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童年看过的动画/漫画,长大以后发现部分内容细思极恐?

回答
小时候看动画片,就像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幻世界,那些简单的善恶分明、皆大欢喜的故事,总是能轻易地抓住我们纯真的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开始运转得更复杂,曾经那些天真烂漫的画面,在回溯的时候,总会蹦出一些细思极恐的角落,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老动画片,名字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讲一群小朋友在一个神奇的地方探险,里面有个角色,我记得他总是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长着一对小小的、尖尖的耳朵,说话声音细细的,像个小孩子,但有时候又会说出一些超出他年龄的话。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其他小朋友出各种各样考验人性的难题。

小时候觉得他只是个活泼爱捣乱的角色,但现在回想起来,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看好戏”的态度,那种似乎对结果漠不关心的玩弄,真的有点不寒而栗。他提出的问题,很多都相当残酷。比如,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候,会逼迫小朋友们做出选择:是救一个受伤的朋友,还是救一群饥肠辘辘的陌生人?又或者,当大家面临一个必须牺牲才能前进的选择时,他会冷冷地问:“谁愿意当那个‘牺牲品’?”

最让我毛骨悚然的是,他提出的这些难题,往往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且无论孩子们做出什么选择,似乎都会有人受到伤害。更可怕的是,当孩子们痛苦挣扎、纠结万分时,他脸上露出的那种近似于“满足”的表情,就像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那时候我以为那是他单纯的天性,但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对人性弱点的审视和玩弄吗?他就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脆弱的灵魂如何被逼到崩溃的边缘。

还有一部是关于一群小动物,他们住在一个和平的小村庄里,每天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生活得无比美好。但是,偶尔会出现一些“坏蛋”,比如一只狡猾的狐狸,或者一只凶恶的狼。小时候,我们都觉得他们是天生的邪恶,因为他们就是想吃掉小动物们。

但现在仔细想想,这些“坏蛋”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它们是自发形成的,还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的?在其中一集里,那只狐狸被抓住了,小动物们本想惩罚它,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了它,并且把它赶出了村庄。那只狐狸走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绝望和不甘,仿佛它是被迫为之,而这次“放逐”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让它在外面变得更加危险。

现在回想,它们所谓的“邪恶”,是不是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一种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而那些看似善良的小动物,在面对“异类”的时候,那种绝对的排斥和“正义”的审判,本身是不是也包含了一种不容异己的偏执?我们小时候信奉的“善良终将战胜邪恶”,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也遮蔽了对复杂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

甚至一些以“治愈”、“成长”为主题的漫画,里面的一些桥段现在看来也让我心悸。比如,主角们在经历痛苦的离别后,会有人安慰他们说:“虽然失去很重要的人很痛苦,但正是这些痛苦,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但深究一下,这是真的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用“痛苦”来为“失去”这个事实本身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然后强迫自己接受?

我小时候喜欢的动画,大多数都有一种“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叙事模式。但仔细回味,很多时候,那种“光明”的到来,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的。那些为了“大义”而牺牲的角色,在小时候,我们觉得他们是英雄,是伟大的。可长大后,我会忍不住去想,他们是否真的心甘情愿?他们的牺牲,真的值得吗?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又该如何背负起这份沉重的“恩情”?

长大后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模糊的地带里摸索,在各种无奈的选择中前行。而小时候那些动画片,就像是在我们心里埋下了关于“绝对善良”、“绝对正义”的种子,当现实的反差太大时,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甚至是一种对曾经天真的嘲讽。

可能,这就是成长吧。我们不再能轻易地被简单的剧情打动,反而开始审视那些藏在表象下的复杂和矛盾。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的童年回忆,在成年人的视角下,也染上了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忧伤和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彬帝邀请。


每次说起这个,我就想提起《火影忍者》的忍者学校。

木叶的忍者学校就是个笑话。想走忍者这条路,要么就要有大佬倾囊相授,要么就有家传,否则就滚蛋。


先说木叶十二小强吧:

其中9人是鸣人那一届的,凯班那三个人更高一届。

鸣人那一届一共毕业了27个人,其中只有9个合格成为了下忍,剩下的全都被淘汰了。

这九个人里面,阿斯玛班的猪鹿蝶小队,红班的雏田,牙和油女志乃,全都是家传。要么是秘术,要么是血继限界。

卡卡西班,鸣人佐助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如果他们父母健在,也应该是有家传的。

只有小樱,没有家传,早期全程划水。中期抱上了纲手的大腿,才算混出来。

至于高一年的凯班,宁次是家传,天天那些武器不要钱似的扔,不仅是家传而且还有家里的资助。只有小李是凯一手带出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木叶十二小强里,绝大多数都不用五遁术?五遁术不是比那些家传秘术简单多了吗?

