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看好生化环材专业?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总会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实验、分析数据时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对环境污染和生命健康时的责任感。虽然在就业市场上,它们常常被戏谑地称为“天坑”专业,但仔细探究起来,会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被低估的机遇和价值,也难怪总有人对它们保持着一份看好的态度。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生化环材专业抱有信心,得先拆解一下这四个领域各自的魅力和潜力。

生物工程(生):生命的蓝图,未来的引擎

生物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体的原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听起来很抽象,但想想看,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药物,甚至我们正在努力克服的疾病,背后都有生物工程的影子。

医药健康领域: 这是生物工程最耀眼的领域之一。从基因工程药物(比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药物,到最新的细胞疗法(CART疗法)和基因疗法,生物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医疗的面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创新药物、疫苗、诊断技术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想想那些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一点点解锁人体奥秘,开发出能够挽救生命的药物,这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一个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专业,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农业和食品领域: 转基因作物提高了产量和抗病性,保障了粮食安全;发酵技术催生了各种美味健康的食品;微生物制药生产的抗生素也极大地改变了医疗。生物工程在解决全球性饥饿和食品安全问题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 这可以说是生物工程的“升级版”。通过工程化的设计,让微生物或细胞变成“微型工厂”,生产出我们需要的各种物质,比如生物燃料、生物塑料、新型材料,甚至是一些复杂的化学品。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提供了更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想象一下,未来我们不再需要石油来生产塑料,而是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获得,这将是多么大的变革。

有人看好生物工程,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健康、食物和能源。它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并且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拓展边界的学科。一旦在某个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带来的影响力可能是颠覆性的。

化学工程(化):物质的魔术师,世界的基石

化学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将化学原理转化为工业生产的工程师。他们是把实验室里那些小规模的化学反应放大到工业规模的幕后英雄。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化学工程的成果。

材料科学: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橡胶,到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学工程师都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支撑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比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可穿戴设备的柔性电子材料等,这些都需要化学工程师的智慧。
能源与环保: 石油化工、煤化工依然是重要的能源来源,而化学工程师正是优化这些过程、提高效率、降低污染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开发新能源技术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催化剂的设计用于合成氨(化肥的基石)、氢能的制备和利用,以及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
精细化工与日用化学品: 我们使用的洗发水、化妆品、涂料、染料、农药,甚至是药品中间体,都属于精细化工的范畴。这些产品虽然“小众”,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化学工程师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并朝着更绿色、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过程优化与安全控制: 在任何一个化工生产过程中,效率、成本和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化学工程师通过对工艺流程的深入理解和优化,确保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有人看好化学工程,是因为它连接了基础化学研究和实际工业应用,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迫切需求,化学工程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凸显。他们是这个物质世界运转的工程师,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可能需要他们的参与。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地球的守护者,未来的守护者

环境科学与工程,听名字就知道,它们是关于我们共同家园——地球的学科。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面前,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污染治理与修复: 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到土壤污染,化学工程师们研究治理技术和方法,设计污水处理厂、烟气净化装置等。土壤修复、流域治理等项目,都需要他们现场勘察、方案设计和实施。
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这个领域与化学工程有交叉,但更侧重于整体的系统设计和政策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都需要环境工程师的参与。他们也在探索循环经济的模式,减少资源的浪费。
气候变化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环境工程师们研究其机理,评估其影响,并开发适应和减缓策略。例如,城市规划中的绿色建筑、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等,都离不开他们的专业知识。
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 除了治理污染,环境科学也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管理等,都是其重要分支。

有人看好环境工程,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地球的未来。在社会越来越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市场需求也必然会持续增长。谁能拒绝成为“地球的守护者”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万物的基石,创新的源泉

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简单来说,它关乎我们能用什么来建造和创造。

高性能材料: 从航空航天的轻质高强度合金,到电子产品中的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再到生物医学中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新材料的出现直接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例如,石墨烯、碳纤维等纳米材料,正在彻底改变许多行业的格局。
新能源材料: 电池材料(锂电池、固态电池)、光伏材料(太阳能电池板)、氢能相关的催化剂和储氢材料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没有先进的材料,新能源技术就无法大规模应用。
生物医用材料: 人工关节、心脏支架、药物缓释系统、组织工程支架等,都需要特殊的生物医用材料。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健康的直接贡献。
绿色与可持续材料: 开发可降解塑料、环保涂料、节能建材等,也是材料科学的重要方向,旨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人看好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因为“万物皆可材料”。它是所有工程和技术的基础,是创新的“弹药库”。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都往往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具有特定功能的先进材料的需求将永无止境。

为什么“有人看好”?不仅仅是专业本身,更是背后的逻辑和趋势:

1. 刚性需求,永不消失的领域: 生、化、环、材,这四个领域本质上都关系着人类生存、健康、生活品质以及地球的未来。只要人类还活着,就会有对食物、药物、能源、清洁环境和优质生活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需要这四个专业来满足。它们不像某些新兴的、可能昙花一现的领域,它们的“刚需性”决定了其长期价值。

2. 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生物与人工智能/大数据: 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和AI算法。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应运而生,生物学家需要懂算法,计算机科学家需要懂生物。
化学与材料科学/纳米技术: 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很多时候是通过计算模拟完成的,例如用AI预测材料性能。纳米技术的崛起,也极大地拓展了化学的应用边界。
环境与遥感/GIS/大数据: 监测污染、研究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
材料与3D打印/人工智能: 新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更复杂的结构,AI则能加速材料的研发过程。

这些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生化环材专业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许多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基石。能拥抱这些融合,从业者就能获得新的机遇。

3. 技术驱动型产业的持续发展: 无论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还是环保产业,它们都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国家和企业对此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存在,并且随着技术革新而变化。

4. 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 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危机……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而生化环材领域的专业知识,正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工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关注,这也意味着相关的职业前景并非一片黯淡。

5. 高门槛与高回报的潜力: 尽管常被提及“就业难”,但一旦在生化环材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具备了深入的研发能力或优秀的工程化能力,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尤其是那些能站在行业前沿,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的人才,他们的价值是难以替代的。这是一种“苦尽甘来”的逻辑,需要时间和积累,但一旦突破,回报也是可观的。

6. 研究型人才的需求: 很多时候,“天坑”的说法更多的是针对基层操作性岗位。而如果能够深耕科研,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做出成果,那么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对博士、博士后的需求量很大,且待遇优厚。

当然,看好并不等于盲目乐观。

要真正能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从业者需要具备:

扎实的基础知识: 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
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些领域技术更新换代极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的视野和合作能力: 很多重大突破都发生在学科交叉点。
耐心和毅力: 科研和工程往往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所以,有人看好生化环材专业,并不是因为它们“轻松好找工作”,而是看到了它们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与科技前沿紧密相连、以及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核心作用。当你看清了这些深层的逻辑和趋势,就会发现,这四个专业所代表的,是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最根本的理解和改造,其价值远超一些短暂的就业热门。它们是时代的基石,也是未来的引擎,需要的是有志者去深耕和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洗地的人一直在避重就轻,有些东西我就看不到有人来洗,比如国内第一梯队的化学专业,当年教育部评估与北大并列第一,毕业去向是这种鸟样:

卡顿比:毕业去向

比如为什么辣鸡专业造假/渣导泛滥,而隔壁的数学专业,师生关系却那么纯粹:

卡顿比:各专业横向比较

动不动就我有一个老师/师兄如何如何的例子,谁没个老师/师兄?我认识的人里就有跟对大佬发了NS的,以后妥妥地正教授,但跟你有关系么?拿top0.01%来举例子害人,我是干不出这事

拿道德绑架来说事的就更可笑了,顶层大佬二十年前就开始带头造假,实验不需要重复,败坏整个专业风气,然后你问最底层的硕博,行业如何进步?

反正别问,问我就是loser,不配给行业做贡献


早四五年弗兰克扬写劝退文的时候,评论区随处可见洗地的,我某某师兄/老师年薪多少万,你劝退是因为你菜等等

早两年我写劝退的时候,还经常被小将攻击,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本科在读,发了很好的文章,不停地在我评论区闹。一开始还会跟人对个线,后来遇到都是直接拉黑

再后来,20年我写了一年劝退的东西,好像还没遇到过小将。我们早些年提到过的研究生被压榨,造假,实验无法重复,环境会越来越恶劣等“预言”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前有中山大学临时工,后有武大97%的淘汰率。几位院士更是疯狂送助攻,一会图片误用,一会实验无法重复,让广大群众重新认识了这些辣鸡专业

都是友军的功劳

最后的最后,可能好多当年的小将都成了林盛儿了吧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活在逼乎里。

我认识的并有直接联系的,所有生化环材人士就业如下:



生物:药企、基因、驻医院协调岗,国内一二线城市,税前年薪没有低于25万的;

化学:一个青千,一个在加州当AP,一个在国内有一本教职offer,但人家不肯去,非211不进,现在博后;

环境:不认识;

材料:一个985副教授,一个211副教授,一个一本讲师,一个华为(做材料方向),其中那两个副教授不是一步步评成副教授,而是招进去的时候就是副教授,而且不是特聘副教授,是编制副教授。



然后每当我列举出这些人来,就会收到如下几类问题:

1、“你为什么不去生化环材?”

