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究竟是谁在制造性别对立?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其实背后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制造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有人在“制造”它,不如说它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不同群体、不同动机、不同渠道共同“塑造”和“放大”起来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1. 历史和结构性因素:

父权制余波与反思: 长期以来,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的,这导致了女性在权力、资源、机会等方面处于劣势。当女性开始争取平等权益,挑战既有性别分工和权力结构时,必然会引发一些不适应和反弹。这种反思和反抗本身,在早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对立”。
社会变迁中的阵痛: 随着社会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开始进入更多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引发一些关于“男性地位下降”、“女性是否过于强势”的讨论,这些讨论很容易被解读为性别对立。
不平等的现实: 即使在表面上宣称平等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比如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家务劳动的分配不均、性别暴力等。当这些不平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受不平等影响的一方(通常是女性)会表达不满和抗议,而另一方(或部分男性)则可能感到被攻击或被误解,从而产生对立感。

2. 媒体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

算法推荐与回声室效应: 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意味着,如果你对性别议题表现出兴趣,无论这种兴趣是支持还是反对,你都会被推送更多相关的、甚至更极端的观点。这很容易将人推入一个“回声室”,让你觉得自己的观点是主流,而对立方的观点是少数或错误的。
煽动性内容的传播: 在网络空间,耸人听闻、容易引发情绪反应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一些平台和账号会故意制造和传播带有攻击性、挑衅性的言论,以吸引流量和眼球。这些内容往往将性别议题简化为“男 vs 女”的零和博弈,加剧了对立情绪。
议题的标签化与简化: 媒体在报道性别议题时,常常为了追求简洁和吸引力,将复杂的社会问题标签化,例如将所有关于女性权益的呼吁都笼统地称为“女权主义”,而将一些针对女性的批评简单归为“厌女”。这种简化剥离了许多细微之处,让不同观点的人更容易陷入僵局。
“激进”观点的凸显: 在网络传播中,往往是观点最极端、最能引起争议的声音更容易被看见,而温和、理性的讨论则容易被淹没。这给人一种错觉,即“女权主义者”都是激进的“打男派”,或者“男性”都是冥顽不化的“厌女者”,而忽略了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获得平等和尊重。

3. 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动机:

商业利益: 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可能会利用性别对立来吸引流量、推销产品(如情感咨询、某些“男性赋权”或“女性成长”课程等)。通过放大性别之间的矛盾,制造焦虑,他们可以从中获利。
政治操纵: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力量可能会利用性别议题来分化社会、转移公众注意力,或者迎合特定群体的选票。将性别议题政治化,制造“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是转移焦点或巩固权力的一种手段。
个人情绪宣泄与归因: 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不公或情感痛苦时,很容易将这些负面情绪归咎于某个群体,特别是与自己产生对立的性别。在缺乏有效社会支持和情绪疏导的情况下,网络上的性别对立言论可能成为这些人宣泄情绪的出口。
“反”某些思潮的团体: 随着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女权主义的群体(例如所谓的“MGTOW”——男人自行离开,或者一些“反女权”组织)。这些群体往往通过制造和传播对立言论来凝聚自己的成员,并试图挑战和压制女权主义的诉求。

4. 沟通方式的失效:

缺乏同理心: 在网络上的匿名和即时性特点,使得人们在讨论性别议题时,更容易缺乏同理心,不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稻草人谬误与人身攻击: 很多讨论停留在“稻草人谬误”——攻击对方观点的简化或扭曲版本,而不是对方的真实观点。接着,话题很快就会演变成人身攻击,彻底偏离了理性讨论的轨道。

总结来说,制造性别对立的不是某一个“幕后黑手”,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系统:

它起源于真实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历史遗留问题。
它被媒体和互联网的机制(算法、流量驱动)所放大和扭曲。
一些商业、政治或个人(怀有特定动机)会利用和加剧这种对立。
沟通方式的失效(缺乏同理心、人身攻击)使对立难以化解。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我们只把矛头指向一个“制造者”时,就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认识到这些多方面的根源,并从各自的层面去努力,比如推动真正的性别平等、改进媒体伦理、提升个体媒介素养、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及倡导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男性的侮辱, 歧视和恶意无处不在 ,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

