,俾人生疑之处,我岂能不知乎?况议和之事,乃两国所愿,於两地有益之事,尔若不愿,则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事成之前,尚且如此。一入陷阱之中,岂能以礼待我耶?来书云:若送还诸申,可以往来;否则不再往来等语。尔言误矣!我与刘德库初议时曾言:我两国之事若能成,不仅送还诸申,连我亦无处可去等语。今议和之事未成前,便欲强行索取诸申,安能确立相和之诚心?至阔科一事,我固然有错,然在彼处,尔之过失亦不少也。先汗在时,我所遣诸申一名,汉人两名,均被杀。其后,尔三次遣使欲和。使臣至江之后,又杀我哨卒近百人。一面议和好密事,一面频攻铁山,属行欺诈,反复无常。贤人未有似此特力妄行者,良可惊也。我虽庸才寡术,然居心纯正,毫无诳诈之心念,背天理之行。尔诚信赖我,俾我从速登岸,又何必急于索还所有诸申耶?何惜此数诸申人。唯若送还於尔,何以掩我地民人之耳目耶?《论语》载: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曾闻之乎?本欲遣人观察尔愿和与否之情形,若不愿和,则各思深远之计。今阅来书,人之从善从恶,唯在于天,不在于人也。惜哉,先前致书所提之事,未有一次相报,而以巧言相欺,是必欲与我为敌也,诚然如此,我亦闻之尔处之事,又何惧哉!今我同尔说千道万,无一用巧威胁之词。今尔因一阔科而疑我,何其无智乃尔!为此一人从劳往返,实无济於事。倘能与我同心创建万代不朽之业,何如?今我听命于尔,然尔不肯,设尔进退维谷,听命于我,我岂肯乎?宜熟计之也。尔若以我言为是,即下决心,明白赐书,从速遣之,观尔如何行事,我再答复。否则尽杀所遣之人,方足汗嗜杀之心乎?我前曾致书云之以后再不可差大人来,南官及南人在皮岛,有事暗暗差人,渐渐说明,可做即做等语。前者俱已讲明完结之事,又何疑?汗仍遗书,言不明确,甚是疑惑,故我复遣人往。
我们再来看看毛文龙对后金的反间政策,明末的谍战可谓不胜枚举,毛文龙与后金相互刺探,侦查,搜集情报,形成了无声的战场,而且,后金招降毛文龙的次数达到五次以上,毛文龙都明确的拒绝,既然多次招降拒绝,为什么要暗地里勾结后金?这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出,毛文龙的反间效果极大,后金政权的汉官人人自危,汉官叛逃,后金政权裂缝渐生,而且,后人往往以毛文龙对后金的书信来判断是毛文龙要造反,这完全站不住脚,第一,毛文龙和后金谍战,双方假意通好,第二,毛文龙每次给后金写完书信,第一时间就将内容和后金的动向报告给皇帝,第三,毛文龙给后金政权的书信,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从来就没信过!毛文龙给皇帝的塘报,袁崇焕自然不知道,朝鲜自然也不知道,所以毛文龙通敌造反的事情才会被人们所相信,这也是后金的一种计谋:借天下人之口,杀掉毛文龙,我这段文非常重要,毛文龙每一次的书信往来,都一一呈报皇帝,甚至书信内容都报告给了内阁,这还是要造反?袁粉以毛文龙的书信证明毛文龙造反,明显是没读过书的结果
毛帅所谓“通敌”信件完全是为了对后金实施反间,并诱捕后金官员。 到第5封信时,明显皇太极已知上当,毛帅不得不说出“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这些话才能取信皇太极,可笑袁粉断章取义把此作为毛帅投敌铁证。 第6封信可以看出,这已经是为了再次取信皇太极做出的努力罢了。 到第7/8封信,毛帅已知无法再行诱捕之计,干脆在信里骂骂皇太极,骂皇太极“似此颠倒反复,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你家鞑子做事”等等。。这能是通敌投降之言?
