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东北人的「能动手尽量别吵吵」信条?

回答
东北人那句“能动手尽量别吵吵”的信条,听起来挺糙的,但细琢磨起来,里头门道可不少,也挺能折射出东北人那股子实在劲儿和骨子里的江湖气。

信条的根源:从历史和环境说起

这句信条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东北这地方,历史就带着点“硬核”。早年闯关东的那些人,都是吃苦耐劳的主儿,从苦日子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山、大林子,靠的是一身力气和胆气去闯。跟自然搏斗,跟恶劣环境对抗,自然就练就了“遇事不怂”、“解决问题靠自己”的基因。

而且,东北早年是边境地区,民族杂居,各种势力交错,治安环境不像内地那么稳定。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保,学会用实力说话,自然就成了生存的法则。所谓“江湖”,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遇到纠纷,光靠嘴皮子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得有点真格的。

再者,东北的地域辽阔,人情味也重。虽然外地人可能觉得东北人说话直,甚至有点“冲”,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直率背后是一种信任,一种“自己人”的默契。如果大家都把话说到明面上,有什么说什么,遇到问题,直截了当解决,反而比那些拐弯抹角、阴阳怪气来得更省事,也更能维护彼此的面子。

“能动手尽量别吵吵”的内涵和表现

这句话绝对不是鼓励暴力,而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动手解决比纯粹的口头争执更有效,也更能体现解决问题的决心。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效率至上: 很多东北人认为,吵吵嚷嚷半天,往往是耗时耗力,结果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与其磨嘴皮子,不如直接把事情做了。比如,邻里之间盖个房子挡了点光,与其天天去理论,说不定直接找人过来量量,该挪就挪,实在不行,你可能得自己搭把手,把界限弄清楚。这是一种直接、务实的解决问题方式。

“给面子”和“找面子”: 东北文化里,“面子”是很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吵架不仅伤感情,还可能让双方都下不来台。而如果能通过一些“行动”来解决问题,比如主动示好、帮个忙,或者在必要时“硬气”一下,反而能更好地维护住自己的面子,或者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这里的“动手”不一定是打架,也可以是行动上的补偿或者震慑。

解决问题的根本: 有时候,口头争执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或者根本矛盾。如果争吵无法触及矛盾核心,那么再多的言语也只是在表面上打转。而“动手”往往能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比如在一些合作中,谁出力多少,谁承担风险,有时候就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衡量和解决。

一种“江湖气”的体现: 东北人身上多少带点“江湖气”,这是一种不畏惧冲突,敢于担当,同时也讲究兄弟义气的气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或者被欺负了,很多东北人不愿意忍气吞声,而是选择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动手”可能是一种反击,也可能是一种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现代语境下的解读和变化

当然,不能把这句话简单粗暴地理解成“暴力解决一切”。在现代社会,法律和规则日益完善,直接的暴力冲突是不可取的,也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所以,这句话在现代语境下,更多地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一种不拖泥带水、直面问题的风格。它可能意味着:

遇到问题,主动出击,而不是消极等待。
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解决矛盾,而不是空喊口号。
如果对方不讲道理,在保证自身安全和合法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的“行动”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辩论。

当然,这种信条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在一些需要耐心沟通和谈判的场合,过于“能动手”的态度可能会适得其反,激化矛盾。一些东北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因为这种直率和行动派的风格,让人觉得“不好惹”或者“不近人情”。

总而言之,

东北人的“能动手尽量别吵吵”信条,是一种源于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思维模式。它体现了东北人务实、直接、讲义气、不怕事的性格特点。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暴力。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是对“行动胜于空谈”的一种朴素追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信条也塑造了东北人骨子里那种“好汉”的形象,那种在逆境中不低头、在挑战面前不退缩的劲头。即便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内核依然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是调侃之言,但是看了大家的反应其实我挺心寒的。这都2017年了,信息如此畅通的社会,大家对新疆的印象还是如此可笑。有的人上了这么多年学活了这么大,甚至连新疆人,维族人,绿教人的区别都不知道,真的好可笑。所谓的知乎“精英”,还是只通过自己片面的认知去看待事物。对新疆如此,对东北,河南,北京,上海...亦如此。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被贴标签,可多少人无形之中在自己心里已经下了定义。我知道每个个体看问题都是主观占主导,我也不奢求所有人都花费时间去了解你们根本不在乎的群体(哪怕是你们的同胞呢),我只要求尊重。