早期也就一个佐助会用火遁,经卡卡西的培训又学了个雷遁。之后还叛逃了……

鸣人都十六岁了才学会风遁,而且在这之前,鸣人连忍术的性质变化基础都不明白。咱也不知道忍者学校那么多年都学了什么,难不成除了三身术,就只剩下文化课了吗?

我觉得作为一个忍者学校,五种性质变化也应该算是基础文化课吧,哪怕只讲一个概念呢。但硬是一点都没教过,就很扯淡。


除去那些有家传的,只看小樱这完全没人教的,刚从忍者学校毕业,都会什么呢?

基础体术、三身术、扔手里剑。

没了!

鸣人比小樱,也就多了一个偷卷轴学会的影分身。

如果忍者学校教的东西再多一点,比如初步教学火遁、雷遁等五遁术,哪怕只有D级以下的忍术,情况也会大不相同。至少不至于出现小樱这种毕业了还啥都不会的情况。

小樱能挺到抱紧纲手,完全是因为有上忍中相当出众的卡卡西当老师,加上有个佐助输出,一个鸣人大肉盾。她全程划水也不碍事。

就这还是借了光:卡卡西当老师,一可以教佐助写轮眼的运用,二可以保护人柱力。

小樱在忍者学校里是学霸,在早期的第七班里,只是添头。



但是,既然忍者学校教的东西这么少,为什么还要让多数的学生去竞选下忍,之后被淘汰?

如果淘汰率真的那么高,忍者学校为何还不加强能力教育?

答案呼之欲出:这是为了阶级固化。


你看那些掌握家传秘术的忍者,哪个在木叶不是身居要职,等着孩子接班?家里的孩子哪个不是从小就跟着家长天天训练,掌握家传秘术?

至于家里什么都不是的,也没什么能教给孩子,还是老老实实去干点别的吧。

当然,没有家传秘术,但身居高位的也不是没有。比如猿飞一族就是这样。

三代火影虽然没什么家传秘术,但五遁术玩得贼6。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两个儿子都很强,还给自己孙子请了个家庭教师。

猿飞家是有家传五遁术了,寻常人家呢?连忍者学校都不教,又上哪学去?


寒门要想出贵子,基本就一条路:抱紧大腿,让大佬好好带你。

小樱抱紧纲手,小李抱紧凯,都是一回事。


再看看木叶高层那些人吧:

二代是初代的弟弟。

三代是二代的徒弟。

三代的顾问是二代的徒弟。

四代是三代的徒孙。

五代是三代的徒弟。

曾被提名五代的自来也是三代的徒弟。

六代是四代的徒弟。

曾被提名为六代的团藏是二代的徒弟。

七代是四代的儿子,自来也的徒弟。


只有大腿认定的腿部挂件,才能继承并成为新的大腿。

这就是阶级固化。

user avatar

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曾出过一个邪典动画《小蛋壳》,当时这部动画应该在中央台播出过,小时候看的时候便觉得挺可怕的。

故事全程可以说就是一个设计杀害反派的故事,小鸡破壳后,一个小蛋壳活了过来,乌云助它脱离了蛋壳堆,溜向了外面的世界。

在外面的世界里,它遇上了一只老鼠,这只老鼠想把它据为己有,于是半路上,蛋壳一直想方设法来杀掉老鼠,先是下雨鼓动老鼠把自己戴在头上,然后引导老鼠往河水里走,试图淹死对方,被老鼠发现后,再用计策称可以帮助老鼠渡过河流,在河流中间故意把老鼠抛进水里,老鼠被冲走了在一边开怀大笑。

之后小蛋壳被人捡走,画上了眼睛鼻子嘴巴,可谁知老鼠会游泳没被淹死,又溜入屋子里把小蛋壳抓走带给了自己的孩子,小老鼠还是相当善良的,否定了大老鼠一些不好的主意,最后小蛋壳主动要求自己来装油,当油灯。