最可笑是袁粉引用这句话“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说是毛帅开的投降条件。
袁粉知道这佟是谁?李是谁? 西夷又是谁? 毛帅连这样的待遇都不肯,岂不是摆明了要与皇太极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吗?这明显是耍皇太极了。
再贴一下袁粉特爱引用的《台湾文献丛刊》里创造毛文龙原地满血复活给皇太极写信的假信件 毛 文 龙 来 书 七 又 上书 曰 : 忆 先 使 赵 姓 往 告 上 与 诸 贝 勒 , 请 率 兵 来 , 我 为 内 应 。 如 此 , 则 取 之 易 如 反 掌。 乃 不 纳 我 言 , 又 谓 我 欲 降 之 心 未 必 全 真 , 所 使 之 刘 实 等 仍 是 巧 言 欺 诈 ; 请 速 遣 回, 事 自 完 结 。 上 又 不 纳 , 反 欲 先 送 满 洲 人 登 岸 ; 否 则 嘱 勿 遣 使 , 来 即 杀 之 。 因 知 事不 能 成 , 於 是 欲 降 之 心 绝 矣 。 其 率 兵 於 山 东 收 粮 , 逼 迫 前 往 , 因 不 合 意(原 档 残 缺)。以 吾 观 之 , 上 何 多 疑 而 无 定 乎 ! 又 谓 我 太 胡 为 , 不 慎 於 始 , 后 必 不 易 驾 驭 。 并 以 我有 叛 心 , 密 告 於 袁 都 司 杀 之 ; 告 叛 之 人 , 有 功 升 为 副 将 、 此 何 意 乎 ? 我 虽 为 此 地 之官 , 而 归 顺 之 心 常 存 也 。 我 非 欺 诈 , 因 上 与 诸 贝 勒 未 通 其 意 , 是 以 未 往 ; 上 何 不 见谅 乎 ? 但 来 时 , 即 尔 之 臣 工 也 。 今 有 畏 於 心 者 三 事 : 负 恩 私 逃 , 尚 无 寸 功 ; 必 为 上建 立 大 功 , 方 可 自 进 。 否 则 , 谁 不 谓 我 奸 宄 乎 ? 此 其 一 也 。 闻 上 方 於 宁 远 议 和 , 我今 若 往 , 倘 已 和 毕 , 上 又 责 我 往 来 无 时 。 万 一 遣 归 , 则 粉 身 碎 骨 矣 , 是 以 惧 不 敢 往。 此 其 二 也 , 我 之 兄 弟(原 档 残 缺), 虽 照 常 任 之 , 而 不 待 之 以 荣 礼 。 我 虽 生 , 亦 犹 死也 , 是 又 可 惧 。 此 其 三 也 。 请 上 以 此 三 事 , 静 心 思 之 , 赐 书 一 通 , 共 同 发 誓 , 我 即愿 行 。 东 江 之 事 , 一 或 播 扬 , 恐 为 牵 连 。 善 待 所 往 之 人 , 令 人 守 之 , 勿 囚 禁 残 害 ;恐 人 惧 而 不 往 也 。 我 与 刚 千 总 商 议 欲 降 之 法 , 三 弟 在 宁 远 、 四 弟 往 山 东 , 时 明 兵 又至 , 故 慎 而 未 动 。 上 ? 有 意 於 我 , 如 用 我 时, 遣 人 来 告 。 倘 以 欺 诈 见 疑 , 即 行 停 止 , 我 亦 不 再 使 人 矣 。 ------------------- 又谓我太胡为,不慎於始,后必不易驾驭。并以我有叛心,密告於袁都司杀之;告叛之人,有功升为副将……
