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制造业在北方就这样没落下去了么?

回答
“制造业在北方就这样没落了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

笼统地说,“没落”可能有些绝对,但“面临挑战”和“转型升级”是北方制造业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北方制造业曾经的辉煌与基础

中国北方的制造业曾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吉林、黑龙江)在重工业、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深厚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京津冀地区也在汽车、钢铁、化工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地区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

二、北方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 结构性产能过剩与效率低下: 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许多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相比之下,南方一些地区更早地拥抱了市场化改革,更具活力。

2. 资源依赖与环境压力: 北方许多地区(尤其是东北)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对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业依赖性强。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这些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而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

3. 人才流失与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年轻劳动力流向南方发达地区,导致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同时,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受阻。

4.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一些观点认为,北方部分地区的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干预较多,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灵活性与南方相比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的活力和吸引力。

5. 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全球贸易摩擦、产业链重构等外部因素也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产生了影响,而北方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可能不如南方沿海地区。

6. 产业升级缓慢: 北方制造业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面步伐相对较慢。许多企业仍集中在中低端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

三、北方制造业的“没落”并非全貌:转型与新动能的涌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将北方制造业一概而论为“没落”是不准确的。许多地区和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并涌现出新的发展亮点:

1. 技术改造与智能化升级: 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正在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仍在不断进步。

2.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些北方地区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例如,沈阳在航空装备制造方面持续发力,长春在汽车产业的升级和新能源方面也在探索。

3. 国防军工产业的优势: 北方拥有强大的国防军工产业基础,这部分产业在国家战略支持下,技术水平和发展态势都相对较好,并且能够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 国家层面正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战略,旨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为北方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5. 营商环境的改善: 许多北方地区也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吸引投资,鼓励创新创业。

6. “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导向: 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也更加注重制造业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这为北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四、北方制造业的未来展望

北方制造业的未来不在于回到过去的高能耗、高投入模式,而在于 “转型升级”。这需要: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掌握关键工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深化市场化改革: 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
加强区域合作: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机遇,实现优势互补。
绿色化发展: 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绿色制造。

总结来说,与其说北方制造业“没落”了,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阵痛和转型。 北方在传统制造领域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要实现新的辉煌,就必须克服结构性弊端,拥抱创新,走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许多报道和分析可能侧重于北方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和努力。北方制造业的“故事”远未结束,它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么多北方人自卑式的说什北方查环保,北方官僚,北方拉闸限电我就感觉好笑。

网友们到现在没搞清一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南北方经济差异,只存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政府这二三十年的各种经济政策报告,从来没提过南北经济差距,只反复提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TVB有个扶贫节目叫《无穷之路》,我现在看的前几集都是描写的南方的贫困地区。中国三十多个省市,仅仅只有8个省市是正财政,这8个省市要把财政税收转移给其他二十多个省市进行转移支付,而这8个正财政的省市全是沿海省,而拿转移支付钱的全是中西部省份,并且不分南北。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中西部大开发,而不是北方大开发,就是因为江西广西云南四川这些南方省份都很穷。实行一带一路政策,实行国家级中心城市政策,都是在中西部大开发这个导向下的政策。

某些北方网友自卑式的觉的北方穷南方富,你所谓的“南方富”只存在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同样是“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南都很穷。甚至GDP第一的广东,它的非珠地区的地级市可以用赤贫形容。广东最穷云浮市,GDP去年刚刚过千亿,不及一个百强县,潮汕雷州这一带也不富裕,汕头是和深圳一样的特区,其GDP只能说是个普通地级市的普通水平。浙江内陆的浙西,福建内陆的闽西同样不富(厦门是和深圳一样的特区,GDP不及北方穷市大连唐山烟台徐州),只有江苏和山东各地级市的贫富差距不太大,有那么点共同富裕的意思。

所以回到开头那句话,不存在南北方经济和制造业差距,只存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光中国这样,全世界各国都是沿海地区发达繁荣,内陆地区相对贫穷保守,这是大航海时代的经济模式绝定的,这和北方人努不努力啦,还有什么思想保守啦,有没有贪官啦,查不差环保啦根本都不搭噶。这相当于一个汉唐时间的人在知乎提问为什么北方发达而南方是洞蛮横行,汉唐时期是路上经济,人们经济活动主要通过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所以北方经济发达。你不能说汉唐时期的南方人思想保守经济不发达,那是颠倒黑白。

附一张东部沿海八省市养全国的图

下图是沿海发达省份对口帮扶中西部省份的表格,记住,是中西部省份,不分南北!

下图是中国人均达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的地级市分布图,可以看下中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这些也是“南方”的区域是什么分布情况。

下面这一张是最新的2021年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上榜企业各省排行表,完美符合题主的问题,前6位全是沿海省,再加上第10的天津市,前10位7个沿海省市。请问制造业谁强谁弱到底是按南北分还是按东西分?

