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制鞋产业向东南亚迁徙,中国出口损失 4300 亿,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回答
制鞋业向东南亚迁徙,中国出口损失4300亿?制造业全球地位几何?

近期,关于中国制鞋产业向东南亚大规模迁徙,并导致出口额损失4300亿元的说法甚嚣尘上。这一趋势究竟是真实写照,还是被夸大的表象?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并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制鞋业迁徙:多重因素下的“水到渠成”

首先,我们来审视制鞋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驱动因素。这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现象,而是多种长期趋势叠加的结果:

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核心的因素。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依然拥有相对低廉且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产业而言,每一分钱的成本节约都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力差异。
地缘政治与贸易协定: 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日趋复杂。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而东南亚国家大多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签订了更为有利的贸易协定,能够以更低的税率进入欧美等主要消费市场。例如,越南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成员国,并且与欧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EVFTA),这些都为其制鞋出口提供了便利。
全球供应链重塑与“中国+1”策略: 经历过疫情的冲击,许多跨国品牌开始重新审视其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风险暴露无遗。因此,“中国+1”策略应运而生,即在维持中国生产的同时,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分散风险、优化成本。东南亚因其地理位置、劳动力成本和现有基础设施,成为重要的承接地区。
产业升级与政策导向: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也鼓励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更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低端制鞋,在国家政策层面并非重点扶持对象。因此,部分企业主动寻求海外发展,也是适应国家整体产业战略调整的体现。

关于“4300亿出口损失”的解读

那么,关于“4300亿出口损失”的数字,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数字的来源与口径: 首先,需要明确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计算口径。是指鞋类产品的整体出口额的下降,还是仅指一部分特定类型或特定区域的出口?这种大规模的数字,往往是对整体趋势的概括,但具体到企业和细分领域,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损失”与“转移”: 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损失”可能过于片面。我们更应该理解为一部分生产和出口能力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对于已经完成产业链布局的中国企业而言,它们可能依然通过在东南亚设立工厂,间接参与到全球鞋类供应中,只是出口地和生产地发生了变化。
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升级: 即使存在部分出口额的下降,也不能忽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韧性和升级能力。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名词。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这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问题,无法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

1. 制造业的体量与完整性:
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组装,中国几乎可以生产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品。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中国制造业最核心的优势之一。
“世界工厂”的演进: 过去几十年,“世界工厂”的标签更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上。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层次已经大大提升。

2. 不同产业的竞争力:
传统优势产业: 在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仍然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效应,但随着成本上升,部分产能确实在向外转移,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端产业: 在家电、机械设备、纺织印染等领域,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价比高,在全球市场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端与新兴产业: 这是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最显著的进步所在。
电子信息: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通信设备等领域,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并且在设计、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能源汽车: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无论是产量、销量还是技术创新,都处于世界前列。
高铁、航空航天: 这些代表国家最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人工智能、5G通信、高端装备制造: 在这些前沿科技领域,中国正快速追赶,并开始展现出引领者的姿态。

3. 创新与研发能力: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凸显: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仍需提升原创性与颠覆性创新: 尽管进步显著,但在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方面,中国制造业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一些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材料仍然依赖进口。

4. 面临的挑战: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国依然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品牌影响力: 虽然一些中国品牌在全球享有盛誉,但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仍有待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 尽管已有很大改善,但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仍然是制约一些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的因素。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的压力。

总结

制鞋业向东南亚的迁徙,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演变中的一个缩影,是成本、贸易、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市场行为。它并不代表中国制造业的衰落,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水平。一方面,它依然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在许多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在高端制造和新兴技术领域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在一些核心技术和高端品牌方面,它仍需努力追赶。

我们应该以更开放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趋势。中国制造业并非铁板一块,它在不断变化,在优势领域继续巩固,在新兴领域加速突破。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挑战,并持续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年损失出口订单4300亿很多吗?平均一年才600亿。

2020年,国内石油进口金额1.2万亿,芯片进口金额2.4万亿。

2021年,前11个月芯片进口金额2.5万亿。

不要什么钱都想挣。你愿意现在一个月2000工资去做鞋吗?

还是多产业升级,多搞国产替代。

一年近3万亿的芯片进口能够国产替代10%就是3000亿了。

说欧美主动去工业化是不对的。全球化下,严重依靠人力资源的低端工业肯定要转移的。这个过程中,高端产业如果发展不起来,或者竞争不过其他地方,可不就去工业化了嘛。

你看米国,要不是强制台积电到米国建厂,按照现在的趋势,米国芯片制造都要去工业化。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断创新发展科技才是正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