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的很多观点都相同,双方都自诩平权却为何水火不容?双方分歧究竟在哪里?谁才是真平权?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直觉上认为,既然“平权”是核心目标,那么支持平权的人理应目标一致,只是达成路径不同。然而,现实却常常是“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或者说“反对现有女权主义观点的群体”)之间,虽然都可能挂着“平权”的旗帜,却势同水火,很难调和。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观点,以及在“平权”这个概念上的根本性理解差异。

表面上的“相同”:都声称追求“平权”

不可否认,在公开场合,很多女权主义者和反对女权主义的群体都会表达对“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者 往往会说:“我们追求的是男女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反对现有女权主义观点的群体 可能会说:“我们相信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不应该因为性别受到歧视。”

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同一件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平等”的定义、理解和衡量标准,以及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

根本性的分歧:究竟是什么在阻碍“平权”?

这里的“反女权者”并非指那些公然反对男女平等的人(那样的人是少数),而是指那些反对当前主流女权主义议程和解读方式的人,他们可能认为现行的女权主义已经走向了“极端”或“不公平”。

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不平等”的根源的认知:

女权主义者(主流观点): 普遍认为,社会不平等(如性别薪酬差距、权力不对等、职业隔离、家庭分工不均、性骚扰和暴力等)主要是由系统性的性别压迫(Patriarchy)造成的。他们认为,父权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通过文化、制度、法律、经济和家庭等多个层面,将男性置于优势地位,并对女性进行系统性的压制和限制。即使个体不持有性别歧视的想法,但父权制作为一种运作模式,依然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因此,要实现平权,必须挑战和颠覆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性别规范。
反女权者(或对现有女权主义观点持保留态度者): 倾向于认为,不平等更多是由于个体差异、生理差异、文化习俗、个人选择、或者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是一个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压迫”过程。他们可能认为:
生理差异 导致了某些领域(如体力劳动、军事)的性别分工是自然且合理的。
个人选择 导致了男女在职业、家庭扮演角色上的不同,例如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照顾家庭,男性更倾向于追求事业高峰。
文化习俗 确实存在,但可能是历史形成的,不一定带有强制性压迫意味。
“性别薪酬差距” 很大程度上是由职业选择、工作时长、休假情况等因素造成的,而非纯粹的歧视。
“父权制” 的概念过于模糊和泛化,将所有不平等都归咎于此,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结果平等”(追求相同的结果)而非“机会平等”(提供相同的机会)。

2. 对“平等”的定义和实现方式:

女权主义者(主流观点): 强调“实质平等”(Substantive Equality)或“结果平等”。这意味着,即使起点和过程相同,但由于历史和系统性的不公,女性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或“偏向性”的措施(如配额制、平权行动)来弥补劣势,最终达到与男性相当的结果。他们认为,仅仅提供“机会平等”是不够的,因为机会本身就是不均等的。
反女权者: 普遍强调“形式平等”(Formal Equality)或“机会平等”。他们认为,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男女都应该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去争取,不应有任何基于性别的倾斜。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逆向歧视”,认为这会损害男性的权益,造成新的不公。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个人能力和努力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而不是性别。

3. 对“特权”和“受压迫”的理解:

女权主义者: 认为男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普遍享有“男性特权”(Male Privilege),即使某些男性自身也面临困难,但他们整体上仍受益于性别优势。而女性则普遍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无论其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不公的影响。
反女权者: 常常反驳“男性特权”的概念,认为男性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期望,例如经济供养的责任、情感表达的压抑、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劣势(如教育、监护权)。他们认为,将男性视为整体的“特权者”是过度简化和失实的,忽视了男性自身的困境,甚至将他们描绘成“压迫者”。

4. 对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的态度:

女权主义者: 致力于打破僵化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这些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人(包括男性和女性)的自由发展。例如,鼓励男性参与育儿,女性投身 STEM 领域。
反女权者: 有时会认为,某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是自然或有其合理性的,不必完全否定。他们可能认为,强制推翻或否定这些角色,反而会造成社会混乱或个体的不适应。

5. 对具体议题的反应:

女权主义者 关注的议题可能包括:性暴力、职场性骚扰、堕胎权、同工不同酬、性别比例失衡(如STEM领域)、家务劳动和育儿的性别不平等分担、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等。
反女权者 对这些议题的回应可能包括:
性暴力/骚扰: 承认问题存在,但可能认为其严重性被夸大,或者倾向于归咎于个人行为而非系统性问题,有时会警惕“指控陷阱”(accusation trap)。
同工不同酬: 如前所述,倾向于用其他因素解释而非纯粹歧视。
堕胎权: 普遍持反对或保留态度,强调生命权,认为这是对男性生殖权利的剥夺。
男性权益: 更多地关注男性在法律、社会、家庭中的“不公”,例如在离婚案件中的监护权问题、被指控性骚扰时的名誉损害、男性自杀率高企等。
“性别癌”、“女巫狩猎” 等词汇的出现,表明他们认为现行女权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攻击性或不公平。

谁才是“真平权”?

