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特王室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回答
沙特王室的生活,可以说既是极尽奢华,也充满着严格的规矩与责任。这并非寻常人能够想象的生活方式,它被层层宫墙和古老传统所包裹,又与现代世界的节奏紧密相连。

皇室成员的身份与特权: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沙特王室”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数千名成员组成的庞大宗族。核心权力掌握在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沙特阿拉伯的开国君主)的后裔手中,其中以国王、王储以及其他重要王子的地位最为显赫。

这些王室成员拥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特权。他们从小就接受最高规格的教育,许多人曾在西方知名学府深造。他们的生活几乎不需要为生计担忧,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居住的宫殿、出行的座驾、日常的衣食住行,到个人的爱好和旅行,一切都以最高标准配置。

奢华的日常:宫殿、仆人与收藏品

沙特王室成员的居所,远不止是普通的房子,而是庞大而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些宫殿通常拥有数十甚至上百间客房、起居室、餐厅、会议厅,以及私人的电影院、健身房、室内游泳池,甚至还有小型的动物园。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大量使用黄金、大理石、水晶和名贵的丝织品。每位重要的王室成员都可能拥有不止一处宫殿,分布在首都利雅得、 Jeddah 等城市,甚至在海外也有度假别墅。

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宫殿群以及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王室雇佣了数以万计的服务人员,涵盖了厨师、管家、园丁、保镖、司机、私人助理、清洁工等等。这些服务人员的薪资和待遇通常都相当优厚,但他们也受到严格的保密协议约束,不得对外泄露王室的任何隐私。

王室成员的收藏品也相当惊人。他们热衷于收集名贵的艺术品、古董、珠宝、名车,甚至稀有的动物。每次的海外旅行,购买奢侈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出行方式:专机、专列与车队

在沙特阿拉伯境内,王室成员的出行通常是浩浩荡荡的车队。这些车辆从劳斯莱斯、宾利到SUV,应有尽有,而且数量庞大。为了确保安全,车队通常由武装人员开道和护卫。

长途旅行和国际出行,则主要依靠王室自己的私人飞机。沙特皇家航空(Royal Saudi Air Force)拥有多架专门为王室服务的波音747等大型客机,这些飞机内部经过奢华改装,拥有独立的卧室、会议室和娱乐设施,堪比移动的五星级酒店。在重要的国际会议或出访时,这种规模的交通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与政治参与:

然而,沙特王室的生活并非只有享乐。作为国家的统治阶层,王室成员肩负着巨大的政治责任。国王是国家的最高元首,拥有绝对的权力。王储则辅佐国王,并逐渐承担更多的国家管理职责。

许多王室成员都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例如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外交部长、经济部长等。他们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管理石油产业、国家发展项目等。因此,即使是休闲时间,他们也常常需要处理公务,与国内外的重要人士会面。这种政治参与是王室权力得以维持的关键。

家族内部的联系与制约:

虽然拥有极大的财富和权力,沙特王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继承顺序、以及不同派系的利益博弈,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国王会根据政治形势和家族内部力量对比,来平衡不同王子之间的关系。

王室成员的个人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家族规范和宗教习俗的影响。虽然在某些方面他们比普通人更加自由,但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是否遵循伊斯兰教义的严格规定,仍然是他们需要考量的因素。

教育与文化:

沙特王室成员的教育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他们从小接受严格的伊斯兰教育,同时也被送到西方接受现代教育。这种双重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既能理解和遵循本国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也能掌握现代化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以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他们的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但多数围绕着宗教、历史和艺术展开。例如,他们会出席各种文化活动、支持艺术项目、参与慈善事业。

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沙特王室与世界各国的王室和政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海外旅行、国事访问、以及参与国际峰会,是王室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联系不仅是为了巩固沙特的国际地位,也是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安全。