答:因为我高考那会儿,电子分数线最高,而我成绩好同时不懂怎么报专业,所以我进了电子,我读博期间的工作内容,是每天敲各种算法的代码,因此我不懂生化环材,另外我也不喜欢电子或计算机,我想当医生,但医生门槛太高、学费太贵,我转不了。


2、“你同学混的好,因为他们成绩好、学校好,没有参考意义”

答:以上不只是我的本科同学,还包括高中同学、同学的配偶,学历最差是二本。


3、“哪怕他们混的好,但我认识的XXX就混的不好”

答:我认识的计算机从业人员,也有很多人混得不好,有自己做android把钱赔光的,有在疫情期间被逼着去隔离医院做外派的(公司逼着他辞职,失业至今),有失业却要还房贷、每个月他父母从国内给他打钱的,有在上海干了两年发现太累扛不住、跑回家找关系进国企一个月拿3000的,等等。


4、“我要是当初学了计算机 or 金融,我肯定比现在牛逼”

答:就你那高考成绩,学什么都白搭。


5、“你说那些都没用,我就是觉得计算机和金融工资高,眼红!”

答:您以前跟通信比收入,通信夕阳后跟金融比收入,金融红海后跟计算机比收入,嗯好,现在计算机的扩张红利已经结束了,内卷至极,AI就业已经崩了、一个岗位上百人投,那么请问您下一步打算跟哪个专业比收入?

只要不能永远拿到当前最好的,只要有人比自己(暂时)过得好,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北极Uber喝农药,您是bobo吗?

user avatar

水产专业,应该算是生物大类农学大类里的了。硕士即将毕业。

身边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蛮后悔的,本科同学女生绝大部分毕业就转行了,男生留在本专业的也不多。比如本科室友有转行做计算机的,一个考公了,还有读研的。

研究生期间大家还会骂一骂专业比较坑,就业面窄之类的。即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感觉还是挺香的吧。企业来集中招聘的时候,除了一家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被我过度调侃翻车,其余的都都收到了offer。总得来说工资水平是第一年月薪8k,根据毕业的师兄的说法,第一年一般能拿到12w,第二年有年终奖之后能拿到16w左右,往后会慢慢升高。此外,一般公司还有一些其他的福利,比如工作满三年给15w买车什么的……工作内容就……我们自认为是到处跑一跑吹吹水,写写总结就行了,不用干体力活也不用搞销售,还是蛮轻松的。

算不上好的,也不算差的吧,确实也不能说生物专业就很差。

user avatar

虽然我自己知道生化环材是坑,但是当别人把它贬低得一文不值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难受的。

目前是在某985硕转博,还是分析化学,还是电分析化学。就像上面的人来说,做实验像是在炒菜,加点这个加点那个,合个材料,测测物质,的确是非常容易上手,也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与我自己的专业相关,也了解到目前国内的检测都是总已经非常成熟的商业化仪器解决,几乎是没有用电化学来进行正规检测的。但是,几乎没有,不代表没有,国内的血糖仪运用就是电化学传感基础,在一次偶然的学术会议上,遇见了提供会议赞助的血糖仪公司,碰巧也和HR聊了一会天,他给我看了最新研发的试纸,用的是类似激光雕刻的碳材料电极,我真的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在课题组就有所了解的领域。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去改变一些产品的现状,那一张试纸给我带来了的鼓舞真的无法想象。

很多人都说家里条件不好就别读了。害,我的家庭条件一般,还是单亲,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自己还算有觉悟,保研以后有空余时间去实习了,从读研究生以来就没有伸手向家里要钱了,目前依靠博士的工资也已经经济独立,所幸家人都非常支持我,弟弟妹妹也非常的懂事,他们都尊重我的所有想法,支持着我,真的很感谢。我自己也不想浪费这几年的光阴,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也有在加强自己的技能,除了自己的专业,也会想了解一些能与我们进行联动的工科专业,目前是芯片与电路板,当然这个过程很难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成的,我我也是个小白,也知道估计不能成,但是人朝着自己方向去努力去前进有什么错呢?

与其说是洗,不如说带着希望前进。看了这么多过来人的回答,我也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也非常尊重他们对生化环材的看法。但是做都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虽然现在还带着些年轻人的无知与莽撞,但是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呢?既来之则安之,我嘛,没有大志向,以后拿点小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就足够了,如果能为社会创造出一点点的价值,如果是一张我自己研发的试纸,我会更加开心。

user avatar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user avatar

行业大佬看好,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扎实,能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

部分知乎er看好,是因为人家自带两套房子,这行业赚不赚钱又能咋样呢?