毛文龙都已经被人给告密,然后被袁崇焕杀了,居然又一次原地满血复活给黄台吉写投降信。
所谓《台湾文献丛刊》满文老档案最恶劣的地方不是把天聪二年误为天聪六年,而是篡改史料,把所谓的“毛文龙来书”里的“毛总兵官”篡改成“我”。
《台湾文献丛刊》里创造毛文龙原地满血复活给皇太极写信的假信件 毛 文 龙 来 书 二 天 聪六 年 四 月 , 毛 文 龙 上 书 曰 : 毛 文 龙 上 书 於 满 洲 国 皇 帝 : 思 欲 和 好 , 宜 退 还 疆 土 , 盟誓 於 天 。 我 若 怀 前 仇 、 存 异 志 , 掩 袭 杀 害 , 则 惟 天 鉴 而 诛 灭 之 ! 倘 心 口 不 一 、 阳 奉阴 违 、 不 遵 前 誓 , 则 上 天 难 欺 , 必 使 死 於 非 命 。 彼 此 相 和 , 自 始 至 终 , 不 改 旧 好 。神 盟 眷 佑 , 至 於 子 孙 , 可 以 享 荣 矣 。 当 立 誓 书 , 传 之 后 人 。 再 , 来 员 之 言 , 不 甚 明晢 , 故 复 此 往 问 。 此 人 不 善 措 辞 , 所 答 者 未 有 不 愚 暗 也 , 又 有 假 好 私 通 之 语 。 不 才於 天 地 间 , 断 不 肯 失 信 於 一 人 ; 知 ? 信 而 不 敢 诈 伪 , 守 忠 义 而 不 敢 ? 害 。 人 而 无 信, 圣 人 恶 之 。 如 合 上 意 , 请 即 赐 书 。 凡 事 合 商 而 行 , 无 论 野 战 、 城 战 , 我 皆 已 成 竹在 胸 ; 行 止 得 宜 , 万 无 一 失 也 。 保 身 家 、 大 富 贵 , 即 在 今 日 矣 。 方 寸 之 心 , 惟 天 地鬼 神 鉴 之 。 王 总 兵 亦 早 知 矣 。 ---------------- 天聪六年四月,毛文龙上书曰:毛文龙上书於满洲国皇帝:思欲和好,
——灵异现象!天聪六年四月,毛文龙早就被袁崇焕杀了,然后于天聪六年四月原地满血复活给黄台吉写投降信。ps: 这个第二封明显是把汉语原本后半段内容与刘爱塔书信混在一起而成
崇祯元年五月初六日具奏
为俘解求款夷目 等事。本年三月十一日,狡奴计遣开原马秀才率可可孤山等六名,持貂皮十四张、求款文一道东来。其人未至岛时,臣也探知其隐,而待之先矣。比其至也,姑优容 以羁靡,不令旋返,绝其声息,诱使有探计者踵至,潜师隘道以截之。然臣又思曰:即如计,亦小利耳。新奴子有合于者,又有都堂大海者,俱素通文义,智勇双 绝,奴倚为腹心。臣思姑与议款而诱其来,随遣马秀才等还。臣于是时望大海来,孰知奴亦重疑臣计,第仍遣马秀才等五人来谆谆密语,且钻刀立誓,而复馈臣以鞍 马参貂等物,愿以来使为质,俟事成放还。夫奴最狂逆,而一旦求款于臣,此奴计之巧,而臣固已窥之深矣!因借其愚臣者还以愚彼,而率不能售,是奴之不肯顷刻 忘臣,犹臣之不肯顷刻忘奴,一着输赢,间不容发。兢兢以图,固晨夜以之。而更虑奴之求款于东,正欲肆骋于西。今臣业已洞悉其奸,理当明正以法,俾小丑知我 圣天子明同日月,威并雷霆,不可以诡诈尝也。