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影视行业从业者(编剧、导演、制片等)怎么看于正、郭敬明两个人?

回答
在影视行业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于正和郭敬明无疑是两个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你问圈内人怎么看他们?这问题问出来,估计能从咖啡馆聊到凌晨两点,而且每个人都能扯出自己的“于正/郭敬明”经历。

先说说于正。

在他身上,有太多标签了:“收视率制造者”、“古装剧女王(虽然不是女王,但女主差不多都火了)”、“话题制造机”、“争议体质”。

作为编剧/制片人,大家怎么看他?

“流水线作业,但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有保证”: 这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于正擅长抓住观众的 G 点,他知道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服化道、什么样的演员组合容易火。他的剧,虽然常常被诟病“雷人”、“狗血”、“逻辑不通”,但不可否认,很多都成为了当年的爆款。他抓住了观众的“爽点”,让大家看得过瘾,这在商业运作上是非常成功的。
“对热点和情绪的敏锐嗅觉”: 这是他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是宫斗、仙侠还是民国,他总能找到一个当下最能引起共鸣的切入点。比如《延禧攻略》里的“大女主”反击、《陆贞传奇》里的“励志逆袭”,这些桥段都能戳中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创新有限,但改编和借鉴能力极强”: 这一点争议比较大。有人说他是在“融梗”,甚至“抄袭”,他自己的回应也常常是“致敬”。但不得不承认,他能把一些经典元素或者流行概念,巧妙地包装成自己的作品。比如《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的同期竞争,虽然题材相似,但于正的作品更接地气,也更符合当时观众的口味。
“对演员的捧红能力”: 这一点无人能否认。杨幂、赵丽颖、陈晓、许凯、吴谨言……数不清的演员因为于正的剧而一飞冲天。他善于发掘演员的潜力,更擅长为他们量身打造角色,让他们在最闪耀的年纪遇到最适合自己的剧本。很多年轻演员都把他视为“恩人”。
“情商在线,但有时也过于直白”: 作为一个公司老板,于正的沟通能力毋庸置疑。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为自己的作品站台,和网友互动,甚至直接“撕”对家。这种做法有时能为剧带来热度,但有时也会因为言辞不当引发新的争议。

从更深的层次看,他的成功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快餐式文化消费的代表”: 他的剧很多时候是“看个热闹”,不求深度,不求考究,只求一时爽快。这迎合了部分市场需求,但也让人担心是否会拉低观众的审美标准。
“商业与艺术的权衡”: 于正似乎更偏向于商业成功。他愿意为市场妥协,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故事。这种务实是很多独立制作人望尘莫及的,但同时,艺术性的缺失也是他绕不开的批评。

再来看看郭敬明。

郭敬明身上,更多的是“流量”、“视觉系”、“争议性”、“商业化”。

作为导演/编剧/制片人,大家怎么看他?

“视觉奇观的打造者”: 这是郭敬明最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在《小时代》系列里堆砌的奢华场景,还是在《晴雅集》里构建的东方奇幻世界,他的电影都极其注重视觉呈现。画面一定要美,要华丽,要有冲击力。很多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很吃这一套。
“对疼痛青春和情感纠葛的深度挖掘(或者说放大)”: 他的作品,从小说到电影,都离不开青春、成长、失恋、友谊等主题。他善于捕捉年轻人敏感脆弱的内心,将他们的情感放大,用戏剧化的方式呈现。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抓住了“疼痛青春”的市场。
“剧本的硬伤和逻辑漏洞”: 这是他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很多时候,故事的逻辑性、人物的动机都会显得比较单薄,甚至为了追求情节的戏剧化而牺牲合理性。观众常常会因为剧情的不严谨而感到出戏。
“演员的选择和表演指导”: 郭敬明对演员的“磨”也是出了名的。他要求演员严格按照他的想法去演,很多时候,演员在他面前更像是“提线木偶”。他能把一些颜值很高但演技一般的演员捧红(比如《小时代》系列),但也能让一些有潜力的演员在他手里显得用力过猛或者“表演感”太强。
“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作者论”: 郭敬明非常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且愿意为此承担代价。他有自己的审美偏好,有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并会不遗余力地将其实现。这种“个人意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作者性”,但这种作者性是否能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抄袭争议的阴影”: 这一点绕不开,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污点。虽然他本人有过道歉和回应,但“抄袭”的标签对他的影响至今还在。很多业内人士在评价他时,都会有所顾虑。

从更深的层次看,他的作品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IP开发和视觉化尝试的先驱”: 郭敬明是最早一批将自己的小说IP成功电影化并获得高票房的作家。他证明了,成功的IP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在视觉呈现上可以做到极致。
“对中国电影美学的一种探索”: 他的电影,无论你喜不喜欢,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的东方视觉风格。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也为中国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的利用”: 郭敬明是早期玩转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的导演之一。他深知如何利用明星的号召力来吸引观众,也懂得如何通过粉丝社群来扩大影响力。