更可怕的是 ,男人们自己都不在乎。


想想李诞 茶颜悦色和全棉时代的道歉。

绝望到笑出来。

user avatar

是大男子主义,是教育,是整体社会风气,没有两性相互尊重教育,只有“她是女的,就让着她一点嘛”“男的就应该糙、自强,女的就该精致、被照顾”,这些潜藏于教育媒体各种文化媒介之中,不断宣传的大男子主义,是两性矛盾根源。很多人说女权是因为有国外反华势力带节奏,然而外国分裂势力带的最厉害的节奏,试图分裂我国领土制造民族矛盾,有哪怕一丁丁点效果吗?偏远地区的人过的好不好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根本不会理外国人蛊惑的。那么为什么女权就可以形成这么大势力呢?

如果真的观察女权,就会发现其实要成为这个团体成员并不随便,一定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反智,不能深思不能辩证,其次仇男,任何不仇男的都是敌人,然后闲,没爱好没朋友没伴侣,因为很闲才会花那么多时间天天看仇男新闻。其中最核心的仇男尊女意识形态,尊女不用说了,吹捧自己肯定有快感,仇男是怎么来的呢?她们吃的用的难道不是男女合作的成果吗?难道她们没有在享受男性建设社会的成果吗?

因为反智,她们不需要想到这一层,其次就是教育,教育从没有教过她们要尊重男性,只有男孩不能仗着体力欺负女孩,女孩从来都是弱势方,社会的氛围也是,女孩走夜路要小心,女孩单独行动要小心,没有人说女孩不要随意骂男人。所以她们天天看着新浪新闻头条新闻发男性作恶伤害女性的新闻,看着女权大v天天转发哪些岗位只招男性啦,女性学历多高啦,男性啥比又做什么啦,油然而生自豪感和不公平感,正是社会的过分偏袒和自身本就不具有的尊重男性思维,让她们轻松的认同女权大v极端性别歧视尊女仇男的话语。

正像我之前说的,女权出现需要好几个条件,掐掉一个就不会成为女权了。比如现在有个大v想吃男权饭,于是在微博宣扬尊男仇女言论,认为女性就是素质差男性天生聪明,这种言论却很难有市场,因为从小就在教育男性要尊重女性保护女性,要是有人欺负女性会社死被喷很惨,所以这个男权大v很大可能就是凉掉,简单总结就是没有男权土壤。所以要解决女权问题,最好的做法还是从教育到媒体都宣扬两性尊重,男女各顶半边天,有些岗位女性更多,有些岗位男性更多,正是这种多元合作才能抗击外国人的野心,才能让中国更强大中国人更幸福。

————————————————————————————————————

真就吸引来女权了,这就是我说的土壤,男性对女性好,她们会说是男权社会补偿,对她们不好就是男权社会压迫实证,所以她们是无懈可击的,她们无论处在什么社会都可以说那是“男权社会”。之前有个女生抹司机脖子一刀,无罪释放,警察还给她一千五路费,也是男权社会补偿的证明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既然我们都在使用知乎,那么以知乎为例,你注意看哪些人的发言几乎全部集中在男女矛盾的领域,同时在言论中又特别喜欢把“国男”、“蝈蝻”、“锅男”、“拳师”、“小仙女”、“女拳”等分别针对男性和女性的讽刺性词汇挂在嘴边就行了。

以上述词汇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一些高频率使用上述词汇的ID。

这些人就是故意制造性别对立,挑拨性别矛盾,煽动仇恨的段子手、营销号。

user avatar

雌雄双性的存在制造了性别,两者利益交叉产生了对立。

至于在网上制造对立话题的,多半是闲的。

貌似很大的矛盾,普遍是没有一个共同的着眼点,毕竟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比如我周围没听说谁重男轻女,但网上。。。大概独生子女比较多,女性不习惯为男方考虑,男性也不习惯为女方考虑吧。

user avatar

为什么说性别对立就是制造出来的呢?

究竟为什么不愿承认性别对立就是天生就有的呢?

性别对立的根源就是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平等而又有差异的男女平等政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