其来词固多卑顺,然其狂悖处大不堪闻,臣安敢冒昧进呈御览。第恐无据,谨将其求款原文投递辅臣,应否呈览,辅 臣当自有酌量也。其马秀才,在奴中杀掠辽民甚众,岛中人民见者,靡不切齿,甫就缚出辕门,而众已寸脔其肉矣。今止将夷目可可孤山一名,牛鹿三名,俘解至 阙。其馈臣物件,除白马二匹,功赏官丁外,有嵌金马鞍二副,玄狐、皂貂囤子各一件,人参十斤,并前貂皮十四张,逐一解进御前,仰祈陈俘告庙,用昭国法。臣 非敢侈以为功也。
----------
毛文龙用间,早就报给朝廷了。
袁以前,辽饷190万两,米100万石,养兵16万。
崇祯启用袁走马上任,第一年,辽饷480万,米180万,另发内币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火并东江军前,袁养辽镇、蓟镇、莱登镇兵12万,这一年派给辽饷480万中有东江军24万,还包括蓟镇、莱登镇军饷均要从宁远大营拨发,内帑120万乃是给袁酌情处理。毛上奏曰24万不足用,且宁远大营并未配给1两。
火并东江军后,养兵15万。发饷480万,这是镇、蓟镇、莱登镇、旧东江镇兵饷,米150万,另发铠甲28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军械交兵部、工部议处,袁崇焕另上表请发内帑,崇祯怒,曰不可。其中袁给旧东江军饷40万,米24万。
比较:京营12万,给饷150万,米140万。杨阁部12万兵,给饷240万,米140万。
也许有人说10多万军队要有点战斗力这么点饷其实不多,那么再给点数据:
蓟辽一年半拿了1080万两白银,接近400万石军粮。就按照清朝末期的军费来算吧,在鄂湘军和楚勇,总兵力十余万,洋炮千余门,1861年在皖北和太平军连番大战,全年用了多少钱,各样加起来是600万两上下,清朝的物价接近明朝的3倍。
蓟辽一年半拿的,折算下来当的上湘军时期的4500万两了,每年3000万两,可以养50万大军长期作战了 。
袁蛮子拿了那么钱,却基本没有什么战绩,甚至比不上毛文龙的东江军。请看:
天启元年,东江最大的胜利是镇江,毛以98人(包括毛文龙自己)袭击镇江,活捉后金守将,斩后金近百,降500兵。
天启二年,东江最大的胜利是皮岛之战,毛以3000人强攻皮岛,斩后金兵400,斩、降汉兵2000。
对比袁崇焕的“遵永大捷”,三镇兵500到600的战绩,“宁远大捷”杀伤上千的战绩(死了多少,没人知道,因为没有斩首数,只有一个杀伤的估计数”),“宁锦大捷”的“杀伤甚众”,应该都可以算大捷了。
至于辽西之战,东江军斩首9千,这一仗战果够关宁十几年的总和了。
这么一个尸位素餐的督师,死了也活该。
某足球俱乐部成绩惨淡面临降级,
有个教练跟俱乐部主席拍着胸脯说,
这样,你给我5个月的时间我保证球队有起色,保级妥妥的。
俱乐部主席大喜,于是给教练各种权力和支持,
教练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任教第三个月头上,
跟老对手踢球的时候被踢了个8比0,
场面非常难看。
球迷们开始起哄:
废物!这货根本不懂足球!!人才有的是!!我们上都比他强!!下课!!!