下面这张图是中国夜间卫星灯光图,按灯光的热度,请问是按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分,还是按南北分?而且这张热力图非常真实的反应了广东的非珠地区,福建的闽西地区,浙江的浙西地区的真实经济水平。一个沿海经济强省都保证不了自己内陆地级市的经济发达,你说沿海岸靠港口的区位优势重不重要!所以,这个提问,本身就是错的。

下图是NANS今年最新的热力图,有清晰的日期,请问是按南北比还是东西比?

下图是2020年的用电量对比,前5位都是沿海省。

下图是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前6位都是沿海省。

下图这张图是42个工业门类在各省的占比排名,除了几个和矿产有关的有中西部省份出现,其它和机械化学造纸医学有关的全都东部沿海省份。

下图是全国公路网,可以清晰的看到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那一点点地方公路密集,非珠地区的公路网和中西部地区一样,没有那么密集。

2021年全国快递发运量排名,前10位7个沿海省。

下面是全国财政净贡献榜,前9位全是沿海省市。

这是中国GDP前50强城市,非沿海省只有14个,还大部分是省会。

user avatar

猫冬,对个体劳动生产率是个制约。不是南方人天生智商高,而是极端的竞争与复杂的形势,很容易导致中等智商一下的基因断裂。

user avatar

在南方要是有钱了,整个村子人都要跟着你学做生意。

在北方要是有钱了,整个村子的人都要跟你借钱,还不还钱看心情那种。

user avatar

制造业要活下去,基本的市场条件是,货发出去后,帐收得回来。基本的非市场条件是,敲竹杠的金额可以预测。(北方的定义应该是: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这块地方并没有陷入地心,所以不应该被替代。)至于“是否可以通过引导,扶植来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现金方面,一直在“南水北调”,可是现金方面也存在“地下大漏斗”,调过去以后,无影无踪,始终不能培养出造血功能来。

user avatar

怎么引导呢?

今年初我去南方办事,遇到个手艺不错的氩弧焊老板。一聊人家是去年环保那一轮从天津被赶回来的。一聊起来厂子跟我原来的地方就差了一条街。然后我俩顿时距离拉近,愉快地问候了西青园区的某些领导的祖宗八代和不幸后门闭锁的后代。

为啥?因为丫挺的损人不利己啊,现在那几个园区根本没有厂子去,肉眼可见的荒芜化。

搞工厂的前途在哪?在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激励创新。

我需要稳定、安静、流畅的生产环境来搞这个。没心情应付你们一帮弱智这个那个的在这瞎搞。

你一个季度安消环一样来一遍,摸机器热说有污染,一听这玩意用机油有污染,一看这东西会响有噪音的,你说你傻不傻?

没本事帮着企业合规,只会搞土匪山贼那一套,还觉得自己占领了正义的高地。看着脑袋后面那一脖子肥油就让人来气。

倒也无所谓,反正你的愚蠢,国家信用买单。知乎上满坑满谷吃劝退这碗饭的。

其他的市场性因素我懒得说了。遇到过的自然懂。

要没落赶紧没落,交了地税就养出这些个地方上扛着红旗反红旗的东西,怎么可能不没落。

————————————————————————————————————

所在的区域已经开始限电政策,周三周四原则上停产限电。周五要求减产60%。我们最终用这种奇怪的方式达成了事实双休。说实话我还挺高兴的,说不定周六日强制大家一起休息是人类历史走过的一段弯路哈哈哈。

我认为小企业有其特有的生态位。有的小网友学没上完,觉得书上讲的都对,自己就可以举着小本本指点江山了。我也只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欲详此事靠搬砖。小企业在某些特殊产品的研发上相对大企业有更强大的动机和动力。这部分课本不讲的,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全书上才寥寥几句。毕竟市场会用钞票鼓励你创新,贴一个例子吧

这些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会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为当时的大英帝国制造出18世纪的全球协同攻击能力(没表你搞个毛协同)。这才是小企业的生态位,在那些细小的领域日拱一卒,最终“英国的小企业主击败了法兰西最伟大的皇帝”。

如果今天上层真的有想做到你们都猜到他们会做的那些事情,那么第一件事就应当是善待小企业,辅助小微企业做好,藏富于民,精技于民。即使这些小企业都掉到钱眼里了,没有给国家创造出21世纪的战略优势来(基本上不可能只赚钱没有新技术),国家也能达到藏富于民呢。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跑不出去。小企业赚到了钱,不用人逼他996他自己就996,不用人逼他科研创新,他自己就科研创新(因为能省钱或产生新的竞争力)。这些实惠也会为国企和大央企增强竞争力。

污染和待遇问题,我觉得国家应该用技术而不是行政方式兜底,企业应该是人发挥自己智力和魄力的场所,不应该是关了省事。实际上既不省事,也不省钱,反而是损公肥私。

除非你不想实现那个伟大复兴。

user avatar

安啦,安啦……

制造业在南北东西都会没落下去的啦……

高端制造业当然是牛的很的,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低端的。既然是低端,那你死活其实也没什么人在意。

疫情再搞一年,估计就真熬不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