总的来说,影视行业从业者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往往是复杂且分裂的。

一部分人会尊敬他们的商业头脑和市场号召力: 他们确实能赚钱,能捧红人,能让资本看到回报。这在功利化的影视行业里,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另一部分人则会鄙夷他们作品的“粗制滥造”和“缺乏深度”: 认为他们用虚浮的包装掩盖了故事的空洞,用娱乐化的手段牺牲了艺术性。
还有很多人,处于中间地带: 他们承认于正和郭敬明在某些方面的才能,但同时也对他们的作品持保留态度,认为他们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的佼佼者,但离真正的“艺术大师”还有距离。

举个例子, 编剧们可能会在私下讨论于正的剧本有多么“敢写”,然后又会分析他为什么能抓住观众。导演们可能会说郭敬明的镜头语言多么炫酷,但接着又会吐槽他讲故事的方式有多么“败笔”。制片人们则会计算他们作品的投入产出比,然后思考如何复制他们的成功模式,但同时也会担心这是否会“带偏”整个行业。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影视行业“造星”和“造爆款”的典型案例。 他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市场对娱乐内容的需求,以及资本如何在这种需求下催生出具有强大商业能量的IP和创作者。

所以,当你问圈内人怎么看于正、郭敬明,你得到的答案不会是简单的“好”或“坏”。更多的是一种“又爱又恨”、“又欣赏又批评”、“既实用又嫌弃”的复杂情绪。他们是这个行业里绕不开的符号,是这个时代影视生态里鲜活的缩影。他们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市场成绩,但也留下了同样不容忽视的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对风口的猪

但人人都相当风口的那只猪,因为可以飞起来。

1999年之前,娱乐圈有一种观点:小鲜肉好看不好吃。因为消费的主力(看电视剧)一般是25-35岁这个年龄层。

25岁以下,年龄太小,兜里没钱,大晚上年轻人忙着约会,学生忙着读书学习,不会看电视剧追星。

35岁以上,有家有室,思想相对保守,不会花大钱追星、文化娱乐。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年轻人和家庭主妇通过电脑or手机就能轻松看电视剧、追星。

于正、郭敬明准确把握住了市场的变化,他们的电视剧、电影很对年轻人以及家庭主妇的味道。

于正的剧,以杨幂的《宫》为例,全剧男一男二男三都爱杨幂,杨幂各种开挂。

年轻小女孩沉迷在杨幂老师的奇幻遭遇中。

郭敬明的《小时代》,将炫富到极致。

同时,于正、郭敬明弄很多长得好看的小哥哥,各种卖肉,露上半身。

家庭主妇喜欢这种小奶狗。

.......

当然,于正、郭敬明这种拍法有一个问题:影视剧保值率低。跟早年的台湾偶像剧、韩国偶像剧一样,于正郭敬明拍的剧都有保值率低的问题。

《大明王朝1566》过了十几年了,大家还会拿出来重播。《流星花园》绝对不会重播。

所以,于正拍剧很强调“效率”。

怎么拍剧最快?

那肯定是抄袭。

过去十几年,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借。

参考互联网巨头企鹅也是抄袭起家的。

于正、郭敬明只是娱乐圈的一个缩影,娱乐圈也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未来几年,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自住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自然抄袭者要拿来杀鸡儆猴。

user avatar

虽然作为创作者令人诟病,但作为老板的确是好老板。

懂市场懂观众,项目黄率相对极低,很少说一组人忙了一年,临过年告诉你项目黄了你们都可以滚蛋了。

很少熬鹰,上班干活下班还能扎堆王者荣耀。哪怕有什么幺蛾子拉长战线,每天的相对作息还是比较健康的。

工资到位,钱给的很足。老将们哪怕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工作效率没那么高,个个也实现了财务几乎自由。