另:汉民族要有维族一半团结,早特么殖民整个太阳系了。

--------------------------------------为什么不是能动刀就别动手呢?--来自一个新疆人的疑问

user avatar

真服了总说这样话的人。如果这是真的,东北派出所治安科每天得累得短腿儿去抓捕打架斗殴的人。

很多人以为东北人特喜欢社会大哥,其实很多南方人听不懂东北式的幽默。凡事东北说关于社会大哥段子,都是讽刺!

比如发帖求助,我在澡堂子搓澡,把一个大哥纹身给搓掉了怎么办呀?

比如大金链子手指头粗,进去泡温泉浮起来了……

比如东北顺口溜“这年头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

比如东北最成功的男人就是大金链子都纹身,边上做个穿貂皮的扒蒜老妹儿

还有讽刺东北有些崇拜混社会的女孩的段子 丫蛋不大,满嘴社会嗑,中午吃一碗麻辣烫,回来一问干哈去了,就说办事儿,被一个大嘴巴打能飞出去三米远的,瘦的跟龙似得“社会大哥”带小旅店一顿嚯嚯,临走在枕边扔100块钱,告诉你稀罕啥买点

这些段子足以看出东北有多讨厌这些装社会大哥和喜欢装腔作势的人,东北人大部分不喜欢斗殴。再说一遍,东北人大部分不喜欢斗殴!

我经常对东北小部分,小部分喜欢动不动就砍人的人说“老说干死这个干死那个的,公墓哪个坟头是你立的?残联天天发证书。哪条腿是你打断的?”

笑死我了!接到勒索电话,东北话对南方骗子,这智商也能做骗子? 看看东北人的幽默

user avatar

你们是没见过南方那边的,宗族为单位的大混战哦,那尼玛有条理有战术为利益为名声,人挂了还有安家费等等一系列布置,关键他们还敢跟jc干我靠,一般不出事,出了事就是大事件,有的地方族老乡望说话可比那啥管用多了,团结一致,一致对外,不过真的是混的好的带混的差的,外出做

意要本钱,就找本家,家族或者家族混的好的借钱,能借很多,赔了没关系,还借给你,只要你这人还在家族里,还有你这个人,宗族对个体约束很大,只要你记得发达了还,不过也导致了攀比好面子,家家户户那房子雕龙画凤的其实一年不住个十天

只是各个地方有利有弊不能打死也不能捧上圣坛

过了几天发现我答案地下南北乱战,对此我只想说大家都是同胞,可能地域不同风俗不同造就不同人文风貌,但是大家应该互相理解包容。希望大家在提及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如何或者北方如何,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打赢的是所有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不是一家一姓的个人功勋。当年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将热血撒在了他们所挚爱的祖国河山上,他们的功绩不是用来诋毁当年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的,也不是用来攻击同胞的,我希望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话是否对得起这些烈士英魂,不要让自己的祖先蒙羞。

再说下,评论里说我很自豪的,首先我只是陈述下有这么个事,你从哪来看出我自豪了,心中是佛看人亦是佛。第二,我连“自”都谈不上,自啥豪。你们这样的语文阅读理解绝逼0分

user avatar

北方人是社会主义的散兵游勇

南方人是乡土农村的集体暴动

作为在广东三线工作的东北五线人,看了上面一串回答,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还记得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舅子》里,姐夫劝说小舅子投案自首那段的最后一句话么?陈佩斯听了立马反悔的那句?