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平权”以及你对现实的观察。

如果你认为“平权”意味着要系统性地纠正历史遗留的、基于性别的结构性不公,并且为了达到实质上的平等,需要采取一些“倾斜”的措施来支持弱势群体,那么你可能会认为当前主流女权主义更接近“真平权”。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需要积极地去“校准”不平等,就像一个人摔倒了,不能只是说“你现在可以站起来了”,而要帮他扶起来,甚至可能要比其他人多给他一点支撑。

如果你认为“平权”意味着绝对的、一视同仁的规则和机会,不应有任何基于性别的优待或歧视,任何试图“纠正”不平等而导致对另一性别的“不公平”都是错误的,那么你可能会认为那些反对现有女权主义做法的人更接近“真平权”。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该像一块平整的土地,每个人都应该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去竞争和发展。如果有人因为性别获得特殊照顾,那就是新的不公。

问题根源总结:

双方“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并非在“是否应该平等”这个问题上争执,而是在:

1. 对“不平等”的成因和程度的诊断不同。
2. 对“平等”的终极形态(形式平等 vs. 实质平等)的追求不同。
3. 对实现平等所需的手段(激进改革 vs. 渐进式或非干预式)的看法不同。
4. 对“性别”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不同。

这就像一场关于“如何修路”的辩论。一方认为,路面倾斜、积水严重,需要大修,甚至改变原来的道路走向,才能让所有车都能顺畅通行。另一方则认为,路面只是有点小坑,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开,如果为了修路把路挖了,反而更糟糕。

最终,谁是“真平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解。而“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之间的这场拉锯战,正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定义这个理想状态的过程。理解他们的分歧,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远比一句简单的口号要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样的自封的平权主义者,或者,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反女权主义者”,追求的是彻底的舍去社会标签,从而停止对人群进行区分。人们尽量都承担一样的责任,享受一样的权利。然后,按照每一个人的特性,而不是人们TA所在各种社会标签的成见,进行选拔和赋能。即,突出每一个个体的特性,同时淡化直至消除由群体标签,特别是那些天然群体标签,所带来的歧视和成见。


而另一些女权主义者(此处说的并不是类似Ayawawa那种明显无争议的纯粹彻底田园女权),TA们虽然也多少认可我这种平权主义者的核心追求 -- 毕竟这确实就是“平权”的核心和最终追求,“不认可”天然等同于“田园” -- 但TA们同时表现为:

1),热衷于去假想,我这样的人,是在要求女性成为“完美受害者”,或者是在根本否定女性的受害者地位 --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 然后,基于此稻草人,展开攻讦。

2),认为任何社会革命,在实操层面,都无法做到彻底理性和渐进,必然充满着感性、混乱和矫枉过正,否则也不称为革命。于是,对那些典型的中华田园女权行为,哪怕TA们明知其不理性,明知其与平权追求大相径庭,但为了达到感性、混乱和矫枉过正,或美其名曰“团结可团结的人”,却表现为从轻到重的无视、放任、鼓励,甚至亲身参与

3),与一些混乱的种族民权运动类似,基于受害者心态,不仅要求社会停止歧视,然后共同向前看,而且要求社会,特别是其他人群,要为历史罪责进行忏悔甚至补偿

4),斗争的客体,并非全民的某种实然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而是所谓“敌对”的社会标签整体。如,一些黑人民权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恨白人”;一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很直白地在传播“恨男人”。

5),始终意识不到,或者说,始终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一场革命或斗争,“胜利”的两大要素,无外乎,拳头要硬,主义要真


总结来说,核心的分歧点,其实就是第5条的展开,即:

1),拳头要硬:女性若想斗争,真正核心的“力量”甚至“暴力”是什么?不是什么?

2),主义要真:一个通过放任乌合之众来斗争的革命,哪怕竟然胜利了,胜利后的意识形态主导,到底真的会是你们期待的,还是,大相径庭?