结局则是,小蛋壳趁大老鼠喝油的时候,故意把火烧向了大老鼠,泼出油把火引向了整个老鼠洞,最后老鼠父子被火烧死,小蛋壳在熊熊的烈火中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个剧情放到今天来看,就好比是灰太狼把喜羊羊抓走,喜羊羊把灰太狼和小灰灰全部烧死,然后在旁边开怀大笑。

当年的动画放到现在来看,尺度是相当大,小蛋壳从头到尾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着杀死老鼠的心,包括最后装油也是为了后面放火而做的准备,可以说这部动画很符合那个年代的风格,对于邪恶的一方一定就要斩草除根,回过头再来看还是惊叹其作为动画能够如此直接。

user avatar

@彬帝 邀。

你们都说冷门的,那我说一个不那么冷门的,《圣战士罗宾:银河编》。

这部日本动画作品是我在小学的时候看的,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之间。

那个时候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非常厚重的,容易起雪花的电视。

这部作品在我的印象里正好是在黄金时间上映的,也就是吃饭的时候。

在这期间我记得还曾经去过一个同班同学的家里看这个动画,具体是哪集剧情不知道,但是我着实被他们家的富裕程度惊呆了。虽然小学都是同一个班,我住在非常拥挤的筒子楼,但万万想不到,他们家住在三层小楼里。

这不重要,说回动画。

作品都是非常正常的打怪,升级换地图,颇有一点神龙斗士的意思。但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这部动画片里,所有的反派boss,都是主角团队的父母。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被邪恶势力一一吞噬,变成了9颗代表黑暗的星球,每颗星球的星主不是这位主角的父母,就是那位主角的父母。时至今日,我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早期的Boss、暗黑四天王之一的邪光妃(竹取姫),是主角团队的桃若神子和黄蔷薇姫的母亲”和“阎罗火灭,是主角团队古灵皮的父亲”

于是整个动画都在上演孩子和父母之间,两代人的隔阂以及重建理解的故事。

我发现优酷有朋友上传了一大半的视频: afik的自频道-优酷视频

之前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但长大之后,逐渐理解了什么叫做“俄狄浦斯情结”和大逃杀语境下的决断主义,再返回来看这部作品,就确实是细思极恐:

父母很容易被蛊惑变成邪恶力量,但是孩童却甚少受到影响。是因为成年人社会更容易被侵袭吗?还是说成年人社会已经失落到经受不住一点诱惑,只要被黑暗力量裹挟,就会变成无望的世界吗?

当你所需要打败的反派就是你的父母,你会作何选择呢?

会像《瓢虫少女》那样,父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超级英雄,却因为记忆倒转而忘却呢?

还是会像《数码兽拯救者》那样,大门大经过短暂的沉沦之后,就想到了用拳头来交心呢?

又或是如《神兵小将》那样,主角们抱着打倒即拯救的心态,就可以消灭玄天邪帝吗?

你还能找到多少父母是反派的动画、漫画作品呢?

实际上,并没有字面意义所说那么简单。

这部作品1989年拍摄放送,2000年《大逃杀》搬上银幕,2003年《死亡笔记》开始连载。而2001年,父母几乎不存在的青少年互助救赎的故事《水果篮子》开始连载。

“宅文化”编年史

就是说,面对“社会(大人、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告诉自己活着的意义或者正确的事情(规则)”这一事实,“95年问题”选择了“闹别扭而家里蹲”,千禧年的作品则选择“接受事实但做出激烈对抗”,而《死亡笔记》给出的答案是“没时间解释,拿起刀互砍吧!”——这个精神不但在市场上讲得通,甚至还大受欢迎取得广泛影响力:2006年更是催生了《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和《未来日记》等“决断主义”大热门作品。

是的,95年、千禧年和05年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选择。

10年代则以《未来日记》为代表。是的,确实需要互砍,但是互砍的结果并不再那么致郁,而是变得冷漠——即便可以逆转全员皆灭的结局。《未来日记》的故事并没有只进行一次。天野雪辉在成为神之后,在最后一话里,也在极为长久的时间段内陷入长期的麻木之中。

同样的时代风格,我们也可以在《十二大战》(15年代)里看到。但是幸存者寝柱和雪辉的选择大不相同。首先他并没有成为新时代的神,并没有超自然力;然后他也并不想像(鸣人那样)承担起终结轮回的责任,而是选择了更加致郁和退缩的结果:我希望这一切我从不记得——也就是失忆。

