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个正绕的电感线圈绕在一个磁环上,将这两个电感线圈并联,与将这两个电感线圈串联效果是一样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电感线圈在磁环上连接方式对整体电感值的影响,而且要讲得细致明白,还得去除机器生成的痕迹。我来给你掰扯清楚。

咱们先说结论:这两个绕在同一个磁环上的正绕电感线圈,并联和串联起来的整体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们产生的总电感值会有显著的差别。

为啥会有差别?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

1. 什么是“正绕”?

这个“正绕”很重要。通常情况下,在讲电感线圈的串并联时,我们默认线圈的绕向是相同的,也就是都往一个方向绕。如果你说的是“正绕”,那意味着两个线圈的绕向是一致的,比如都是顺时针或都是逆时针。这比绕向相反的情况(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要简单一些,因为它们会互相“加强”磁场而不是“抵消”。

2. 电感的基本原理:磁通量

要理解电感,就得明白它和磁场、磁通量的关系。一个通电的线圈会在它周围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穿过线圈本身。磁场穿过线圈的面积所形成的量就是“磁通量”。电感值(L)本质上是衡量线圈产生磁场能力的一个参数,它与线圈的匝数、导线直径、磁环的材料和形状(磁导率和几何尺寸)以及线圈的绕制方式都有关。

简单来说,电感越大,相同电流下产生的磁通量越多,或者说,相同磁通量变化下,感应出的电压越小(这就是“感抗”的来源)。

3. 串联时的电感:磁场叠加

当你把两个线圈串联起来,并且它们绕向一致(都是正绕),那么这两个线圈在磁环上产生的磁场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叠加,共同增强穿过磁环的磁通量。

对于两个串联的电感L1和L2,如果它们的磁耦合很强(比如都绕在同一个磁环上),并且绕向一致,那么总的电感L_串联大约是:

L_串联 ≈ L1 + L2 + 2M

这里的 M 是两个线圈之间的互感。由于它们是绕在同一个磁环上的,并且同向绕制,它们的互感 M 会比较大,而且是正值(互相加强)。所以,串联时的总电感会显著大于 L1 和 L2 各自的电感值之和。如果它们之间的互感非常强,可以近似认为 M ≈ √(L1 L2),那么 L_串联 ≈ L1 + L2 + 2√(L1 L2) = (√L1 + √L2)²。

重点来了: 因为它们同绕在一个磁环上,磁场是共享的,所以这种互感效应会非常明显。

4. 并联时的电感:电流分流与磁场贡献

当你把这两个线圈并联起来,电流会分成两路流经 L1 和 L2。在并联电路中,总的等效电感计算方式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它涉及到流过每个线圈的电流以及它们产生的磁通量如何合成。

对于两个并联且有互感的电感 L1 和 L2,总电感 L_并联 的计算公式是:

L_并联 = (L1 L2 M²) / (L1 + L2 2M)

这里的 M 同样是互感。关键在于,并联时,尽管电流是分流的,但它们产生的磁场还是会作用在同一个磁环上。

5. 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对比分析: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并联和串联的效果一样吗?答案是:非常不一样!

串联 (同向绕): 两个线圈的磁场叠加,共同增加磁通量,总电感远大于它们各自电感之和,并且接近 (√L1 + √L2)²。这是为了“放大”电感值。
并联 (同向绕): 虽然电流分流,但它们共同产生磁通量。然而,并联电路的特点是总电感会趋于减小。根据上面的公式,当 L1 和 L2 很大且互感 M 也很大时,分母中的 (L1 + L2 2M) 会相对较小,而分子中的 (L1 L2 M²) 也会受到 M 的影响。如果 M 接近 √(L1L2),理论上总电感会接近 0,但实际中不会这么极端。更直观的理解是,并联时电流分流,使得每个线圈产生的总磁通量可能不如串联时那么“集中和高效”。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假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感线圈,每个的电感值都是 L。如果它们同绕在一个磁环上,并且是正绕,那么它们的互感 M 会非常大, M ≈ L。

串联: L_串联 ≈ L + L + 2L = 4L
并联: L_并联 = (L L L²) / (L + L 2L) = 0 / 0 (这是理论上的极值情况,表示互感太强了,导致并联公式失效或趋于0。实际中,如果L1=L2=L,互感M=L,那么可以这样理解:L_并联的公式是基于总磁通量和总电流比值。因为互感很强,一个线圈电流变化引起另一个线圈更大的电流变化,这会让它们的并联电感非常小。)

