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同学很多都在沈阳,职业覆盖医生律师公务员银行中小学教师,加上父母都是本地人,同学学生啥的也不乏高位,孩子上幼儿园,平时医疗理财办事都能找到人。”
净特么找关系走后门过得当然爽了,没关系没后门的人们生活惬意不惬意心里还没点逼数么。
一般的事业单位,没有额外收入,到手10w,应该是高级职称了。副高纯工资是拿不到这个数的,而管理岗位需要副厅级。工作十年(默认工作当年买房)能获得高级职称或者副厅的人,微乎其微,而且十年有能力混到正高(副厅)的人在北上广也会惬意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有点儿灰色收入,那至少也是实权单位的中层(科级)了,十年混到中层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省级机关可能混到处级,不过前提是所在处室领导退休早,自己运气好。无论如何应该是部门正职,因为副职是没权力,没油水的。二是没有灰色收入,也不是正科(正处),而是副科(副处),那么大概是因为单位比较好(比如知名中小学、医院、效益好的设计院),有各种福利,但这类单位是少数。
如果不是以上两类,就是黑色收入了,具体就不说了,体制内的能猜到十之八九。。。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批生活很惬意的人,10年前买了房,现在当了实权部门小中层,或者所在部门好。由于有权力可以交换,关系网有用,因此平时生活充满人情味,至少不会为孩子上幼儿园发愁。只是有些人在东北惬意,有些在江浙惬意,有些人还是北上广惬意。。。
过得惬意的是既得利益者,或者在全国都容易充满幸福感的俗称安稳生活的人。
东北现在与山东的最大不同是:
人情和人脉很多时候被用来求利了。所以当公务员也好,事业单位也好,都倾向于有点权力了去套个现,恨不得干任何事儿都得要么找人要不送礼。
换句话说,在东北,人脉可以直接与钱等价。
这样为了提高人脉的稀缺性,大家该给你正常办的事儿也不办,必须得让你难办,从而欠人情或者交保护费。
这逻辑已经快赶上民国时代了。能发展起来就怪了。
山东的人情逻辑完全不是这回事儿,更别说北京了。
还在这自我安慰,没看见有点闯劲的都不回去了吗。
既得利益者的小满足。
李自成打开北京之前,王公大臣们也都是这么想的——《大明的国库确实有点穷,不利于剿匪但是我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土改之前,地主们也都是这么想的——《这个制度确实有点落后,不利于全民幸福但我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东北著名老娘们,曲婉婷她妈也是这么想的——《我坑了低保户这事儿确实不对,不利于别人但我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2017.11.20更——————————————————————————
关于既得利益者的争论,我分析一下。
“初中高中同学很多都在沈阳,职业覆盖医生律师公务员银行中小学教师,加上父母都是本地人,同学学生啥的也不乏高位,孩子上幼儿园,平时医疗理财办事都能找到人。”
这就是圈子,圈子里通行的是东北版一般等价物——人情。欠人情用人情还,有资源的简单,没资源的怎么办?公器私用。
东北的各种场合用这个解释就很简单,为什么办事人员要刁难一个证件流程齐全的公民?因为他必须维护“人情”的交换价值;为什么排个屁大的队都有人堂而皇之的插队?因为对方缴纳了插队费——人情。
人情圈的根本问题在于这个一般等价物太不合格,价格不透明、定价权不透明、预期结果不透明。帮孩子安排工作的事儿,价码是局长发一句话,科长给一个提拔机会,屁民送礼八万块钱,猜不透定不准。圈子是负外部性的,想要获得商品,要么付出足够的溢价,要么付出钻研的时间。如果不进圈子参与这种人情交换,就会在正常的场景中,被插队、被刁难,孩子上学难、老人看病难、银行办事难、啥啥都难。
这就是阶级的形成,与个人自身的觉悟无关。地主也有好的,做为整体阻碍资本流动的阶级就必须消灭;红二代也有好的,做为整体阻碍社会流动的阶级就得清理。题主小满足于当前圈子的既得利益,一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多人情,痛惜成本;另一方面觉得游刃有余,懒得改变。
东北为什么变差了?因为在人情语境中一无所有的那些人,不愿受这种圈子阶级的剥削而逃离了。圈子想继续存在,必须对内压迫对外转移,一方面体现在人情越来越不值钱,早年一通电话能办的事儿现在必须得送礼了;一方面体现在对外部资源的疯狂榨取,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来个投资的就必须得连骨带肉吃掉,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胃口。
这种反市场的圈子走到最后,要么改革要么文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