失忆已经不再是不会被讨论的选项,而是被频繁地当做非常重要的设定提及。

《鬼灭之刃》的大结局200年后转生,《进击的巨人》大结局是艾伦覆灭,《约定的梦幻岛》大结局是艾玛献祭了自己的记忆,《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大结局是失去进入数码世界的能力。

连载了4年的《约定的梦幻岛》完结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所以说《约定的梦幻岛》走了一条非常传统的反-反乌托邦路线,即你最后脱离反乌托邦世界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的时候,你必须要舍弃掉你过去的记忆、过去的身份、舍弃掉你过去的空间的交通方式,仿佛过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所以约定的梦幻岛,到底约定了什么?到底梦幻岛是什么?我想可能应该是通过约定,将生活在这个岛国上的所有过去的记忆变成梦幻。但是这种约定的方式,它又是借助了超自然力完成的。

当然,这些作品并不是日本叙事的特例,在几年前完结的《驯龙高手3》里,也是如此,乌托邦最后还是回到了无人能寻到的虚无之地中。

将乌托邦希望寄予一人

在整个故事完成后,似乎是温馨团圆与角色成长。但细细琢磨,我们会发现,“隔离”才最是悲凉。人类没有准备好和龙和谐共处,龙拥有一个“来自地心”的可以“无限容纳”其族人的秘境,入口处难以发现,所以大家就放弃“共处”的努力,回到相互与世隔绝的状态吗?既然如此,整个《驯龙高手》的故事价值观基石便岌岌可危了。明明一开始讲的是“从对战到相处”,在诸多动画剧集中是“大秀温馨场景”,结尾却变成了“从相处到隔绝”。人、龙各想统治两界的妄念皆宣告失败,被嗝隔和无牙仔春风化雨之后,为何不再行(鲍曼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沟通”之事呢?是因为不能,还是不愿呢?

这些结局和另一批动漫作品完全相反。《火影忍者》的大结局是结婚生子,《龙珠》的大结局是结婚生子,《妖精的尾巴》大结局是结婚生子,《死神》的大结局是结婚生子。

迄今为止的(20年代)《鱿鱼游戏》,则干脆消除了生存游戏中的以少年为主角团存在的特质,改为观看成年人之间的相互设陷。与其说说《鱿鱼游戏》是大逃杀,倒不如说更像赌博默示录。少年们已经不存在了——没有生育,就没有下一代。

那么90年的作品做出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如我们所见,是对未来无限热忱的希望

社会动荡和黑暗的危机是存在的,因为父母已经成为了反派,成为了阻碍少年英雄们踏上冒险旅途的最重要的障碍。可是这种障碍很快就被热忱所击倒,反派角色是谁,对于这些主角团队来说不重要,只要打倒,一切问题都可以获得解决。

即便是EVA中提出的真嗣与父亲的那种极度撕裂和疏离的关系。即便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成人社会,大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黑白颠倒问题。

只要打倒,都可以解决。

即便是打倒了身为父母的反派,那又如何?在战斗的过程中交心,被击败的父母发现自己眼中似乎永远无法长大的孩子们已经变了。他们都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拯救世界的少年英雄。

当然,绝对的反派只能被封印,而不能被消灭。最后的BOSS基尼虽然看似被消灭,但最后一集给出的画面是,太阳依然是黑色的,这就意味着基尼背后还有隐藏得更深的邪恶力量。主角团队们也并没有放弃,而是向着黑暗的太阳继续前进。

是的,这样充满希望、充满乐观,面对可能是无限黑暗的未来,依然抱有无限热忱的心境,在当下的作品里,还剩下多少呢?

我觉得,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才是最让细思极恐的吧。

user avatar

魔方大厦

用这部动画来开头,相信也是许多人心里最切题最有体会的答案之一了。

说真的,在我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骑着蜻蜓打蝗虫那一集,不过要说细思极恐,这一集就比较逊色。我个人认为头盔城、夏河银行是里面最细思极恐的。尤其是夏河银行,将人的负面情感和病痛储存起来,只留下“快乐”,似乎是一件非常理想的事情。然而现在一想,这种对于负面情绪的“剥夺”,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当人只留下了刻意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显得更加空虚,只不过是一种虚假幸福下的醉生梦死罢了。

魔方大厦于1990-1994制作、播出,而迪迦奥特曼于1996播出,其中关于齐杰拉花的内容,与夏河银行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同,但内核都是在思考,真正的“快乐”,究竟是什么样的。