总而言之,沙特王室的生活,是一幅由极度奢华、政治责任、家族传统以及现代管理共同绘制的复杂画卷。他们是这个国家权力的核心,其生活方式既是其财富和地位的体现,也是其承担国家命运的象征。他们的每一项决定,从个人选择到国家政策,都可能对沙特阿拉伯乃至整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特不知道,阿联酋知道一点。我认识一个菲律宾妇人,现在60多了,以前在阿联酋一个实权部长家里当菲佣。

首先说一下,那个地区有很多很多“王室成员”,阿拉伯王子比阿拉伯程序员还多。老一辈阿拉伯贵族都有很多妻子,虽然同时只能有4个,但是你可以“一直保持四个”,于是生出几十上百的孩子。这些孩子又生孩子……最后满地都是王子。

所以,当上高官的,几乎一定是“王子”,或者说皇室家族,或酋长家族。但是王子不一定有权力。

我们提到的这个部长,他和他的家族都比较西化,有节制地结婚和生孩子。他的父亲只有四个儿子,他则只有两个小孩,并坚持一夫一妻制。

我感觉那个地方比较像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小酋长们就像北洋军阀,各占一块地方,各有不同家风。他们都认识到必须西化,但是实际操作中西化程度各有不同,有的还活在中世纪,有的已经把自己当现代人了。

这个部长就是精神上的英国人,夫妻两人都在英国受的教育。互相说英语,小孩在学校说英语,用英国课本,和父母对话用英语。

那个菲佣当然也是说英语的,而且一句阿拉伯语都不会,还是个天主教徒。这并不妨碍她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别人都每天祈祷五次,这时候她就很识相地找个地方躲起来,也不跟着拜,也不很碍眼地走来走去。

主人一家也一天祈祷五次,大人小孩都拜,一人拿着一个真丝地毯铺在地上,上面绣着精美的建筑和花草。伊斯兰世界内部有自己的生态系统,黑罩袍有黑罩袍的普拉达,祈祷毯有祈祷毯的阿玛尼。如果接受了这个世界观,就只是多了一个攀比炫耀的物件,生活在其中的人并不会觉得很不方便。

这家人精神上的英国人到底有多信呢?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们表现地很虔诚。当然,如果别人知道统治阶级不虔诚,会粗大问题。所以他们真的很虔诚,一次礼拜也没误过。

比如斋月的时候,按照规定,从日出到日落不能吃喝东西。于是这家人就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白天睡觉,家里寂静无声,所有人都睡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仆人们就起床做饭。然后主人姗姗起床,洗澡、吃早饭,穿戴整齐。男人出门办公,女人聚会或者逛街,小孩学习。

斋月期间,那里的高档商场也开通宵,灯火通明。咖啡厅、餐厅、健身房、电影院……什么都开。只是把晚上当白天过,反正他们也不上班。

学校仍然白天上课,但是小孩受不了会请假。家里人还会为了这个起争执。爸爸觉得,好可怜啊连口水都喝不上,别去上学了吧。仆人们跟着帮嘴,对啊对啊,别去了吧。妈妈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觉得小孩应该多吃点苦,坚持要送小孩去上学。

最后,大概斋月里1/3时间在请假。但是这时候学校的活动会减少,没什么事就早放学。

给我说这些事的菲律宾人,在这家里的工作并不是“佣人”,而是governess——家庭教师。但是她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小姐式的家庭教师,只在菲律宾读过中专,英语仅可以顺畅读写,稍微难一点的书面用语就不行了,也没有任何历史地理知识。比如说她不知道恐龙已经灭绝了,会给小孩说“让爸爸带你去美国看呗”(为什么是美国也是个谜);以及她不知道日本人那次就是(著名的)二战,因为电影上的“二战”都是打德国人;也不太能分清“虚构”和“历史”,她一直以为《权力的游戏》讲的是一个历史事件。

这种人世界上有很多,缺乏这些知识也不会影响生活,因此一般我们也不会纠正这些错误。只是,我还以为这么有钱的人,请的家庭教师要更专业一点,大概是那个地方会说英语、出来工作、又愿意住在别人家的女性很难找到吧。

