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沙特调集大军介入也门冲突?

回答
沙特调集大军介入也门冲突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多年的地缘政治事件,其背后涉及多重原因和深远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背景与起因:也门的内战与区域力量的介入

也门内战的根源:
政治动荡与抗议: 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浪潮影响,也门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抗议,要求时任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下台。经过政治过渡,副总统哈迪接任。
胡塞武装的崛起: 胡塞武装是也门北部的一个什叶派武装组织,起源于对萨利赫政府和也门社会不公的不满。随着也门政治过渡的艰难进行,胡塞武装趁势扩张,逐渐控制了也门北部的大片地区,包括首都萨那。
哈迪政府的脆弱性: 哈迪政府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和解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其权威性受到质疑。
地区政治影响: 伊朗是什叶派的最大国家,被指责支持胡塞武装,提供武器和资金。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大国,将其视为对自身地区安全和影响力的威胁。

沙特直接军事介入的导火索:
2015年3月: 当胡塞武装迅速推进并几乎控制整个也门,哈迪政府被迫逃往沙特寻求庇护时,沙特领导的阿拉伯联军以“恢复也门合法政府”为名,发起了代号为“决定性风暴”的军事行动,标志着沙特直接大规模军事介入的开始。

二、 沙特调集大军:军事行动的规模与构成

沙特调集的“大军”并非单一作战单位,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以沙特为主导,其规模和构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力量的展示:
空袭: 这是沙特联军介入初期最主要的作战方式。联军动用了大量先进的战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对胡塞武装的目标进行大规模、持续性的空袭。这些目标包括军事营地、武器库、胡塞武装的据点、以及被指责为提供支持的伊朗船只等。
地面部队: 虽然空袭是早期重点,但沙特也部署了地面部队在也门南部边境地区,以阻止胡塞武装向沙特境内渗透。同时,也支持也门合法政府的部队在南部地区展开地面反击。
海上封锁: 为了阻止胡塞武装获得武器弹药和物资补给,联军在也门沿海实施了海上封锁。
后勤与支援: 除了作战部队,沙特还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情报支持、以及对也门合法政府部队的训练和装备援助。

联军的构成:
核心成员: 沙特阿拉伯是绝对的主导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军事资源和指挥权。
其他参与国: 最初的联军成员包括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后退出)、科威特、阿曼、埃及、约旦、摩洛哥、苏丹和塞内加尔等。其中,阿联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地面部队在南部战场发挥了关键作用。
外部支持: 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后勤、以及技术支持,包括武器销售和空中加油。

三、 沙特的战略目标与动机

沙特调集大军介入也门冲突,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出于多重战略考量:

1. 遏制伊朗地区影响力: 这是沙特最核心的动机。沙特将胡塞武装视为伊朗在中东地区扩张势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代理人。通过打击胡塞武装,沙特旨在阻止伊朗在该地区获得进一步的立足点,维护其在阿拉伯半岛的战略地位。
2. 恢复也门合法政府: 沙特官方的说法是支持也门总统哈迪领导的合法政府,恢复其对国家的统治。这被视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国际法的重要举措。
3. 保障自身国家安全: 胡塞武装时不时会向沙特南部边境发动导弹袭击和越境攻击,对沙特的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沙特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将胡塞武装的威胁范围推远,并削弱其军事能力。
4. 维护地区秩序与稳定(沙特的视角): 在沙特看来,胡塞武装的崛起和对也门合法政府的推翻,是对地区秩序的破坏。沙特希望通过军事干预,重塑也门的政治格局,防止其沦为“伊朗的卫星国”。
5. 展示区域领导力: 作为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领导者和逊尼派世界的重要力量,沙特希望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展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能力和解决危机的决心。

四、 行动的影响与后果

沙特的军事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胡塞武装的扩张,但也带来了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人道主义危机: 也门冲突已经造成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大规模的空袭和封锁导致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基础设施破坏、医疗系统崩溃、以及饥荒和疾病的广泛蔓延。数百万也门人流离失所,面临生命危险。
政治僵局与冲突长期化: 沙特的军事干预并未能迅速结束冲突,反而将也门推向了更深的内战泥潭。政治解决的希望渺茫,冲突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地区紧张局势加剧: 沙特与伊朗的对立因也门冲突而进一步加剧,双方在地区内的代理人战争愈演愈烈,加剧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
经济代价: 沙特的军事行动耗费巨大,对沙特自身的经济也造成了压力。
国际批评与争议: 联军的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担忧,许多国家对沙特出售武器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呼吁冲突各方停止暴力,进行政治谈判。