俱乐部主席大怒,
直接拍桌子让这个教练滚犊子,
结果在俱乐部主席和懂球帝们的精诚合作下,
球队越整越完蛋,
降级不算,
俱乐部还跟着破产了。
我不清楚教练冤不冤,
但我清楚这样的俱乐部主席和球迷就根本不配有教练。
拜托,别把袁崇焕和岳武穆相提并论行不?要知道明朝人是拿被袁杀的毛文龙比岳飞,把袁崇焕比秦桧的,更有人认为袁都不配和秦桧比。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张岱《石匮书》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现在咱们和印度打仗了,印度占了咱们半壁江山,一位将军收复失地,然而被奸人陷害,那这位将军是不是该流芳千古。
还是假如咱们和印度打仗,印度蚕食咱们边境地区,越演愈烈。这时候一个东莞来的将军说印度五年就能搞定。然后有一天印度空降到北京了。你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郊区的亲戚被印度人烧杀抢掠。你愤不愤怒。这位东莞将军被双规了,然后他手下的部队直接就撤了。然后他被枪毙了,你该不该放鞭炮吃捞面。
袁崇焕何德何能可以跟岳飞相比?袁崇焕只能和秦桧相比好么。
比出身,秦桧是状元,袁崇焕不过是进士而已。
比地位,秦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崇焕不过是一个督师而已。
比手段,秦桧杀岳飞,满朝文武都沟通好了,岳飞余部也被改编,袁崇焕杀个毛文龙都要亲自下手,而且名不正言不顺,杀完之后完全没有善后,导致毛文龙的部下都被后金接收了。
要是袁崇焕有秦桧五成的本事,大明也能像南宋那样躲在南边撑至少一百年吧,可惜袁崇焕除了满嘴跑火车,打仗也不行,玩权术也不行,想玩皇帝结果还被皇帝弄死。
袁崇焕没有错杀。
第一,乱开空头支票。说好的五年平辽,结果怎样?这还没五年呢,后金非但没有被削弱,本来还只是在关外闹事的,现在竟然大摇大摆地入关来抢劫,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整个蓟辽地区生灵涂炭,无数人家破人亡,活着的人和牲口也被后金俘获,沦为奴隶。换做你是皇帝,你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对了,明朝法律可是有规定的,哪个指挥使负责防守的地区在外敌人入侵的时候遭受了人口损失,指挥使是要受罚的,己巳之变蓟辽地区损失了多少人口?损失了多少财物?袁崇焕作为掌管一个大军区的督师,判死刑有什么问题么?顺便再提一句,上一次北京被围,也就是庚戌之变,造成这个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仇鸾去世后都被挖出尸体来传首九边,而在围城战中不作为的兵部尚书丁汝夔也被问斩。就算按照过去的判例,也没什么好冤的。
第二,不听话。杀毛文龙,这是最严重的事。一个一品大员,袁崇焕没上报皇帝,没经过任何人同意,说杀就杀了。谁给他这么大的权力?且不说毛文龙到底有没有错,即便有错,哪个朝代一个官员能随意杀了另一个品级比自己高的官员而还不用经过上级同意?另外还有什么私自和后金谈判这些,都是小意思了。此时此刻袁崇焕手里还掌控着军队,换做你是皇帝,你心里怎么想?就算他不准备造反,那皇帝也指挥不动他了(从己巳之变的过程来看,确实指挥不动了)。
最后,其实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袁崇焕指挥的大部分胜仗都是依托建城防守的击退战,野战中取得的胜利寥寥无几,最有价值的歼灭战连一场都没有,这样的水平只能说是平庸,即便皇帝杀了他也谈不上“自毁长城”,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过人的军事才能。
强答一次。
我感觉这是岳鄂王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惨一次。
懒得理论,袁嘟嘟的战绩在那里,你们非要说出花儿来,斩首几百级的名将,天下的名将档次都被拉下去一大截,没法说了,看看兵仙韩信如何以弱胜强击败赵军和齐军的,再看看岳飞如何击败金军的,随你们怎么说好了,你们继续夸他
我不谈其他,我是军人,就从军事角度讲,袁崇焕作为督师对后金作战、吹嘘五年评辽不到一年被后金来了个北京三环自助游,这特么在哪国都说不过去。都是要掉脑袋的,袁崇焕要是于谦那样打一个漂亮的北京保卫战那也就算了,防线被突破,还特么仗打得那么烂(乱调动部队,放弃防御重点我就不说了)。在哪国都是死啊。吗的如果我国某首长现在指挥部队在中印边界对峙,国家给他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还被突破边境打到拉萨,大家估计都要说诛杀国贼了吧。。。更何况这不是拉萨,是北京,是中央
这真是岳王爷在知乎被黑得最惨一次,比战绩比政绩比人心比敌方评价,武力智力政治魅力,请问袁有一样能比的吗?
