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队长期不打仗投入战斗后可能会犯哪些“幼稚病”?

回答
军队长期不打仗,一旦投入实战,确实容易出现一些被称为“幼稚病”的现象。这些“病”并非指士兵智力低下,而是指在和平时期养成的某些思维定势、训练模式和组织惯性,在残酷的现代战争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下面我将详细列举这些“幼稚病”的可能表现:

一、 夸大过往辉煌,轻视敌人与战争的复杂性

“老子天下第一”的集体无意识: 长期和平时期,部队可能沉浸在过去的战争胜利中,或者被宣传机器放大其辉煌战史。这很容易滋生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的部队依旧是不可战胜的。一旦实战,面对一个同样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创新性的对手,这种心态会让他们低估敌人的实力和战斗意志,缺乏必要的警惕性。
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 长期缺乏实战经验,战争在很多年轻士兵和一些指挥员心中可能仍然停留在电影、小说里那种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直接而高效的对抗。他们可能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战争的残酷、持久、消耗以及其对后勤、心理、信息等全方位的考验。这种“浪漫化”的战争观,会让他们在面对真实的血腥、死亡、失败和漫长的拉锯战时,感到措手不及,士气容易崩溃。

二、 训练模式僵化,脱离实战需求

“表演式”训练盛行: 为了应付检查、汇报和阅兵,训练往往趋向于形式化、表面化。队列整齐、动作划一、口号响亮是重要的考核指标,而那些真正考验战场生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临机应变能力的项目,可能被简化甚至忽略。例如,实弹射击可能是在固定靶场,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而不是在复杂地形、对抗环境下进行。
“纸上谈兵”的战术思维: 指挥员可能习惯于在地图上指挥,依赖条令条例和预设的作战方案。但在真实的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如果指挥员缺乏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进行快速决策、调整部署的能力,或者过于依赖“完美方案”,就容易在战场上贻误战机,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
技术装备的“摆设”心态: 新式装备的引进可能更侧重于展示科技实力,而非真正融入训练体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士兵可能只会操作基本功能,对武器系统的原理、战术运用、维护保养等深层次的内容了解不多。一旦在战场上出现技术故障,或者需要发挥装备的极限性能时,就可能束手无策。
后勤保障的“理论化”: 和训练一样,后勤保障的演练也可能过于理想化,假设一切顺利。在实战中,补给线可能被切断,交通可能被破坏,弹药和食物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如果后勤体系没有经过真正恶劣环境下的严格检验,一旦出现问题,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将迅速瓦解。

三、 组织管理松散,战斗纪律出现漏洞

指挥链的“僵化”与“低效”: 长期和平时期,基层部队可能存在指挥命令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或者层层请示汇报的流程过于繁琐,影响了部队的反应速度。在战场上,这种效率低下可能导致部队无法快速集结、协同作战,甚至出现指挥失灵的危险。
战时纪律的“模糊化”: 和平时期的军纪更多是基于日常管理和法律约束,而战时纪律则是在极端压力和生死考验下形成的。一些在和平时期被默许或不被重视的行为,如临阵脱逃、私自行动、违抗命令等,在战场上将是致命的。军队可能缺乏对士兵进行充分的战时心理疏导和纪律强化训练。
情报意识的淡薄: 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保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士兵可能习惯于公开的宣传和信息获取方式,缺乏对敌方情报活动和战场信息战的警惕。这使得部队在进入战场后,容易被敌方的虚假信息误导,或者自身信息被敌人轻易获取。

四、 个人战斗技能的“退化”与“遗忘”