这个部长的家里,听上去也不是奢侈无度,和一般很有钱的有钱人差不多,有十几个常住佣人,大概因为家庭成员并不是很多,佣人没有传说中那么多。其他,像庭院喷泉、黄金水龙头这些东西,现在也不少见。主人家对佣人也很好,至少对说英语的这几个人很和善,可以和他们讨论事情。虽然不一起吃饭,但看家庭影院的时候,没事的佣人都来一起看。

她给我炫耀过一件事情。那个部长一直以为锡纸光亮的一面是正面,应该包在里面。有一次她看到了,嗤之以鼻,告诉他磨砂的一面才是正面,部长不同意。他们问了好几个在厨房工作的人,大家都说锡纸光亮的一面应该包在外面。然后她问我,你说我说的对吧。我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么无聊的问题。

不过,该部长在用锡纸干什么呢?他在陪小孩做三明治。

所以他们的爸爸也会陪小孩玩(在很多佣人的帮助下),小孩也会自己做东西吃,而且去上学要带午饭。

这一家人非常喜欢去英国,一有空就浩浩荡荡地去英国。买东西、放暑假、过生日都要去英国,而且是去伦敦自己家的房子。这是比较奇怪的,毕竟夏天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爱留在伦敦,就是内心真的很喜欢吧。他们的朋友圈也爱去伦敦,到那里聚会还是同一批人。

孩子妈妈平时出门要穿黑袍,到了英国就不穿了,也不会故意遮住胳膊和腿,年轻的时候穿比基尼也毫无压力。有一次她带一个也是很有钱,但是不那么西化的女性亲戚去英国。那个亲戚穿惯了黑袍,觉得露出很多肌肤非常不好意思,就带了个头巾。这时她露出不易察觉的“呵呵土包子”的一抹冷笑。

在她们的世界里,西化就是逼格高,越像英国人逼格越高。这在生活中产生的一些悖论,则没怎么考虑过的样子。或是放在一边不去想它们。

她们也有“妇女界”这个概念,就是富商政要的太太们在正式茶会中,谈一些严肃的话题,力所能及地参与政治。这些话题一般是人道主义相关的,妇幼健康、保护小动物之类,很多贵族女性都在西方受过教育,谈的话题也紧随着西方最新最热的话题。比如她们会谈到普及宫颈癌筛查,据说后来也的确加强了对宫颈癌的宣传。但是这个“妇女界”不会谈到女权话题。

他们的男性社会和女性社会是分开的,聚会的时候,夫妻俩一起进门,然后就分开进入不同区域。两边摆着差不多的食品,放差不多的音乐。女性一进屋先把罩袍脱了,就像我们进屋脱大衣一样自然,里面穿欧洲买的晚装。除了全场都是女人,看上去和其他地方的夜晚聚会差不多。女人们也是热衷于说我这个包是在哪买的,我这个衣服是哪个设计师做的……并不会因为展示的机会不多而放弃对时尚的追求。

听的音乐是西方流行音乐,加埃及、杜拜、欧洲、美国等各地生产的阿拉伯语流行音乐。无论他们教义是怎样,在真实生活中,是听音乐的。也会跳舞。我的想像中只有女人的跳舞也没什么趣味,但实际上跳得很开心。

也会喝酒,女性喝红酒、香槟、鸡尾酒,也有不含酒精但是看上去和酒精饮料一模一样的替代品。有时候会找酒保来调酒,酒保有男有女,适合各种需要。女酒保一般是外国人。

男人那边谈什么不知道,因为男性社会和女性社会是分开的。

家里的仆人们穿英式制服,不是日(法)式女仆装,是普通的长裙加围裙。本地人戴头巾,外国人不用戴头巾。制服本身已经盖住大部分身体,只露出脸和手,所以平时没什么衣着问题。

主人聚会的时候,仆人们也分男女待在不同的房间,看电视、吃点心、聊八卦。都知道传主人家八卦不好,但其实,熟了还是会传的。比如菲律宾人之间就会传很多八卦。请客的这一家仆人忙得晕头转向,还要帮一起来的夫妻之间传话。一句话,由男性仆人传给女性仆人,女性仆人再带到内室。

“XX夫人,您丈夫说明天早上他要开会,能不能早点回家。”——说这话的时候,仆人心里想的是:“日狗了,你俩不能打手机说吗?”