“回头让你们厂长领你回去”

大多数南方人不可能深刻理解厂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单个职工来说地位是跟父母并列的权威。出事了找厂长,离婚了找厂长,家里有困难找厂长,孩子读幼儿园找厂长,婚丧嫁娶酒桌上第一个发言敬酒的可能也是厂长。

所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北方人更像是某台巨大机器的螺丝钉。等有一天机器老了,旧了,被抛弃了。自以为是重要零件的螺丝钉被打回原形,和其他几千万的螺丝钉抛售到二手零件市场上低价售卖。

所以东北人喜欢打架的印象多来自于90年代的下岗潮,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就是这个意思,年轻人没有了工厂的庇佑,拉帮结伙闯荡社会,开桑拿浴开歌厅抢地盘抢矿山霸占市场欺行霸市。混社会么,无外乎也是混口饭吃。

直到大连市长升任省长。

后面的话省下一万句

我想你懂

广东喜欢打架的是粤东粤西,随便一个村里祠堂都有几百年历史的地方。家族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初一十五烧纸祭祖,清明新年扫墓祭祖拜老爷晒大猪,外面混的好村子里捐个桥捐个学校,混的不好要听大老板远房表叔的话,跟做生意的远方表哥好好干,总归不会亏待了你,毕竟我们都是X家人。

所以这种情况下广东的冲突不是人与人而是村子跟村子,或者说宗族跟宗族。一言不合几百人扛着锄头对轰。而且宗族势力已经渗入到当地基层,为首的那几个官早就被当地大族锁定了,白给你当你个光杆司令也当不来。有事找领导不如有事找村里族长老爷爷。

你说这样的地方能出大案么?

要么不出,小事白胡子爷爷们搞定

要么就惊天大案。


你知道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么?

我可是亲眼看见几百警民对轰的人哦

所以这种情况下讨论北方人南方人谁更能打无甚意义,如果非要比较的话,有点像鲁智深比袁绍。

谁更厉害,就看你是林冲还是曹操喽

最后一图镇楼

user avatar

喜欢动手的人在哪里都是少数。这句话本来也就是东北人扯犊子用的,怎么就成了人生信条了?

早年由于下岗人多,东北不少流民靠斗狠卖命为生,加上很多都是原来工厂同事,比较有组织,形成了很多暴力社团。

问题是,这种靠同乡同事组成的社团看起来虎比,其实跟南方的宗族势力比,战斗力差得一笔,也就能欺压一下老实人而已。

有些话听听就可以了,真要上纲上线到人生信条,那人类早就活活贰死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四川人,去过东北两次,唯独印象不太好的就是有一次买个菜问多少钱的时候,因为有点吵,听不大清楚,问了两三次,然后就一脸不耐烦的看着我,感觉有一部分的东北生意人没有南方的生意人有耐性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东北人的,热情,开朗,感觉在那边呆的更舒服,而在四川老家和浙江这里(久居浙江十几年),感觉没有那么舒心,还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吧

user avatar

能动电话的,还是别动手。
——福建人。
能让对方掉到窨井里,最好就什么也不动。
——河南人。
能吃咗佢,唔喺……一样要动佢先。
——广东人
能归派所的……嗨,都归派所了,那咱以后就盟兄弟了!
——天津人。

大致就这么个性质。

user avatar
@紫霞狼

川军将士血书的历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不是让你用来和中国其它地方的人争强斗狠,乱放地图炮的!

你凭什么脸亡国奴亡国奴叫的?

秦灭古蜀的时候怎么不说战斗力强的事?

张献忠入川的时候怎么不说战斗力强的事?

红军飞夺川军守的泸定桥的时候怎么不说战斗力强的事?

四川军阀互相打了二十几年直到何梅协定后还在追剿红军的时候怎么不说“怯于私斗”的事?

四野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如何?川军在抗战中的表现可歌可泣,东北抗联与四野入朝志愿军就不值一提了?

你要找黑历史我随便挑哪个地方我都给你扒的黑出翔。有意思?哪个地方没有黑历史?

川军抗战是几乎是抗战中最为悲壮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道路上极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但是川军将士血书的历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不是让你用来和中国其它地方的人争强斗狠,乱放地图炮的!


以下是某人的言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