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沙 22 岁女子长期过量喝奶茶进ICU,血糖值过高,血液呈乳白色几乎变「甜饮」,奶茶喝多少会有危险?

回答
长沙22岁女子因长期过量饮用奶茶住进ICU,血糖飙升至危险水平,血液呈乳白色,几近“甜饮”。

这则触目惊心的消息,再次将奶茶的健康隐患推到了风口浪尖。 22岁,本是青春年华,却因一杯杯甜美的奶茶,将身体拖入了危险的境地。她的血液,原本应该红润而富有生命力,却因为体内过量的糖分和脂肪,变得乳白色,如同粘稠的“甜饮”。这不仅仅是个例,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一个沉痛的警示。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奶茶如此轻易地击溃了健康?

我们都知道,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奶茶,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糖衣炮弹”。一杯看似普通的奶茶,其含糖量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以一杯700毫升的奶茶为例,如果按照正常的甜度(全糖),含糖量可能在60克到100克之间,甚至更高。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的游离糖摄入量应低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也就是说,一杯中等甜度的奶茶,可能就已经将我们一天的糖分摄入量推到了极限,甚至超标。

但这还不是全部。 除了糖分,奶茶中的“隐形杀手”还包括大量的脂肪。为了追求丝滑的口感,许多奶茶会加入大量的植脂末(奶精)。植脂末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被誉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它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损害大脑健康。此外,一些奶茶为了增加风味,还会加入各种香精、色素和添加剂。

当这些成分在体内日积月累,会发生什么?

在这次事件中,这位22岁的女孩长期过量饮用奶茶,导致体内糖分和脂肪急剧升高。过高的血糖会使血液变得粘稠,糖分会侵蚀血管内壁,造成血管损伤。 同时,大量的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酸,会在体内堆积,导致血脂异常。血液因此变得乳白色,这是一种被称为“高脂血症”的严重表现,意味着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

当血液的成分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身体还能正常运转吗? 关键器官,特别是心脏和大脑,将承受巨大的压力。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一系列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在这位女孩的案例中,她住进ICU,说明她的身体已经处于危急状态,可能出现了急性胰腺炎、酮症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那么,到底喝多少奶茶就会有危险?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新陈代谢能力以及对糖和脂肪的耐受度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风险:

频率: 像这位女孩一样,长期、频繁地饮用奶茶,即使量不是特别大,也足以造成身体的慢性损伤。如果一周喝上三四次甚至更多,那么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甜度: 选择“全糖”或者“加糖”的奶茶,都意味着摄入大量的糖分。如果长期饮用这种高糖奶茶,身体的负担就会非常重。
配料: “加料”的奶茶,比如珍珠、芋圆、布丁等,本身也含有不少糖分和碳水化合物,会进一步增加总体的糖分摄入。而含有大量植脂末的奶茶,更是增加了反式脂肪酸的风险。
个人健康状况: 如果本身就存在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等健康问题,那么对奶茶的耐受度会更低,更容易受到伤害。

可以打个比方: 偶尔喝一杯奶茶,就像给身体偶尔“放纵”一下,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每天都把它当水喝,并且选择最甜、料最多的那种,那无疑是在给身体“慢性下毒”。

我们应该如何与奶茶“和平共处”,而不是被它“毒害”?

控制频率: 将奶茶视为一种偶尔的“奖励”或“享受”,而不是日常饮品。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个月喝上一两次,可能就足够了。
选择“低糖”或“无糖”: 如果实在想喝,尽量选择“无糖”,或者要求“三分糖”、“五分糖”。但要注意,即使是无糖奶茶,其植脂末和奶精依然含有不少脂肪和热量,不建议频繁饮用。
避免“加料”: 尽量选择纯茶底的饮品,减少珍珠、芋圆等高糖高热量配料的摄入。
关注成分: 尽量选择鲜奶制作的奶茶,避免含有大量植脂末和人工添加剂的品牌。
健康饮食: 奶茶只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警惕“无糖”陷阱: 很多号称“无糖”的奶茶,会用代糖来增加甜味。虽然代糖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小,但过量摄入的长期影响仍有待研究,并且,奶茶本身的脂肪和热量依然存在。

