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前打仗行军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想象一下,置身于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行军之中,那是对身心极限的严峻考验。

首先,是那无尽的尘土。每一次的迈步,都扬起地面干燥的泥土,它们如同细密的沙粒,钻进你的靴子里,磨蹭着你的脚踝,甚至在你张嘴喝水时,也会不经意地尝到一股土腥味。干燥的天气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特有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咳嗽几声。而若是碰上连绵的阴雨,那便是另一番景象:泥泞的地面变得湿滑不堪,每一步都可能陷进去,费尽力气才能拔出。靴子被厚重的泥巴包裹,每走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担。

接着,是那令人麻木的单调。每天,太阳升起,你便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征途;太阳落下,你便找一块稍微平坦些的地方,简单地休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眼前的景色可能在缓慢地变化,但也可能只是重复的丘陵、森林或者荒野。耳边除了战友的喘息声、偶尔的指令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模糊的马蹄声或车辆的辘辘声,更多的时候,是风声在耳畔呼啸,伴随着自己沉重的呼吸。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身体习惯了劳累,思想也变得迟钝。

还有那饥渴的煎熬。虽然有军粮,但通常也只是粗糙的干粮,比如麦麸饼干,或者风干的肉块。它们往往干硬难咽,需要费力咀嚼,而且提供的能量远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水源也并非随处可见,有时需要沿着河流或溪流才能找到,而且水质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只能将就着饮用。当身体极度疲惫,汗水流失严重时,那份对清水和食物的渴望,会变得异常强烈,甚至成为脑海中唯一的念头。

当然,还有那种时刻存在的紧张与警惕。即使是和平时期的行军,也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提防潜在的危险。若是身处战区,那份警惕更是如同绷紧的弓弦,一刻不敢放松。听见一点细微的响动,就会条件反射地握紧武器;看到一点可疑的影子,就会全身戒备。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即使在休息时,也难以真正得到放松。

休息的时候,也不是全然的安逸。可能需要匆忙地卸下装备,检查马匹(如果有的话),处理脚上的水泡,或者是在简陋的营地里,和衣而卧。火堆的光芒在夜空中跳跃,驱散着一部分寒意,也投下摇曳的影子,勾勒出疲惫而警惕的面孔。战友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分享着路上的见闻,或者只是沉默地依靠在一起,共同抵御夜晚的寒冷和心中的不安。

总而言之,以前打仗行军,不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磨砺,是对身体忍耐力、精神韧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近乎残酷的考验。每一个人,都可能在这样的旅程中,触摸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极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以前打仗 行军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简单说一下:那时没有汽车,为了不暴露目标 解放军 都是夜间走路白天休息。1947年2月。我15周岁,由山东莱州西游东尹家村,走了五个夜间到潍县,那里是西海军区司令部。再走的过程,我总看着月亮跟着我走,不知道为什么。

48年4月解放潍坊走到济南,济南解放后 边走边打仗走到长江。

途中路过山东蒙阴山区,天刚亮住进一个村庄,老百姓跑光了,我们睡了两小时,炊事员让我们班去领粥,没有什么盛 怎么办。我到处找盆 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见到院里磨底下 有个盆,很高兴,我拿着到了厨房,刷了刷,就把粥领回来了。全班拿出自己的碗喝粥,边喝边闻着有个臊味,找不着臊源的位置。喝完之后才知道,盛粥的是个尿盆。

我们长期夜间走路习惯了,看行星星就知道东西南北,知道时间几点钟。走着路 能听着前面的脚声 睡觉,经常前面一停 后面对上。

1949年4月23日过了长江下着小雨追赶敌人 两个昼夜没有睡觉的我,实在也走不动了,想趟在水泥里睡10钟也好。突然一排子机枪子弹打过来。在我身前 身后 左右打起泥水柱。我立即不睏了,又跑了10多里路。一言难尽 说到这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