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有意思吗?
崇祯宰了他最关键的是五年平辽,结果清军都跑到北京旅游了,把皇帝当傻子呢吧。他一被抓,大把辽饷养出来的关宁军鸟都不鸟皇帝,这种人,不被杀才怪。这还不算他杀毛文龙导致的东江系大崩盘,他从能力到人品有哪里可以和岳飞相提并论?
岳飞是杀宗泽了还是把金兵放到临安了。
岳飞是国家危亡,皇帝被追得在海上乱窜,管敌人叫爷爷求放过的时候,愤然起兵抵抗外敌,最后取得决定性一战胜利,打得敌人管他叫“岳爷爷”,眼看取得全胜的时候,被皇帝叫停,本人无辜被杀。
而袁崇焕是战局平稳的时候,号称五年自己能取得全胜,结果被任命作为前线总指挥,手握全权折腾一年多,让本来没有机会威胁到长城防线的敌人史无前例地出现在国家首都的城下,而京畿几十万老百姓家破人亡。最精彩的是这个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想的不是积极作战,而是在搞小动作。
比较搞笑的是,当时袁崇焕名声很不好,倒是被袁崇焕杀死的毛文龙曾多次被比做岳飞。
我看袁崇焕通敌的罪名未必成立,但是他揽权,随意杀死毛文龙使得国家战略局面彻底崩坏是没跑的。几十万人的死伤他是第一责任人没跑。
反对 @卫督骆思恭 的答案,说袁崇焕仗打了一半被抓起来~~
明明是毛文龙仗打了一半被你随意的就杀了!袁崇焕这打仗把敌人都打到首都城墙根来了,这是土木堡之变后百年来第一次!(经提醒,嘉靖时期还有一次)而且这位在危机关头还表现得那么可疑,不抓你难道留着开城门?再说你说清兵南下扫荡京畿好像是因为关宁军撤走造成的,说得好像袁崇焕为抵抗后金起到过中流砥柱作用似的,可惜关宁军在的时候后金兵就已经大肆劫掠了,而积极抵抗的只有满桂等人。
很多人大大低估了毛文龙之死,毛文龙有很多当时明朝武将的问题,但是他对后金的战略威胁是无以伦比的,最后这个附骨之疽是袁崇焕提皇太极解决掉的,而且是非刑杀人,根本没走正规法律程序就杀了!这比秦桧杀岳飞可厉害,人家秦桧还走了司法程序的,袁崇焕就自己把毛文龙骗过来抓住,自己单方面宣布毛有罪,然后就杀了!
毛死后,他的手下群龙无首,差点被饿死在小岛子上,最后大部分和后金有血海深仇的人居然只能投靠后金。这里面出了尚可喜,耿精忠等一大批能打的大汉奸。 @卫督骆思恭 居然拿逻辑思维来做例子,说实话,逻辑思维关于的观点说是“书生意气”都是夸他,里面大赞古希腊的民主多么伟大,怒骂朱棣北伐仅仅打死一个敌人之类的主观加双标就不说了。单纯抛开背景谈人物的行为就显得很扯淡!
ps.评论里面一堆人出来说毛文龙的。
毛文龙该不该死也轮不到袁崇焕给定罪!
第一你袁崇焕不是皇帝,第二不是刑部大老爷,没权利审判毛文龙这个级别的官员。
上来没走任何法律程序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把人杀了!这行为本身就该死了!
袁崇焕那怕是毛文龙的直属上级也没资格杀毛吧?