五、 当前局势与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也门局势依然复杂。尽管联军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但胡塞武装仍然控制着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首都萨那。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推动停火和政治谈判,也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缓和迹象,例如沙特与伊朗关系的缓和、以及也门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接触。

然而,也门的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包括国家分裂、经济凋敝、以及区域大国之间的博弈。沙特“调集大军介入”的行动,是地区地缘政治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也门人民的命运,也塑造着当前的中东格局。

总结来说,观察沙特调集大军介入也门冲突,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

起因: 是也门内战的政治动荡与地区势力(特别是沙特与伊朗)的对抗相互作用的结果。
规模: 是以沙特为主导的多国联军,通过空袭、地面部队、海上封锁等多种军事手段的联合行动。
动机: 主要在于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恢复也门合法政府,保障自身国家安全,以及展示区域领导力。
后果: 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冲突长期化,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并面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理解这一事件,必须超越单一的军事视角,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宗教和地缘战略等多重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虎君又来了,谢不邀


其实事情的发展还得追溯到2011年的那个春天

话说那一年,也门爆发了阿拉伯之春。统治也门多年的萨利赫被走上街头的民众和众多反对派吓得连夜逃亡沙特。这个萨利赫我们后面还要讲到,一言以蔽之就是沙特和美国在也门的代理人,所以一出乱子立马就哭爹喊娘地去找沙特了。沙特和美国一看也门国内这架势,就劝萨利赫辞去了总统职务,把权力交给了时任副总统的哈迪。

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的也门


可是国内矛盾依然尖锐。当时的主要反对派之一胡塞武装组织从此进一步兴起,多次与政府发生武装冲突。今年1月,他们占领了总统府、官邸和重要军事设施,使总统哈迪及其内阁辞职。2月6日,他们宣布成立总统委员会和全国过渡委员会。哈迪在2月21日从首都萨那逃往南部重镇亚丁,在那里恢复行使总统职权。胡塞武装也毫不示弱,大举向也门南部进攻,政府军和支持哈迪的部落武装都不是其对手。3月24日哈迪的国防部长还被俘虏了。

这下哈迪慌了,第二天赶紧呼吁阿拉伯地区的亲爹干爹们赶快来点儿紧急军事干预。26号凌晨,沙特就领着阿联酋、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约旦、摩洛哥和苏丹兄弟们开始了对也门国内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这次空袭可不是盖的。从3月26日到4月12日,沙特宣布他们已经发动了超过1200次空袭。据世界卫生组织,截止4月21日,空袭共造成也门944人死亡,3487人受伤,15万人因冲突无家可归。

沙特一位军方发言人也是放下狠话:军事行动要一直进行“到也门总统哈迪恢复执政”。他们不但已经在沙也边境上集结了近15万士兵,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对也门发动更大规模的地面袭击,而且在阿盟会议上又再次积极呼吁组建阿拉伯联合部队(不过这事儿此前已经说了n次,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也门到底是个啥样的国家?

简单的说,也门是个身处要地,但超级穷、超级乱的国家。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北部是目前正领头空袭它的沙特,东部是阿曼。它占据了从亚丁湾进入红海的要道曼德海峡,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是连接地中海(及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必经之地。这也是也门战事一起,国际油价应声上涨的原因。

也门地理位置


作为阿拉伯国家的一员,也门也以石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约占一半)。但并非所有的石油国家都富得流油,也门不但是中东最穷,也是世界最穷之一。2600万人口中近一半处于赤贫,大部分民众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2014年失业率高达44%。粮食不能自给,近一半靠进口。食品价格极高,导致有将近1000万人(差不多40%)存在粮食保障问题。更悲催的是,它的石油资源正在不断枯竭。石油产量在2001年为440万桶/日,到了2010年下降到260万桶/日,专家预计2020年之后也门将无油可出口。

社会形式上看,虽然说也门实行了“先进”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部落仍然是也门社会的主要形式。全国有四大部落联盟,约200个大部落,部落居民占也门人口的80%。

