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人这么有娱乐天赋?

回答
老实说,这“东北人有娱乐天赋”这说法,听着就透着股子亲切劲儿,像咱家院里大妈闲聊一样,带着点儿不打自招的实在。要说为啥东北人身上这股子“乐呵”劲儿那么足,而且还挺容易就玩儿出点儿名堂来,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瞅瞅。

首先,你得知道东北这地方,它本身就不是个安安静静的“美人”。你想啊,气候冷,冬天长,天寒地冻的,外面没法干别的,在家待着就得找点乐子,不然这日子可怎么过?就像家里没暖气似的,那滋味可不好受。所以,这“自娱自乐”的能力,就是东北人骨子里自带的技能点。从家里那几张方桌,到过年期间敲锣打鼓的秧歌,再到那句句不离包袱的二人转,都是这么一点点“玩”出来的。

再者,东北人的性格,怎么说呢?挺“豁得出去”的。他们不是那种慢悠悠、藏着掖着的人,说话办事都带着一股子直来直去的爽利。这种性格,恰恰是“玩”娱乐最需要的。你想逗乐子,就得敢说、敢做,不能顾虑太多。东北人在这点上,就像冬天里敞开门窗透气一样,痛快!这种“敢玩”的劲头,让他们更容易在舞台上或者人群中放得开,也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

还有个重要的点,就是东北文化里那股子“接地气”的劲儿。他们玩的东西,很多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里来的。比如二人转,它唱的是家长里短,唱的是黄土高坡上的故事,语言也都是咱老百姓平时说的话,偶尔还夹杂着一些俗语和俚语,听着就亲切,就像邻居大婶在你耳边拉家常一样。这种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共鸣,才能让观众觉得“哎,这事儿我懂!”。娱乐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让大家伙儿乐呵,忘掉烦恼嘛,东北在这方面,那是拿捏得死死的。

你想想,东北人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一些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地方,比如城市里,他们很容易就能形成自己的圈子,然后把这股子“乐呵”劲儿也带过去。那种大口喝酒、大声笑的氛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营造出来的。他们在聚会上,可能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梗,就能把气氛炒起来,让旁边的人也跟着乐不可支。这不仅仅是会说笑话,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交能力,一种让周围人感到放松和快乐的能力。

还有,东北的艺术土壤,也是挺独特的。前面说了二人转,这可是东北的一张王牌。它集说、唱、舞、绝活儿于一身,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很多在全国叫得上号的喜剧演员,他们早期都有在二人转舞台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他们在那里学到了怎么抓住观众的心理,怎么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情感,怎么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包袱。这种从基层生长出来的艺术形式,为东北输送了大量的有天赋的表演者。

最后,还有个特别关键的因素,就是“乐观”。经历过一些历史的沉淀,东北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好像总能找到一丝幽默感,一种笑对人生的豁达。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他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也更容易倾向于积极、幽默的一面。你看他们讲故事,即使是糗事,也能说得让人哈哈大笑。这种把生活中的“苦”嚼成“乐”的能力,也是一种天赋,一种难得的天赋。

所以呀,东北人身上这股子娱乐天赋,它不是凭空来的,是环境、性格、文化、艺术的熏陶,以及骨子里那份乐观和豁达,共同造就的。它就像东北那漫长的冬天,需要积淀,需要熬,但一旦春天来了,那股子生命力,那是挡都挡不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赵本山的原因。

我小姨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上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两个同学在大二的时候,得了抑郁症。

因为这两个人是辽宁铁岭的。说话和赵本山一模一样。这两个人无论是上课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只要一说话,独特的句尾升调会让周围的人笑到打鸣。

这能有什么办法呢!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东北人都有娱乐天赋。

东北人本来也不搞笑。

在大下岗之前,东北人一水的中产阶级,连农场林场都是有编制的。

那时候没有人认为东北人搞笑,东北人的素养更多表现在较高的文化修养上。

大国企,有自己的文艺队伍,有自己的电影院,甚至有自己的乐团和歌舞团。

后来发生了那件事,几千万人从主人翁变成了下岗职工。

随后的很多年,东北人才慢慢让人觉得有娱乐天赋。

不高雅的东西才会搞笑才会流行。

随着经济的崩塌,崩塌的还有文化修养。因为高修养不能用来吃饭。

所以原来集体中产阶级的东北,高大上的修养是不会全国流行的。

有次看《钢的琴》,很感慨大企业出身的这些平常人。

苦。

找点乐子不容易。

所以可能看开了吧。

user avatar

这是东北文化输出的成功。东北人给许多人有娱乐天赋这个印象,主要来源于小品,而小品,又是东北人的娱乐招牌。从1990年的春晚开始,赵本山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