这位22岁女孩的经历,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人在追求“舌尖上的快乐”时,常常忽略了身体发出的SOS信号。 奶茶的甜蜜,不应该成为我们健康的“甜蜜负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审视自己的饮品选择,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去拥抱真正的青春活力。别让一杯杯奶茶,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为奶茶叫好,毫无疑问,不加节制地喝任何饮品肯定是不好的(包括长期无节制饮用市面上的奶茶)。

但是在这个新闻标题里「喝奶茶」并不是原罪。

@手抖毛大夫 已经很详尽地解释了这个新闻的标题党特征及为什么患者本身可能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原因。我这里再总结和补充些内容,特别是这类新闻的写作套路。

说白了,这个新闻里是抛开了前提直接说结论。

新闻中强调危害的是「长期」➕「过量」饮用,此外标题党还忽略一个前提,这个患者22岁,从年龄上也首先考虑1型糖尿病患者,(至于其他原因前文说过在毛大夫高赞回答中已有说明),所以如果把奶茶换成巧克力、冰淇凌、蜂蜜等糖分高的食物不加控制的暴饮暴食,依然也可能造成这种危害。

这年头,以善意为名制造一个健康谣言很简单。

目前网上的健康谣言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归为两种方式:

1.跳出前提说结论。

以这次新闻为例,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些营销号,把整篇新闻截下来仅剩标题和导语,断章取义式过度科普,最后变成了

「喝奶茶不好,你看她把血液都喝成乳白色了。」

拜托,「乳白色」指的不是血糖,是指血脂。

专业上我们称之为「乳糜血」, 这是指血脂升高严重的患者,血液中可含有大量的乳糜微粒,外观呈白色混浊样,即临床所谓的「乳糜血」(Chylomicronemia)

无独有偶,之前也有个类似的新闻,是说外卖把血浆变成猪油色。

这两个新闻写法是不是都差不多?但别只看写法。

在这个新闻中的因果关系中,它们都是果,而不是因。

不是因为喝出「乳糜血」,所以酮症酸中毒,而是因为酮症酸中毒,才导致乳糜血(乳白色血液)。

所以,变味的科普危害不在于夸张,还在于误导重点。

它本应该告诉大众什么是「乳糜血」,告诉大众吃外卖或喝奶茶为什么不能过量,告诉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吃,告诉大家别以为少糖就没事了,脂肪(非脱脂牛奶)多了照样容易高血脂,容易变造成生理性乳糜血。

但这些新闻转载后(不是说源新闻,最初的采访我觉得是好意的)没有解释「为什么」,反而变本加厉的挖掘更多「是什么」的令人拍案惊奇的标题。

如奶茶喝多了会堵塞血管???

奶茶喝多了会杀精???

奶茶喝多了会长胡须???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抛开前提抛结论的健康谣言。

退一百步,喝水也可以导致碱中毒,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存在反馈调节机制,还没等到饮用过量水导致中毒,大脑就会下达指令停止了。

但如果这个人本身处于一个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昏迷、运动后或者其他异常状态,也有可能导致碱中毒。

2.把研究的「相关性」当「因果性」报道。

此外,把研究的相关性文献放大报道,疯狂暗示读者「相关性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举个之前的例子

喝奶茶容易得糖尿病吗?可乐能喝出尿毒症吗?跳入化粪池就会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吗?