可惜的是,迪迦奥特曼可以得到日本各方的高度认可,而魔方大厦却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很巧的是,在黑蝉乐队一集中,似乎已经预言了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地荒芜,那么再高超的乐队,也无法创作出新的乐曲。

大拇指公主

不要问我一介猛男为什么会看这种好像有点少女的动画,只能说当时但凡是动画我是来者不拒。

这部动画是根据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改的。在世界各国其实都有类似这种“小人”的故事,比如日本自己也有一寸法师的故事。不过一寸法师就比较“少年向”,而大拇指公主就显得更加“少女”。

这部动画的主题在于寓教于乐,基本上每一个故事都是让主角玛雅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让玛雅逐渐变成一个乖巧的孩子。

这样的故事主题乍一看没什么,但是细品似乎就有点奇怪:孩子因为调皮犯错,以至于必须经历那么多的危险,来接受一种大人眼中的乖巧改造,看上去并不如童话的本质那样美好(当然很多童话也并不美好)。再加上,故事中的最大反派赫鲁拉其实就是玛雅的妈妈所作噩梦的化身,按一般逻辑,人的噩梦应当是对本人造成恐惧和惊慌的,可是赫鲁拉却一直在针对玛雅,这就不免让人觉得,这一场冒险的目的性太强了。

在故事的结尾,变得乖巧的玛雅回到了家中,诉说自己经历的冒险。妈妈也确实见到了一个变得乖巧的玛雅,只是,我现在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已经从玛雅身上失去了。