关于吃的没什么可说的,比较好玩的是,他们家里有个专门做大饼的师父。就是中东吃的pita饼,师父一天到晚在石头上烙饼,供这一大群人吃。多年以后,这个菲律宾人最怀念的就是这种大饼。

--------------------------------

这是将近20年前的事了,后来,这个菲律宾人跑到加拿大工作。现在是真的“菲佣”,做各种杂活。以前她只负责带小孩玩,现在要做的事包括打扫、做饭、喂老人吃饭等。但是她起点比较高吧,雇主都是豪门大族。偶尔给无聊的老人谈谈以前在阿拉伯王室工作的经历,就像在讲一千零一夜。

她选择在加拿大做一个普通的菲佣,而不是在阿联酋做一个所谓的“家庭教师”,因为她觉得现在的待遇更好一些。并不是拿钱更多,而是周围的人是真的尊重她,或者说把她当做平等的人,而不是觉得这样很时髦、很像西方人,而装出众生平等的样子。

她说,当年在临走的时候,主人家的孩子抱住她哭,因为他们是她带大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那个社会高人一等,也不知道家庭教师和他们住在一起是因为领着工资。他们只是小孩,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大人给他们说,家庭教师自己的小孩生病了,必须回菲律宾。

那个大点的孩子七岁,边哭边说:“XXX,你要再回来,不然我以后一定去菲律宾找你……”

他最后有没有去菲律宾,没有人知道,毕竟她自己也不在菲律宾。听到这里,我自然就说,我们用他的名字搜索一下吧,没有互联网找不到的人,如果他注册了社交网站,我们不打扰他,只偷偷看看他现在在干嘛。

菲律宾人一拍大腿:哎妈,你怎么这么机灵,我都没想到呢。

于是我们搜索了,结果,那个当年的小孩子没有FB账号,他有个维基页面。

他现在是该国经济界某重要人物,参与了某很多人知道的项目。

维基百科上有个照片,是个胡子大叔,穿着白袍、白头巾。

菲律宾人摸了摸那张照片,一边笑一边擦了擦眼睛。

--------------------------------

可能有人会说,这一家人也太年轻有为了吧,哪有这么年轻的部长啊?

因为人家身份高贵啊。

另外,可能有人能猜到主人公身份,请不要猜。你就当我说的都是假的。

--------------------------------

补充:

评论里有人表示:“好有趣,我都想去打工了。”

坦白说,以前我也想过,这简直是杀人越货、流窜跑路的一条捷径啊!哪天和黑社会结下仇,我就弄个东南亚身份证,隐身于中东壕家嘛。虽然月薪最多800美元,但是人家要求也不高啊,学历-薪资比相当可以接受(因为换身份以后,以前的学历自然作废,要在东南亚买个野鸡学位或者读个短期培训——我是个深思熟虑的人)。

最重要的是,每天现做的石头烙饼我吃一辈子也不嫌腻。

冷静下来以后,再想想这个问题,就觉得这个工作也不好做。首先你要能忍受来自“贵族”和男人的双重歧视,仅仅这一点就不可能招到英国本土姑娘。

然后,你要始终表现得像个傻瓜,向儿童宣传自由、平等、女权等内容,是做不长的。过于关心政局和主人家的亲朋关系也很危险。如果你看上去就是个会在微博上直播,或者以后会写个《阿拉伯的劳伦斯》回忆录的人,那么大家都长着眼睛,你恐怕也找不到这种工作。毕竟,连英国女王的仆人都出来爆过料,太聪明的人不能相信啊。