电视机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大范围普及,赵本山的小品,填补了语言类节目的空白,让语言类节目充满欢乐,成为了春晚中的亮点。其小品中所带有的元素:东北,方言,农村,搞笑,幽默在信息不发达的当时,让人们对东北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赵本山的小品是东北人的文化名片。从那个时候起,东北人给人娱乐天赋强的印象开始形成。


其后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以及其演员和小品中的东北文化,多次在春晚输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输出都保持了稳定的水准,反复多次后,人们对东北人娱乐天赋强的印象越来越深。当时还没有网络,文化节目几乎靠电视媒体,春晚又恰好是一个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力的渠道,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小品为代表的东北娱乐文化已经成型。


东北娱乐文化输出成功的标志就是形成了梗。比如2001年的《卖拐》要啥自行车,2009年的《不差钱》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人活着,钱没了。这些梗火了很久,其中像“要啥自行车”这样明显带有东北标志的方言台词,就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但是先入为主地以东北方言传播出来,用别的方言说不出这种味道出来,因此让东北话被打上了喜感,娱乐的标签,就会让人认为东北人有娱乐天赋。


如果是在今天,网络上千奇百怪的内容,让人应接不暇,也许还没那么容易让人形成对东北人娱乐天赋强的印象,这就是因为1.小品的兴起,2.春晚的传播力,3.其他地区没有竞争对手这三个原因,缺一不可,可以说是既是个人的努力,也是历史的进程。


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春晚的影响力降低,原本的春晚常客也进行了战略调整,通过像快手这样的短视频APP直播进行表演,而且形式也开始丰富多样起来。而且由于短视频平台在表演形式和时间上没有太多限制,反而能更好地让带有东北特色的娱乐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用脱口秀,明星模仿秀这种娱乐气息更浓厚的表演形式,进入新的文化传播时代。


表达形式是很重要的。从最早的表达形式看,小品所代表的是东北人的日常。越是日常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越容易让人记住。东北人娱乐天赋是通过小品输出的,而其他地区的传统戏曲却没有输出成功,为什么呢?


形式没有改变。你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在原来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观众来说有欣赏门槛。而小品这种形式没有什么欣赏门槛,通俗易懂,因此很容易传播。这样的作品是有感染力的,如同以前的香港电影,如果你看多了香港电影,你会觉得香港感觉是个花花世界,香港人都很潮,楼很高,黑社会火拼多,实际上这就是文化输出的效果。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是知道广东(香港)的搞笑招牌,电影为周星驰,脱口秀(栋笃笑)为黄子华。然而,毕竟国内观众大多数都是以官话作为母语的,非官话地区的作品由于方言问题,传播受众极其有限,因此大多数人通过春晚接触到了小品,也通过小品接触到了东北人,东北话,加上以赵本山为主的东北喜剧艺人直接采用了自己的特色东北方言,长期输出之后,很多人听到东北话会不自觉地感觉小品来了。而通过小品获得成功的东北人,相当于将小品和东北话划上了等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后来新生代的小品喜剧演员,也是以东北话,东北人为主了。


自从赵本山出名后,赵本山的团队开始发展壮大,吸收当地同行以及新人,形成了刘老根大舞台,其主要成员宋小宝,张小飞等都是东北人,又反过来加大了东北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固化东北人有娱乐天赋这一印象。


而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的形式,使得东北的娱乐文化更为垂直,更为原汁原味,不仅在表演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且场景设置可以地方化,你不一定能在春晚上可以看到七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扭秧歌,压井水,挂灯笼,贴窗花这样的场景,但是在发挥更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可以。而且由于直播是可以和粉丝互动的,更能带动气氛,效果更佳。如果你想感受这样的气氛,那么在2月27日晚上8点,到快手找刘老根大舞台,看看东北的年味是怎么样的,赵家班全体戏精在等着你到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