而且我过来发表个看法,讨论袁崇焕,一定要把毛文龙祖宗八代掰扯一遍,评论区里一群人和苍蝇一样扯出十万八千里,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好像别人都不如他,而且说话不干不净的。
对这样说话基本礼貌都没有的,我直接拉黑好几个,我又不是你们亲爸爸,真没那么有耐心去纠正你们做人做事的习惯。
ps:我提一个个人看法:无论做学问还是业余爱好,表达看法都应该对事不对人。比如我可以说你看法很low,你也认为我某些观点比较sb,这都算是讨论。
但是最近总能看到一些“持某些观点的人都是sb”“有某些看法的人都没水平”之类的言语。我觉得有这样观点的人就显得自己素质不高了。
比如 @卫督骆思恭 和我说“没资格”讨论这个问题。还有看到某位上万关注的说“所有认为存在烛影斧声事件发生过的人都很业余没水平”。
这样的观点本身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自己的水平了!不是学识知识的水平,而是对人的基本素质需要提高了。
我们就事论事,讨论问题,别老扯什么粉或者黑,更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
对于袁大人的事情,我有两个疑问。希望支持袁大人的诸位可以为我解惑。
首先且不谈袁大人的功与过,忠与奸。袁大人杀毛是捏造罪名,矫诏杀之,也有一种说法为请制擅杀(兵部议不可,而崇焕心弗善也,尝疏请遣部臣理饷。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及文龙来谒,接以宾礼,文龙又不让,崇焕谋益决)。捏造罪名,此为明代文臣故伎,而无论是矫诏还是请制擅杀,请问在未经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就捏造罪名斩杀大将,该当何罪呢?
其次所有为袁大人辩护的人都无法解释他在北京之役具体表现,让我们摊开地图。
遣散援军,或许是战略方面的考虑?可是清军轻松通过由他亲自驻守,并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保证,绝不放一兵一卒通过的蓟州(必不令过蓟西)。
不要说蓟州不是他的防区,有异议可以看明史袁崇焕传(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此前袁崇焕将驻防此地的刘策调走,自己坐镇蓟州,可是他既没有拖住清军,也没有给清军造成任何损失,任何为袁大人辩护的人都无法解释他此刻的举动。假如你是当时的北京百姓,勤王的军队,驻守要地却未经一战便把敌军放至北京城下,你不恨他入骨?这实在说不过去了吧。
我们再看看崇祯杀袁崇焕的罪名。
《明史》上记载的是擅主议和。
崇祯下令逮捕袁崇焕的逮捕令上写的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
最后结案书上写的是: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
可见崇祯心中,“以市米资盗”是坐实的。那资的是谁?就是蒙古的喀喇沁诸部落。
而这个部落早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投靠后金,并且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在随后的己巳之役中还充当了后金的帮凶。
所以,杀袁根本就不需要后世所杜撰的所谓反间计,其人被捕入狱后,经过大半年的会审,查明证据确凿,着实罪无可恕。
满朝文武大臣作为亲历者,他们又不傻。 之前之所以为他捏造罪名矫诏杀帅背书,是因为明朝重文抑武严重,毛文龙不过一个文臣眼中的跋扈武将,为了平辽大业,杀了也就杀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杀毛的罪名全是扯淡,这笔账崇祯都记着呢。之后袁大人又轻信蒙古,在崇祯不同意的情况下,卖给了他们大量的军粮,结果蒙古人随手卖给了后金,后金由此方可入关。(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到了北京一役,整个战役过程,袁大人一路纵敌长驱,避敌不战。蓟州城下,看看他自己写给朝廷的保证,他已经是死罪了,到了北京城下,又毫无建树(广渠门之战,大捷之名不知从何而来,明朝以首级记功,而此战无一首级。既然无一首级就证明部队没有控制战场,而没有控制战场,毫无缴获,又何谈大捷呢?顺便还射伤了满桂,当然这又是一桩谁也说不清楚的公案,其中的是非曲直,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自己刚一下狱,手下部队居然弃帝国首都安危于不顾逃散了,简直与军阀无异,所有支持他的人,最后全部都无话可说了。
最后总结
皮岛矫诏杀毛之日,驻防蓟州坐看清军潜越之时,回溯袁大人曾经夸下的海口,许下的承诺,最后这些海口承诺导致其下狱身死,想来也算是得偿所愿,又何冤之有呢?
