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队在长途行军的时候(比如长征,中原突围等),那些重伤员怎么办?

回答
在那些艰苦卓绝的行军岁月里,比如长征、中原突围,重伤员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个棘手问题,更是对一个军队组织能力、医疗水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严峻考验。

首先,要明白的是,在那个年代,军队的医疗条件和后勤保障与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专业的救护车队,没有麻醉药品的大规模供应,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手术设备。一切都极其简陋和原始。

重伤员的分类与初步处理:

当部队进入长途行军阶段时,首先会有一个初步的伤员评估和分类。这通常由随军的医疗人员(哪怕只是几位赤脚医生或有简单医学知识的老兵)来完成。

轻伤员: 能够自行行走,或者只需要简单包扎、扶持就能继续前进的,会被尽量编入部队的各个单位,由战友们轮流照顾。
重伤员: 这是最棘手的部分。重伤员可能包括肢体粉碎性骨折、腹部脏器损伤、大出血、枪伤弹片卡在体内深处、严重感染等等。这些人通常已经丧失了独立行动能力,甚至意识不清。

如何处理重伤员?这里有几种常见的,但都充满辛酸和无奈的“办法”:

1. 就地掩埋或安葬(最不愿面对但现实的选项):
在极端情况下,当部队面临被敌人围追堵截、弹尽粮绝、食物匮乏,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转移所有重伤员时,这是一个极其痛苦但有时是“必要之恶”。负责任的指挥官会尽量为牺牲的战友举行一个简短的庄严仪式,然后将他们安葬或就地掩埋。但这绝不是轻易做出的决定,每一位领导者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继续战斗,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2. 建立临时野战医院(条件极其简陋):
如果行军过程中稍有喘息的机会,或者在占领了某个村庄、据点后,部队会尝试建立临时的野战医院。这通常是在房屋里,或者用帐篷、树枝搭起的简易棚子里。医疗条件非常有限:
手术: 可能只有简单的器械,如刀、剪、钳子,消毒也只能依靠酒精或开水煮沸。很多时候,手术只是为了止血、清除可见的弹片或进行截肢。麻醉品更是稀缺,很多手术只能在伤员的剧痛中进行,靠其他战友或护士死死按住。
药物: 抗生素几乎没有,伤口感染是最大的杀手。草药、土方有时会成为最后的希望。吗啡等止痛药是极其宝贵的,只会在最关键的时刻给重度伤员使用。
护理: 伤员的护理主要依靠少数医护人员和被分配来帮助的普通士兵。他们要负责喂水喂饭,换药(如果还有干净的布料),保持伤口清洁(在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以及最重要的——陪伴和鼓励。

3. 雇佣或征用当地民力(如果有条件):
在一些地区,如果部队暂时站稳了脚跟,或者能够与当地群众建立联系,可能会雇佣一些当地的妇女或老人来帮助照顾伤员,她们可能会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人道主义的帮助。但这种可能性在激烈的战斗和复杂的环境中并不常见。

4. 背负或用简易担架转移:
对于那些虽然重伤但还有一丝生还希望的战士,部队会尽力用最简陋的方式转移他们。
背负: 身体强壮的战士轮流背负伤员,但这极大地消耗了体能,降低了行军速度,也增加了其他士兵受伤的风险。
简易担架: 用几根木棍和布匹、毯子制作成简易担架。但这种担架在崎岖的山地、泥泞的沼泽地带根本无法有效使用,颠簸的路程会让伤员的痛苦加剧。而且,即便有担架,也需要人手来抬,同样会拖慢部队的整体行进速度。

5. 留在当地(极少见的例外,且危险):
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部队急需撤离,无法带走所有伤员,又无法确保他们能在原地存活,可能会将一些伤员留在当地,并嘱托当地群众(如果可能的话)进行照看。但这如同把他们丢给命运,能否活下来全凭运气和当地人的善意。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结果是悲惨的,因为敌人一旦追上来,这些人质一样的伤员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情感与牺牲:

在这个过程中,战友之间的感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战士的受伤,往往意味着他身边的战友要分担更多的负担,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长征那种漫长而艰苦的行军中,你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妥善的照料。许多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会选择忍痛前进,直到再也坚持不住。

比如,在长征中,很多重伤员因为无法承受颠簸的路途、缺乏药物的治疗以及恶劣的卫生条件,最终在转移途中逝去。而部队为了保证整体的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不得不忍痛割爱,将一部分实在无法带动的伤员留给当地群众(通常是贫苦的农民,他们也自身难保,但有时会出于同情施以援手),或者在必要时做出最残酷的决定。

