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九尾狐真的存在,它的尾巴骨骼构造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如果九尾狐真实存在,那么它那神奇的九条尾巴,其骨骼构造必然不是简单的“九根棍子”。考虑到生物学的合理性和这种神话生物的独特属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

一、 尾椎骨的演化与分化:

最根本的推测是,九尾狐的尾椎骨(Caudal Vertebrae)相比于普通犬科动物,发生了显著的演化和分化。正常犬科动物的尾椎骨数量相对固定,且每一节椎骨的形态都比较相似,主要功能是支撑尾巴的移动。而九尾狐的尾椎骨很可能呈现出:

数量上的巨幅增加: 从基础的尾椎骨数量开始,通过基因突变和长期演化,导致了尾椎骨的“增生”或“分裂”。想象一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控制尾椎骨数量和形态的基因指令发生了异常,使得原本一个椎体分化出多个,或者脊椎在末端异常增殖。
节段性的特殊化: 这九条尾巴并非均匀分布或完全独立。更可能的是,在尾巴接近根部的地方,会有一个“主尾骨干”或者说一个集中的尾椎骨群,然后从这个集中的区域,又会分化出九个主要的“次级尾骨干”。这有点像一棵树的主干,然后长出九个分叉,每个分叉再往下延伸。
骨骼结构的复杂化: 为了支撑九条灵活且可能具备一定独立功能的尾巴,每一条尾巴的骨骼都会比普通动物的尾巴更加精细和复杂。每一节椎骨的关节面可能会更小巧灵活,允许更大的活动范围。同时,尾椎骨的形状可能不是简单的圆柱形,而是更扁平、更像叶片,或者具有更突出的棘状突起,以便于肌肉附着和更精密的控制。

二、 支撑与运动的骨骼细节:

主骨干与分支的连接: 在九尾狐的尾部根部,会有一个异常发达的“尾部骨盆”或者说一个集中的、高度特化的尾椎骨基部,它能够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并允许连接到九个主要的尾巴骨骼系统。这部分骨骼可能比普通动物的臀骨更加厚实,能够承受九条尾巴同时发力时的应力。
每一条尾巴内部的骨骼: 每一条尾巴的骨骼仍然是由一连串的椎骨组成,但它们的特点会是:
高度灵活性: 关节处的连接可能使用了类似“球窝关节”的结构,允许每个关节在多个平面上进行旋转和摆动,而不是简单的屈伸。这使得尾巴能够做出极其复杂和流畅的动作。
纤细而坚韧: 相较于普通动物的粗壮尾巴,九尾狐的每条尾巴骨骼可能更加纤细,以减轻整体重量并增加灵活性。但材质上会非常坚韧,可能含有特殊的钙化物质,使其不易折断。
独立的肌肉附着点: 为了让九条尾巴能独立而协调地运动,每一条尾巴的骨骼上都会有大量精细的肌肉附着点。想象一下,每节尾椎骨上都有细密的小突起和沟槽,为控制每一条尾巴的微小动作的肌肉提供附着空间。
尾巴尖端的骨骼: 尾巴的末端可能不是完全的软组织。为了增加尾巴的某些功能(比如在神话中可能用于感知或操控),尾巴尖端的几节尾椎骨可能会退化成更小、更精细的骨板或骨片,甚至可能像某些海洋生物的鳍一样,由小骨片支撑柔软的皮毛,使其末端具有一定的触感和操控能力。

三、 辅助骨骼与连接:

肌肉与韧带系统: 支撑九条尾巴的活动,必然需要一套异常发达的肌肉和韧带系统。这些肌肉群会附着在高度特化的尾椎骨上,并且分布极其精细。这些肌肉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由神经系统传来的精确指令,才能让九条尾巴做出如此复杂的协调动作。骨骼本身是框架,而肌肉和韧带则是使其“活”起来的关键。
神经分布: 如此精密的运动控制,意味着九尾狐的脊髓在尾部会有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神经纤维束,分支延伸至每一条尾巴的每一节骨骼和肌肉。这甚至可能是一种“分布式神经系统”,让尾巴本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感知和反应。

总结来说,如果九尾狐真的存在,它的尾巴骨骼构造将是脊椎动物骨骼演化中一个极其罕见的特例。它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堆积,更是一种在结构、功能和精密度上的全新设计。它会是集灵活性、力量、精细控制和可能的感知功能于一体的,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骨骼艺术品,完全超越了我们目前对哺乳动物尾部骨骼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看文献描述:

青丘九尾狐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南山九尾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媵。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南山首经》)

东山九尾狐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壟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涂山九尾狐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魇魇。我家嘉夷,来宾来王。成家成室,我造彼吕。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吴越春秋》


好吧,其实没有描述尾巴长什么样。


那古代器具、画作、画像石上的呢?