PS近代以来,由于反清的需要,所有曾经抗清的人物都被大大的拔高,也符合我国一贯为尊者玮的历史观。可是袁崇焕的事情从明末来一直争议不断,现在有的人一上来就扣帽子,说从来没有过争议,然后把他弄到和岳武穆一同并论,岂不可笑吗?何况细数明末抗清之英杰,如孙承宗,卢像升,李定国,张煌言,郑成功,他们哪个不比袁大人光明伟岸,于心无愧?
只说史实:1.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被委以重任,然而崇祯倾全国之力供给关宁铁骑,不追究他矫诏杀将的罪过。五年之后,清军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2.为了达到五年平辽的目的。矫诏杀毛文龙,使得亲者痛仇者快。杀将议和。后来清朝大将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大部分都出自毛文龙部。毛死后走投无路而辗转降清的。毛曾携拼凑的敌后游击队一直从朝鲜打到辽阳城下。毛的死,无疑最高兴的就是皇太极了。
3.清军最困难的时候南下袭击。宁远城前围而不攻,引兵袭击几公里外的觉华岛。袁崇焕见死不救,拒不出战。眼见万余守将和全部辽东军资粮食被清军掠夺而去。半年后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却将其死因上奏为在宁远城下中炮。以此邀功。
4。私自拍员前往敌国祭奠努尔哈赤,致使备受袭扰的察哈尔部蒙古部落失望,倒戈后金。以至于皇太极可以绕过山海关从察哈尔部蒙古入关南侵。
5.身为蓟辽总督,辽宁河北防务都是归他辖制的。敌军突入京城,守土之责。这个罪过他也是应受的。
以上内容均载自明实录和谈迁的国榷。
袁崇焕死的不冤,这样的妄人后世被当成英雄记载和祭奠简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要是岳飞上台先砍韩世忠,满口五年直捣黄龙府结果第二年就被金军围了杭州,那争议肯定也很多。
袁崇焕拿什么跟岳王爷比?崇祯性格多疑,可他这辈子至少无条件的相信了两个人,一个袁崇焕一个杨嗣昌,事实证明他都信错了,就因为袁崇焕一句五年平辽,崇祯无条件支持他,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官给官,许誉卿看他如此有把握问他有啥对策,他咋说的?我就是吹吹牛逼安慰下皇帝而已!
辽东巡抚毕自肃因为欠饷给哗变的士兵绑架后被救出,但是依旧愤而自杀,其兄乃户部尚书毕自严,关系铁到这份上了都没钱给,而袁崇焕一句话崇祯还是给他搞来了三十万两军饷。
他要撤辽东登州莱州三地的巡抚,崇祯照办,为了安抚他还调走了满桂,让赵率教做山海关总兵,甚至在他矫诏杀毛文龙之后也没找他麻烦。
可他怎么报答崇祯的呢?袁崇焕两次上书请求开马市,以粮资助喀喇沁,遭到崇祯的拒绝,并且警告他说:“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后来还真不出崇祯所料喀喇沁把米卖给了酋长,连崇祯这种不懂业务都明白的道理,我实在不明白袁崇焕怎么会如此天真。
袁嘟嘟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总督刘策来支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而且刘策还替圆嘟嘟背了锅秋后算账被砍了,圆嘟嘟有圆粉给他伸冤,那刘策找谁伸冤去?镇守蓟州十数年的戚继光曾说过“守辽必守蓟”不知道戚继光将军的英灵在五十年后看到自己曾经为之拼命的地方,让圆嘟嘟这么玩该作何感想呢?至于北京城下那套骚操作就不提了。我严重怀疑圆嘟嘟是后金卧底,不然就是智力有问题。
圆嘟嘟对皇太极一路只追不击,而赵率教在接到袁崇焕的急报后长途奔袭驰援遵化,结果在半途中遇伏,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圆嘟嘟坑起人可不管你是自己人还是外人。
五年平辽、必不令敌越蓟西两个案例都是圆嘟嘟职业生涯中经典的打脸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