反正作为一套房子都没有的穷比,我是跑路了,真香

user avatar

很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直击灵魂的问题。

我博士期间是研究传统工业催化的,之前我并不劝退生化环材,只是分享我自己念博士和做科研的一些感受和经历供大家参考。直到最近朋友亲身经历了一起严重实验室事故,除非确实有理想有科研天赋,我劝任何考虑进这一行的人三思。很多实验学科,问题不仅仅在于能不能赚钱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内是实验室内实实在在的存在危险。现在还在宏观角度洗这些学科多有前途多重要的,一定是不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让他们或他们身边的人经历过一次实验事故就都不会去洗了。

给大家讲讲这次实验室事故的故事,新闻链接在下面。新闻很短,但俗话说,新闻越短事情越大。发生爆炸的实验室,就是我的同行,化工专业研究传统工业催化的实验室,甚至研究的反应跟我也差不多。事故当时只有一个学生在实验室内,截至这个回答时间学生还在医院,还不知道事故原因。据当时在一个楼里的朋友说,受伤的学生被抬进救护车时脸上都是血。

之前只是在safty training时听说各种实验室事故,这是第一次有朋友近距离经历了实验室事故。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事故当天的经历,发生爆炸的实验室就在他楼上。他先是听到一声巨响,门窗开始晃动,能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接着可能是爆炸冲击波反弹或者发生二次爆炸,又是一声闷响,整个楼都开始晃动,天花板铺设的隔板都掉了下来。随后连续听到高压气瓶倒在地上并滚动的声音,紧接着火警警报就响了。他马上撤离了实验楼,楼也很快就被警察和火警封锁。他下楼时楼道里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还可以听到零星的气瓶或者其他重物倒地的声音。

发生爆炸事故的实验室主要研究高压加氢反应,我博士就在做高压加氢。我做过甲烷活化和生物质高压加氢,博士后更是被忽悠做了丙烯环氧化。加上chemisorption经常用氢气和一氧化碳,几年来我一直在跟易燃气体和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机物打交道。尤其是丙烯环氧化,反应物是丙烯氢气氧气,氢气氧气共混很容易爆炸,据说Dow专门为了研究这个反应的组修建了防爆地堡。因此我一直是学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的EHS最爱的学生,曾经他们发邮件给我的系主任,说我一个人买的易燃气体比化学系一个系买的都多。即使没有全校实验室检查,他们也定期来我这叙叙旧,顺便看看需不需要再送我几个灭火器。博士答辩时候,EHS几个负责人专门来听,并在我讲完后带头鼓掌。不过我怀疑他不是为我高兴,而是为他们自己高兴。

这么多年我没有遇到严重事故,但是各种小插曲也没少发生,chamber漏电被电过,reactor漏气氢气在炉子里面烧起来过,还有师弟因为长期研究芳香烃慢性中毒尿变绿了,等等等等。我没有遇到严重事故,并不是因为我做实验仔细或者技术好,只是因为我比较懒实验做的少。而这次听朋友讲实验室事故的经历后,我自己都不敢再去做这些反应了,事故当事人更是这辈子很难再敢回到实验室做实验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敢去做危险的反应,我也不会要求我的组员去做任何危险反应,更不会建议别人来做这一行。我之前的导师也一样,虽然是催化组,他更建议学生把时间花在光谱研究和模拟上。毕竟做光谱最差的情况就是搞坏仪器,不太容易伤到人。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话,不管读什么专业都是为了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别用命去换。

user avatar

因为有人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小三十年打水漂了呗,死鸭子嘴硬,我昨天刚和人论战完。

你跟他说,这狗屁专业天天加班,昼夜做实验,他跟你说,华为也加班。

我说华为年入50万都不算太稀奇,他说我们专业干成院士也能年入百万。

我说那是院士多,还是50万的华为人多呢?他说不能总看钱,要看社会贡献。

我说,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是航天,电弹航母,芯片。你做的就是纳米抗肿瘤炒菜,鸟屎石墨烯,灌水钙钛矿,你除了浪费经费有个锤子社会贡献。别说产业化了,学术圈都不follow你。

他就开始说屠呦呦也是好几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现在的研究我不懂。我说,屠呦呦是最近才得诺贝尔奖,但是人家青蒿素已经用了好几十年。

他就急了,说你这种行外人懂什么?我说我行外个锤子,不就是在读phd吗,我也是。

跟我说他是博后,比我牛。我说就这破专业毕业有门槛吗?高中生炒菜不见得比你手差。训练俩月精力比你旺盛,甚至可能毕业还能多灌几篇sci。

他说那是你没学到核心技术。我说那你的核心技术是啥?给我讲了一堆谱,我说你要学到了核心技术,为什么还用安捷伦呢?你毕业自己搞一个啊。

他说造这个他不会,学的不是这个。我说那你说啥,类似的我会用电脑,核心技术就是芯片呗。

我最后跟他说,你的核心技术就是炒菜。先把底物混一起,炒菜拍照。再把俩材料混一起,炒菜拍照。最后再把材料和细胞组织混一起,炒菜拍照。核心技术和女生做甜品差不多。

他说我侮辱他,我说女生做甜品怎么就侮辱你了,你歧视女性啊。

一问,他没女朋友,我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