我找到 神州幻梦 | 九尾狐特辑 做了很好的整理,为防侵权,就不放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战国到晋代,九尾狐的形象都是一条主干,分出几个叉来。直到明清才出现那种基部分出九条尾巴的。

(这两张图在上述链接中都有,不过是我在别处找的)


而这种畸形在其他物种是可以出现的,当然,没有那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爬行动物:


也有X光/CT可供观察


从基部分叉的也有(上面的手绘图中就有)


有观点认为是这种现象大部分是由于受伤后过度再生引起的(比如壁虎,你懂的);少数也可能是暴露在致畸因素下引起的。


蜥蜴的尾巴断后,新长出的里面只有软骨,没有真正的骨头(这个在专业之外了,我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分叉的尾巴里面其实只有软骨。

所以,如果结构类似的话,九尾狐的尾巴可能有至少八条是软的。。。。。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还是抛砖引……啊,不用了,已经有了。

假如我们认为九尾狐的尾巴是尾巴而非是毛发分叉的话,那么,九尾狐很有可能是一种畸变个体。不过鉴于多条尾巴的哺乳动物非常罕见,基本没找到材料供以研究,因此我们只好退一步,去看一看其他脊椎动物中多条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在脊椎动物中,生长出额外的尾巴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畸变类型。主要在一些能够进行再生的类群中出现,如壁虎,蝾螈等。总体来说,这种畸变的报道还是很少的,在爬行动物里面目前可能就只有100多个个体,涵盖了16个科。绝大多数生出额外尾的个体都是栖息在地面或者树栖的,说明这种畸变或许与环境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多生尾可能是由于损伤或椎体骨折面不完全断裂引起的过度再生所致,当然也有个体与辐射污染有一定关系。

常见的多尾畸形都较为轻微,主要是在尾部末端出现小的分叉,如下图中的Ablepharus kitaibelii,就仅仅是在末端有个小分叉。但是也有更特殊的案例,如多瑙河冠欧螈( Triturus dobrogicus )中就报道了更为明显的两条尾巴。

相对来说,两条尾巴是最常见的畸变情况,但是偶尔也会有更加极端的例子。如以下报道的一只鞭尾蜥科的Salvator merianae ,它的多尾与严重的外伤有关,但是与上面的类群不同的是,它直接长出了5条新尾巴,但是这些尾巴中没有完整的骨骼支撑,更像是一种赘生的组织。

因此,假如有九尾狐的话,它的尾巴结构很有可能是赘生于主尾上的多条小尾巴,形状看起来的话,可能像是这样的?

嘛,也挺好看的是吧(逃)

参考文献

Henle K , Grimm-Seyfarth A . Exceptional occurrences of double, triple and quintuple tails in an Australian lizard community, with a review of supernumerary tail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reptiles[J]. Salamandra, 2020, 56(4):373-391.

Vergilov V S , Natchev N . First record of tail bifurcations in the snake-eyed skink (Ablepharus kitaibelii Bibron & Bory de Saint-Vincent, 1833) from Pastrina hill (northwestern Bulgaria)[J]. Arxius De Miscellania Zoologica, 2017, 15(15):224-228.

Henle K , Mester B , Puky L M . A Review of a Rare Type of Anomaly in Amphibians, Tail Duplication and Bifurcation,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Cases in European Species (Triturus dobrogicus, Triturus carnifex, and Hyla arborea)[J].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15, 46(4):451-455.

Pelegrin N , Leo S M . Injured Salvator merianae (Teiidae) regenerates six tails in central Argentina[J]. Cuadernos de Herpetología, 2015, 3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