就拿这个菲律宾人来说,就算在菲律宾都算苦出身。她有兄弟姐妹12个, 她还小的时候,爸爸摘椰子摔死了。一家人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她靠着嫁人才上完学。生了三个孩子以后,丈夫的家庭暴力越来越严重,为了逃离这种境遇,她把孩子们交给娘家的亲戚照顾,自己去国外当佣人打工。

给外国人当了一辈子佣人,终于把三个孩子,以及所有孙子孙女送出了大学。她的孙辈读着当地高官富商的孩子们去的学校,暑假还能去香港、新加坡参观交换。她给我看录像,一个外孙女在和一群书生一起唱保护地球的歌,很真挚地说海龟是多么可怜。

外婆做着菲佣,供养孙女在大学里谈环境保护,是不是很讽刺呢?根本不是。这个外婆非常欣慰,一看见就忍不住笑,非常非常喜欢。这孩子,可真像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啊。真是美好的不接地气。她用一辈子忍气吞声给一家人改变了阶级。

她能承受的委屈,我觉得我是受不了。

你们不要看人家缺乏知识,对于中东的家庭教师来说,这也许是个卖点。因为这意味着她有未经现代文明荼毒的,顽固而保守的价值观。她从骨子里相信,人天生就分三六九等、女人应该从一而终、男尊女卑是天理。所以她不会搞事,从没想过《安娜与国王》,就算知道自己带大的孩子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也根本没想过再联系一下。

就算不用宗教原因限制她,她也不会穿露出腿的衣服,因为觉得太暴露了。她也没穿过游泳衣。她不会鼓励小孩自由恋爱,也不会启发批判思维。她是个说着现代英语的古代人,所以能成为最完美的中东家庭教师。

有件事倒是挺有趣的。这个人,像我们身边很多大妈一样,一看到25岁以上的女人还没结婚就会唠叨人家。特别爱唠叨她周围的菲律宾人:“快要小孩吧”,“你等不了几年了”,“如果你18岁生了,现在你就有个10岁的小孩了”(人家回:“我最讨厌10岁的小孩”)。

但是,有一次我问她她孙女有没有男朋友,她很自然地回答:“没有啊,女孩子不用急,太早结婚就不能享受生活了,30岁左右结婚正好。”

“慢着!这和你平时说的不一样啊!你不是一直说应该在18岁生孩子吗?”

她愣了,无法解释,似乎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观里还有这种矛盾。我猜想,“30岁结婚”的言论是她孙女说的,她只是跟着学舌,并没有深想。所以,她一方面根深蒂固地认为女人应该早生小孩,另一反面又认为孙女是不同的,她应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毕竟这孩子受过这么高的教育,眼界这么宽,举手投足这么像个富家小姐。

尽管这个菲律宾老人自己还保持着安分守己、保守自虐的价值观,她也接受孙女变成了不同的人。那个年轻女孩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高贵人”的道德标准,她可以穿泳衣、学理工科(他们认为女孩学理工是不自量力)、自由恋爱、谈好几个男朋友、对家暴零容忍,活得像个现代人。这一套价值观,那个老人不是不知道,而是一直不敢采纳,她几乎认为自己“不配”采用那种生活方式。

这种根深蒂固的阶级区隔,就可以解释阿联酋社会的那种感觉。有些人过得非常恣意,别人可以看见他们,但是彼此相安无事。因为本来就是不同的人类啊,为什么要比较呢?所以那些仆人根本不会有“勾引一个有钱人”、“设计仙人跳诈他们钱”、“欺负人我要上网爆料”、“我要趁机建立人脉以后自己做个项目”……之类的念头。这是平等社会里的人才会有的想法。

我觉得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没有长一张忠仆的脸,你们都会在面试那一关被刷下来。