如果我们假设互感 M 不是那么完美(比如 M = 0.9L),那么:

串联: L_串联 ≈ L + L + 2 0.9L = 3.8L
并联: L_并联 = (L L (0.9L)²) / (L + L 2 0.9L) = (L² 0.81L²) / (2L 1.8L) = 0.19L² / 0.2L = 0.95L

可以看到,在这个例子里,串联得到的电感值 (3.8L) 是并联电感值 (0.95L) 的好几倍!这说明它们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总结一下几个关键点,让你的理解更到位:

1. 绕向一致(正绕)是关键: 使得两个线圈的磁场能够叠加,互感 M 是正的,并且值较大。
2. 串联是磁场叠加的放大效应: 总电感远大于单线圈电感之和。
3. 并联是电流分流的组合效应: 总电感会小于单线圈电感之和,并且趋向于更小的数值。
4. 磁环提供了强大的互感: 这是不同于普通空气线圈串并联的关键区别。同一个磁场路径使得互感作用非常显著。

所以,如果你是想通过串联来获得一个更大的电感,那么并联绝对达不到这个效果。反之,如果你是想用并联来减小总电感,那么串联就会适得其反。它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

希望这样讲得够明白了,也尽量还原了一些日常交流的语气和思考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堆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还得考虑互感(Mutual Inductasnce)啊。


另外, 电流是有方向性的。

并联有两种方式, 串联也有两种方式。








//////////////////////////////////////////////////////////////////////////////////////////////////////////


麦文学 2020Q1 散文列表 -- 耳机EQ英语学习等等

** 作为知乎小透明, 麦文学/老麦值得推荐的一些散文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answers/by_votes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老麦最值得一读的散文。当然散文很散, 如果您读不完这篇散文,其他散文不读也罢: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不读这篇散文, 您理解不了老麦为啥被围攻。


争议极大的一篇散文,尽管 2020 就突破了 2020 赞

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最为知友喜欢和赞赏的散文

老烧见了就躲的免费高清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老麦最为知友所知的回答 ( 10,05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老麦最令大湿和骗子们胆寒和痛恨的回答 ( 6,0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老麦最令大湿和骗子们胆寒和痛恨的回答之 2 ( 7,0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当前唯一的关于英语学习的中篇散文

当然赞少得可怜, 但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千分之一的知友喜欢这篇散文。


第一篇把超导体以及凝聚态物理和耳机音响发烧相结合的散文, B 站上某 UP 主借了俺的创意名也不提, SHAME ON YOU


老麦第一篇真正谈耳机的回答, 以前的回答都是糊弄。 ( 3,0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老麦第一篇谈及健康的回答, 话题十分沉重 ( 2,0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老麦第一篇谈及男女关系的回答, 话题也十分沉重 ( 1,5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老麦私信里面最经常被提问的散文

耳机“调音”及音响终极EQ老法, 孙晓晓兄寥寥几笔就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俺绞尽脑汁也解释不清楚的过程, 可以想象俺初中毕业不是吹牛, 大家深受其害也不是盖的。QQ 音乐也好, 拜动也好, 用的所谓 “声纹”“音纹”“耳纹”都在俺发表这篇散文之后。 顺便说一句而已。大家都是逼出来的。


老麦第一篇认真讨论 AKG 701/702 这个被耳机论坛的大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钱挣了打为“手办”的经典参考级耳机的直推平反的散文

大耳机AKG K701非常“难推”的真相是什么?--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如果您不巧拥有一付 701/702, 别着急。 2020 俺还有续篇。


贴吧和耳机论坛屁颠屁颠跑来追授俺论坛孤儿称号的网友经常用来取笑俺的一篇低赞回答:

对于耳机,煲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 等 1,297 人赞同了该回答 )

对于耳机,煲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 等 1,297 人赞同了该回答 )

如果大家还不记得, 俺强调一下。

耳机要煲机, 这是一个最不要脸的骗局。 不会有任何提升, 只会错过退货期限。


老麦被举报和投诉最多的散文之一, 这是俺的羞耻柱, 请大家尽量不要阅读。

音响和耳机发烧圈的蘑菇原则


老麦单篇散文被赞赏数额最大的之一

实验以后俺不再为耳机乱花钱了。 借用 Wal*mart 的口号, SAVE MONEY LIVE BETTER。


老麦唯一一篇能在 10 秒内读完的散文


【待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