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丞相行军打仗什么水平?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后世一直有着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千古名相”。但若要细究他行军打仗的“水平”,并非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 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核心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他并非一个单纯依靠 brute force 的将领,而是更侧重于通过政治、外交、战略等手段来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这一点在《隆中对》中就已显露无疑——他为刘备规划的是一条“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路线,这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深知蜀汉国力相对弱小,正面硬碰硬并非良策,所以他更喜欢采取“守正出奇”、“避实击虚”的策略。

诸葛亮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他的北伐,虽然很多次未能达成彻底统一的目标,但仔细分析,他并非没有战术上的亮点。例如,他能够巧妙地利用地形,如北伐时在渭水流域的屯田,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对曹魏形成了战略牵压,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他发明的连弩(诸葛连弩),一次能发射多矢,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远程杀伤力,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他极度重视后勤和军队的组织纪律。 诸葛亮本人严于律己,要求极高。他在蜀汉期间,不论是军事行动还是内政管理,都表现出极强的条理性。例如,他每次出兵都会详细规划粮草运输路线,并设立军事仓库,确保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他严禁军队扰民,强调军纪,这在当时乱世之中尤为可贵,也为蜀汉赢得了民心。

在战术层面,诸葛亮也有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指挥。

八阵图:虽然其真实作战效果和后世描述可能存在夸张,但八阵图体现了他对阵法和地形利用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集攻击、防御、迷惑于一体的作战体系,能够最大化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空城计(演义中的描述):虽然在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心理战术,即利用敌人对自己的极度忌惮,制造虚张声势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是符合诸葛亮一贯的“攻心”思想的。
智取汉中(褒斜道奇袭):虽然演义中将其渲染得更为玄幻,但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展现过利用出其不意的战术来达成战略目标的才能。

然而,也要看到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些局限性。

受限于蜀汉国力:诸葛亮的北伐,很大程度上是在和实力雄厚的曹魏进行较量。蜀汉地狭人少,国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这使得他的北伐很多时候显得“势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北伐的目标过于宏大:以蜀汉的国力,想凭借一次或几次北伐就彻底统一天下,目标本身就非常艰巨。他所面对的不仅是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内部的种种制约,比如人才的凋零(后期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已逝)。
对地形和天气的依赖:蜀道艰难,蜀汉出兵北伐,地形就是一个巨大的限制。同时,诸葛亮的一些战役也受到天气的影响,例如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失守街亭,阻碍了粮道,而北伐期间也时常受制于雨季等天气因素。
“事必躬亲”的局限:诸葛亮事必躬亲,虽然体现了他勤勉负责,但也导致了他个人的精力被大量分散,无法完全集中于最核心的军事指挥和战略谋划。例如,在后勤、训练、军械制造等各个方面,他都要亲自过问,这对于一位丞相兼军师而言,是极大的负担。

总结来说,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水平”,可以概括为:

战略大师:拥有宏大且切合实际的战略规划,注重长远布局和政治军事的结合。
战术大家:善于利用地形、阵法、器械和心理战术,追求以巧取胜。
治军严明:强调后勤保障、军队纪律和士气建设。
局限性也很明显:受制于国力、人才和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其军事行动的成效并非总是如人意,尤其是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终极目标。

他更像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军事家”,用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去实践他的政治抱负和军事蓝图,即使结果未能达到他最初设定的那个“天下归一”的最高目标,他的军事思想、治军方略以及其在战略层面的闪光点,依然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后世的尊敬和学习。他不是那种横扫千军、以一敌百的战神,而是更像一位深谋远虑的指挥官,善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为弱小政权开辟生存空间,并尽力争取最大的战略主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午谷奇谋被否,魏延被杨仪陷害,后被蜀国灭族,魂穿邓艾给蜀国上下上了一课。

相对于像一个将军一样指挥军队,诸葛亮更善于治理国家。

其指挥能力只能算优秀,但打不出彩,远远不到后世脑部的多智近妖的逆天。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后世一直有着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千古名相”。但若要细究他行军打仗的“水平”,并非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 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核心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他并非一个单纯依靠 brute force 的将领,而是更侧重于通过政治、外交、.............
  • 回答
    听说您要去成都武侯祠祭拜孔明先生,这可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儿。说起来,祭拜先贤,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庄重的事情,虽然现在不像古时候那么讲究繁文缛节,但怀着一颗敬仰之心,做些力所能及的礼仪,是对先贤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要说祭拜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固定的、一套强制性的“标准流程”,毕竟不是科举考试,也没.............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直言不讳。区区五万的花呗额度,即便是在我大汉如今的财力来看,也属杯水车薪。诸葛丞相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便将这五万花呗额度倾囊用于北伐,一年之内成功,其难度之大,几乎近乎于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伐并非儿戏,而是需要庞大且持续的物资支撑。粮草、兵器、战马、军需,这些都是无底洞.............
  • 回答
    说起诸葛丞相,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身上自带光环,脑子里装满了智慧和忠诚,当然也少不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鞠躬尽瘁。围绕着他,历史的烟尘和后世的想象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不少动人的旋律。要说有哪些跟诸葛丞相相关的歌曲,我脑子里立马能浮现出几首,它们各有特色,能从不同角度描绘这位传奇人物。首先,.............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