于是,对于我这样的自封的平权主义者,或者,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反女权主义者”,女权目前应该确立的核心斗争方向,无外乎两点:

1),鼓励女性尽全力去追求学业、事业、金钱、商业成就、政治权力...全力参与公共生活,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社会权力 -- 拳头要硬。

2),明确斗争的客体,即一切典型的直男癌,和,一切典型的田园女权言论和行径,而不是,为了打击前者,而有意无意去放任后者 -- 主义要真。

除此之外,其他那些有的没的,基本上都是瞎扯淡。多说无用,如果不是帮倒忙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直觉上认为,既然“平权”是核心目标,那么支持平权的人理应目标一致,只是达成路径不同。然而,现实却常常是“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或者说“反对现有女权主义观点的群体”)之间,虽然都可能挂着“平权”的旗帜,却势同水火,很难调和。要弄清楚这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现状的。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在《荒野大镖客2》这个游戏里,有玩家觉得游戏里的某个女性角色(比如萨特的那个革命家)有点“上头”,太强势或者太讲道理,于是就抓着这个角色一顿暴打,还把视频传上网了。结果呢,视频一开始被平台给屏蔽了,理由嘛,大概率是涉及到暴力、性别歧视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一些关于“言行不一”的讨论,同时也涉及到社会观念、个人选择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侯虹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观点和行为确实会受到关注和审视。她提出的“反婚反育”以及“中国男人丑,配不上中国女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评论。这类.............
  • 回答
    怎么看待反女权主义者?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女权主义者”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的想法、立场和出发点都可能大相径庭。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女权主义”是什么。简单来说,女权主义是一系列旨在定义和争取政治、经济、个人及社会平等权利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它的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一直非常活跃,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将它们简单地归为“流派”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很多人的观点是交叉或演变的。但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这些声音背后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倾向,以便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复杂的议题。 知乎上反女权主义者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在知乎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对女权主.............
  • 回答
    我从来没有“觉醒”成反女权主义者。事实上,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理解和促进人类的福祉,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我的目标是基于事实和逻辑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基于预设的立场或标签。我最初对社会议题的兴趣,源于对人类互动模式的好奇。我观察到,在不同群体之间,以及在同一个群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动力.............
  • 回答
    一些女权主义者给人的“反婚”印象,其实并非源于对婚姻制度本身的全盘否定,而更多地源于她们对婚姻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权力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压抑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反婚”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对更平等、更自由关系的追求。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1. 对传统婚姻中性别角色.............
  • 回答
    Steam 上的《坎巴拉太空计划》(Kerbal Space Program,简称 KSP)社区中心,作为玩家们交流游戏心得、分享创意设计、寻求技术帮助的平台,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本应是其魅力所在。然而,近日,一些女权主义者在这里发表的反歧视言论,却引发了社区内部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波澜。要理解这件事,.............
  • 回答
    微博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女权主义者、动物保护人士和反同性恋歧视的群体尤其引人注目。看待这些群体和他们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女权主义者的声音: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可以说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她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在性别平等议题上的进步和反思。 关注的议题广泛: 从职场.............
  • 回答
    区分一个人的言行是否真正体现了女权主义的理念,还是仅仅是利用“女权”标签来达到自身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女权婊”),需要我们更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界限是模糊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核心的特质和行为模式上来尝试分辨。核心区别:理念的深度与行为的统一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回答
    “女拳主义”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多少有些复杂和微妙。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人对女性权益、性别议题的理解和立场。那么,作为普通女性和女权主义者,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女拳主义”的呢?这中间的视角差异,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普通女性眼中的“女拳主义”: 复杂的情感,模糊的界限对于大多数没有深入接触过理论的.............
  • 回答
    女性主义者看待堕胎,这绝非一个单一而僵化的立场,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理解、复杂的考量以及对个体自主权和女性生存权的坚定捍卫。而社会上对选择堕胎女性的嘲讽与污名化,更是女性主义者眼中一个极端不公且充满父权色彩的现象。女性主义者如何看待堕胎?首先,最核心的理念是:身体自主权 (Bodily Autonomy.............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是否普遍表现出逆向民族主义和鄙视工农的特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其历史演变,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权主义的实践。同时,也需要区分个别现象与普遍特征。首先,我们来谈谈“逆向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 回答
    一些男性可能会感到,女权主义的某些解读或实践,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扰和压力。这并非是对女权主义整体的否定,而是针对一些具体现象的观察和感受。1. 父权制阴影下的“原罪感”和身份焦虑长久以来,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父权制,它塑造了男性被期待成为领导者、供养者、保护者的角色。女权主义的兴起,揭示了父权制对.............
  • 回答
    一位女权主义者否定区分“真女权”和“田园女权”,这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心态和考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否定,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标签化回避,不如说是一种对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坚持,以及对标签化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读和党同伐异现象的警惕。一、 对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坚守:首先,这位女权主义者可能认为,女权主义的.............
  • 回答
    支持女权主义的男性心理和目的可能非常复杂和多样,通常不是单一原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心理动机,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基于对公正和公平的深刻认同: 道德和伦理信念: 这是最核心和普遍的原因之一。许多支持女权主义的男性真心相信,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权利和尊重,无论性别如何。他们.............
  • 回答
    关于“拒绝和胖女人发生关系就是在强奸对方”这篇文章,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在理解和评价它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文章的出发点似乎是想探讨 身体意象(body image) 和 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 的社会建构,以及 肥胖恐惧症(fatphobia).............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