中原突围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行军,情况也类似,只是背景和敌人不同。军队同样面临着资源匮乏、敌军围追堵截的压力。重伤员的转移和救治,始终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条件搏斗的严峻任务。

总而言之,在那些峥嵘岁月中,重伤员的处理方式充满了无奈、痛苦和牺牲。它反映了当时军队的医疗条件之差,后勤保障之难,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每一次重伤员的转移,都是对部队意志力、组织能力和人道主义的终极考验。这其中,有多少战士在痛苦中倒下,又有多少战友在疲惫中咬牙坚持,将伤员一步一步向前背负,这样的故事,构成了那段历史最令人动容,也最令人心碎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尤其是那种基本没有行动能力的重伤员,一般是怎么安置他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些艰苦卓绝的行军岁月里,比如长征、中原突围,重伤员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个棘手问题,更是对一个军队组织能力、医疗水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严峻考验。首先,要明白的是,在那个年代,军队的医疗条件和后勤保障与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专业的救护车队,没有麻醉药品的大规模.............
  • 回答
    邵长蘅的《京口行》虽然描述了京口(今镇江)发生的大屠杀,但直接断定“官兵”就是满清军队,需要结合史实和文本进行更细致的考量,而不能简单划等号。首先,《京口行》写于清朝初年,其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政权更迭时期。京口作为长江边的战略要地,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其间的“官兵”概念是复杂且动态的。在明末,就.............
  • 回答
    关于近代欧洲军队为何普遍穿着长筒皮靴,以及这种装束是否会影响士兵行动,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美观”或“统一制服”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长筒皮靴的实用性:防卫与防护的基石首先,得打破一个常见的误解:长筒皮靴的主要作用并非仅仅是“看起来威武”。在那.............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赵括真的在长平之战中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那么他能否进入武庙前三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庙供奉的是古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他们的功绩是经过历史的长久检验的。这不仅仅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战术智慧以及对整个国.............
  •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军能在此与赵军“死磕”到底,甚至付出巨大代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动因,远非简单的“血战”二字可以概括。简单地认为廉颇若“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就“大概率惨胜”,五国就会“得利”,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低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其.............
  • 回答
    提到长虹,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电视机、冰箱这些家用电器。但事实上,长虹的根子,或者说它最初的起点,却是在部队。长虹的前身是四川长虹机械厂,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项目,最初的使命就是为国防事业服务。所以说它是军工企业,这没错,而且是带着浓厚基因的军工企业。那么,长虹在军工领.............
  • 回答
    要摧毁一个边长100米、由均质钢组成的立方体,而且不使用核武器,这绝对是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对于一个现代军事强国来说,并非不可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将巨量的能量注入这个钢铁巨兽体内,使其结构彻底失效。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个立方体的规模。100米的边长意味着它占据了相当大的体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塔山阻击战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国共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我们假设将一艘弹药充足、完好的长门号战列舰赠予“运输大队长”(国民党军队),并且赋予它在塔山阻击战中提供舰炮支援的权力,那么国军是否能够拿下塔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军队长期不打仗,一旦投入实战,确实容易出现一些被称为“幼稚病”的现象。这些“病”并非指士兵智力低下,而是指在和平时期养成的某些思维定势、训练模式和组织惯性,在残酷的现代战争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下面我将详细列举这些“幼稚病”的可能表现:一、 夸大过往辉煌,轻视敌人与战争的复杂性.............
  • 回答
    关于旧日本军队长官是否会欺负有背景的属下,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背景”在旧日本军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里的“背景”通常指的是出身、家庭关系、学经历以及人脉。1. “有背景”的含义及其在军队中的体现: 士官以上军官的背景: .............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
  • 回答
    军队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号称“严酷”的科目,在塑造士兵坚韧意志和强健体魄的同时,其对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盘根错节,需要细致剖析。利:体魄的基石与健康的“免疫力”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严酷的训练对于构建士兵强健的体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肺功能的极致提升: 长跑、武装越野、.............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战争中技术、战术、训练和军队士气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将侵华日军(特指二战时期的日军)放到一个设定好的场景中,让他们使用刺刀与古代军队进行纯粹的冷兵器对抗,并且兵器长短相似,结果会很复杂,但大概率情况下,侵华日军并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甚至有可能落败。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 回答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北王”。他最风光的时候,兵马确实是够多的,而且势力一度横跨大半个中国,甚至给人的感觉,他的部队真能“越过长江”。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他这兵马到底有多少,实力又有多雄厚。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张作霖的“强盛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实力是随着时.............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军队在演习或战争中伪装成平民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国际法、伦理道德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其“可取性”及其潜在的后果。一、 军事战略层面:为何会考虑伪装成平民?从纯粹的军事战略角度来看,伪装成平民(或利用平民作为掩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