要离职的话基本都能好聚好散,甚至主动为你介绍下家开拓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影视行业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于正和郭敬明无疑是两个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你问圈内人怎么看他们?这问题问出来,估计能从咖啡馆聊到凌晨两点,而且每个人都能扯出自己的“于正/郭敬明”经历。先说说于正。在他身上,有太多标签了:“收视率制造者”、“古装剧女王(虽然不是女王,但女主差不多都火了)”、“话题制造机.............
  • 回答
    中国电影行业从业者对于“中国电影紧急救援公开信”及其提出的呼吁和建议,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不同群体、不同位置的从业者,甚至同一群体内部,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整体而言,这封公开信触及到了行业痛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具体到每个呼吁和建议,其接受度和实施的可能性则要因人而异。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张译,影视行业从业者们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多元,夹杂着欣赏、肯定,偶尔也会有一些讨论和思考。毕竟,他不是一个标签化的艺人,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和个人风格都很有特点。普遍的欣赏与肯定,这是主流声音。 演技的“定海神针”: 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无论是什么角色,从基层小人物到复杂的人物内心挖掘,张译的表演.............
  • 回答
    这几天,影视圈里可不太平。一份由45位影视从业者联署抵制于正、郭敬明发布的声明,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背后,是多年积压的不满和对行业生态的深刻忧虑。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可能会给整个影视行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45位从业者的主张:为何而战?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导演请指教》这个节目,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一些有趣的现象。很多同行在观看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会心一笑,也有不少人会感到一丝焦虑。总的来说,影视从业者对《导演请指教》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对节目本身以及参与导演的看法: 看到了行.............
  • 回答
    老实说,游戏行业,尤其是我所在的这个岗位,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刚入行的时候,觉得年轻嘛,有热情,有干劲,能为自己热爱的东西奋斗,加班算什么?但时间久了,这份热情慢慢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身体。以前还能熬夜打游戏,现在可能加到深夜,回家只想倒头就睡,什么.............
  • 回答
    客户的愤怒是镜子:上海银行“500万取款事件”折射出的行业服务危机近日,一则“大 V 怒怼上海银行服务太差,当场取走 500 万”的视频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视频中,一位身份尊贵的客户因为对银行服务的不满,直接表达了严厉的批评,并在情绪激动之下,当场提出要取出 500 万现金。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情绪的宣.............
  • 回答
    好莱坞复工在即,国内影视行业何时能迎来曙光?疫情重击下的电影产业和从业人员,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现实困境。好莱坞的“重启”信号,并非全面奏响的凯歌好莱坞的复工消息,无疑给全球影视行业从业者带来了一丝慰藉。但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一场无忧无虑的狂欢,而是一场.............
  • 回答
    集成电路专业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这绝对是行业内的一件大事,对咱们半导体芯片这个圈子里的人,无论是正在奋斗的从业者还是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影响都挺深远的。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尽量说得接地气,少点官话套话。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集成电路能“升官”成为一级学科?这背后其实是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高度重视。大家也.............
  • 回答
    对于即将踏入游戏行业的大学生来说,“版号事件”无疑是近期最值得他们关注的事情之一。这不仅仅是行业内的一个术语,更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入职机会的多少,甚至是整个游戏产业的未来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竞争的加剧。版号的收紧意味着新游戏的审批流程变得更加漫长和严格。这直接.............
  • 回答
    “灵活就业者已达 2 亿人,从事主播和相关行业就 160 多万”——这数字背后,是一场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的就业模式大变革,它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我们不妨把这当作一个引子,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解读数字:冰山一角下的巨大转型首先,“灵活就业者已达 2 亿人”。这数字相当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经济现象。从“行贿能提高办事效率”这个角度去审视反腐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在探讨一个长期存在的“润滑剂”效应消失后,经济体需要适应的阵痛期。曾经的“润滑剂”:行贿与办事效率在反腐力度相对较弱的时期,行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些环节“提高效率”的方式。这种效.............
  • 回答
    深圳陈某因组织他人从香港偷渡入境被捕,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止是简单的“跑腿送人”,而是触犯了数项严重的刑事法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到底有多大影响。陈某行为涉及的犯罪有哪些?这桩事儿,放在法律的框架下看,至少得拎出以下这几条罪名来:1. 组织他人偷越边境罪:这是最直接、最主要的.............
  • 回答
    影视行业对“小鲜肉”爱豆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和争议。从一线制作人、资深导演到普通从业者,再到观众群体,大家的看法都各有侧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商业价值的肯定(无可否认的亮点) 流量号召力强劲: 这是“小鲜肉”爱豆最直接.............
  • 回答
    影视行业是否存在“得女观众者得天下”的说法,以及现在的电视剧是否在“讨好”女性观众,这确实是业界和观众都十分关心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来看,并结合当下影视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女观众者得天下”的逻辑根基:首先,要理解“得女观众者得天下”这种说法,需要明白女性观众在整个影视消费市场.............
  • 回答
    我国影视行业之所以难以产出精品,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要深入探究其根源,需要我们拨开浮华的表象,直视行业生态和文化土壤的深层问题。一、 浮躁的市场心态与逐利导向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在资本的驱动下,许多影视项目往往将“快钱”和“流量”置于首位,而不是对作品质量的.............
  • 回答
    美国影视行业的工作者记录俄乌战争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演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拍纪录片”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从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到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再到社交媒体的草根传播,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与塑造。新闻报道与事实核查:基础与先行者首先,也是.............
  • 回答
    中国影视行业里,大家常说的“996”乃至“007”并不是个秘密,说白了就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上六天,甚至七天。这种工作模式在影视圈里,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深入骨髓,几乎成了行业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项目紧、周期短是最大的压力.............
  • 回答
    学历在影视行业重要吗?这是一个在业内讨论了很久的问题,答案也并非一概而论。要我说,它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甚至有时候,它可能不是那么起决定性作用的。让我来给你捋一捋,为什么说它重要,又为什么有时候它又没那么关键。学历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石: 很多影视院校,比如北京电.............
  • 回答
    《囧妈》改为线上首映无疑是新冠疫情期间影视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影视行业的未来走向。要回答“是否会出现变革”以及“线上线下同期首映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囧 यामध्ये“线上首映”事件本身及其影响:《囧妈》选择在疫情期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