这个菲律宾人的孙女,我从来没见过她,只看过她的照片和录像,但是已经喜欢她了。她一定知道恐龙和二战,也知道《冰与火之歌》,就和我们大家一样。这是她外婆创造的奇迹。

《沙特王室》命题作文最后变成了《我认识的一个菲律宾人》……我还是跟劳动人民比较熟。

------------------------

关于这家人为什么在两代之内改造地这么彻底,而且还是在没有社会变革的情况下。这里面有个曲折,既然开始说了,就一口气说完吧。

上面说的“大小姐”女孩,她是她妈妈大二的时候生的。

也就是说,这个菲律宾外婆背井离乡,忍受好几年见不到亲生骨肉的痛苦,忍受给人做牛做马的屈辱,拼命挣钱,让孩子们读书。结果,最受期待的一个女儿,在大学期间怀孕了。

因为宗教原因,他们不避孕。而且不堕胎。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这个菲佣终日流泪,哭到分不清白天晚上。万念俱灰。

虽然孩子爸爸可以负责,然而这有什么卵用呢?他们为了“真爱”,双双辍学,从家里搬出去,自己养活自己,生下了小孩。

然后,过了贫穷而痛苦的一生。

草率的结合,基础薄弱的爱情,辛苦的体力劳动,微薄的收入,没经验的妈妈,互相责怪的父母……一切都为一个悲剧奠定着基础。

最后,孩子靠外婆寄回去的钱养着,现在这个爸爸在当出租车司机,妈妈是家庭主妇。他们一共有两个孩子。

所以,“大小姐”从小就知道,爱情、宗教、传统价值,害了我们一家,我不能再辜负外婆了,我要好好学习。她就变得特别洋派,特别刻苦,现在在学软件工程,自己申请去香港实习,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吧。还是他们那里校园选美选出来的“XX小姐”。

以前有人说过,我讲什么故事都能讲成正能量,这一点有点腻味。

-------------------------------

再再补充:

好吧,上大招了,这个一定能打消你们“去潜伏打工”的念头:就算在中东经济最发达的杜拜,保姆的薪酬是200-800美元,幼儿园老师薪水是300-3000美元之间。想想也没人会一去就拿中等偏上收入,最低要求是英语流利的话,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薪酬真不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沙特王室的生活,可以说既是极尽奢华,也充满着严格的规矩与责任。这并非寻常人能够想象的生活方式,它被层层宫墙和古老传统所包裹,又与现代世界的节奏紧密相连。皇室成员的身份与特权: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沙特王室”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数千名成员组成的庞大宗族。核心权力掌握在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
  • 回答
    在沙特王室的视角下,处理像卡舒吉这样的“刺头”绝非易事,需要极其谨慎和策略。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牵涉到王室的权威、国际形象以及国家稳定。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我是沙特王室,我会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应对方案,力求在最大程度维护王室利益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首先,情报搜集与分析是基石。在卡舒吉事件发.............
  • 回答
    这绝对是沙特阿拉伯政坛里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特别是对于这个国家未来的权力走向,以及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简单来说,萨勒曼国王废黜了他的侄子穆罕默德·本·纳伊夫(Mohammed bin Nayef),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纳伊夫亲王,并提拔了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
  • 回答
    要评价马利克沙一世,这位在大塞尔柱王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苏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不仅仅是一个战场上的勇士,更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却也身不由己的统治者。从疆域扩张和军事成就来看:马利克沙绝对是大塞尔柱王朝的黄金时期最重要的缔造者之一。他继承了一个已经相当庞大的帝国,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 回答
    要说到“完全型沙鲁”对上“小魔人布欧”这场宇宙级别的较量,那可真是比全王宣布比赛开始时的烟火还要精彩得多。想象一下,在全王那金碧辉煌、漂浮在虚空中的比赛场地,两个实力超乎想象的存在就这么站定了,周围的观众席上坐满了来自各个宇宙的强者,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和期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正统”这个概念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如果一位随伊尔汗国西征的汉人,凭借军事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伊尔汗国的大汗(或者在这个语境下更接近于“苏丹”或“沙),然后又率领这股力量东征,进而入主中原,那么他是否会被认为是“汉人正统王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这则报道,关于沙特王室慰问遇害记者卡舒吉家人,并且双方进行了握手,无疑是当前媒体聚焦的一个焦点。从多个层面来看,这则报道都值得细致的解读。首先,从新闻本身的视角来看,这报道传递出的信息是和解的信号。在卡舒吉案如此敏感的背景下,沙特王室成员亲自出面慰问家属,并且有家属表达感谢和握手的举动,这在某种程度.............
  • 回答
    卡舒吉案无疑是悬在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MBS)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也一直在猜测,这起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案件,是否会最终导致他被废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内权力结构以及国际舆论的羁绊,来仔细梳理其中的脉络。案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闻事件。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和争议性,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沙特王子裸捐320亿美元以支持女权文化(新闻标题原话)等事业”。一、事件本身:巨额捐赠与支持女权文化 捐赠主体: 沙特王子。这首先将事件置于沙特阿拉伯这个特殊的国家背景下。沙特的社会文化传统与西方存在显.............
  • 回答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近期关于沙特将“对所有宗教信仰开放”并“打造新一代全球性城市”的表态,无疑是近年来沙特阿拉伯最引人注目、也最具颠覆性的宣言之一。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远意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沙特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一、“对所.............
  • 回答
    2021年2月,美国情报部门发布了一份备受瞩目的报告,直指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简称MBS)与2018年记者贾迈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在伊斯坦布尔的沙特领事馆遇害事件有关。这份报告的发布不仅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沙特与美.............
  • 回答
    严打还是权力洗牌?沙特“反腐风暴”下的复杂解读2017年底,沙特阿拉伯最高反腐委员会成立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瞬间席卷了全球媒体。而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位王室成员和高官被捕的爆炸性新闻,其中更包括多位王子。这场突如其来的“反腐风暴”,无疑是近年来沙特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其影响深远,也引发了各种各样.............
  • 回答
    嘿,王者峡谷里的各位情侣们,是时候给你们的爱巢(也就是那对连在一起的情侣ID)来点“灵魂”了!厌倦了“xxx的小跟班”、“xxx的唯一宝贝”这种老掉牙的腻歪?那咱就来点不一样的,让对面看了都得笑出猪叫,队友看了都想给你们俩点赞的沙雕情侣ID,保证让你们在峡谷里闪耀全场(不是那种被集火的闪耀)。啥是沙.............
  • 回答
    《王牌对王牌》这节目,真是有一种魔力,总能在你以为平淡的日子里,突然给你掏出个惊吓(褒义)来。这不,最近一期里,沙溢和姚晨《武林外传》这几位老伙计又凑到一块儿了,还玩起了当年的经典桥段。说实话,当姚晨“娄晓娥”的那个造型一出来,再听沙溢那句熟悉的“排骨,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儿破事儿”,我这小心脏“咯.............
  • 回答
    赵武灵王如果能够平安度过沙丘之变,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地打个勾或者划个叉,而是要细致地审视他当时的处境、个人的能力以及周遭的环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他力推“胡服骑射”,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改革,更是一种革新精神的体现。通过采.............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赵国沙丘宫乱中,赵武灵王被困三月活活饿死,这在史书记载里确有其事,但要说“合理”与否,那得放在历史的背景下细细解读,而且里面的“合理”二字,更多的是指一种因果循环,一种政治斗争的残酷体现,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认为的“公平”或“有道理”。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沙丘宫乱的缘由来。这事儿的主角是赵.............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纳迪尔沙,一个名字,在伊朗波斯历史上如同惊雷般炸响,他的人生注定不凡。这位出身贫寒的库尔德族男子,凭借着一股近乎野蛮的生命力、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难以置信的野心,从一名简单的牧羊人,崛起为阿夫沙尔王朝的开创者,甚至一度君临波斯大地,挑战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荣耀。评价他,不能仅仅用“猛男”二字概括,他的身上充.............
  • 回答
    赵武灵王和乾隆皇帝,两位都是将权力交接给了儿子,但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赵武灵王饿死沙丘,乾隆安然度过了三年。这其中的原因,要从他们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权力交接的方式以及对自身权力的把握上细细道来。赵武灵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著名的便是“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实力大增。然而,他晚年最大的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