现在的也门共和国其实在1990年才统一,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分为南北两国。它的家谱有点乱,老虎君尽量长话短说。也门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后来资本主义新秀英国于1839年入侵了海上要道亚丁,并逐渐将南也门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北部则在奥斯曼帝国灭亡后独立。在激动人心的六十年代中,北也门先在1962年推翻了巴德尔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其实是萨利赫家族为首的军事独裁);然后南也门也在1967年赶跑了英帝,跟随苏联老大哥建立了“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其实比较像埃及的纳萨尔政权,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南北也门


到了80年代末,老大哥逐渐变得不给力,南也门也出现了很大的经济问题。于是在1990年南北也门宣布统一,由北部的萨利赫担任总统。有意思的是,由于南北在权力和资源上分配不均,也门在统一仅仅4个月后又陷入内战,2个月后以南部的战败告终。看上去南部弱爆了有没有?那是因为跟今天一样,沙特又果断出手相助了,作为中东大佬,它怎能让南也门的“社会主义者”们打败自己的代理人萨利赫呢。但这其实已经为现在南部分裂主义的兴起埋下了基础。

再看民族和宗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在也门人口中大概四六开。(插话说一下,什叶派和逊尼派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但今天如此之多的争端更多的是随着逊尼派居多的沙特和什叶派居多的伊朗在中东的博弈而兴起的。具体的老虎君争取以后专门讲一次。)什叶派在北部较多(占人口的56%),南部极少(只占10%)。北部什叶派中很重要的一支为栽德派,占全也门人口的40%,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胡塞组织就属于这一支。

所以说哈迪政府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南边有分裂势力随时可能让也门分崩离析,北边有胡塞武装总惦记着要推翻政府自己掌权。

经济的落后和社会的停滞放大了部落、南北、宗教及民族的分野,使也门成为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温床。也门有超过6000万支各种枪械,人均近3支,居世界之首——“自动步枪、炸药、甚至火箭筒在街角公开售卖。”它也一度是基地组织最稳固的中东根据地。


那么这个胡塞武装到底是个什么鬼?

胡塞武装是以复兴栽德派为目标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它的前身是“青年信仰者”,于1992年在也门北部的萨德省由侯赛因·胡塞创立。说起来萨利赫也是个热爱“团结”的主,90年代初,由于南部局势仍不稳定,同属栽德派的他积极依靠胡塞来对抗南部势力。93年的议会选举中,后来的“反政府”组织领袖胡赛因·胡塞还被选为议员。

侯赛因·胡塞


但这种团结总是暂时的,随着南部威胁的减小,两方团结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分歧。萨利赫和胡塞的分歧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彻底激化。“青年信仰者”积极反美,而萨利赫却不但亲美,还和国内的逊尼派以及逊尼派居多的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走得很近。2004年,为给萨德争取更多的自治权、保护栽德派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免受逊尼派的侵蚀,侯赛因·胡塞领导胡塞武装在也门北部萨达省发动叛乱。他本人不幸在当年被政府军毙了。不过杀了他一个,自有后来人。胡塞的家人之后继续领导该武装,在2010年签订停火协议前又组织了5次起义。

胡塞控制区域(红:控制,深绿:有影响,浅绿:存在,紫:基本不存在)


虽说胡塞组织的栽德派和什叶派背景给了他们在矛盾重重的也门煽动这些少数派的机会,但要让人们跟着你出生入死地去攻打政府军,可没有那么容易。不信你可以试试 :P 胡塞武装如此迅猛的发展还跟他们反美帝、反贪腐、反贫困和反紧缩的口号密不可分。这些口号让穷困潦倒的也门青年突然看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们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而也门2011年换汤不换药的权力更迭,不但丝毫没能改善社会状况,反而加剧了国内的困境,这更加让胡塞武装如鱼得水。

另一方面,伊朗革命卫队也一直在给予胡塞武装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支持,并号召他们向黎巴嫩真主党学习,发展政治运动。革命卫队有数百人在也门和胡塞武装并肩战斗。不过胡塞武装并不完全支持伊朗。


也门要跪了,为啥沙特那么上火?