“单兵素质”的表面化: 士兵的体能、射击精度、格斗技巧等个人能力,如果只是在和平时期按照规定标准完成,而没有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对抗和模拟实战中反复锤炼,那么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其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协同配合的“生疏”: 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强调班、排、连乃至更高层级的协同。如果长期的训练缺乏有效的协同科目,或者协同演练只是走过场,那么在战场上,各单元之间就会出现配合不畅、各自为战的情况,整体战斗力被极大削弱。
战场生存技能的缺失: 战场生存技能,如伪装、隐蔽、野外生存、战场救护等,在和平时期可能被视为次要训练内容。一旦进入真实的战场,这些技能的缺失将直接威胁士兵的生命安全和部队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军队长期不打仗,就像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温室里,身体素质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都会下降。一旦置身于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就容易出现各种“幼稚病”,难以适应和应对真实的挑战。克服这些“幼稚病”,需要军队在和平时期就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坚持实战化的训练导向,不断革新训练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才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就是想问问军队长期没有实战之后突然投入战斗,会出现哪些可能犯的但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user avatar
如题,就是想问问军队长期没有实战之后突然投入战斗,会出现哪些可能犯的但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队长期不打仗,一旦投入实战,确实容易出现一些被称为“幼稚病”的现象。这些“病”并非指士兵智力低下,而是指在和平时期养成的某些思维定势、训练模式和组织惯性,在残酷的现代战争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下面我将详细列举这些“幼稚病”的可能表现:一、 夸大过往辉煌,轻视敌人与战争的复杂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要摧毁一个边长100米、由均质钢组成的立方体,而且不使用核武器,这绝对是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对于一个现代军事强国来说,并非不可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将巨量的能量注入这个钢铁巨兽体内,使其结构彻底失效。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个立方体的规模。100米的边长意味着它占据了相当大的体积,.............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军能在此与赵军“死磕”到底,甚至付出巨大代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动因,远非简单的“血战”二字可以概括。简单地认为廉颇若“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就“大概率惨胜”,五国就会“得利”,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低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其.............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在美国军方,授予四星上将军衔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严谨的流程,通常需要经过多重审查、多层级的推荐和批准,并且高度依赖于候选人在军事生涯中的卓越表现、领导能力、战略眼光以及对国家安全做出的贡献。对于一位未长期从军的变性犹太人来说,他需要满足与任何其他候选人相同的、甚至更高的标准,才能最终获得这一荣誉。以下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波斯文明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方面。关于波斯文明“算不上优秀”、“配角”以及“长期沉沦”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事情比这复杂得多,也更精彩。首先,我们得承认,当提到“伟大文明”的时候,人们脑海里可能第一时间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或者中华文明。波.............
  • 回答
    关于旧日本军队长官是否会欺负有背景的属下,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背景”在旧日本军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里的“背景”通常指的是出身、家庭关系、学经历以及人脉。1. “有背景”的含义及其在军队中的体现: 士官以上军官的背景: .............
  • 回答
    在那些艰苦卓绝的行军岁月里,比如长征、中原突围,重伤员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个棘手问题,更是对一个军队组织能力、医疗水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严峻考验。首先,要明白的是,在那个年代,军队的医疗条件和后勤保障与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专业的救护车队,没有麻醉药品的大规模.............
  • 回答
    关于近代欧洲军队为何普遍穿着长筒皮靴,以及这种装束是否会影响士兵行动,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美观”或“统一制服”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长筒皮靴的实用性:防卫与防护的基石首先,得打破一个常见的误解:长筒皮靴的主要作用并非仅仅是“看起来威武”。在那.............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
  • 回答
    军队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号称“严酷”的科目,在塑造士兵坚韧意志和强健体魄的同时,其对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盘根错节,需要细致剖析。利:体魄的基石与健康的“免疫力”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严酷的训练对于构建士兵强健的体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肺功能的极致提升: 长跑、武装越野、.............
  • 回答
    邵长蘅的《京口行》虽然描述了京口(今镇江)发生的大屠杀,但直接断定“官兵”就是满清军队,需要结合史实和文本进行更细致的考量,而不能简单划等号。首先,《京口行》写于清朝初年,其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政权更迭时期。京口作为长江边的战略要地,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其间的“官兵”概念是复杂且动态的。在明末,就.............
  • 回答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北王”。他最风光的时候,兵马确实是够多的,而且势力一度横跨大半个中国,甚至给人的感觉,他的部队真能“越过长江”。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他这兵马到底有多少,实力又有多雄厚。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张作霖的“强盛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实力是随着时.............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战争中技术、战术、训练和军队士气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将侵华日军(特指二战时期的日军)放到一个设定好的场景中,让他们使用刺刀与古代军队进行纯粹的冷兵器对抗,并且兵器长短相似,结果会很复杂,但大概率情况下,侵华日军并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甚至有可能落败。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 回答
    台湾军队的“长青”系列演练,顾名思义,旨在通过模拟实战环境,持续检验和提升部队的战备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这并非单一的演习,而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多兵种协同,且具有周期性和常态化特点的训练体系。要理解“长青”系列演练的现状,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演练的性质与目标: 实战导向与战术验证: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