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沙一中学校长劝学生不要早恋:下手太早质量不好,大学再找白头偕老,你认同吗?有哪些感触?

回答
长沙某中学一位校长在一次演讲中劝诫学生们不要早恋,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下手太早质量不好,大学再找白头偕老。” 这句话一出,立刻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想到了很多。

首先,从校长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他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里,“早恋”往往与成绩下滑、精力分散、甚至是不成熟的情感纠葛联系在一起。校长这句话,用一种比较口语化、甚至带点戏谑的方式,试图将“早恋”的负面影响与“质量不高”挂钩,而将“大学再找”与“白头偕老”联系起来,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感情成熟度和稳定性的期待。他可能希望学生们明白,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和阅历去沉淀,过早地投入一段感情,可能会因为双方的不成熟而导致关系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而大学阶段,大家的心智更加成熟,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候建立的关系,或许更有可能走向长远。

然而,如果仔细咀嚼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它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全认同的。

第一,“下手太早质量不好”这句话过于绝对化了。感情的“质量”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取决于时间,更取决于双方的投入、沟通、理解、包容以及共同成长的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早恋的学生就一定“质量不好”。我见过一些在中学时期就开始相互喜欢,并且能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学生,他们的感情基础虽然可能不那么稳固,但确实能在互相扶持中成长。他们学会了如何处理关系中的矛盾,如何关心他人,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当然,我们也承认,很多早恋因为缺乏经验和成熟度,确实容易走向失败,或者掺杂着年少冲动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将“早”与“质量不好”划等号,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第二,将“大学再找”与“白头偕老”直接挂钩,也存在一定的理想化成分。大学虽然是心智成熟的阶段,但大学里的感情也并非都一帆风顺。大学里的恋爱同样会面临来自学业压力、未来规划、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挑战。很多大学情侣也可能因为毕业季的到来而面临“毕业即分手”的困境。而“白头偕老”,这是一种对长久稳定关系的期望,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选择和努力经营的结果,而非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所能保证的。很多在中学时期就建立起深厚感情,并且一路走过来的情侣,他们也可能达到“白头偕老”的境界。相反,很多人大学毕业后才开始恋爱,也未必就能实现“白头偕老”的目标。

我的感触是,这位校长的话虽然直接,却也暴露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如何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获得更“优质”的人生体验,包括感情。但是,这种焦虑有时会转化为一种过于严苛的限制,而忽略了孩子们在探索感情过程中的可能性和个体差异。

我更倾向于认为,引导比限制更重要。与其简单地说“不要早恋”,不如告诉学生们:

认识感情的本质: 真正的感情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责任之上的,而不仅仅是好感或冲动。
学会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 在感情中,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底线,也要学会处理因感情带来的喜怒哀乐。
明确责任和界限: 如果决定开始一段感情,就要对这段关系负责,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在学业、家庭等其他方面的责任。
学会在学习和感情中找到平衡: 有些学生确实能做到两不误,他们能将感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们应该支持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并能够成熟处理感情的学生。
认识到成长的过程: 感情的经历,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从中吸取经验,而不是因为害怕失败就完全回避。

或许,校长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希望学生们能够 以学业为重,以成长为先,在更成熟的时机去体验更深层次的感情。如果能将这句话的出发点,转化为对学生如何更健康、更成熟地面对感情的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将“早恋”妖魔化,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位校长的话有他的道理,但过于绝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感情,并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并且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真正的“白头偕老”,是建立在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对彼此不懈的珍惜之上,无论这段感情开始于哪个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屁股决定脑袋:你早恋了,谁为学校出高考成绩?所以中学校长只劝你推迟到大学,之后这锅就甩出去了。

user avatar

可笑之处在于这个中学校长以为恋爱了就一定要白头偕老。这些小屁孩才不要白头偕老,只是想啪啪而已

user avatar

对于教学人员

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只听老师讲他本专业的内容就行了。其他内容,什么人生经验啊,什么政治观点啊,别当真。

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进了中小学校教书。从学校到学校,中间缺少社会阅历,自己还没整明白,能兜售什么人生经验?即便有经验,也是脱节的。

对于学校里的行政人员

他们还不如一线教师。在学校里搞行政,起码比在政府、企业里简单多了。学生作为个体,当然有刺头;作为整体,却是非常好管的。大部分学生面对学校,绝对是逆来顺受的老实人,学校想整学生非常容易。这么简单的管理任务,所以不要过高估计学校行政人员的水平。学校是一个半封闭的世界,只要出了学校,他们那一套根本没用。他们的一些行为,放到其他行业,早就翻车了。

user avatar

大人,时代变了。

以前知乎有个回答说过,现在很多条件好的家庭更接受自己孩子中学时期恋爱订婚,而不是到大学找。

这是因为学区房制度对大学无效,所以阶级地位对大学的决定是间接的,但对中学的决定是直接的。假如你是一个中产以上家庭,你的孩子到大学可能会找到读个文凭就为嫁入富家然后把夫家财产搬空的捞女或指着在好大学里娶个富家小姐实现阶级跨越的凤凰男,但在中学里,你的孩子遇到的人的阶级地位和你差不多,相比起来还是后者靠谱。

认为自己的学生能在大学找到条件更好的配偶,潜台词是自己学生条件不好,考个好学校可以靠婚姻改善下,这无非是“土猪拱白菜”的温和版。

这位校长可能还活在过去,以为大学里那些条件更好的人的家庭甚至本人就不知道捞女和凤凰男的心思。

与其给学生灌输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鼓励学生做捞女和凤凰男,不如告诉他们穷人富人都快有生殖隔离的现实。

user avatar

下手太早质量不好,

大学再找选择太少,

毕业相亲要求太高,

年纪一大没人肯要,

回头一看孤独终老。

user avatar

生女儿的都被土猪的豪言壮语吓到了好嘛。还是高中里搞定一个本市的女婿放心一点。

user avatar

对于大部分理工男来说,早恋的质量其实更好,因为初高中基本是我们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了!要是学了土木机械,大学班里有没有女生不好说,而且有了大概率也瞧不上我们,参考以前的一条回答:

并且能上一所初高中的同学,家庭条件、父母的阶层更为相近,不至于出现定向扶贫的情况;而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难免拉胯。因此和初高中同学结合可以起到强强联合,稳定家庭资产的作用,避免阶级滑落。

综上,搞!

user avatar

其实我们初中那时候, 学校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之间, 互相关系都不错, 共同点又很多, 对彼此都很熟悉, 而且家庭出身也都差不多,所以后来好几对结婚的. 这种婚姻可靠性还是很高的, 总比寄希望于茫茫人海强的多.

"大学再找"? 我一帮985传统工科的同事, 已经度过了35年的单身生涯, 迎来了第36年单身生涯.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啊!

user avatar

理工科的男生,尤其是985 CS的,可别在大学找。比如在浙大计算机那种男女5:1的地方,女生拿鼻孔看人,男生只配当舔狗。

可是毕业之后男生就不一样了。浙大CS的混得再不好,30岁的时候年薪也有大几十万,找对象太容易了。

男码农要是找不到对象的话,来小红书工作。有同事入职之后表示美女员工遍地都是,只后悔结婚太早。

user avatar

这就是对于女性的精神阉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