其实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也门小兄弟有难,沙特每次都是及时出手相助的。毕竟人家可是占据了重要的曼德海峡,而且一直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怎能随便让人捣乱。不过这次在还没跟美国老大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率领其他阿拉伯兄弟发动空袭,似乎确实夸张了点。

奥巴马和沙特国王


可是,人家沙特也很郁闷好不好。先是2003年,美国老大把唯一能在中东制约伊朗的伊拉克给灭了。这下可好,中东的力量对比全变了,伊朗眼看着要一家做大。伊拉克十几年后仍然如此之乱,美国老大自己hold不住,最近都开始愉快地跟伊朗搞核谈判了。如果也门被什叶派、亲伊朗的胡塞武装控制,那不但会进一步加强伊朗的势力,而且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所以沙特必须迅速痛打胡塞武装,杀一儆百。

其实沙特最近跟美国老大的关系也很是微妙。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一直是美国在OPEC的代言人和把持国际原油市场的关键伙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可以不惜发动战争来维护沙特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其不受革命或者其他社会运动的威胁。但现在,世界石油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年美国大张旗鼓地开采页岩油,石油业的国际垄断大有瓦解之势。去年国际油价暴跌,各大产油国却仍然自顾自地增产打价格战。虽说沙特石油储量大、成本低,这仍然威胁到了他们的石油利润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所以这次他们不但没有通知美国老大,而且故意选在美伊核谈判之前发起了空袭行动。

而且要是以为富得流油的沙特国内都是富翁,你就图样图森破了。沙特国内矛盾可以说是相当的尖锐。身为少数的什叶派虽然主要居住在产油区,但数十年来一直遭受着严重的压迫。而逊尼派中也有很多对沙特王室不满,其中还包括不少基地组织和ISIS的同情者。你想想如果什叶派的胡塞武装在也门建立了政权,沙特内的什叶派是不是有可能也跟着他们走了,沙特国内的反对派武装是不是也会倍受鼓舞、大搞一番?此外,沙特本国的工人和青年对政府不满已经不是两三天了——统治阶级过着极端富裕和奢靡的生活,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艰难度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沙特有着世界上第四昂贵的军队,却从来不敢轻易参与战争。不过,空袭一下,既转移国内矛盾、又防止也门的叛乱烧到自己境内,倒是个明智之选。

沙特至少有20%的人口处于严重贫困之中


美国老大怎么说?未来会怎样?

美国老大对沙特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然后依然继续跟伊朗进行着核谈,很是左右为难的样子。其实美国老大最近在中东日子也很不好过,二战后轻松利用宗派主义、原教旨主义和其他社会保守力量掌控中东局势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伊朗关系的改变以及美国国际地位所受到的挑战,都让以前的传统盟国变得不安分起来。伊拉克的战争泥潭和窘迫的财政状况限制了美帝在中东的行动能力。美国的衰退给了其他小国和地区势力可乘之机,反过来又加剧了危机和紧张局势。

不过中东各国的日子也挺不好过的,内部都存在着极大的社会矛盾。自从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来,埃及、以色列、土耳其、伊朗都爆发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虽然这几年革命的浪潮有所消减,群众提出的问题压根儿没有得到解决,贫穷、失业与民主缺失仍在增长。可以说,在阿拉伯革命和资本主义危机下日益觉醒的广大群众才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让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糙快猛的手段来维护统治秩序,而这才是中东暴力横行的根本原因。


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回来看也门。本周沙特宣布一个月以来的空袭已经摧毁了胡塞武装的重型武器装备,空袭会在周二结束,之后沙特方面的行动将转入政治层面,帮助也门重建秩序。另一方面,美国方面周一称他们将派遣两艘军舰前往相关地区。考虑到之前伊朗向这里派出了军舰,美国此举主要是出于稳定局势的目的。目前来看,也门的战事短期之内可能会趋向缓和,但它内部的矛盾却并没有趋向缓和。

一方面,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胡塞组织并没有被一个月的空袭打垮,在老家东北部依然享有广泛支持,甚至还在南部重镇亚丁及周边扩大了势力范围,只是在东部失去了一些部落的支持。而相比之下,哈迪却基本丧失了群众基础,虽然新任命了较有威望的外交家、前石油和矿产部长哈立德·巴哈担任副总统,但是效果估计有限。另一方面,也门的基地组织之前主要受到沙特、美国和胡塞武装的看管,随着沙特和胡塞武装互相掐架,他们开始在南部默默做大,控制了机场、军事基地、石油码头。这也让南部分离势力甚为不满,要知道他们可是也门国内少数支持空袭的势力之一。沙特要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重建秩序,可以说是相当的难。最后无论是谁执掌也门,只要2011年革命浪潮中要求解决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继续累积和发酵,并在未来酝酿出进一步的群众运动。



欢迎关注纸老虎!
微信二维码:


也欢迎关注纸老虎的博客:
纸老虎_新浪博客
微博:纸老虎_PaperTiger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