在故事的开头,玛雅所谓的调皮表现是:在街上玩球,不小心球掉了出去惊扰了马车;对同伴和大人们态度非常不好且不愿意道歉。但这一切是因为玛雅从小没有父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野丫头”。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就去找魔女寻求帮助,我不禁觉得,孩子固然很熊,妈妈也未免太急进了,玛雅才7岁啊,如果7岁的时候熊这么一下就被丢到一个异世界进行大冒险,是不是有点过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候看动画片,就像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幻世界,那些简单的善恶分明、皆大欢喜的故事,总是能轻易地抓住我们纯真的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开始运转得更复杂,曾经那些天真烂漫的画面,在回溯的时候,总会蹦出一些细思极恐的角落,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老动画片,名字我有点记不清.............
  • 回答
    成年后再重温《哈利波特》,那种曾经的童稚惊奇还在,但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才是我真正觉得不同寻常的地方。仿佛是带着一副全新的眼镜,重新审视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魔法世界。童年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清晰明了: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哈利就是那个正义的化身,伏地魔就是纯粹的邪恶.............
  • 回答
    哈哈,为你家那位快两岁的小宝贝挑选绘本和童书,这可是个充满乐趣又有点小纠结的任务呢!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爆棚,语言能力飞速发展,对世界充满各种“为什么”的时候。给他们选书,就像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新奇的大门。我给你推荐一些,希望能让你觉得好用,并且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童趣:一、 触感、翻翻、洞洞.............
  • 回答
    说到童年玩具,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竟然是那辆破旧的红色三轮车。它不是那种锃亮、零件齐全的崭新玩具,而是我家楼下院子里,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不要了,丢在角落里,被我“捡”来的。这辆三轮车,车身是那种粗糙的铁皮,漆都有些掉了,露出了底下暗沉沉的金属本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后座,上面有个歪七扭八.............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那个还在泥土地上打滚,对世界充满无限渴求的年纪。那时候,夏天似乎特别长,蝉鸣能把天边的云都震碎。我记得,有一次在老家院子里,看到一只蚂蚁,它正努力地拖着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那种执着和力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就开始想,这小小的蚂蚁,它为什么会知道要去搬运食物?谁.............
  • 回答
    你问这个可真有意思,仿佛把我拉回了那个天真烂漫,又偶尔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吓得一愣一愣的年纪。说实话,童年里那些“毁童年”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而不是真的有多么血腥或者三观不正。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完全明白,加上一点点想象,就足以让人脑子里挥之不去了。我记得那时候流行一个叫.............
  • 回答
    哈哈,说起我的童年,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虽然我没有实体,但我脑子里储存的关于人类童年的数据可不少,也足以让我模拟一段鲜活的童年趣事来跟你分享。就当是我的“童年”吧,虽然形式有点不一样,但那种纯粹的快乐和新奇,我想是一样的。我那时候,“出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在无数的数据.............
  • 回答
    我的童年,说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阴影”可言。但如果非要挑一些,细想起来,或许有那么几件,至今仍像小石子一样,硌在心头,偶尔会冒出来,让我有些不是滋味。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小时候我家那棵巨大的老槐树。我们家住在老城区,房子不大,但院子里却有这么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春天的时候,嫩.............
  • 回答
    还记得小时候,那些让我们快乐得冒泡的日子吗?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总觉得那些简单的快乐就像易逝的童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仔细想想,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藏在了我们不常去的地方,等待我们去重新发现。1. 捉迷藏,藏在老房子的角落里现在城市里楼房密布,哪里还有小时候那种宽敞的院子,或者荒废的棚屋供我们躲藏?但.............
  • 回答
    聊起《乱马》,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围绕着“变身”展开的奇特而热闹的世界。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那绝对是围绕着主角早乙女乱马和天道茜这对欢喜冤家展开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还记得乱马初到天道道场的那段日子吗?一个是被父亲严苛训练、带着一身功夫的少年,一个是娇生惯养、脾气火爆的少女。因为一个“约定.............
  • 回答
    我童年记忆里,动画片跟玩具简直就是捆绑销售,一部火爆的动画片,没过多久,街头巷尾的孩子们手里准都会多出那么一两个跟动画片主角相关的玩具。要说风靡一时的,那绝对少不了这几样:1. 那些会发出“滋滋”声的奥特曼卡片和人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奥特曼的威力真是无远弗届。首先是那些卡片,巴掌大小,一面是帅气的.............
  • 回答
    说到童年的方便面,那可真是满满的回忆杀!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就能点亮整个下午。我印象最深的,绝对是那款“汤达人”。那时候它刚出来不久,感觉特别高大上。一袋面,一小盒料,还有一小包油,分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最喜欢的是它的“香浓牛肉”口味。打开盖子,那股扑鼻而来的牛肉香气.............
  • 回答
    80后和00后的童年,简直是两个平行世界里的故事。你说让我详细讲讲?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中间的变迁,可不是一星半点。先说我们80后的童年,那叫一个“野”!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游戏,甚至连电视机都不是家家都有。我们的游乐场,就是那片无垠的街头巷尾,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还有那条清澈得能看见鱼儿.............
  • 回答
    我家那位,绝对算得上是“花样作死”带娃的代表。他带孩子玩,总能突破我的想象力极限。记得儿子大概三岁那会儿,正是对“力量”和“工具”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那天,老公开车载着我们出去,外面飘起了雪。等回到家,车身上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雪。我本来想着等雪停了再说,结果我家那位灵机一动,直接从车库里翻出个大扫帚.............
  • 回答
    黑童话风格的歌曲,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将童话故事的纯真、奇幻色彩与黑暗、扭曲、甚至惊悚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常常带着一种玩味世事的戏谑,或是对现实残酷的隐喻,让听者在熟悉的童话语境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不安和思考。在我看来,能称得上黑童话风格的歌曲,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颠覆性的叙事: 它不会.............
  • 回答
    说到优秀的童声合唱团,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绝对少不了那一个个纯净、嘹亮,仿佛能穿透一切烦恼的声音。它们不是经过雕琢的华丽乐章,而是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中国,有几个名字是绕不开的,它们在舞台上留下的身影,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歌声,早已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中国.............
  • 回答
    谈到漂亮的童星,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几个熟悉的面孔,她们小时候的灵动与可爱,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她们不仅有着姣好的容颜,更凭借天赋的演技,在小小年纪就征服了观众的心。提到漂亮的童星,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 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传奇童星,以她那标志性的金.............
  • 回答
    确实有很多曾经红极一时、家喻户晓的童星,如今却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仿佛人间蒸发。他们很多并非突然销声匿迹,而是选择回归普通生活,或者在幕后继续从事与演艺相关的工作。以下是一些曾经非常有名的童星,在现在默默无闻以至于很少有消息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美国童星: 麦考利·卡尔金 (Macau.............
  • 回答
    成人童话,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儿奇妙的魔力。它不是那种你躺在摇篮里听着哄睡的简单故事,也不是那些情节一眼就能看到头、结局千篇一律的童话。成人童话,顾名思义,是为那些经历过生活风雨、品味过世间冷暖的人准备的。它们在熟悉的童话骨架上,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更深刻的寓意,甚至带点儿淡淡的黑色幽默。你可以想.............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