如果直接常识来看,可能你会给予否定,但是定向地把数据整理出来,报道出来的答案就不一定了。

科学上很严谨,如果喝奶茶和患糖尿病确有相关,研究人员会如实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会说两者存在相关性,但如果问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我们会说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未有证据表明奶茶能喝出糖尿病。

而到了媒体上报道,就直接只报道了两者相关性,而大众并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以为「相关」就等于「因果」。

其实「相关性」在科研上十分常见,基本每个人大学统计学都会教过,变量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只是有相关联,有关系。

例如跳入化粪池和高血压这两件事确实先后发生了,喝奶茶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能有相关,如果多起这种现象出现,那么我们还能讨论它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就如有研究发现喝咖啡与患阿尔茨海默症呈负相关。

所以如果从流行病学、逻辑学上讲,相关性有4种可能:

  1. 因果关系;
  2. 果因关系;
  3. 平行关系-检验出来相关,实际不相关;
  4. 两者无关。

甚至这些关系还可以是间接相关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医学上的研究需要通过足够多的实验和样本来分析,但新闻往往并不会向你解释这「某某相关」背后的逻辑。

所以在网上看健康报道,尤其这两种形式的报道时,一定别被误导了。

user avatar

需要说明的是,“本身有1型糖尿病,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大量喝奶茶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身身体比较健康,每天大量喝奶茶导致糖尿病并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本身不是什么罕见病,而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高血糖危象的一种,是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

DKA的主要表现都是由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多数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等症状加重;若未及时治疗还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为烂苹果味、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直至出现昏迷。

导致DKA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当身体严重缺乏胰岛素时,人体组织和细胞无法有效摄取和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促使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酸性的酮体,从而在体内蓄积,最终引起中毒。

实际上,临床上所见的DKA最常见的原因不是喝奶茶,而是急性感染状态下身体应激性的血糖升高导致。或者是糖尿病患者擅自减量或停用胰岛素。当然像新闻里这样的高糖饮食或是高脂、酗酒色情况也有。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精神过度激动、压力过大等。或者呕吐、腹泻、心肌梗死、脑卒中、手术创伤、妊娠、分娩也都可能会发生DKA。

至于题目中新闻的情况,更有可能是患者本身就是一个I型糖尿病患者,且本身不知道或者不在意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最终在高糖饮食下诱发DKA。这类糖尿病大多是先天性的原因导致,因此大多出现在年轻人中。很多患者不在意或者不知道,往往就会出现这类的悲剧。

也就是说,这件事更有可能是“本身有1型糖尿病,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大量喝奶茶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情况。

而新闻中的报道方式,很多人恐怕会更觉得是“本身身体比较健康,每天大量喝奶茶导致糖尿病并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种情况,相信也会有不少家长会把这样的新闻转给子女或家族群里,进行痛心疾首的“恐吓式教育”。

宣传健康的、营养均衡的饮食是对的,但大可不必用这种方式。其实这样的新闻不需要医学知识,用常识就可以判断——喜欢奶茶、每天喝奶茶的人何止千千万,如果这样的逻辑能够成立,恐怕医院里早就堆满了喝了奶茶后酮症酸中毒的年轻人们。

如果宣传一种健康理念需要夸大的、甚至造谣式的宣传才行的话,那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传播健康理念的同时也助长了流言的传播,最后反而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

user avatar

卧槽别吓我啊

我正蹲在公司门口嗦奶茶,突然看到这样一条热搜,把我脸都吓肿了

怎么办我好慌,之前公司下午茶我一定是要一天两杯的那种

要不?假如我不点奶茶?两杯都点冰沙?站在五里界那个BGP机房里边暖边吃冰?

没有奶茶,以后下午该怎么度过呢...

我边蹲着慢慢嗦奶,边好好考虑了这个问题

看到热评第一,我突然悟了!

没错!这就是在吓唬我的!可是,谁这么无聊做标题党呢?

最后我想明白了这么一个关系链:

要戒奶茶因为要多喝热水→要多喝热水因为要推销热水壶→要推销热水壶就得上电商平台→要用好电商平台就要用到服务器,有服务器继续安全防护。

直接从奶茶→服务器

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波,这波就是整个串联起来的广告,又少口阿


认真回答一波

真的,对于我这种奶茶党来说,不仅不会吓到我,可能还会让我立马点上一杯...

我是吓大的吗?!

明天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